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文库》文献编《易》类著作提要七则*

2024-06-01 13:31:09王利民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璇玑易学四库全书

王利民

(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启动《江右文库》编纂出版工程。《江右文库》是收录江西历代文献的大型丛书,计划编纂出版1600册,分为书目编、文献编、方志编、精华编、研究编五编。其中,文献编是《江右文库》的主体部分,主要收录历代江西籍人士的代表性著作和外省人士撰写或编纂的有关江西的重要著述,所收文献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归类编辑。笔者承担了文献编经部的编纂任务,目前正在从事《易》类著作的选目和各书提要撰写工作。笔者按照《〈江右文库〉文献编方案(讨论稿)》对提要所作出的体例规定,撰写了这七则提要初稿,先行发表出来,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大方之家。

一、吴园周易解九卷附录一卷[宋]张根撰

张根(1061—1120),字知常,自号吴园先生,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年十四入京师,补太学生。元丰五年登进士第。调临江司理参军,迁瀛州防御推官,知处州遂昌县。当改京秩,以祖父母、父母在堂,冀以父母之恩封大父母而貤妻封及母,遂致仕,得通直郎。闲居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奏其行义超卓,徽宗以其为亲贤宅教授。未几通判杭州,提举江西常平。大观中,命为转运副使,改淮南转运使加直龙图阁。又改两浙转运使,辞不行。因触忤宰相蔡京及其党羽,重和元年四月落职,监信州商税。既而坐诋毁常平法,再贬濠州团练副使,安置郴州。后以淮南讨贼之功,得自便归乡。宣和二年六月十七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六十。张根精史学,通五经,尤精于《周易》。有《吴园周易解》《春秋指南》《宋朝编年》等书。事迹具《宋史》《宋史新编》本传、汪藻《朝散大夫直龙图阁张公行状》。

《吴园周易解》共九卷,卷一解《周易》上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十卦,卷二解《周易》上经《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十卦,卷三解《周易》上经《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十卦,卷四解《周易》下经《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十二卦,卷五解《周易》下经《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十二卦,卷六解《周易》下经《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十卦,卷七《系辞解上》阐明此章立象之意,卷八《系辞解下》诠释此章所言作《易》之意,卷九为《说卦传解》《序卦传解》《杂卦传解》。书后附录《序论》五篇、《杂说》一篇、《泰论》一篇。书末有张根之孙垓所撰《吴园周易解原跋》。

《吴园周易解》依三国王弼易学之说,以阐述义理为主旨,其解易特点在于引史事证经,以人事之成败证易象之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序》云:“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其实,北宋易学家已经援史解易,开史事宗易学之先河。《吴园周易解》解乾卦爻辞,以“伯夷之事”说“初九:潜龙勿用”,以“仲尼之事”说“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以“文王之事”说“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以“武王观兵之事”说“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以“禹汤之事”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解坤卦爻辞,以“皋陶之事”说“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以“微子之事”说“六四:括囊,无咎,无誉”,以“伊周之事”说“六五:黄裳元吉”。潘雨廷《读易提要》称:“夫张氏解《易》,简略之至,每节或仅数字而已,然所见甚精。有举史迹以明其义者,有引他经以证其理者,读其解,颇有心悟之妙。”

《吴园周易解》宋时即有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曰:“《吴园易解》十卷,秘阁修撰鄱阳张根知常撰,卷后有序论五篇,《杂说》《泰论》各一篇。”《吴园周易解》元明间未见刊刻。明祁承澹生堂有其写本,《澹生堂藏书目》载“《吴园易解》二册,十卷”。此云十卷,当是将附录计为一卷。后黄宗羲得之,又转为郑大节二老阁所藏,后由郑大节呈送四库馆。《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曰:“《吴园先生易解》九卷,《序论》五卷,《杂说》《泰论》各一篇,澹生堂写本。”《浙江第五次郑大节呈送书目》曰:“《吴园先生易解》九卷,《序论》五卷,《杂说》《泰论》各一篇,宋张根著,二本。”《浙江采集遗书总录》所载之澹生堂写本当即郑大节家呈送之本。徐乾学从黄宗羲处得澹生堂写本而抄之。四库馆开,皇帝明令搜访徐乾学等江浙藏书家遗藏。馆臣舍澹生堂原写本不用,而用徐氏钞本。《四库全书总目》云徐氏传是楼钞本“自《说卦传》‘乾健也’节以下,蠹蚀残”,验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聚珍本,二书《说卦传解》“乾健也”以下多阙解,《序卦传解》上下两篇并无解释,只录经文以存其旧。《杂卦传解》全用朱熹《周易本义》,别无解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聚珍本的底本当系《总目》所云之徐乾学钞本。今存清徐乾学传是楼钞本、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武英殿聚珍本、闽覆本、《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河南经苑本。

