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装文化理念探析

2024-06-01 15:09:00韩哲虎郝文军
美与时代·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山装

韩哲虎 郝文军

摘  要: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亲自设计并倡导的一种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礼服,其设计风格兼具独特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先进政治理念的完美融合。中山装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重大创新,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服饰改革,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新思想、新理念,是其“天下为公”精神在服饰上的直观反映。

关键词:中山装;形制;文化理念

中山装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样式,自孙中山先生创立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是辛亥革命在服饰上的变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文化内涵。首先,中山装的出现打破了社会等级束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服装种类繁多,但大多数都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中山装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服饰等级制度,体现出人人平等的理念,人们在服饰上不再受社会等级限制,有利于社会平等和进步。其次,中山装的设计和普及充分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其领子、门禁、口袋和袖口等细节设计融合了传统与近代元素,这种设计风格既适合当时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需要,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最后,中山装作为中国的国服,代表了中国的新形象和新文化,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焕发出的新精神和新面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追求进步和发展的精神象征。因此,中山装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的体现。本文以中山装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挖掘其背景、起源、形制及内涵,探讨其文化理念。

一、中山装产生的背景

服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它除了基本的遮蔽身体、御寒保暖等物理功能外,还具有装饰身体、满足人类审美需求的功能。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衣冠之治”的概念自古有之。它指的是封建统治者通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严格的冠服制度来彰显自身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例如《春秋左传注》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包括车服制度。历朝《舆服志》详细记载了各级官员及士庶百姓的服饰区别。他们将特定的服饰款式、颜色和材质与特定的社会地位、官职等级相匹配,从而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这种制度不仅在政治上得到强化,而且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1]。每次朝代的更替,新的统治者都会推行新的服制,以此表明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身份,同时也是对前朝的否定和摒弃。例如,明朝推翻元朝后,朱元璋推行“明制”,废弃了元朝的“胡服”,重新恢复了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清朝推翻明朝后,也推行了“清制”,对明朝服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符合满族人的习惯和审美观。

中国传统服饰以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为典型特征,自两周深衣起始,历经魏晋袍服、隋唐圆领缺骻袍、宋朝袍服、明朝补服,直至清朝长袍马褂,构成了一条清晰且连贯的发展线索。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的演变,也折射出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礼仪制度与审美观念的深刻变迁[2]。这些传统服饰形式以自然经济、手工艺生产为基础,强调手工缝制,注重礼仪文化与审美观念的表达。然而,这种传统服饰形式在近代化工业机器生产中存在诸多不便。与大规模机器生产方式相比,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成本较高,难以满足近代社会快节奏和高效率的生产需求[3]。

清王朝被推翻后,中国进入了新的歷史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入,中国开始了西风东渐的历程。这些变革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清末以来,中西文化问题一直备受争议,各种文化观念层出不穷,如“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国粹主义”等观点甚嚣尘上[4]44。然而,孙中山先生并未被这些观念所束缚,而是以开放的胸怀,批判性地接受中西文化。他提出:“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旧有文化而融贯之。”[5]“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6]正是基于这样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孙中山先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山装时,积极引进近代西方服饰文化理念,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作为反清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深知改装易服承载的的政治和文化象征意义,他将断发易服视为革命的标志,认为服装变革能够彰显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现代化进程[7]。孙中山在《复中华国货维持会函》明确表达了他对于服装改革的看法:“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仍以中式为主,而以西式辅之。礼服又实与国体攸关,未便轻率从事。且即以现时西式服装言之,鄙意以为尚有未尽合宜之处,本会特又议定四项办法云云。总之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状于观瞻。同时又须丝业、衣业各界力求改良,庶衣料仍不出国内产品,实有厚望焉。”[8]这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多元化思想和他在服饰文化方面的创新思维和实用主义精神。他不仅密切关注中国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孙中山从实际背景出发,结合中国人的传统穿衣习惯和需求,亲自设计了一种既体现革命精神、又符合中国人自身审美需求并兼具实用功能的新式服装。

二、中山装的起源

关于中山装的起源,即中山装的设计灵感来自何种服装、最初设计和制作出自何人之手,史学界目前仍有争议。对于中山装起源的考证不是本文的重点,有待服装史学者或有兴趣的学者进一步考证。本文列举了目前主要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山装源于南洋华侨的“企业文装”。孙中山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为上衣基样,根据孙中山的创意,在裁缝黄隆生的协助下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9]。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山装的设计灵感源于日本的学生装[10]。《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中刊登了多张孙中山身穿新式服装的照片并介绍到:“先生喜服学生装,今人咸称为中山装。”[11]此外,《蒋昨续在北大讲演》一文中也提到蒋介石穿着学生装到北大演讲的情况:“今日九时半,蒋学生装到北大对各界讲演,听众千余,首讲打倒军阀……”[12]蒋介石作为孙中山的继承人,应该穿着最正宗的中山装,可报纸也将其称为学生装。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山装的制作始于上海荣昌祥。在孙中山先生的邀请下,店裁缝王才运根据张方诚等人的设计为基础,再经过孙中山先生的指导,对中山装进行了改进和优化,最终成功地使其定型[13]。《中山装之盛销》中记载:“南京路新世界对面的荣昌祥,为制造中山装之首创家,手工既能讲究,样式又极准确,现应潮流之趋势,欲求普及起见……”[14]

