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在化学学院的最初两年,我面临了诸多挑战。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生活,去体验,去努力,那么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值得倾听的。无论是平凡还是普通,甚至是有些平庸的人,他们的故事同样有着各自的精彩。
科幻作品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并不影响科学作为其核心。随着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热潮的到来,科幻作品背后的科学顾问群体正快速壮大。
中文系理科生,打开科学传播大门
“我高中时是理科生,唯一得了B等级的课程是语文。”王姝苦笑着说。阴差阳错,高考时王姝却被录取至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天爷可能是觉得,既然我语文这么差,那就送我去中文系好好补习一下。”
虽然在各种主业课程上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同学们的“降维打击”,但王姝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我主动修了许多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一来我一直对这些领域非常感兴趣,二来学习这些‘据说很难的课程,也是我自己寻找信心的过程。”
2005年,王姝本科三年级,有位物理学院的学长向她提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科学传播专业。她觉得,“这或许是我能找到的对中文系同学来说距离科学最近的专业”。
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王姝如愿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进入科学传播大门的王姝没有闲下来,她修习了许多地球科学和海洋生态学的课程,每天都和这一学院的学生们一起上课。“直到研二的时候,许多人还以为我是地星学院的学生。”王姝笑着说。
科影融合
2009年,王姝碩士毕业的时候,完成了国内第一份关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态度调查。在那时,科学界参与科学传播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当时大家一提到科普这个概念,想到的就是去学校作报告、讲座,或者写文章、出书”。
王姝留意到,影视作品的人群覆盖度是最大的,如果能够借助影视作品来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会是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 只是影视和科研两个行业之间仿佛隔了千山万水,要怎样才能将其连接起来呢?
好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案例:好莱坞影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闻名遐迩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惊艳众人的黑洞,便是科研与影视融合的极致产物。 美国国家科学院下设的科学与娱乐交融办公室,负责向好莱坞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背后基本上都有它的身影,比如,漫威电影《雷神》,男主角是个神,女主角一开始被设定为护士。神怎么和漫威英雄结合在一起?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给出了解决方案——让神来自科技发达的外星球,让这名女主角成为物理学家。
也有科学家担心,自己跑去做电影的科学顾问,会不会被认为不务正业?王姝说,科研人员参与影视作品,并不完全是“为爱发电”,除了能获取顾问收入,他们甚至还能从中得到科研灵感。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影片《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就说过,他为电影所做的研究,够他写两篇论文了。
2017年伊始,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作的王姝,开始同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一系列接触,“我们调研过科学家对影视行业的态度,做过几次闭门沙龙,在一些电影节上设置了论坛,通过报告去推广我们的想法,评估科影融合可能产生的价值。”
令她欣喜的是,数年之后,科学家团体开始乐于进行一些多元尝试,尤其是同影视行业进行一些跨界合作,影视圈的从业者也非常乐于尝试这种新鲜的合作形式。中国科影融合的探索逐渐进入正轨。
开荒新领域,打造样板间
“《流浪地球》近乎完成的时候,我们才相互接触实在是非常遗憾。”王姝回想起科影融合的早期阶段,不禁感慨万千。
《流浪地球》首部电影完成之后,制作组在上映前找过一批科学家来进行审核与评价,然而在当时,由于双方缺乏预先沟通,科学家一方自然也就以最严格、最规范的学术思维对这部电影作出了“冷血”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对话是很难展开的。”王姝提到,那次对话给双方都留下了些“心理阴影”,以至于导演郭帆与制片人龚格尔对科学家的态度也变得更敬畏,这种良性失衡的对话和沟通显然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王姝意识到,应该让科学家更早介入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避免这样的局面。 王姝跟她的合作者们摸索出来的方案,是让科研工作者以科学顾问的形式融入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因为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创作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的作品应当还是抱有一定责任心的,至少不会完全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它,这时候他们就会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进行评论和审视。”
开始以科学顾问的形式进行尝试之后,王姝遇到了一部科幻作品——《独行月球》,她以科学顾问和策划的角色参与到了这部作品的制作当中,并与邀请进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同成为国内科幻电影史上的首批科学顾问。
