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心》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2024-06-01 09:29:28雷淼淼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3期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阴影

雷淼淼

[摘  要]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理论。本文主要运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学理论,解读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黑暗之心》中的殖民者形象以及被殖民者的悲惨形象。本文首先阐明了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表现,接着从人格面具、阴影原型等方面分析《黑暗之心》中的人物形象,旨在解析人物的行为与其体现的集体无意识内涵。康拉德在小说中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真相,以及被边缘化的非洲人民。通过文本分析,以期引起读者对殖民主义以及种族歧视等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黑暗之心》  集体无意识  人格面具  阴影

[中图分类号] I712.07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3-0076-04

一、引言

1.约瑟夫·康拉德与《黑暗之心》

约瑟夫·康拉德17岁成为水手,在海上航行20余年,他的小说大部分内容都是讲述他的航海故事。约瑟夫·康拉德生活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领土扩张的时期,殖民主义者不断向外扩张。康拉德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晚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受环境的熏陶,以及结合自身多年航行的经验,康拉德一生中创作了30多部小说。19世纪末,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道德观念逐渐崩塌,康拉德注意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他开始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来应对精神危机。康拉德曾于1889年乘船去刚果,此次非洲之行对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刚果的经历虽令他的健康受到了伤害,但同时使他的思想开始觉醒。1899年,康拉德根据亲身经历创作了《黑暗之心》,小说中主人公马洛在非洲的经历,很大程度上与其本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马洛起初航行的目的很单纯,只是因为厌倦了陆地上的生活,想去海上看看,他选择了十分冒险的一条线路,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

《黑暗之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殖民主义者的蓝本,是一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更多强调的是马洛的心灵之旅,从美好的幻想到发现残酷的现实。在经历非洲之旅的整个过程中,叙述者对殖民主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发现了殖民主义制度的真相并且开始为被殖民者发声。国内外评论家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象征主义等方面研究《黑暗之心》,在集体无意识层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拟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文本,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层面,寻找《黑暗之心》中的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痕迹。

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20世纪初,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在其导师对“无意识”概念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在心理学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早在意识发展之前就有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之母。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是人在孩童时期意识到的心理内容,但是之后由于某些原因,使主体回避这些意识,主动储存在大脑深层。集体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意识内容,个体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做出与祖先相同的反应,这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个体无意识的更深层次,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社会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在整个生物群心理上的积淀。”[1]集体无意识主要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集体无意识是群体心理现象,隐藏在潜意识里,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来。无意识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的命运。

二、《黑暗之心》中集体无意识的体现

在《黑暗之心》中,马洛去往非洲丛林的航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凭借着自己的海上航行经验,马洛一行人有惊无险地到达了目的地。在航程初期,马洛仍然对旅途充满幻想,对传说中的“英雄”库尔兹抱有幻想,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他。他一直认为是殖民者将文明传播到了非洲,帝国主义在这里充当着给予者而不是掠夺者的角色,因此非常期待此次航行,期待见到人们口中的“大人物”。然而,在航行的过程中,马洛逐渐地体会到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存在的地位差距。在非洲丛林里,黑暗的中心里,黑人被当作没有感情的工具,被看作可有可无的消耗品。黑人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更不用说最根本的受教育权力。欧洲人民为了强化自己的勤劳的形象,在殖民主义文本中把本土人塑造为懒惰、丑陋的形象,借此形成对立。

“他们为什么没有以揪肠刮肚的饥饿魔鬼的名义逮住我们——他们的人数与我们相比是三十比五——痛快地大吃大嚼一顿呢?我现在想起来,只觉得有些奇怪。”[2]跟随馬洛航行的食人生番们接近六个月只吃自己随身携带的河马肉,马洛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熬过这几个月的航行的,马洛开始觉得黑人没有殖民主义文本中描述的那么可怕。他们的河马肉早已腐烂变质,即使在这样极度饥饿的情况下,这些外来移民并没有做出过分的举动。他们本可以抢走船员们的面包,饱餐一顿。马洛因此开始改变了一直以来对外来移民的偏见。这些偏见,毫无疑问,是来自西方殖民文化的灌输,是个体对于祖先的文化认同。

“什么叛乱分子!接下去还会加上些什么新的罪名呢?过去把他们叫做什么敌人,什么罪犯,什么劳工——现在又把他们叫做叛乱分子。那些放在柱子顶上的叛乱分子的头,让我看来个个都是非常温驯的。”[2]马洛质疑,实际上,所谓的叛乱分子只是非洲丛林里的土著罢了。叙事者发现非洲土著的形象是被西方文明捏造出来的,进而加强殖民者的集体无意识思想,叙述者敢于表达出来,对西方文明提出质疑。作为当时最强的殖民帝国,英国象征着文明与进步,他们认为殖民地是等待被开发的、被教化的原始和落后的神秘之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这一时期的殖民文学鼓吹英雄崇拜,把殖民地描述为充满财富的地方,这激起了许多殖民者去海外冒险。

