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轩业 卜颖辉
摘 要:小三线工业建设是我国建国初期三线建设运动的重要代表,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地域特征,成为我国工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日,众多小三线工业遗迹已然失去其昔日的辉煌,如何保护、更新和利用小三线工业遗迹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位于山东长清的红光化工厂就是小三线工业遗迹的典型代表。本文以文旅融合为视角,通过分析长清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的发展现状,总结该场地具有的特征和价值,就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的独特性提出更新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小三线;工业遗迹;红光化工厂
随着近年来文化旅游热度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工业遗迹被改造利用,建立起众多具有特色的场地为文旅提供服务,而小三线工业遗迹亦是改造中的典型代表。小三线工业遗迹是这个时代不可代替、不可复制的珍贵历史资源,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的信息价值。小三线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征价值,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下有着较大的改造价值。本文以山东长清红光厂生活区为例,以历史文化、旅游为视角,分析小三线工业遗迹的变迁历史和现状,并结合案例,探讨小三线工业遗迹更新改造过程中的策略问题。
一、小三线工业遗迹研究背景
小三线工业遗迹作为一种特殊文化遗产类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响应建国初期国防备战的特殊要求而兴起,对当时国防战备、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小三线”一词是按照地理位置来划分的,分为大、小三线两部分,其中在我国一些沿边、沿海的省份出现的多为小三线工业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经济、建筑形式等多种社会价值,21世纪初开始受到国内各界广泛关注。
我国对小三线工业遗迹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研究较为薄弱,主要涉及到价值评估、调查研究、保护和再利用几个方面。在价值评估层面,刘洋以山东沂蒙山区小三线工业遗迹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其遗留的重要价值特征,提出了保护及再利用的更新原则,并在之后开展了针对小三线工业遗迹价值特征的评估研究,这也是国内最早对小三线工业遗迹价值评估的研究。调查研究层面,张青、江海涛等在价值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对全国小三线工业遗迹的发展变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山东范围内的小三线工业遗迹的重点对象进行了调研分析,为之后开展山东小三线的策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保护再利用层面,黎启国、朱林枫以及冯传森等学者均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将乡村空间活化改造与小三线工业遗迹的保护更新相结合,为小三线工业遗迹保护和更新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长清红光化工厂现状分析
红光化工厂位于山东省境内,地处长清、孝里和肥城三地交汇处,其庞大的生活区蔚为壮观。作为小三线工业建设的代表,红光化工厂不同于其它生产单位,表现出独特的隐蔽性和独立性,以此保障军工生产的备战需要。在此特殊背景之下,红光化工厂远离城市,藏身于泰莱山区,保持着独立性和隐蔽性。纵观整个红光化工厂,除了生产区的车间工厂等建筑设施,生活区内的幼儿园、银行、医院、食堂、派出所、招待所、电影院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部分功能性建筑还配有卫星电视信号接收设备。目前生活区大部分建筑及设施均处于荒废状态,缺乏系统的保护和利用,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三、长清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特征及价值分析
(一)特征分析
小三线工业遗存是指我国小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的建筑物、构筑物、工业设施及与生活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等有关工业生产以及工人生活的场所[1]。长清红光化工厂生活区街道及建筑设施保留状况较为完好,闲置数量众多,且历史文化符号鲜明,其工业遗迹特征具有较大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场地区位特征,生活区大体位于平阴县兴隆镇村,厂房几乎全部保留了下来,内部建筑和基础设施较为陈旧,场地内的建筑大部分处于荒废状态,有较高的保护和更新价值。
2.文化精神特征。作为一段重要的社会历史,三线建设与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地方与时代记忆、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等相关,涉及传统的重构、意义再生等问题,同时也承担了三线建设歷史文化延续的功能[2]。小三线工人由各地汇集于此,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血汗水为共和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不了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伟大的三线精神文化。
3.建筑形式特征。为了能最大程度达到隐蔽的效果,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的建筑设施都做到融入乡村,按照分散不集中的布局原则,防止受到空袭破坏。这也使得建筑之间间隔较大,建筑之间有着较多空地,保留了具有历史特征的街道。电影院、工商银行、男女职工宿舍和供销社等建筑都呈现出低矮布置,民居平房建筑搭配不超过四五层高度的楼房,整体造型简约,外表没有多余的装饰,以单一的砖石材料为特征,突出了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倾向。
(二)价值分析