制片人角色
科影融合的概念建立伊始,许多尝试都还在摸索阶段,“有了一定初始经验后,《流浪地球2》在创作阶段就与我确定了合作,我们科学顾问的建议,导致了不少情节和特效的推翻重做。”但很多时候,科学顾问团队能够帮助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案和想法。
如何协调科学顾问的工作,最初也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情。王姝记得2019年开始参与《三体》电视剧这个项目时,对科学顾问团队的运作模式还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因此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
“《三体》制作组有多细致呢?他们会精确到一个吵架的场景中,那本道具书的特写放在第几页、第几行。”王姝回想起与《三体》电视剧合作时,制片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由于那是一本比较通用的教材,所以几位科学顾问都觉得随便翻到任何一页都是可以的。“但他们担心,因为看不懂理论和公式,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制作组最终将台词全盘发送给科学顾问团队,双方一直确认到演员对话时要指到第几页、第几行方为结束。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带来的必然是庞杂的问题和需求。“那个疫情刚来的春天对我来说太黑暗了,我经常一边进行线上会议,一边揪着我家阳台上的绿植,几乎将家里所有的植物都给揪秃了。”
也是因为那时候科学与影视融合的实践刚刚开始,大家都没有太多经验,王姝“被迫”变成了连接科学顾问和制片人两个团队的枢纽。虽然王姝学科涉猎甚广,但遇到一些过于前沿或者艰深的问题处理起来依旧很难。“后来我们给科学顾问进行了分组,优化了问题提出和处理的流程,才逐渐把工作效率提起来。”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王姝对这项工作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因此开始更多地以“科学制片人”的角色出现在影视项目中。
始于科幻,不止科幻
科影融合的目标并不局限于科幻电影。“像《生活大爆炸》这样的生活情景喜剧,虽然很日常,但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研梗,其实是需要科学顾问团队在后方进行支持的。”王姝说,“《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其实也非常硬核。主人公用魔法将冰晶构建起来的画面,是由一整个冰雪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支撑起来的。”
王姝一直希望科影融合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路径,通过影视作品庞大的覆盖广度和影响力来实现科学的借势传播。
但科影融合的创造力和价值或许并不局限于科学传播层面。“《流浪地球2》上映后,有媒体人敏锐地发现了更多的意义,比如马兆、图恒宇两名角色同以往影视作品中刻板的科学家形象截然不同。”在进行科影融合的过程中,科研界可以向影视行业借力,将正面的、积极的科学家形象建立起来并且传递出去,“这可能影响到公众对于科学家群体的认知和评价,也是我们科影融合2.0阶段的目标之一。”
虽然科影融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王姝却没有感到迷茫。她说:“这是一片无人区,意味着不管你朝哪个方向跑,都会到达某个地方,都可能有所收获。因此对我来说,期待永远大于恐惧。”
责任编辑:朴添勤
我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在化学学院的最初两年,我面临了诸多挑战。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生活,去体验,去努力,那么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值得倾听的。无论是平凡还是普通,甚至是有些平庸的人,他们的故事同样有着各自的精彩。
科幻电影离不开科学顾问
文/刘孜铭
科幻作品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并不影响科学作为其核心。随着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热潮的到来,科幻作品背后的科学顾问群体正快速壮大。
中文系理科生,打开科学传播大门
“我高中时是理科生,唯一得了B等级的课程是语文。”王姝苦笑着说。阴差阳错,高考时王姝却被录取至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天爷可能是觉得,既然我语文这么差,那就送我去中文系好好补习一下。”
虽然在各种主业课程上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同学们的“降维打击”,但王姝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我主动修了许多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一来我一直对这些领域非常感兴趣,二来学习这些‘据说很难的课程,也是我自己寻找信心的过程。”
2005年,王姝本科三年级,有位物理学院的学长向她提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科学传播专业。她觉得,“这或许是我能找到的对中文系同学来说距离科学最近的专业”。
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王姝如愿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进入科学传播大门的王姝没有闲下来,她修习了许多地球科学和海洋生态学的课程,每天都和这一学院的学生们一起上课。“直到研二的时候,许多人还以为我是地星学院的学生。”王姝笑着说。
科影融合
2009年,王姝硕士毕业的时候,完成了国内第一份关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态度调查。在那时,科学界参与科学传播的方式还比较“传统”。“当时大家一提到科普这个概念,想到的就是去学校作报告、讲座,或者写文章、出书”。
王姝留意到,影视作品的人群覆盖度是最大的,如果能够借助影视作品来实现科学知識的传播,效果会是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 只是影视和科研两个行业之间仿佛隔了千山万水,要怎样才能将其连接起来呢?