马洛即将到达山顶时,看到一些令他吃惊的景象。“那辆车厢的轮子朝天,有一个轮子还弄掉了,看上去像是一具死掉的动物尸体。路上还碰到一些正在生锈的机器零件和一堆锈痕斑驳的铁轨。”[2] 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火车在这里却落得生锈的下场,说明库尔兹等人所在的非洲丛林与现代文明脱节。在库尔兹这里,人类历史是文明倒退的历史。一边是工业文明,一边是压迫和剥削。直到马洛抵达以库尔兹为代表的殖民者所在的贸易站后,目睹了非洲土著居民所遭受的苦难,他心里开始对殖民主义者的真正目的产生怀疑。他发现过去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无数作家所宣扬的伟大的帝国主义,不过是殖民主义者所营造的一场盛大的梦境罢了。马洛逐渐认识到殖民主义制度的本质。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摒弃了道德准则,他们把白人和黑人奴隶视为两种对立的人,白人残忍地压榨非洲土著居民,把他们当作赚钱的工具。

1.人格面具在《黑暗之心》中的体现

个人无意识的大部分内容由情结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原型的种类有很多,有出生原型、死亡原型、英雄原型等。原型的表现形式为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荣格认为,人格面具确保一个人可以扮演某一种性格或多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并不一定就是他本人的性格。人格面具的作用有利有弊,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就会产生矛盾与对立,给自我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需要采取节制。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分别是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和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阴影原型受到压抑时会产生意外的反应。自性是个性,个性是不断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发生变化的,需要用一生去不断完善。

人格面具过分发展会压抑人的真实天性,甚至丧失自我。库尔兹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象牙,近乎疯狂。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顾一切,甚至将非洲土著居民的头颅割下来,插在房前的一排木桩上,以此来树立威信。这无一不表明了库尔兹在欲望方面超出可控制的范围,逐渐沦为野蛮的化身。如此决绝的处事方式也为库尔兹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同时象征着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殖民者扩张的欲望无限膨胀最终扭曲了灵魂。库尔兹不只有一副人格面具,在面对亲人、未婚妻时是一副人格面具,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又是一副不同的人格面具。不同人对于库尔兹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库尔兹的同事认为他善于发掘象牙,具有专业能力,是一个残酷、冷血的家伙。人格面具确保库尔兹能扮演多重角色。库尔兹留给未婚妻和家人的印象与他在非洲的残酷行径截然相反。库尔兹潜意识里认同祖先的殖民侵略思想。集体无意识的思维、情感、知觉这些先天倾向需要外界刺激才能显现出来。在相似环境的刺激下,库尔兹做出与祖先相同的反应。他把非洲土著居民当作奴隶一样对待,奴役和剥削充斥着这片黑暗的中心。黑人奴隶在尚有劳动价值时,最大限度地被剥削和利用,直到累死或饿死。

库尔兹早已丧失了道德感。邪恶的人格面具最终抑制了他的原始性格。人们为了某个外在的角色或某种虚构的意义会放弃本质我,虽然人们甚至把本质我的放弃视为美德和社会责任,但这样的做法却也会受到他人自私自利地糟蹋。库尔兹放弃了他的本质我。库尔兹的执行力得到了公司的称赞,履行了他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嫉妒。库尔兹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惜放弃自己的原则,借由土著居民的落后,不断用现代文明的武器残害、恐吓土著居民,他已被欲望吞噬。某种程度上,是库尔兹的贪婪蒙蔽了他的双眼。人格面具过度膨胀会导致个体性格暴躁,甚至产生精神危机。库尔兹最终为自己的残暴行为付出了代价,灵魂永远留在了黑暗的中心。殖民者在对非洲进行殖民暴力与文化征服的同时,遭到了反噬,也被它所征服和控制,进而失去了自我。

2.阴影在《黑暗之心》中的体现

阴影原型是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原型,是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与同性的关系的原型。阴影原型是人最黑暗的本能。阴影原型有好的一面,它使人充满热情活力,也有充满攻击性的一面。在《黑暗之心》中,库尔兹在不断收割象牙的过程中,阴影占据了主导地位。他心中的欲望难以压制,不断膨胀。人格面具过度膨胀会使人变得暴力。膨胀后的性格主导着库尔兹,使他做出了一系列残暴的事情。