《直斋书録解题》《国史经籍志》《万卷堂书目》《澹生堂藏书目》《八千卷楼书目》《续通志》《清续文献通考》《国朝宫史续编》《经义考》著录为《吴园易解》,《授经图》题作《吴园易解义》。今检原书,书前作“吴园周易解”,每卷标为“吴园周易解”,书名以“吴园周易解”为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是书末有其孙垓《跋》”“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检原书,武英殿聚珍本仅存残缺之张垓《跋》文,而文渊阁本无张垓、李良年跋语。

《江右文库》据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影印。

二、易璇玑三卷 [宋]吴沆撰

吴沆(1116—1172),字德远,号无莫居士,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幼孤,事母孝。博通经史。高宗绍兴十六年九月,献《易璇玑》三卷、《三坟训义》三卷、《群经正论》四卷于朝,秘书省、国子监言其书文理皆有可采,而太学博士王之望论《三坟书》无所传授,疑近世好事者所为。因误书仁宗皇帝旧名而未能封官。遂不仕,筑室环溪,著书以终。绍兴间举不求闻达者,郡以沆应诏,奏上,将行,而居士卒,年五十有七,时为孝宗乾道八年。私谥文通先生,郡县学皆祠之。沆为诗颇自负,戛戛自为,不同于当时风气。其大旨以杜甫为一祖,李白、韩愈为二宗,亦间作黄庭坚体,然非所专主。尝以所作诗遍谒当代名公。其治学博通五经,尤长于《易》,张浚阅其所著书,称其该洽。著有《易璇玑》《易礼图说》《周礼本制图论》《六官析微论》《论语发微》《群经正论》《三坟训义》《老子解》《通言》《环溪集》等,后人追记沆论诗之语而成《环溪诗话》。今仅存《易璇玑》《环溪诗话》二书。事见谢谔《环溪居士文通先生行实》、《宋史翼》卷三十六、《宋元学案补遗》卷四十五小传、《环溪诗话》、纳兰成德《崇仁吴氏易璇玑序》。

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篇》云“处璇玑以观大运”,“璇玑”为古代测天之器,吴沆取之以为书名。书共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九篇,凡二十七篇。上卷九篇为《法天篇第一》《通六子篇第二》《贵中篇第三》《初上定位篇第四》《六九定名篇第五》《天地变卦篇第六》《论变有四篇第七》《有象篇第八》《求彖篇第九》,明天理之自然;中卷九篇为《明位篇第一》《明君道篇第二》《明君子篇第三》《论养篇第四》《论刑篇第五》《论伐篇第六》《辨圣篇第七》《辨内外篇第八》《辨吉凶篇第九》,讲人事之修;下卷九篇为《通卦篇第一》《通象篇第二》《通爻篇第三》《通辞篇第四》《通证篇第五》《释卦篇第六》《释系篇第七》《存互体篇第八》《广演篇第九》,备传疏之失。卷首有纳兰成德《崇仁吴氏易璇玑序》、吴沆《易璇玑序》。每卷卷末署“后学成德校订,巴陵钟谦钧重刊”。全书杂论《易》义,理、数兼崇,其大旨主于观其《彖》辞。吴沆《易璇玑序》曰:“自《彖》而求《易》,无不得;舍《彖》而求《易》,无不惑。《彖》也者,《易》之门户,而象之管钥也。”学《彖》有得,则自《彖》辞进而求之卦辞,其次求之《象》辞,其次求之爻辞。宋室南渡,象数易学盛行变卦、互体之说,使易学呈现尚变之质。《易璇玑》追溯卦变源流,为卦变说正名,称“无卦变、爻变,则易象或几乎毁矣”,将卦变认作易学根基。张浚喜用互体解易,吴沆《存互体篇》言“互卦有体,圣人所拟,迥出常言,怪诞险诡,舍之则事事违情,求之则物物合理,是可以兼存而未可以独废也”,认为互体出自圣人之法,不可废弃。《易璇玑》为理学思想所浸润,其所谓“易非直为卜筮而已,所以崇帝王之德业,辨君臣之名位,而定君子小人之分也”,同于理学家之言。此书虽不免瑕瑜互见,然多有发明,尚能成一家之言。其文简奥,间以韵语行之,类古繇辞。

