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添勤
“四个率先”结硕果
2013年7月17日,正值盛夏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科学院西郊科教园区,考察了高能物理研究所。习近平首先走进实验区3号厅,考察了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所长王贻芳介绍下,他仔细察看对撞机加速器模型、储存环等,了解该所在粒子物理、先进加速器技术、先进射线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和建设世界级科研中心的计划。随后,习近平来到实验区12号厅,了解利用这一装置开展科研的情况。
离开高能物理研究所,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国科大,这是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视察的第一所国内高校。
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礼堂二层报告厅,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和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汇报了中国科学院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生冯端分别就盐碱地治理、量子信息领域科研等先后发言。
听取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树立雄心、奋起直追,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加快发展。
习近平说,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此后,为了做到这“四个率先”,中国科学院聚集力量,布局以往“不愿想”“不敢想”的重大前沿研究方向,强化“高精尖缺”“急难险重”的重大需求研究,包括布局重组重点实验室,将院内500多个各类国家和院级实验室,重组整合为120个重点实验室,采取“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大兵团科研组织模式,把精锐力量聚集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制定“基础研究十条”,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引导科研人員找准“真需求”背后的“真问题”;建立并定期发布“重大科技需求清单”和“前沿科学问题清单”,以国家重大需求带动学科发展
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当时我国的低碳和脱碳技术,可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却无法实现碳中和。
2021年夏天,伴随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科学院一份关乎国家“双碳”目标的“行动计划”新鲜出炉,这就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目前,中国科学院已在“双碳”领域实施“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等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
同样是在2021年,中国科学院打响了一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然而,黑土地正不断退化。这场会战中,黑土地上迎来了约50家科研单位、1400人组成的科技“集团军”,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为国家粮食安全集中攻关、献策出力。 2023年 9月6日至8日,“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研讨会”召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表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了丰硕成果,针对不同区域黑土地黏重、冷凉、贫瘠、涝渍等特征,科技“集团军”研发了黑土地肥沃耕层构建与保育等45项技术。这些技术的示范面积近16.3万亩,推广面积近2.72亿亩,为解决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退化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202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在发布的《这一年,我们的重大科技成就(二?二三特别报道)》中列举了8项重大成就,中国科学院有5项成果入选:“拉索”完整记录“宇宙烟花”爆发全过程,精确测量迄今最亮伽马暴的高能辐射能谱;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公布中国空间站全貌高清图像;构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成为全球光学时域巡天能力最强设备;“中国天眼”看到“时空的涟漪”,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
“看你们的了”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向国科大学子发表即兴演讲,勉励年轻学子脚踏实地,珍惜学习的宝贵时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他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你们年轻人,可谓生逢其时,为之奋斗吧,看你们的了!”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资源和国科大教育土壤的滋养下,一批批科研新星冉冉升起。
2023年7月17日,第五届“科学探索奖”名单揭晓,48位青年科学家上榜。这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何颂、吴凯丰、成里京、白洋、巫永睿、许琛琦,他们分别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领域。
中国科学院评选出80人获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其中60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上榜。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的学生或在学期间学业优异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在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国科大2023届博士毕业生丁鸿亮(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他主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践行“双碳”目标,助力绿色发展,在本硕博9年求学时间里,始终坚持攻读热能工程专业,一直探寻预热燃烧技术,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腾飞而战,助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023年4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团队的论文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这篇论文的联合第一作者国科大研究生孙超也是院长特别奖获奖者之一。论文发表的团队成果“大片段DNA插入技术”,入选Nature发布的“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涵盖用于蛋白质设计的深度学习、大片段DNA插入、脑机接口、超级分辨率、细胞图谱、3D打印纳米材料和深度伪造检测等前沿方向。
近年来,得到支持和鼓励的青年科学团队勇攀高峰,科研成果持续涌现。
一个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团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钛合金研究团队,破解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的难题。他们攻克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氢泵叶轮,不仅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心脏”提供支撑,还让航空发动机的寿命达到新的极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姜鹏团队,平均年龄39岁,他们建设、运行、维护中国天眼FAST,他们的科学发现一次次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团队,平均年龄39岁,他们研制出机器化学家,让人工智能覆盖化学研究全链条,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团队,平均年龄40岁,他们在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方面的突破,为加速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应用创造了可能。
种下“科學”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科大同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和科技人员代表座谈时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在精神文化上,中国科学院各级党组织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深入思考人生价值与梦想。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入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行动专项工作,建成16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48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1家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同时,在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野外科考、外场试验等任务中,成立了144支以钱学森、赵九章、施雅风等老一辈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激励科研人员胸怀“国之大者”。
2023年冬,国科大师生在话剧的排演过程中深刻理解“两弹一星”精神。郭永怀、李佩、王承书、王希季、邓稼先、王淦昌、钱骥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在师生共同打造的一幕幕话剧作品中再次被点亮。
2023年12月15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礼堂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话剧大赛决赛紧张进行,10部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主题剧目经预赛选拔,从23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进行现场展演。现场观众被“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骥当先 太空有席》和生物物理研究所《蘑菇云背后:21号任务组》获一等奖。
2023年,每一个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的本科生都会收到这样一份通知书:扉页火红的底色上7颗金灿灿的大豆摆成北斗七星阵列。这7颗大豆名叫“东生118”,是国科大为新生送上的一份特别的礼物,也是第一时间为新生种下的科学种子。
它们个个颗粒饱满,产自吉林大安盐碱地,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带领的师生团队,用8年时间精选培育的耐盐碱新品种,是2021年开始的那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
2022年10月,“东生118”在未改良的中重度盐碱地上首次种植,亩产达到150.4公斤,成为吉林西部盐碱地增收的“种子选手”。
它们的品质,见证了科研工作者敢为人先、向困难亮剑的精神;它们的成长,记录了国科大师生攻坚克难、与时间赛跑的故事。
这份礼物,加上北斗七星的阵列,可谓“天地瞩望”、意味深长。
国科大同时寄语新生——
愿你“破土出金”
成为一颗“独立自主”的种子
愿你“碱地生金”
成为一颗“矢志奋斗”的种子
愿你“点豆成金”
成为一颗“协同创新”的种子
将青春梦想
掷向科学征途的星辰大海
用勇毅担当
应答创新路上的国之疑难
向“北斗指明”的方向
前进!前进!
向前追溯,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录取通知书里的硬核科技由来已久。
2014年起,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龙芯”CPU、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填充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收集到的宇宙回响、最坚硬的CVD金刚石单晶、国家授时中心精准记录“金榜题名”时刻这些非凡成就凝聚成一份份“上天入地”的“硬核”录取通知书,送到每个国科大新生手中。这不是参与“录取通知书大比拼”,而是展示国科大的科技实力,提醒每个国科大人应有科技兴国使命,让即将步入科学殿堂的青年学子们,直观感受“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最新成果,切身体会攻克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时的荣耀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