小三线工业遗迹的保护利用价值分析体现于多层次之上,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探讨小三线工业遗迹保护及再利用的总体价值。这就要求研究者建立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平台和机制,采取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综合的研究方法,这也是中国工业遗产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3]。长清红光化工厂的研究要结合历史文化、社会和建筑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1.小三线文化价值遗存
小三线文化是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文化遗存。在那个艰苦而光荣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小三线工人响应国家和人民的号召,在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背负伟大使命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深山之中,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这种背景下,三线文化精神应运而生,凭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爱民”的精神深深影响着祖国的发展。
2.建筑面貌及形式分析
三线工业遗迹因为其时代背景和特殊使命,使得它与其它工业遗迹有着许多不同,建筑形式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三线建筑是为了支持国家各类生产而诞生的工业类型,通常本着“安全,隐蔽,简单,实用”的四个特征进行建造。山东长清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的建筑形式和街道场景就是20世纪时代面貌的完美再现。长清红光化工厂的生活区和厂区都最大程度地做到了“隐入”群山之中,不论是厂区公共建筑还是生活区的居民住房,都是偏向低矮布置。生活区建筑多平房院落和四层楼房。建筑材料朴素简单没有过多鲜艳的色彩,多就地取材,选择灰色砖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生活区的建筑形式与周边的村落建筑极为相似,尽可能地做到了“隐入深山,融于村落”。这种形式简洁、注重功能的追求,形成了朴素实用的军事化建筑风格面貌。
3.再利用和改造价值
三线建设的特殊性意味着三线工业遗迹的改造和利用与城市工业遗迹有着巨大不同,应从多方面深入思考探究。“三线建设”需依据三线工业的特点和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可达性、适用人群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改造再利用的方向[4]。长清红光化工厂目前生产区的工厂和仓库部分区域已经在山东福寿园的管理之下进行了一定的重新利用,改造再利用接近饱和。但是作为三线建设的保障——生活区目前还是近乎荒废,小三线建设时期的街道原原本本的保留了下来,大量原有建筑处于闲置和废弃状态,红光化工厂生活区拥有比较丰富的再利用价值和改造价值。
四、文旅融合视域下红光化工厂的更新模式及策略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红光化工厂的更新模式
小三线工业遗迹的更新模式可以从城市的工业遗迹的改造方面获取相关借鉴,市场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以山东长清红光化工厂工业遗迹为例,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山东长清红光化工厂的历史文化、建筑结构形式等特征,才可以达到长期有效的良性发展。通过分析我国三线工业遗迹改造案例,发现目前国内改造比较成熟的是工业文化博物馆、文创商业体以及文旅综合体三个发展模式。所以应在此基础上以文旅融合为视角,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发展模式。
鉴于小三线工业遗迹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工业遗迹博物馆模式和整体文旅开发模式适用于长清红光化工厂的更新和改造。第一,工业遗迹博物馆。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记载山东小三线工业发展的历史文脉,并可通过相关展览展示具有独特性的场地文化特征,进一步形成一条完整的红光文化产业链。第二,整体开发模式。该模式首先需要对整个场地的设施和元素进行研究分类,保护修缮符合更新要求的建筑及设施,尝试加入旅游资源开发、文体商业等新的元素,按照场地价值特征和优势因素确立发展方向。例如建立文旅融合的红色教育基地或红色文创产业综合体等,形成小三线工业遗迹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经过调研和系统分析,长清红光化工厂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城区,且周边缺乏文化旅游综合性开发的优势条件,因此,可以尝试探索文旅融合的影視制作基地的整体开发模式。针对特征鲜明、保存完好的建筑和设施,例如保存完好的居民楼房、工商银行和红光影院等,凭借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和街道场景复原等措施,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符号的影视拍摄基地。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组可以凭借场内保存完好的建筑和更新复原的街道进行取景拍摄,最大程度还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生活面貌,伴随着那段历史记忆,给予剧组乃至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近年来,国内研究中也有将三线工业遗迹改造为电影文化创意园的案例。如长春电影制片厂三线厂区的更新设计研究中,在对其进行存在问题汇总和价值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造更新为电影文化产业园的策略,为小三线工业遗迹的发展模式提供新的借鉴。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红光化工厂更新策略
1.恢复场地原真性,展现红光文化