《易璇玑》一书,传本甚少,汲古阁目有元刊本。今存清康熙十九年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本、清乾隆四库全书馆写《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库全书馆写《四库全书荟要》本、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刻《通志堂经解》本、日本文化年间刻《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荟要总目》著录此书为《通志堂经解》本,则《全书》亦从《通志堂经解》本录出。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易类》著录此书名为《大易璇玑》。赵继宁《四库诸本提要易类辨误》辨吴沆献书时间说:文津阁库本提要、《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同文溯阁库本提要作“政和中,与弟澥献书于朝”,误。浙本、殿本《总目》、文渊阁库本提要、《天津图书馆藏内府写本卷前提要》《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作“绍兴十六年,与其弟澥诣行在献书”,为正。吴沆《易璇玑序》文末曰:“绍兴十六年夏五月,抚州布衣臣吴沆谨序。”则《易璇玑》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夏五月。关于献书时间,《玉海》卷三十六《艺文·易下》曰:“(绍兴)十六年,吴沆进《易璇玑》三卷二十七篇。”又《经义考》卷二十四引《宋鉴》曰:“绍兴十六年九月,抚州布衣吴澥进《宇内辨》《历代疆域志》,吴沆进《易璇玑》。”又,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二《易璇玑》条曰:“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序》,历举高宗时林儵、李授之诸人均以《易》义经进,或令秘书看详,或令有司给札,或与堂除,或补上州文学;独吴氏上《易璇玑》三卷,以书犯庙讳,赏独不及。”说明吴沆献《易璇玑》的具体时间为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九月,即当年五月成书,九月献书。而文津阁库本提要、《四库全书荟要总目提要》同文溯阁库本提要,作“政和中”献书,“政和”为北宋末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此时《易璇玑》尚未成书,不可能在此时献书。

《江右文库》据清康熙十九年纳兰成德刻《通志堂经解》本影印。

三、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二十卷 [宋]杨万里撰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二十五年,为赣州司户。二十八年,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乃名书室曰“诚斋”。隆兴元年,张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以荐为国子博士,历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侍右郎官、将作少监、常州知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枢密院检详。淳熙十四年,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出为江东转运副使。绍熙三年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庆元五年,以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进宝谟阁学士。开禧二年卒,年八十三。后谥文节。万里为人刚而褊,精于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等。事迹具《宋史》《宋史新编》本传。

《诚斋易传》共二十卷,卷首有杨万里《自序》《奏札·〈易传〉进呈毕宣付史馆下吉州照会指挥省札》《〈诚斋易传〉投进本末·下吉州录进〈易传〉指挥省札》。卷一至卷十六释《周易》古经六十四卦:卷一解《乾》《坤》二卦,卷二解《屯》《蒙》《需》《讼》四卦,卷三解《师》《比》《小畜》《履》四卦,卷四解《泰》《否》《同人》《大有》四卦,卷五解《谦》《豫》《随》《蛊》四卦,卷六解《临》《观》《噬嗑》《贲》四卦,卷七解《剥》《复》《无妄》《大畜》四卦,卷八解《颐》《大过》《习坎》《离》四卦,卷九解《咸》《恒》《遯》《大壮》四卦,卷十解《晋》《明夷》《家人》《睽》四卦,卷十一解《蹇》《解》《损》《益》四卦,卷十二解《夬》《姤》《萃》《升》四卦,卷十三解《困》《井》《革》《鼎》四卦,卷十四解《震》《艮》《渐》《归妹》四卦,卷十五解《丰》《旅》《巽》《兑》《涣》五卦,卷十六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五卦。 卷十七至卷二十释《周易大传》:卷十七解《系辞上》,卷十八解《系辞下》,卷十九解《说卦》,卷二十解《序卦上》《序卦下》《杂卦》。书末有杨万里《易传后序》。全祖望跋《诚斋易传》曰:“《易》至南宋,康节之学盛行,鲜有不眩惑其说。其卓然不惑者则诚斋之《易传》乎。其于《图》《书》九十之妄、方位南北之讹,未尝有一语及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清谈娓娓,醇乎其醇,真‘潦水尽而寒潭清’之会也。中以史事证经学,尤为洞邃。予尝谓明辅嗣之传,当以伊川为正脉,诚斋为小宗,胡安定、苏眉山诸家不如也。”沈廷劢《身易实义》曰:“《易》而史者,诚斋也,而考镜古今得失,俾《易》可见诸实用,则吾于诚斋有取焉。”