以上说法都缺乏史料佐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对创制中式服装的坚决和执着。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从前的朝代更替,必更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翻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方,与世界文明各国相同。”[15]他表示:“西服虽好,但并不适应我国人民的生活,正式场合会见外宾有损国体。传统服式,形式陈旧,又与封建体制不易区别。”[16]孙中山先生曾赴美国和日本留学,对西式和日式服装的裁剪结构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博采众长,巧妙地融合了西式和日式服装的优点,同时注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独创出一种崭新的服装款式。这种新式服装既有军人的严谨挺拔,又不失学者的儒雅端庄,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三、中山装的形制及内涵

中山装起源于20世纪初,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汲取欧美服饰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特点所创立的一种新型服装样式。它不仅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等时代精神,更成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山装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17],但始终保持了其基本样式和理念的一致性,其形制基本确立于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包括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以及后片不破缝等。这些设计细节的修改,使得中山装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实用需求。同时,中山装也融入了《易经》《周礼》中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元素,从而赋予了其深远的意义。中山装代表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西方近代服饰文化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18]。

(一)中山装前身的四个口袋象征着国之四维。何谓四维?《管子·牧民》中记载:“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19]孙中山依据礼、义、廉、耻在胸前的上下左右设计四个明口袋,表达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衣袋上的四个纽扣寓意人民拥有选举、创制、罢免、复决四权。口袋盖的倒笔架设计,这源于古人用毛笔书写的习惯,笔架用来搁放毛笔,以免污了文稿和桌子,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寓意着以文治国,展现出对西方先进政治理念的吸纳。

(二)门襟上的五粒纽扣象征着五权分立①。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以西方三权分立学说为基础的一种政治学说。它把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和中国传统的考试、监察(御史)制度结合,主张“五权宪法”。五粒纽扣分别代表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考试权、检察权。五权相互独立、互相监督和制约,以确保政府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三)中山装左右袖口的三颗纽扣分别代表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人民自由平等和生活福利改善。共和理念包括平等、自由、博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和相互关爱,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四)后背不破缝的设计代表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這是孙中山先生对于国家未来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在当时的中国,军阀纷争,各个势力各自为政,占山为王。他们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地位,不断巩固自己的地盘,扩大军事力量。这使得国家四分五裂,社会混乱不堪,人民深受苦难。后背不破缝的设计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传递出全国人民对于国家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和强烈呼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和追求[20]。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只有国家和平统一,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强调国家整体利益高于一切,倡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

(五)中山装的衣领为翻领封闭式,凸显出严谨治国的理念。这一设计元素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治国理政的深思熟虑和严谨态度[21]。这种领子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观大方的形象,也具备了实用的保暖功能。它能够有效地防风御寒,适应了当时中国多变的气候条件。同时,封闭式的设计也流露出一种严谨和稳重的风格。

中山装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和气质,也象征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受到后人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经典之作。孙中山先生进行服饰改革力图抛弃封建社会的思想束缚,唤醒民众,团结全民族力量,共同为建立一个人民的国家而努力。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他的服装设计中,也贯穿了他的整个政治理念。“中山服是民国以来最重要的男装,也是最具政治色彩的服装样式,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人的政治符号和文化代码。”[22]1919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条例》,正式将中山装定为“国民礼服”,规定了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必须穿着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出席重大的活动也通常穿着中山装。2016年2月29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山装作为国家正式礼服。可见,中山装所体现的文化观为国共高层所共同认可,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服饰之一,如今已然成为了代表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中山装的影响力并未局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区,成为了华人社群的代表服饰。在20世纪上半叶,中山装曾经风靡一时,成为东南亚地区流行的服装款式之一[4]46。

四、中山装的文化理念

中山装之所以被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的原因在于其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又符合社会革命思想的需要,同时也满足时代生活的需求。这种成功地将三个主体需求统一起来的服饰设计理念,不仅是中国服装设计的一种创新,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和社会革命思想的统一。中山装不仅是一种服装款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它的设计和影响力充分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传承,展示了中华民族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价值观[23]。

中山装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精神的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不仅是遮羞、保暖的实用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身份认同的象征。融入了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如对襟、五扣等,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核。其次,中山装完美地符合了社会革命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辛亥革命后社会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中山装的设计和推广正是这一时期社会革命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后,中山装充分满足了时代生活的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需要一种实用、舒适、方便的服装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中山装的设计和制作,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如采用斜纹布制作,易于清洗和保养,同时也方便制作和生产。因此。中山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服饰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一,也成为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24]。

