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程
在衡南县,一本内部资料《新春佳节话家风》不胫而走,它的作者是今年89岁的原石桥乡(现茶市镇)学区主任何芳静。何老扎根乡村教育41年。1995年退休后,他仍然奔跑在教育公益事业第一线。近30年来,他自己及家庭成员在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修路修塘等方面捐款捐物达300多万元,他的家庭因此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他个人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何芳静心系教育、热心公益的动力是什么?他在家风家教方面,又有哪些闪光点?近日,记者前往茶市镇何祠村采访,窥见了一颗朴素而崇高的心灵。
乡村教育的“老黄牛”
穿过长长的乡村公路,沿坡而下,到达一栋门口刻着“勤善和美、诗书传家”字样的二层平房院内,一位头戴黑色鸭舌帽、中等身材的老人,三步并作两步地迎了上来,这位老人便是何芳静。何芳静带记者参观了二楼的家庭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上万册,按历史、文学、经济、法律分门别类。馆中央的乒乓球台上,摆放着何芳静撰写的内部资料《新春佳节话家风》,以及他个人获得的“全国优秀教师”等各项荣誉证书和奖章。
1935年10月,何芳静出生在衡南县一户贫寒农家。1954年,他考上了衡南县第一中学,但眼看两个弟弟要读小学了,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他上高中的费用,他不得不回村当了农民。后来,他到村小学当了代课教师。在那个经济不宽裕的年代,何芳静曾四处奔走,敲开很多家门,劝说让孩子回家务农的村民送孩子去上学。遇到成绩好、家里又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他还自掏腰包资助。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里,何芳静为100余名孩子交过学费,为5所学校修建校园,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农家学子成才。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何芳静在担任石桥乡学区主任期间,推动全乡12所中小学在衡南县率先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进而又建成了全省合格化、标准化的样板学校。
“他在职是这样,退休后仍然关注着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衡南县原石桥中心小学校长许余良对记者说。
1996年,有一天,衡南县连降暴雨,看到茶市镇中心小学校舍破旧、课桌被损,何芳静心急如焚,四处奔走,通过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让原石桥片四兴、冠山、黄泥、石桥四所小学与衡阳市珠晖区湖北路小学、东风路小学等结成“一帮一”对子,先后为茶市镇六所学校支援讲台4张、课桌590套、办公桌63套,以及资料柜子、铁制校门等20多件,100名贫困儿童还接受了上万元的文具、书包等捐助,解决了部分学校、学生的燃眉之急。
当遇到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情况时,何芳静又像从前那样,不假思索地伸以援手。看到本村学生何明亮妈妈的手因伤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姐姐在读职高,何芳静一家时常帮助他们,并负担何明亮从小学到初中的全部学费。何明亮的姐姐何明玉说:“何老师一家对我们都挺好的,遇到什么事他都会帮助我们,感觉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本村村民何礼身患肝癌病故,丢下妻子和孩子三人,加上家中房屋倒塌,他们只好借住村小学,两个孩子正分别读小学、初中,何芳静为此上下奔走,向學校领导反映实情,使得两个孩子的学费全部减免,他本人每年还资助这两个孩子500元买文具及日常用品。
何芳静明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成立一个专门的助学机构,才能惠泽更多贫困子弟。
2012年,在何芳静牵头下,何氏教育基金正式设立,教育基金对村里考上一本的学生进行奖励。10多年来,村里有178人考上一本,其中考上清华北大的就有4人。2018年,他还倡导成立了何氏助学基金,每年对村里贫困子弟捐资助学。值得高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何氏助学基金和何氏教育基金的行列中来。多年来,助学基金及教育基金共帮助160余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衡南县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五岳透露,何芳静在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也是不遗余力。1997年10月,受衡南县茶市镇教育办、工会、退协、关工委的委托,他准备了一年时间后,在茶市中学、石桥中学、茶市中心小学等学校举办多场巡回报告,作了“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讲座,近万名学生受到教育。
多年连续不断地以助学、讲座等方式关心下一代,也让何芳静获得了2020年度“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殊荣。
有人问何芳静,退休了该享享清福了,还这么折腾干嘛?何芳静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人虽然退休,但是党的事业不能退休”。
公益事业的“领头雁”
茶市镇何祠村党总支书记何小兵告诉记者,除了继续为教育事业奔走,何芳静还积极为家乡公益事业出力,并带领家人加入其中。
从石桥医院到鹅公塘组有1公里长的路,是当地4个村18个组300多名中小学生上学的必经之地。每逢雨天,泥泞路滑,许多孩子走得一身泥,还有掉到水渠的危险,何芳静多次协调,并带头捐款1000元,主持维修了这条路。
从乡镇到村的那条2公里长的烂泥巴路一直没有硬化,不仅影响村容,也影响村民出行。2010年,何芳静和村支两委负责人商量修水泥路。按当时行情,修这条路需要投资70万元。何芳静建议村里向县交通局写工程立项报告拨付20万元,村民集资50万元。这50万元集资款中,何芳静动员自己全家人出13万元,其余村民出37万元。路修好后,何芳静为了让村民晚上行走方便,又着手筹资给村道安路灯。安装路灯的资金到位后,他去联系施工老板。施工老板说要给他一笔业务介绍费,被他婉言谢绝了:“只要你路灯质量好,我为乡亲办事,除了正常开支外,剩下的钱必须全部用于路灯工程建设。”
有一年农历正月初二,何祠村主头组罗成德找到何芳静说,村民小组想修一口水井,但这心愿10多年没有实现。何芳静问原因,罗成德说,村民担心他们这些村组干部把钱花了井又没修好,如果能把钱交给何芳静来管理,大家就愿意集资。何芳静当即答应,自己也出资1万元,其余村民出资7万元。工程完工结账时,因井塘周围增加了100多米的大理石护栏,超支2.5万元,何芳静再出1.5万元,剩下的才平摊给其他村民。