“集体无意识对个人而言是比经验更深的一种本能性的东西。”[3]集体无意识是靠遗传获得的,生来就有的。只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激发出这一本能。对于被殖民者来说,奴役相当于压抑其心中的阴影,使其丧失欲望。社会通过抑制阴影的显现使人们保持温驯,使其缺乏活力和生命力,逐渐失去反抗的力量。库尔兹已经完全适应了非洲殖民地的运作方式,这一环境释放了他最黑暗的本能。《黑暗之心》中多次提到黑人是如何被奴役的,以及如何失去反抗的欲望的。“他们的每条肋骨甚至都能数得出来,四肢的关节像绳子的结头那样突兀外露;每个人的脖子上都锁着铁环,彼此之间用铁链拴在一起。”[2]眼前的画面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些触目惊心的景象显示,库尔兹作为殖民掠夺者的化身在不停地奴役黑人,在这样的处境下,黑人没有话语权,只能无休止地做苦力,在无尽的等待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这些被冠上罪名的人甚至没有攻击力。殖民者打着传播文明的幌子,表面上宣扬文明,背地里却肆意抢夺殖民地家当,利用黑人奴隶来满足一己私欲。库尔兹这一人物形象满足了殖民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他的未婚妻直到最后还在叹息一个“英雄”的离去。然而,所谓的英雄带来的伤害却被帝国主义有意地掩盖了。

在《黑暗之心》中,种族歧视始终存在。种族歧视是一种难以根绝的直接伤害黑人的行为。库尔兹坚信“我们白人,按照我们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我们必须以一种神人的身份出现在他们(指野人)的面前——我们和他们接触,要显示出如同上帝所具有的那种伟大。”[2]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话语体系将黑人建构成愚昧和原始等暴力形象,这剥夺了黑人存在的价值。“在殖民文学中,白人主人与黑人奴隶或仆人的对立,似乎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常态格局。”[4]库尔兹作为典型的殖民者,难以摆脱始终被灌输给他的宗主国文化和祖祖辈辈的集体无意识。因为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和文化环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世世代代形成的,最终成为个体的集体无意识。在遇到殖民地民族时,个体会做出与祖先相同的反应,就是奴役、压制和剥削,也被称为种族意象继承,即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叙述者在去非洲之前认为欧洲是崇尚文明的国家,甚至颇为得意自己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他认为殖民者所做的是善举,殖民者来到非洲代表着文明的传播。但是当他看到了以库尔兹为代表的殖民者们在非洲的掠夺,为获得更多的利益所做的暴行。他的信念在一瞬间坍塌了,他发现了殖民主义的残酷真相。欧洲人靠程式化的想象来推测非洲人民,把白人形容成一切行動的决策者,把非洲土著居民塑造成一副加害者的形象。叙述者对在这里遭受苦难的非洲土著居民感到同情。他此次非洲之行终于发现了殖民扩张的真相,殖民等于掠夺。“欧洲殖民者这种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强行灌输,使殖民地民族中不少人认为自己确实是劣等民族。他们甚至像崇拜神一样崇拜欧洲殖民者,从而失去了自我。”[5] 欧洲殖民者从意识形态上对其进行奴役,这种奴役比肉体上的折磨更为可怕。帝国主义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渗透到殖民统治中去,迫使殖民地人民接受。被殖民者丢弃了自己的种族文化,完全成为殖民者的忠实跟随者。在殖民主义者的话语体系中,殖民主义不是占有,而是教化、拯救落后的原住民。这种文化逐渐沦为经验,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殖民者站在帝国主义视角,以单方面制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其他国家的行为、价值观念,以自己为中心,否定了文化与道德的多样性。

三、结语

《黑暗之心》通过马洛之口向读者展现了19世纪后期欧洲的殖民主义行为,使人们了解到非洲被殖民者的真实形象与奴役生活,殖民主义者口中的“野蛮人”远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可怕和暴力,他们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不能为自己辩护,一直被污名化。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结合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解析了作品中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库尔兹在非洲丛林中,面对利益的诱惑,加上环境的扶持,唤醒了潜意识的无意识要素,压榨、剥削黑人奴隶,做出了与祖先相同的反应,成为殖民扩张的既得利益者和牺牲品,揭露了殖民主义的残酷。康拉德在小说中多次提到黑暗,黑与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殖民者在白色人种的掩盖下,他们的内心十分黑暗、扭曲和野蛮。殖民者以传播文明为借口为非洲人民套上了重重的枷锁。非洲人民成为殖民叙事中的失语者,无法为自己辩护。康拉德以帝国主义的口吻叙述了整个故事,表现出对非洲人民的怜悯与同情,并试图引起读者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欧洲人崇尚的所谓的文明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 霍尔等著,冯川译.荣格心理学入门[M].上海三联书店,1987.

[2] 康拉德著,王金玲译.黑暗的心脏[M].小说出版社,1998.

[3] 尹立.意识、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心灵结构简述[J]. 社会科学研究,2002(2).

[4] 勒克·博埃默著,盛宁、韩敏中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5] 傅俊,毕凤珊.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J].外国文学研究,2002(4).

(特约编辑 杨  艳)

猜你喜欢
集体无意识阴影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中国诗歌(2019年6期)2019-11-15 00:26:47
让光“驱走”阴影
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网民互联网生存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梦》的解析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4:17
阴影魔怪
《野性的呼唤》中的神话原型
青年文学家(2015年2期)2016-05-09 14:43:45
《紫颜色》中“丑小鸭”原型管窥
上汽通用172万销量下的阴影
家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2-28 02: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