《诚斋易传》承《伊川易传》体例,不涉图书之学,其论太极与阴阳之变有本于周敦颐之处,又每引张载《易说》,并受张浚《紫岩易传》影响。该书以“中正立而万变通”为“二帝三王之圣治,孔子颜孟之圣学”,视《周易》为讲人事变易法则之作。笺释文字除援引群经外,取资于司马光《资治通鉴》、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引三代至唐五代史事以证易理,以说进退、存亡、治乱之由,如其释《乾》九三爻辞曰:“乾乾者,犹日健健云尔。虽然,九三危而无咎,信矣。亦有危而有咎者乎?曰有。蚩尤、后羿、莽、卓在上而骄其下,在下而忧其不为上。骄则有懈心,何德之勤?忧则有觎心,何位之惧?故终必亡而已矣。或曰不有操、懿乎?曰汉一变而为魏,盖三世希不失矣。魏一变而为晋,盖再世希不失矣。使魏晋不足征,则乾乾夕惕之戒,妄矣。”举蚩尤、后羿、王莽、董卓为例,以明勤德惧位则危者亦安之理。释《否》九五爻辞和上九爻辞曰:“君有‘其亡其亡’之戒,臣有‘先否后喜’之心。冯异谓愿陛下无忘在河北时,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郭崇韬谓无忘战于河上之时,当使烦暑坐变清凉:得《否》之九五、上九之义矣。”举冯异与光武帝、郭崇韬与后唐庄宗之事,以明君臣相孚、否终必泰之理。此书属义理派易学,卦爻几无不有史,与李光《读易详说》、李杞《用易详解》同为易学“史事宗”开创之作。

《诚斋易传》下笔于淳熙十五年八月,脱稿于嘉泰四年四月。吴澄《跋诚斋杨先生易传草稿》称该书初名《易外传》,谓是书推行易道之用而经之本旨未必如是,非正释经而实相发明。嘉定元年,尝有旨给付笔札,移文吉州其家,经其子杨长孺录进,写藏朝廷秘阁。宋代书肆曾将《诚斋易传》与程颐《程氏易传》合刊为《程杨易传》。现存刻本以《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传世最早。《中华再造善本》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影印。宋本之外的《诚斋易传》刻本有明嘉靖二十一年尹耕疗鹤亭刻本、二十三年鲁藩敏学书院朱当刻本、明嘉靖四十二年鄞县贾淇刻本、明嘉靖四十二年张时彻刻本等。写本有明日省堂抄本、清朱竹垞影宋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通行本尚有清武英殿聚珍本、河南经苑本等。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江户写本,韩国藏书阁藏有朝鲜英祖三十四年戊申字混入木活字印本。

《江右文库》据宋张敬之校正本影印。

四、观物篇解五卷附皇极经世解起数诀一卷 [宋]祝泌撰

祝泌,字子泾,一字泾甫,自号观物老人。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端平初,自署衔称承直郎充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司干办公事。淳祐初,又署提领所干办公事。善六壬,编修《壬易会元》。年老乞休,御书“观物楼”匾额赐之,因建楼于居傍。元世祖征之不起。精于《周易》,传邵雍皇极之学于西江廖应淮。端平二年,撰成《康节先生观物篇解》,袁甫为之作《赠祝君泌序》。又撰有《皇极声音数》《律吕》。淳祐元年,撰成《皇极经世解起数诀》。至元十六年,元世祖遣使访求通皇极数,其甥傅立上其书于朝。所著尚有《六壬大占》《祝氏秘钤》《革象新书》。事迹见《宋史翼》卷三五、正德《饶州府志》卷二、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八、同治《饶州府志》卷一四、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三、《千顷堂书目》卷十三。

《观物篇解》凡五卷,前三卷解《皇极经世书》一至六卷:卷一解《皇极经世书》之《观物篇》第一至第十二篇,即《以元经会》十二篇;卷二解《皇极经世书》之《观物篇》第十三至第二十四篇,即《以会经运》十二篇;卷三解《皇极经世书》之《观物篇》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四篇,即《以运经世》十篇,卷中有《后天一十二世运世岁卦总括图》《释立图之义与用卦口诀》,此图令三千余年之数一目可尽。卷四解《皇极经世书》七至十卷,即《观物篇》第三十五至第五十篇,解读分布于此四卷之《声音唱和图》,以明其律吕声音之变化,诠释相关术语、韵图体例、内涵意义与列图理据,包括声音字母数、谋篇布局、对应卦名,十声十二音、一百一十二声一百五十二音之由来。卷五解《皇极经世书》十一、十二卷,即《观物篇》第五十一至第六十二篇,卷中有《十二辰交为十六位图》《八卦交为十二辰图》《人物统于太极图》《太极图》《乾一位八卦当第一变图》《乾至震当十六位图》。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一卷解《皇极经世书·声音唱和图》,卷首《声音韵谱序》曰:“余学皇极起物数,皆祖于声音二百六十四字之姆,虽得其旨,而未及发扬。偶因官守之暇,取德清县丞方淑《韵心》、当涂刺史杨俊(“俊”当做“倓”)《韵谱》、金虏《总明韵》相参合,较定四十八音,冠以二百六十四姥,以定康节先生声音之学。”《四库全书》本分卷上、卷中、卷下,卷上开篇有《一百十二声目录并入卦》《一百五十二音入卦》《声音说》《起声音卦草》《切字姥开指》《辨摘物及罄欬之音法》《韵例》《二十四音上掌式》。正文所列韵图乃据《声音唱和图》之清浊、开发收闭而分为八十图。《起数诀》纳《广韵》韵部于《声音唱和图》所分韵类,所列韵数与《广韵》《集韵》韵数一致,所用韵目与《广韵》《集韵》大同小异,韵目排列次序与《广韵》《集韵》基本相同,音系与《韵镜》《七音略》同属一脉,为研究早期等韵与宋代语音之重要材料。《起数诀》以十声十二音唱和为数字,以数字合成卦象而论人,乃借韵图以敷演阴阳术数,用语音推断吉凶,为象数易学利用切韵学之代表,后人多以杂术论之。