三线文化是三线工业遗迹中的重要文化遗留,可有效展现场地文化记忆。在充分保持场地原真性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其文化特征价值,才能呈现出具有完整性的地方特色。因而,在小三线工业遗迹的保护更新中,场地原真性的保持成为了其文化特征展示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对红光化工厂生活区进行更新改造中,通过对具有符号性和代表性的街道和建筑整体保留,采取外墙修缮、结构加固等手段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保持场地原有风貌和建筑的原真性。红光电影院是生活区内最具文化特征的建筑,目前该建筑结构保存状态完整,保护的过程中除了修缮外立面以外,对电影院建筑内部也进行了功能化改造,打造出了具有历史文化记忆的影院空间。室内设计按照特定历史风格进行,安装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展示红光文化的独特风貌。此外,针对场地内遗留闲置的平房和楼房进行了选择性保护和修缮,保留了结构相对完整、位置分布合理的原建筑,着重修缮了建筑外部,展现原有建筑的形象特征。恢复改造原生活区的空间布局,打造充满原真性的小三线工业特征的生活区,从而展现小三线记忆,弘扬红光文化。
2.挖掘遗产价值,打造IP品牌
文旅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和自身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支撑,因此,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IP品牌可最大程度提升市场的竞争力,进而获取市场优势。对于小三线工业而言,与其它城市工业遗迹不同的特殊历史文化和独特特征价值恰恰成为了小三线工业遗迹在文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而展现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打造名片化的IP品牌,形成自身特色文化符号,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IP品牌和文化符号的打造,可以通过深度剖析小三线工业遗迹的价值特征来获取发展方向,例如历史文化价值、建筑利用价值和场地功能价值等。作为泰莱山区山东小三线工业遗迹的代表,长清红光化工厂的特殊历史文脉以及标准的军事化建筑风格,成为形成其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生活区内遗留着大量小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街道和各类建筑,如红光电影院、红光医院、工商银行旧址等,这些建筑的形象早已成为三线人难以忘却的文化符号,无时无刻不烘托着属于那个光荣时代的独特氛围。将其文化符号加以提炼,以复原街道的原貌、修复完善相关建筑,将富有更新价值的建筑进行改造更新。同时引入红光文创产品的打造,推出具有IP形象的手造等内容,以独特的品牌形象获取市场最大化,这些对形成独特的IP品牌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工农文旅
如今众多小三线工业遗迹,由于缺少保护和有效管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如何合理开发、挖掘小三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价值,提升乡村发展优势,对于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5]。在工业遗迹的更新改造中,乡村振兴作为不可或缺的巨大推动力,不但可以起到有效焕活场地生命力的作用,而且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小三线工业遗迹不同于城市工业遗迹,远离人口密集的城市,意味着远离消费活跃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商业发展难度。鉴于小三线工业遗迹的特殊性,城市工业遗迹改造中常用的现代商业综合体、文创产业园和街区式商业空间等策略并不适用于小三线工业遗迹的更新。因此开展工农乡村文旅,在营造场地特色、赋能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在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的更新改造中,以村级为单位,将文化旅游与当地农业、家禽家畜养殖业的发展相结合,打造“城市-乡村”“游客-村民”“旅游-商业”的点对点的关系链,游客可在体验旅游的同时挑选当地养殖的家畜和家禽等商品,形成“游客付费-村民代养”的销售模式,避免了繁琐的交易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赋能乡村振兴。长清红光化工厂在此模式下有着条件优势。生活区西北侧原为红光厂居民养殖家禽家畜的区域,多数民居平房都附带着成片的猪圈和牛羊圈。虽然目前家畜养殖区已荒废和闲置,但是设施的结构依旧完整,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养殖区域距离北侧的乡村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左右,适中的距离条件和可利用的设施条件,十分便于当地村民利用荒废闲置的家畜圈栏开展特色养殖业,形成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与该场地的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对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小三线工业遗迹是我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光荣的时代,也代表了一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对社会进步和工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小三线工业遗迹中的典型代表长清红光化工厂是为数不多完成初建、成熟、转型和遗留的优秀案例。本文分析了红光厂生活区的保留现状、价值特征,并以文旅融合为视角,探索更新模式,提出了场地原真性恢复、打造IP品牌以及發展工农文旅的更新策略,旨在为长清红光化工厂生活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小三线工业遗迹研究体系的完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青.山东“小三线”工业遗存调查保护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3.
[2]谭刚毅,高亦卓,徐利权.基于工业考古学的三线建设遗产研究[J].时代建筑,2019(6):44-51.
[3]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研究综述[J].新建筑,2012(2):4-9.
[4]黄晓荷,周卫.宜昌“三线建设”时期国防工业遗产现状研究和再利用探索[J].工业建筑,2018(10):81-86.
[5]徐有威,张胜.小三线工业遗产开发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安徽霍山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0(11):138-154.
作者简介:
杜轩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卜颖辉,硕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