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济洋
编者按: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曾获评2011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毕业后,他积极投身国际人文教育领域,长期关注青少年发展,努力成为面向未来世界的教育先行者与实践者。在求学和创业的路途上,大学期间的广泛阅读给予他前行的能量。
读书,让我们坚守学习的长期主义。十几年后再回首,我发现读书是一场瞄准多学科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价值投资,合理的学习规划塑造了我们面向未来20年的世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
博雅教育也好,通识教育也好,都强调广泛阅读。而阅读有其密不可分的两面:一面是“博观”,强调广度。另一方面是“约取”,强调深度。如果只“广”而不“深”,那么有限的精力就会被耗散,无法聚焦,进而影响到思考的质量。人的思维与鉴赏习惯的“童子功”是在高中与大学期间养成的,影响人一生的做事方法也会在这段时间集中确立。
大学期间,我阅读了400多册各个门类的书籍,我把它们归为几类并从中精选出一些,希望能给大家启发。
开启智慧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通过讀原典,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世界的辩证图景的思考。
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
在世界思想谱系内理解与认识中国哲学,对比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与汇通之处。
罗素的《西方的智慧》:
理解西方哲学核心问题,也理解为什么罗素这位数学家能写出哲学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
理解中国哲学与历史的关系,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约翰·洛西的《科学哲学历史导论》:
理解为什么数学是一种世界观,数学作为一门语言、一种思考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如何塑造了今天的思维方式,如何塑造高科技背后的底层逻辑。
知识拓展类:
《剑桥中国史》《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理解世界中的中国。无论是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世界,还是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理解外国如何看待中国、外国如何研究中国。
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让我们在短时间内理解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机制,让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世界各个部分如何相联系。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
理解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本质,为什么国家间的一切关系最终要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依归。
《诺顿英美文学选集》:
英语文学经典篇目的集大成者,囊括英语文学经典的原版,一生中可以随时翻阅。如果家中只留一套英文文学书籍,那么我建议选择这一套,它囊括了经典而高品质的英语文本。
提升品位类: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詹森的《詹森艺术史》:
了解美的事物,看到人类世界的大美,塑造视野、想象力与创造力。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理解什么是美、何谓审美。审美的本质是判断,学会审美会让我们在商业世界中,穿透数字表象进行深入地价值判断。
人生底气类: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带我们走进汉语世界中最为刚毅豁达的文本。
钱穆的《国史大纲》:
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历史,建立起中国人对于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黄永年的《古文献学讲义》:
理解我们的思维从哪里来,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记录了哪些知识,书写了哪些智慧。建议每一个有志于创业或是从事管理咨询的同学都要学一学目录学、图书馆学,信息的收集、管理、整合对人的思维方式养成极有帮助。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