服饰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变革往往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的变迁。中山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服饰符号,其政治性和革命性特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25]。在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外部列强环伺,各种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呼声日益高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孙中山倡导“剪辫易服”,号召中国人民摆脱封建旧制的束缚,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在这个背景下,中山装应运而生,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和象征,表达了拥护革命、与清政府决裂的政治态度。它的出现反映了新旧政治社会体制的更替,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26]。中山装的设计融入了许多政治元素和传统文化理念,其中许多重要部位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此外,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和四个纽扣分别寓意着“礼义廉耻”和“人民四权”,也充分展现了其政治性和革命性的特点。

中山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的典范,其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其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7]。首先,中山装的实用性表现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其经典款式包括上衣四贴袋、左右两袋以及前后中袋,这种设计独特且实用,贴合人们的日常穿着需求和习惯。此外,中山装选用的布料和缝制工艺也非常讲究,确保了其优良的保暖性、透气性和舒适度。其次,中山装的开放性体现在对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包容性上。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西方近代服装文化理念,这种独特的融合使得中山装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文化或社会群体,而是广泛地适应于各种场合和人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灵活调整穿着方式,使其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最后,尽管中山装的基础款式保持了一贯的庄重和大气,但在细节处理上却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比如在口袋设计、领口形状、袖口处理等方面,都根据时代审美和实际需求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这些创新不仅使中山装保持了时代感,也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穿着需求。这使得中山装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款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28]。

五、结语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山装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服饰文化相互交融的生动例证。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模仿或移植,而是在深入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服饰文化理念的巧妙借鉴和运用。孙中山先生的设计理念及其对传统与现代的兼顾,既体现了他的开放心态和包容理念,也展现了他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中山装不仅是一件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以及与西方近代服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象征。因此,中山装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服饰文化相互交融的一个缩影[29]。面对21世纪全球经贸一体化带来生活方式同质化,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冲击的大背景,如何既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引入和吸纳外来文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智慧结晶,在世界舞台上展现文化自信,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及其设计的中山装给予我们很好的示范和启示。

注释:

①有的说法也将其解读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传达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等级观念问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4):121-123.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3]杨奎松.“问道于器”——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J].近代史研究,2020(5):25-45,160.

[4]朱博伟,刘瑞璞.中山装的起源与大众化[J].装饰,2020(3):43-48.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560.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60.

[7]陈蕴茜.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J].学术月刊,2007(9):139-147.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61—62.

[9]尚明轩.孙中山的历程:一个伟人和他的未竟事业[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598.

[10]田志伟,刘瑜.20世纪初制服款式中山装与日本男学生制服间的关系考辨[J].装饰,2022(9):124-126.

[11]良友.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J].1926(11):16.

[12]蒋昨续在北大讲演.申报[N].1928-07-19(8).

[13]叶亚廉,夏林根.上海的发端[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336.

[14]中山装之盛销.申报[N].1927-04-20(17).

[15]邱捷,等.孙中山全集续编: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7:148—149.

[16]安毓英,金庚荣.中国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9.

[17]刘云华.中山装形制历史演变的图式分析[J].新美术,2015(11):35-45.

[18]朱博伟,刘瑞璞.中山装的释义与史实[J].丝绸,2021(12):80-85.

[19]管仲.管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2.

[20]葛英颖,刘广昌.从“后中不破缝”解读中山装[J].丝绸,2021(8):97-102.

[21]朱博伟,刘瑞璞.翻领中山装创制考辨[J].装装饰,2020(12):86-89.

[22]袁仄.中山服初考[J].装饰,2007(6):52-55

[23]胡月,袁仄.百年衣裳.中国20世纪服装演变[J].东方艺术,2006(2):23-33.

[24]周新国.孙中山的服饰改革思想与实践[J].炎黄春秋,2003(8):42-45.

[25]袁仄.中山服初考[J].装饰,2007(6):52-55.

[26]李当岐,孙素葉.漫谈“国服”——中山装[J].美术观察,2006(3):13-16.

[27]周星.实践、包容与开放的“中式服装”(中)[J].服装学报,2018(2):139-146,158.

[28]张竞琼,白马婕.近代中国职业制服中的中山装形制与符号[J].丝绸,2021(4):105-112.

[29]竺小恩.中山装和孙中山的服饰文化观[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5-29.

作者简介:

韩哲虎,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史。

郝文军,博士,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清史。

猜你喜欢
中山装
从中山装看传统服装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山装到人民装的款式演变
丝绸(2023年7期)2023-08-10 16:37:00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设计(2021年23期)2021-12-20 06:34:44
近代中国职业制服中的中山装形制与符号
丝绸(2021年4期)2021-05-07 18:44:54
中山装的释义与史实
丝绸(2021年12期)2021-01-03 14:11:13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中山装起源图考
基于人体测量的现代中山装造型研究
设计(2018年15期)2018-11-27 07:34:00
谈谈中山装的前世今生
丝路艺术(2018年3期)2018-09-10 00:42:24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