为了传承村里的文脉,2013年10月,何芳静带领家人捐资15万余元,牵头在村里修建了一条90多米的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以碑刻的方式,记录茶市镇的历史沿革及名人逸事等。文化长廊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说起何芳静的善行义举,何小兵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有时说着说着,不禁红了眼眶。2019年植树节,村里从县林业局争取了一批廉价树苗,想把村组道路全部绿化,但因树苗不够,还有800个挖好的坑没树苗栽。树苗10元一株,需要费用8000元,何芳静得知后,主动出资买来树苗栽种。“那天一大早,当很多人还在睡觉的时候,何老就站在路旁和绿化工人商量,这条树苗栽在哪,那条树苗栽在哪。”何小兵说,如今绿意盎然的何祠村,确实搭帮何芳静。
何芳静每月退休工资才5000多元,却要花去不少用于捐赠物资和修路等公益事业,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对此,何芳静笑着说:“儿子儿媳经常给我和老伴买些日常生活用品。因此,我平时也用不了多少钱,还不如把这些钱省下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些年来,何芳静仅仅在修路、修筑塘坝、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方面就花了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子女们为公益事业捐款达200余万元。
好家风的播种者
何芳静心系乡村教育、热心公益事业融入了他退休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都为他播种好家风起了示范作用。
“你们五兄弟姐妹,都已各自成家,每个小家庭都是一道好风景。你们要知道,好丈夫是山,山不在高,只要青翠挺拔;好妻子是一道水,水不在深,只要洁净……”翻开何芳静撰写的内部资料《新春佳节话家风》,里面收录了他从1998年至2022年在新春佳节家庭座谈会上的讲话稿,有很多箴言警句。
“那次拜年目睹的怪现象,启发了我。”何芳静回忆,1995年,他从衡南县原石桥乡学区主任岗位退休。过年时,他去给村民拜年,发现大家不是在大吃大喝就是在打牌打麻将,他觉得过年不但要亲情味浓,更要学习味浓。于是,召集儿孙们召开特殊的家庭座谈会的想法就此形成。
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的家庭座谈会,何芳静都会就儿孙们一年的学习、工作情况细致点评,从人生哲理、为人处世、读书养生等多方面谆谆教诲,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做人生的强者。每个家庭成员也轮流发言,总结自己一年来的工作,畅谈新一年的打算。
1998年,何芳静在家庭座谈会上提出,子孙个个都要成为有用之才,要求子女一定要教育好下一代。他特别注重对每个晚辈的学习和工作成绩给予表扬和肯定,同时提出殷切期望。他说:“从目前的工作来看,你们都是建设祖国的主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但是,时代在前进,你们要认真工作,永不滿足,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2003年,何芳静的长子何朝晖开启了衡阳市建衡实业有限公司的创业征程。何芳静非常高兴,帮他出谋划策,提出办好企业要注意的三点:有魄力、抓住机遇、勇担责任。他叮嘱大儿子办企业要以诚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为社会创价值,为员工谋福利……
何朝晖不负父亲的期盼,带领员工艰苦奋斗,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经过20余年的打拼,何朝晖这家创业之初的小型企业,如今发展成全国铝铁盐行业的龙头企业,还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湖南省省长质量奖”等多项荣誉。何朝晖连续三届担任全国铝铁盐专家组组长,不但被评为全国石化工业优秀民营企业家,还当选为衡阳市人大代表、湖南省劳动模范,他的小家庭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标兵家庭。
在家风的熏陶下,何家的孙辈也出类拔萃:大儿子的孩子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现在是全国铝铁盐专家组专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二儿子的孩子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考上了公务员;大女儿的孩子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后在省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小儿子的孩子考上了厦门大学,后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2023年被招聘到中国建设银行工作;次女的孩子现就读于南华大学。
几十年前的贫寒农家,孙辈出了4个“985”“211”大学的大学生,家里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都有了,是名副其实的“书香世家”。
在家风的熏陶下,何家这一大家子,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以礼相待,互相尊重。谁搞营销、找工作遇到了困难,人人都会出谋划策;哪个生了病,或床前慰问,或递汤送药,全家都会为之忙碌。何芳静的子孙们既自立自强,又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几十年过去,大家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何芳静家庭也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何芳静的家庭座谈会被传开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每年都有人慕名而来旁听、取经学习。
2015年,何芳静为了更好地总结、传承家风,将多年家庭座谈会的文稿编纂成内部资料《新春佳节话家风》第一卷,打印1500余册,很快就被一些村民拿去学习。2022年,何芳静又编纂了《新春佳节话家风》第二卷,很快又被村民们拿去。通过跟风学习,如今,村里形成了“家家立家规、人人树家风”的好氛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面对未来,年近九旬的何芳静依然志存高远:“我将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为建设良好家风和社会公益事业,为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徐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