好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案例:好莱坞影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闻名遐迩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惊艳众人的黑洞,便是科研与影视融合的极致产物。 美国国家科学院下设的科学与娱乐交融办公室,负责向好莱坞提供科学技术支持。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背后基本上都有它的身影,比如,漫威电影《雷神》,男主角是个神,女主角一开始被设定为护士。神怎么和漫威英雄结合在一起?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一些科学家给出了解决方案——让神来自科技发达的外星球,让这名女主角成为物理学家。
也有科学家担心,自己跑去做电影的科学顾问,会不会被认为不务正业?王姝说,科研人员参与影视作品,并不完全是“为爱发电”,除了能获取顾问收入,他们甚至还能从中得到科研灵感。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影片《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就说过,他为电影所做的研究,够他写两篇论文了。
2017年伊始,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作的王姝,开始同影视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一系列接触,“我们调研过科学家对影视行业的态度,做过几次闭门沙龙,在一些电影节上设置了论坛,通过报告去推广我们的想法,评估科影融合可能产生的价值。”
令她欣喜的是,数年之后,科学家团体开始乐于进行一些多元尝试,尤其是同影视行业进行一些跨界合作,影视圈的从业者也非常乐于尝试这种新鲜的合作形式。中国科影融合的探索逐渐进入正轨。
开荒新领域,打造样板间
“《流浪地球》近乎完成的时候,我们才相互接触实在是非常遗憾。”王姝回想起科影融合的早期阶段,不禁感慨万千。
《流浪地球》首部电影完成之后,制作组在上映前找过一批科学家来进行审核与评价,然而在当时,由于双方缺乏预先沟通,科学家一方自然也就以最严格、最规范的学术思维对这部电影作出了“冷血”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后续的对话是很难展开的。”王姝提到,那次对话给双方都留下了些“心理阴影”,以至于导演郭帆与制片人龚格尔对科学家的态度也变得更敬畏,这种良性失衡的对话和沟通显然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王姝意识到,应该让科学家更早介入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避免这样的局面。 王姝跟她的合作者们摸索出来的方案,是让科研工作者以科学顾问的形式融入到影视作品的创作当中,“因为作为科学顾问参与创作的科学家,对于自己的作品应当还是抱有一定责任心的,至少不会完全以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它,这时候他们就会以一种新的视角去进行评论和审视。”
开始以科学顾问的形式进行尝试之后,王姝遇到了一部科幻作品——《独行月球》,她以科学顾问和策划的角色参与到了这部作品的制作当中,并与邀请进来的科学家、工程师们一同成为国内科幻电影史上的首批科学顾问。
制片人角色
科影融合的概念建立伊始,许多尝试都还在摸索阶段,“有了一定初始经验后,《流浪地球2》在创作阶段就与我确定了合作,我们科学顾问的建议,导致了不少情节和特效的推翻重做。”但很多时候,科学顾问团队能够帮助创作者提供更多的方案和想法。
如何协调科学顾问的工作,最初也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情。王姝记得2019年开始参与《三体》电视剧这个项目时,对科学顾问团队的运作模式还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因此经历了很多艰难的时刻。
“《三体》制作组有多细致呢?他们会精确到一个吵架的场景中,那本道具书的特写放在第几页、第几行。”王姝回想起与《三体》电视剧合作时,制片团队精益求精的态度。由于那是一本比较通用的教材,所以几位科学顾问都觉得随便翻到任何一页都是可以的。“但他们担心,因为看不懂理论和公式,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
制作组最终将台词全盘发送给科学顾问团队,双方一直确认到演员对话时要指到第几页、第几行方为结束。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所带来的必然是庞杂的问题和需求。“那个疫情刚来的春天对我来说太黑暗了,我经常一边进行线上会议,一边揪着我家阳台上的绿植,几乎将家里所有的植物都给揪秃了。”
也是因为那时候科学与影视融合的实践刚刚开始,大家都没有太多经验,王姝“被迫”变成了连接科学顾问和制片人两个团队的枢纽。虽然王姝学科涉猎甚广,但遇到一些过于前沿或者艰深的问题处理起来依旧很难。“后来我们给科学顾问进行了分组,优化了问题提出和处理的流程,才逐渐把工作效率提起来。”經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王姝对这项工作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因此开始更多地以“科学制片人”的角色出现在影视项目中。
始于科幻,不止科幻
科影融合的目标并不局限于科幻电影。“像《生活大爆炸》这样的生活情景喜剧,虽然很日常,但内容中使用了大量的科研梗,其实是需要科学顾问团队在后方进行支持的。”王姝说,“《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其实也非常硬核。主人公用魔法将冰晶构建起来的画面,是由一整个冰雪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支撑起来的。”
王姝一直希望科影融合可以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路径,通过影视作品庞大的覆盖广度和影响力来实现科学的借势传播。
但科影融合的创造力和价值或许并不局限于科学传播层面。“《流浪地球2》上映后,有媒体人敏锐地发现了更多的意义,比如马兆、图恒宇两名角色同以往影视作品中刻板的科学家形象截然不同。”在进行科影融合的过程中,科研界可以向影视行业借力,将正面的、积极的科学家形象建立起来并且传递出去,“这可能影响到公众对于科学家群体的认知和评价,也是我们科影融合2.0阶段的目标之一。”
虽然科影融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是王姝却没有感到迷茫。她说:“这是一片无人区,意味着不管你朝哪个方向跑,都会到达某个地方,都可能有所收获。因此对我来说,期待永远大于恐惧。”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