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吴恺馨
4月19日,第22届中国国际模型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这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模型博览会,参展的作品有近2/3是军事类模型。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融媒体部的一员,我接到通知:要在博览会现场进行移动直播。
直播前一天,在现场踩点过程中,陈澍的一件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
陈澍在军迷圈里颇有名气,他用一双巧手“神还原”了许多军事名场面。这次展会,他带来的是场景模型《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作品用时整整一年,手工制作152个人物模型,再现了喀喇昆仑那场英勇战斗的场景。
之前,这件作品一直处于保密阶段,这次是首次展出。
写下这篇文章时,我还能清晰地记得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时的震撼。
为了确保直播效果,我和陈澍在前期溝通时,只是简短地聊了聊。但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谈话,让我们两人都有些泪眼婆娑。
第二天,直播如期开始。陈澍是我直播中采访的第4位嘉宾,我们聊的第一个问题是他的创作初衷。
陈澍说,一年前,他看到一张照片,一名解放军战士正以标准的军姿,静静地伫立在陈红军烈士的墓前。那名战士看到拍摄者后,转过身眼含热泪地说了一句:“谢谢你来看陈营长。”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陈澍。
从那时开始,陈澍就想用一件作品,让大家了解那场战斗,了解我们的军人是多么辛苦、多么不易,他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真情总是相通的,听到这里,我的眼眶已经有些湿润,但为了直播顺利进行,我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陈澍还告诉我,整个作品中,他最喜欢也最感动自己的部分是陈祥榕烈士。当时,陈祥榕看到营长和连长被围攻,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挡在营长陈红军身前,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救我的营长和连长!”因此,陈澍在作品中定格了那一瞬间。
“他当时只有19岁啊!”这是采访中陈澍对我重复最多的话。说着说着,他哽咽了,我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是啊,陈祥榕只有19岁,在本该被人庇护的年龄,却勇敢地挡在了战友的身前。
因为“身受”,所以“感同”——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
2018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最为特殊的一年。那一年,我递交了征兵报名表,在参军原因上郑重写下了四个字——“保卫祖国”。
就这样,我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的青春也开始与家国相连。
很多人问我,“当兵苦吗?”“值得吗?”我的答案始终不变——苦,但值得。因为在部队,我真正懂得了责任与信仰。
还记得刚入伍时,每一次紧急集合,我们都被要求在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放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当时,我很不理解,都要上战场了,纸和笔还有用吗?后来班长告诉我,那是用来写遗书的……
场景模型《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局部)。
一次,部队组织“三信一书”活动:假如明天上战场,你会说些什么?
“爸妈,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要为儿子感到骄傲,不要忘记你们的儿子是为国牺牲的!”“我自愿前往前线,执行最危险的任务!”……这是战友们的心声。
而我,也毫不犹豫地写下:“忠于国家,不计生死。”
陈祥榕的妈妈在知道儿子牺牲的消息时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他的连长回答:“祥榕勇冠三军!”
作品中,陈祥榕的照片旁摆放着他最爱吃的橘子和他的头盔。头盔上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格外醒目,那是还不满19周岁的烈士牺牲前写下的誓言。
当时,班长问陈祥榕:“你一个‘00后新兵,口气这么‘大?”
陈祥榕回答:“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也会这么做。”
他用生命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因此,每次想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时,我心中不免泛起阵阵涟漪,也回想起服役时的自己。
短短八个字,却道出无尽的勇气和忠诚,写下满腔的热忱与信念。这不仅是陈祥榕的誓言,更是所有共和国军人的承诺。
因为我曾是他们,所以我懂得,也更理解他们。危险在前,他们不会逃避。向前!向前!向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身后是祖国和人民。
采访快结束时,陈澍说,整个作品直到展览开幕前一天上午才全部完工,而他打磨的最后一件物品,是营长陈红军破碎的眼镜。
这副眼镜并不起眼,即使采访当天我离作品如此之近,若不是陈澍指给我看,可能我也不会注意到。
制作这副眼镜的时候,陈澍也进行了很多次心理斗争:到底要不要做?因为制作十分复杂,而且它小,长只有5毫米,可能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到。
但最终,陈澍做了出来,他说:“如果不做出这副眼镜,我觉得对不起他们。”
听到这里,在感动之余,我心里还多了一些欣慰和感激。“军爱民,民拥军”这句话,不是一句生硬的口号,它总有最鲜活、最生动的诠释。
直播结束后,我返回现场找到陈澍表达感谢。临走时,他告诉我,如果要用一句话表达作品的主题,那就是“人民不会忘记”!
这让我想起之前对陈祥榕姐姐的一次采访,她说出了自己坚持走进校园,一遍遍讲述弟弟英勇事迹的原因。
“虽然每一次提起弟弟牺牲,我需要缓很久,但每一位烈士都值得尊敬,应该去宣传报道,让大家记住他们。”
让更多的人看到、听见、记住英雄,更好地传递能量和感动,不仅是记者的职责,更是我——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
他们的故事,我们记得,山河记得,永远记得。
(原载于2024年4月23日“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略有删节。作者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实习编辑/刘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