邵雍之先天象数学,后世传承者寥寥,而张行成、廖应淮、祝泌得其传。《观物篇解》推明邵雍《皇极经世书》义旨,而立义与《皇极经世书》颇有异同,于前人牛思纯《太极宝局》、张行成《易通变》之绎解亦多所驳正。全祖望序录《宋元学案》,定有《张祝诸儒学案》。王梓材案语曰:“考黄瑞节《题蔡西山皇极经世书纂图指要》云:邵子之书,伯温略发其微,至祝氏而其说详,其用异。蔡氏盖由博而约之也。又云:若夫以声起数,以数合卦,则具祝氏《钤》。”《四库全书》收录《观物篇解》五卷附《皇极经世解起数诀》一卷于子部术数类。

据目录书著录,《观物篇解》有十一卷本和五卷本两种。十一卷本或包括祝氏其他论著,两种版本内容当大致相同。十一卷本为抄本,著录者有《善本书室藏书志》《皕宋楼藏书志》,收藏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和日本静嘉堂。南京图书馆所藏非全帙。五卷本有明刻本、《性理诸家解》本、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明抄本、清乾隆《四库全书》抄本(抄自两江总督采进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中山大学藏清抄本。其中《性理诸家解》本有六卷,其卷六为《皇极经世解起数诀》。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七十一所著录有“祝氏泌《皇极经世书钤》十二卷”,四库馆臣推测,《皇极经世书钤》与《观物篇解》“或一书两名,而后人合并之欤”。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曾以单行本行世,原非《观物篇解》之附属,现存本为残卷,仅有《声音韵谱》部分。现存本多附《观物篇解》以行世,其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抄自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台湾师范大学所藏周懋琦校勘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抄本、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日本静嘉堂所藏清陆心源校抄本和《性理诸家解》本。

《江右文库》据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藏明抄本影印。

五、厚斋易学五十卷附先儒著述二卷 [宋]冯椅撰

冯椅(1140—1231),字仪之,一字奇之,号厚斋,南康军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冯去非父。登绍熙四年陈亮榜进士,任德兴尉。嘉定元年,江西峒寇李元励起事,冯椅平叛有功。嘉定二年,充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四年,摄上高县,听讼断狱以教化为先,风俗为之一变。辞官后,家居授徒,门生众多。年九十二卒,朝廷赠礼部尚书衔。生有四子,皆有所成。冯椅性敏博学,精于经术,尤重易说之汇辑,有《厚斋易学》《周易明解辑说》《易经启蒙》《太极图》《孟子图》《尚书辑说》《诗辑说》《论语辑说》《丧礼》《小学》《古孝经辑注》《西铭辑说》《孔子弟子传》《冯氏诗文志录》《续史记》《资治通鉴纪年》《师友明善录》等二百余卷,皆梓行于世,今多已散佚,唯《厚斋易学》《周易明解辑说》尚存。事迹见《宋史》卷四二五“冯去非传附冯椅传”、正德《瑞州府志》卷七、《灵芝冯氏宗谱》载《厚斋先生传》。

