守岁诗话

2024-06-03 04:13潘春华
老年人 2024年2期
关键词:守岁谓之

潘春华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除夕的习俗很多,最有意义的年俗要数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年俗之一,即在大年三十晚上,合家欢聚,所有房屋内都遍燃灯烛,既有对如水岁月的惜别留恋,又有对新年的美好希冀。在江南地区,也有除夕通宵守夜的,俗称“熬年”,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古代守岁一般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往往一直吃到深夜。孟浩然詩云:“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一家人燃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火炉旁,熬年守岁,祈福呈祥,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

作为一种民俗,守岁可上溯至晋代。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关于守岁,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种怪兽叫年,年的头上长着触角,非常凶猛。它平日里居住在海底,可每到除夕这一天就会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百姓。人们都非常害怕年,却没有办法对付它,只能在除夕这天逃到深山里面去。有一年的除夕,一位白发老人出现了,他穿上红袍,在窗子上贴上红字,在院子里燃起爆竹,成功吓跑了年。从此,每年除夕的这一天,大家都会贴对联、放鞭炮,灯火通明地守岁。

南北朝时期,不少文人热衷于讴歌守岁习俗。南梁徐君茜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云:“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反映了当时书香门第在守岁之夜,春风得意、欢乐待晓的情景。

唐宋时,守岁之风遍及城乡,文化氛围更为浓厚。唐朝除夕夜里上演的“驱傩”仪式是驱除疫鬼的仪式,人们会戴上面具进行舞乐表演,祈求新的一年能平安祥和。诗人沈佺期曾在诗中记录下看到“驱傩”仪式的场景:“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宋时,守岁的概念有了更严格的界定,苏轼在《岁晚三首》序中说:“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此。”

宋元以后直至明清,房屋内的灯烛要彻夜长明,民间称作“守岁烛”“照年”“上灯”,象征着祥瑞之意。据说,当时富贵人家守岁夜点的灯烛有棍子那么粗大,而平民百姓家只能用得起细小的蜡烛,虽然灯火微弱,但也要保证一夜都不熄灭。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然而,古人围炉守岁,官家百姓各有心境。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一诗中描述了隋朝宫廷守岁的欢乐情景:“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鼓欲惊雷。”隋炀帝守岁时要燃香木,一般用沉香和檀木,所散发出的香味可达几十里。除夕夜“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耗资之巨令人惊叹。唐太宗李世民曾写有《守岁》诗:“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尽显宫廷辞旧迎新、歌舞升平的欢乐情景。而寻常百姓对守岁也极为看重,范成大的“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诗句,就画龙点睛地描写了当时人们守岁的情景。《东京梦华录》记载:“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守岁夜也有勤奋者,常以此时为契机,反省思过,不断进取。据《唐才子传》记载,贾岛在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细心阅览,去粗存精,年复一年,岁岁如此。”明代诗书画全才的文徵明在25岁时,一方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一方面又抒发自己的志趣,“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阔,一年功课是文词”。苏轼也写下“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的名句。

其实,守岁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像白居易的诗句“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就表达了游子思乡的一片苦心;张说《钦州守岁》诗云:“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则生动再现了因公务在身,除夕之夜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思念之情。而苏轼《守岁》诗中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的一个“强”字,把儿童对守岁的迷恋,以及等待长辈派发压岁钱的愉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守岁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那么守岁的景象就是反映这种文化的风俗图,古代诗文皆有描述。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把亲友团聚的场面渲染成“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多么精妙!宾客们的骏马在马槽中喧闹,庭中排列的火炬惊散了林中的乌鸦。戴复古在《除夜》中写道:“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守岁之夜,人们辞旧迎新的忙碌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一年新旧交替之际,各地的守岁活动总是别开生面、丰富多彩。对此,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清代北京人守岁也颇有趣味,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高烧银烛,畅欢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到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时,家家燃放爆竹,谓之“延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日的守岁已趋向简洁,但人们吃完年夜饭后,一边看春晚一边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那份激动欢畅的心情,却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编辑/汪慧

猜你喜欢
守岁谓之
除夕守岁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守 岁
钱本草
守岁人
论王念孙的生成类比法
“守岁”诗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