《厚斋易学》共五十卷,分为《辑注》四卷、《辑传》二十八卷、《外传》十八卷。卷首有《厚斋易学自序》《厚斋易学又叙》。卷一《易辑注第一》注《经上篇·乾至否》,卷二《易辑注第二》注《经上篇·同人至离》,卷三《易辑注第三》注《经下篇·咸至姤》,卷四《易辑注第四》注《经下篇·萃至未济》。卷五《易辑传第一》至卷十七《易辑传第十三》集解《经上篇》,卷十八《易辑传第十四》至卷三十二《易辑传第二十八》集解《经下篇》。卷三十三《易外传第一》释注《彖上赞·乾至否》,卷三十四《易外传第二》释注《彖上赞·同人至离》,卷三十五《易外传第三》释注《彖下赞·咸至遘》,卷三十六《易外传第四》释注《彖下赞·萃至未济》,卷三十七《易外传第五》释注《象上赞·乾至履》,卷三十八《易外传第六》释注《象上赞·泰至观》,卷三十九《易外传第七》释注《象上赞·噬嗑至离》,卷四十《易外传第八》释注《象下赞·咸至益》,卷四十一《易外传第九》释注《象下赞·夬至艮》,卷四十二《易外传第十》释注《象下赞·渐至未济》。

关于古《易》之篇次,冯氏采吴仁杰之说,改《系辞》上下为《说卦》上中,以原《说卦传》为《说卦》下。卷四十三《易外传第十一》、卷四十四《易外传第十二》释注《说卦》上,卷四十五《易外传第十三》、卷四十六《易外传第十四》释注《说卦》中,卷四十七《易外传第十五》释注《说卦》下,卷四十八《易外传第十六》释注《文言》,卷四十九《易外传第十七》释注《序卦》,卷五十《易外传第十八》释注《杂卦》。

冯椅自束发受《易》及张九成之学于伯祖冯黼参军。淳熙年间,朱熹知南康军,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冯椅执经书修弟子礼,与从兄曹彦约、彭凤、黄灏称朱门四友,深得伊洛之学,其间著有《周易明解辑说》。嘉定十年,成《厚斋易学》。《辑注》只解《彖》《象》,订正音切,注释文义,辩别异同,间下己意。《辑传》则尊《彖》《象》为经,而退《十翼》为传,辑孔子赞传、左氏占辞,且遍揽王安石、张汝明、张弱、李椿年、李元量、李舜臣、闾邱昕、毛朴、冯时行、兰廷瑞等四十余家之说。所辑各卦皆按卦序、卦义、彖义、爻义、象占诸目分类。诸家佚失之书赖此得以见其大略。其《外传》则以《十翼》为经,附先儒之说于各卦爻之下,义有未备处,即断以己见。

所附《先儒著述》分上下两卷,上卷著录古书自《古经》迄《吴园解》六十八条,下卷著录古书自《京口说义》迄《环溪璇玑》六十二条。该书大量征引《中兴馆阁书目》,使此古书佚文暨宋人《易》学著述之解题赖以保存。

《宋史·艺文志》、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董真卿《周易会通》和马端临《文献通考》均著录《厚斋易学》五十卷,此五十卷之原书不知何时亡佚。清初学人已罕睹《厚斋易学》,朱彝尊《经义考》卷三一著录《厚斋易学》为“未见”。今本《厚斋易学》为《永乐大典》辑佚本,辑者据冯椅《自序》和相关言论重新厘定《辑注》《辑传》《外传》。静嘉堂文库藏有文澜阁传写本。

《江右文库》据清钦定四库全书文溯阁抄本影印。

六、易学启蒙通释二卷 [宋]胡方平撰

胡方平(生年不详—1289),号玉斋,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梅田人。其曾伯祖昴,政和间由辟雍第奉常,与朱熹之父朱松有同邑同年之好。其曾祖溢,绍兴初分路省元,因伯氏交于朱松,获闻《河》《洛》绪论,而与朱子则为世好。方平幼承家学,早岁受《易》于董梦程,继师沈贵珤。梦程乃受《易》于朱子门人黄榦,故胡氏为朱熹三传弟子,得朱氏易说正宗。既沉潜反复二十余年,于至元二十五年己丑写定《易学启蒙通释》,以授儿辈诵习,其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尝馆于休宁之新洲。与鄱阳汪深友善,弟子有吴霞举、李伟。除《易学启蒙通释》存世外,所著《外易》已佚。子一桂,能世家学。事迹见《元史》卷一百八十九、《新安文献志》卷七○《胡玉斋传》。

《易学启蒙通释》分上、下二卷,按朱熹《易学启蒙》结构,分为四篇。卷上为《本图书第一》《原卦画第二》两篇,卷下为《明蓍策第三》《考变占第四》两篇。书首有胡方平自序。自序后低一格附胡一桂题识一篇。次有刘泾跋、熊禾跋。跋后有《启蒙所引姓氏》,列孔氏安国、刘氏歆、关氏朗、周子、程子、邵子、欧阳子、程氏逈、蔡氏元定九家。次有《通释所引姓氏》,列黄氏榦、董氏铢、刘氏烩、陈氏植、蔡氏渊、蔡氏沉、蔡氏模、徐氏几、翁氏泳九家。次有朱子《易学启蒙序》。次有《易学启蒙通释附图》,含《伏羲则河图以作易图》《大禹则洛书以作范图》《先天八卦合洛书数图》《后天八卦合河图数图》《伏羲六十四卦节气图》《伏羲六十四卦方图》《邵子天地四象图》《朱子天地四象图》《挂扐过揲总图》《近世揲蓍后二变不挂图》,此十图为胡方平所增附。《本图书第一》论“象出于《图》《书》”,先析《河图》《洛书》之数理,包括一二三四之数、中五之数、七八九六之数等;其次论如何则《河图》以作《易》,如何则《洛书》以作《洪范》;其三论《河图》《洛书》之相通。《原卦画第二》由伏羲画卦之理、先天图之理、文王后天之学,论“象形于卦画”。卷上明于象数之理,则卷下通于卜筮之用。《明蓍策第三》论“数衍于蓍策”,《考变占第四》论“数达于变占”。卷下末尾以六十四卦之变列为三十二图。

《易学启蒙通释》以朱子易学为宗,广收名家之论,会通诸说,疏释异同,故而名为“通释”而纳入集解形式,先以己意诠释词意、句意、段意,后以集说方式引朱子文集、语录及朱子经注中相关论述,并及朱子门人之说加以佐证申说。所采诸家,其中黄榦等六家为朱熹门人,蔡模为蔡渊之子,徐几、翁咏为蔡渊弟子,故胡方平解《易学启蒙》虽多所补足,而所衍之说终未离朱子之说原旨。熊禾《易学启蒙通释》跋曰:“其穷象数也精深,其析义理也明白。”明杨士奇亦称:“朱子《易学启蒙》,惟胡方平本最善。”潘雨廷《读易提要》称《易学启蒙通释》:“于《启蒙》原文之疏释,极详细精密,然义理皆未出《启蒙》之范围,不愧朱子之功臣也。引朱子之语以互明者甚多。”朱子后学甚为矜重《易学启蒙通释》,朱子易学赖以显扬。胡一桂《启蒙翼传》即在是书基础上立论并有所发展。

至元二十九年壬辰,熊禾于武夷洪源书堂刊刻《易学启蒙通释》。致和元年,福州环溪书院覆刻至元壬辰刊本,版式一仍其旧,此本日本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有藏。据董真卿《周易会通》,《易学启蒙通释》有至元己丑胡方平自序。然而至元壬辰刊本、环溪书院覆刻本,只载初刊时刘泾、熊禾二跋,均不见胡方平自序,而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清原宣贤影钞元刊本收有此篇自序。至明代,《易学启蒙通释》有据至元书板重修刻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中华再造善本》据国家图书馆所藏本影印。清代《通志堂经解》本亦据元刊本重刻。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曾覆刻《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本据《通志堂经解》本缮写。其中《四库全书荟要》曾据元刊本等校勘,纠正《通志堂经解》本错误数则。明末胡方平裔孙烈征、锦鳌、之珩等人于婺源刊有新安椠本,至清代,该刊本已残缺不全,字迹漫漶,又有裔孙胡紫园及其子锦川、华川相继取《通志堂经解》本校勘家藏新安椠本,于嘉庆十七年刊成庆余堂本。是则新安椠本又有明末刊本与嘉庆刊本之分。明末新安椠本集说详核,每条以胡方平语附诸儒后,在形式上亦变旧式,分两卷本为四卷本,每篇为一卷,此明末刊本今未见。嘉庆刊本保留明末刊本诸多特色,卷首有嘉庆十五年八月姚鼐序。上海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藏有嘉庆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日本享和二年覆通志堂和刻本。以上诸本均出自至元刊本一系。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有清原宣贤影钞元刊本,此钞所据之底本非至元刊本,其内封抄有底本原题之“锦江精舍新刊文公易学启蒙通释”,此锦江精舍刻本今已无传。南京馆藏明刻本《易学启蒙通释述解》,由明朱谧述解,有清丁丙跋。

《江右文库》据日本清原宣贤影钞元刊本影印。

七、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 [宋]胡一桂撰

胡一桂(1247—延祐初),字庭芳,居室前有二小湖,因自号双湖居士,后学者称为双湖先生。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梅田人。胡方平次子。生而颖悟,好读书,少承庭训,其父为《易学启蒙通释》以诲之,一桂契其旨,遂得真传。南宋景定五年,年十八,以易学领乡荐,试礼部不第。入元未仕,退而讲学,建湖山书院于乡里,同郡赵汸、朱升及远近皆师之。元至元二十五年冬,《易本义附录纂疏》录成。至元二十六年正月,胡方平命胡一桂携所著书入闽,参拜朱熹祠,博访诸名士以求朱子绪论。此行留武夷山中三阅月,与熊禾议论五经,为道义交,四月后方返乡。此时胡方平已去世。为完成其父遗愿,胡一桂于至元二十八年九月再次入闽谋求梓行,得刘泾资助,次年六月刊成《易学启蒙通释》《易本义附录纂疏》两书。《通鉴纲目续编》称其与休宁陈栎皆以讲明道学见重于时。所著书尚有《周易本义启蒙翼传》《诗集传附录纂疏》《左氏筮法》《十七史纂古今通要》《人伦事鉴》《历代编年》《双湖先生文集》,编有《在兹篇》,曾刻印宋王应麟《韩鲁齐三家诗考》六卷。事迹见《元史》卷一百八十九《儒学》《新安文献志》卷七十《行实》《新安名族志》前卷。

《易本义附录纂疏》共十五卷,卷首有《卦图》,卷一为《周易上经第一》,卷二为《周易下经第二》,卷三为《周易彖上传第一》,卷四为《周易彖下传第二》,卷五为《周易象上传第三》,卷六为《周易象下传第四》,卷七为《周易系辞上传第五》,卷八为《周易系辞下传第六》,卷九为《周易文言传第七》,卷十为《周易说卦传第八》,卷十一为《周易序卦传第九》,卷十二为《周易杂卦传第十》。卷一至卷十二,皆解《朱子本义》,体例亦依《本义》,采用经传分列之古《易》十二篇次序;经传之下,首列《朱子本义》注本,次则取朱子文集、语录中论《易》之语,集为“附录”;又取诸儒易说与朱熹《周易本义》相合者纂集疏通之,以相发明,谓之“纂疏”;间赘己意,以“愚谓”示其端,非徒疏《朱子本义》而已。卷十三为《周易本义五赞第十一》,名曰《朱子系述》,包括《原象》《述旨》《明筮》《稽类》《警学》。卷十四为《周易本义筮仪第十二》。卷十五为《周易本义后图第十三》,乃一桂自作,包括《卦象图》《爻象图》《卦序图》《卦互体图》四图并说及《易十翼论》《文言辨》《本义启蒙论》三篇。

胡一桂之学出于方平,得朱熹源委之正,尤粹于《易》。尝与熊禾相与考订《周易》,推象数之源,极义理之归。《易本义附录纂疏》笃守宋朱熹《周易正义》原义,其去取别裁,只以朱氏《本义》为断,旨在恢复朱熹《本义》之旧观。是书以宋代杨万里为词人,于《诚斋易传》仅一处及之。潘雨廷《读易提要》称:“故此书之要,悉在《纂注》,尤以胡氏之说虽曰宗朱,实能发朱子所未发。”陈栎《祭胡双湖文》称“《附录纂注》,海内广传”。明永乐年间修《周易大全》即以《易本义附录纂疏》为蓝本之一,是书由此进入官学教材体系。

《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成于元仁宗皇庆二年,初刻于至元二十九年。现存元刻本有三,除两部残本外,较为完备者为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二○一六年春季拍卖会拍出之元刻十五卷本。此本最大价值在于卷前有《卦图》部分,此与存世其余诸本不同,各图之下同样有“附录”“纂注”,与全书体例一致。另二部元刻残本:其一藏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存《彖传上》《彖传下》《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五赞》《筮仪》《朱子本义后图》十卷,日本学者阿部隆一定此本为“元建安坊刻本”;其一藏四川省图书馆,仅存《周易下经》《彖传上》《彖传下》三卷。

由元入明后,此书传本日渐稀少。清康熙年间,《通志堂经解》据元刻本收入,此书方大行于世,且远传欧洲,梵蒂冈图书馆即藏有一部。《通志堂经解》本传到日本,于文化十一年由东都官版书籍发行所翻刻,北京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馆藏有此刻本。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收录此书,所据之本为《通志堂经解》本。凡后者阙文之处,《四库全书荟要》本多一仍其旧,而《四库全书》本则有所校补。惟纳兰成德刊《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文溯阁本书名作《周易本义附录纂注》。清同治十二年粤东书局重刻《通志堂经解》本,上海图书馆等馆有藏。此外,上海图书馆还藏有清抄本《易本义附録纂疏》二卷。日本内阁文库藏有《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嘉永五年印本与明治印本。

《江右文库》据元刻本影印。

猜你喜欢
璇玑易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32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1:58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6
Worksheet: Clothes&Weather
Actions-progressive Crossword 延续性动词填一填
Worksheet (I) 学习清单 (I)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02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亲子(2014年5期)2014-07-16 19: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