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方针引领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探析

2024-06-01 06:22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两创校本办学

姚 芬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在中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高职文化建设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文化自信对职业教育实现高水平、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2]。高职院校践行“两创”方针,在汲取行业、企业、职业文化精华,梳理自身发展历史和文化建设成就的基础上, 重塑校本文化,彰显文化特色,培育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凸显类型教育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本文基于校本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试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为例,探索基于“两创”方针的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路径, 为高职院校完善文化建设体系、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文化力,从而助力高职院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1 “两创”方针的形成及理论内涵

1.1 “两创”方针的形成

2013 年11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在之后的中央政治局第12 次、13 次集中学习和其他场合他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并进一步表述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4]。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写入指导思想, 作为新形势下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 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两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一起,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方针原则。

1.2 “两创”方针的理论内涵

“两创” 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转化,就是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现代表达,激活和拓展其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有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提升、超越[5]。“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164。 “两创”方针阐明了文化发展是绵延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指出了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联通古今、重焕生机的路径问题,更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结合时代特点,通过借用传统思想内核,将传统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迁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并通过完善传统价值表达,从文化表达形式、文化形态上进行现代性转化, 对古代的表述习惯和语言体系进行阐释性转化, 对原先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进行拓展性转化, 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专注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途径的与时俱进,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 成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先进文化,发挥其精神动力作用。 可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培育人们的文化自信。

2 “两创”方针引领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的理论逻辑

2.1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校本文化建设必须践行“两创”方针

跨界与整合是决定职业教育性质、 类属和方法论的形而上的理论[7]。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越了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职业与教育的界限[8]。职业教育是整合的教育,“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之根、特色之魂、存在之本、方法之宗、学科之基、哲学之道”[9]。跨界、整合,意味着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必须坚持贯彻融合、传承和创新理念,形成并坚定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根本和基础。 校本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 校本文化建设过程就是高职院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是高职文化自信培育的过程。这需要高职院校在“两创”方针指导下,基于新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基于自身历史文化基础,融合优秀行业、企业、职业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及其表达体系, 实现高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助力学校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2.2 校本文化功能的发挥内在要求“两创”方针的引领

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而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引领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化、 高质量发展。 校本文化是学校在建校、兴学、育人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包含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办学模式等,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提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本文化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校本文化建设的自觉,就没有高品质的学校文化。但是校本文化功能发挥的成效大小在于它是否紧跟时代发展,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中不断提升品质,增强文化力,扩大影响力和感召力。 所以,坚持践行“两创”方针,是高职院校提升文化品质、凸显文化特色、培育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育人,从而提升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2.3 践行“两创”方针是彰显类型教育特色和活力的要求

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科学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文化特色,并由此进一步彰显了其类型教育的优势和活力。 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建立的基础是, 在探索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基于自身发展历史、办学传统、办学特色、服务面向、发展目标,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这也是校本文化之“本源”“本性”“本真”的体现。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品位校本文化,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内在精髓,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力、凝聚力。 高职院校只有全面梳理总结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特色,才能更好地传承优良传统、发挥办学优势,坚守办学初心,坚持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创新办学理念、发展模式。所以,只有践行“两创”方针,弘扬校史文化,建设校本文化,才能使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和活力。

3 “两创”方针引领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的现实逻辑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从理论到实践,有关高职院校文化内涵、文化建设、文化特色、文化育人等方面的成果颇丰。 但是,从总体上看,高职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践。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之路都应该是开放的, 也必须是体现和突出其主体性的。缺乏开放性,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创新发展活力,而缺乏主体性,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本源”“本性”“本真”。高职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内涵不深、职业文化特色不强、文化育人弱化泛化、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不彰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建设没有在坚持开放性原则下更好地体现主体性。

3.1 高职院校对校本文化建设工作不重视

许多高职院校忽视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未设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导致校本文化研究缺失, 建设工作开展不系统、举措不力、成果散弱小,校本文化体系不健全、内涵不丰富、品质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培育文化自信、助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2 校本文化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不够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大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也较短,所以,许多高职院校不注重校史研究。有的学校虽然编撰了校史或校志,但是对其中体现的办学特色、办学经验、办学传统等内容的挖掘提炼不够,很少能从中汲取发挥优势、创新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也未能形成并彰显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另外,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代表人物,也取得诸多让人引以为傲的成就,这些人物或成就凝聚、传承着师生共同认可的精神价值追求,彰显着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育人特色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但是,很多学校对其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度挖掘, 致使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不能借此而日益彰显。

3.3 校本文化体系建设滞后

校本文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其自身在不断积淀中日趋成熟的标志。 校本文化课程是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校本文化建设体系化、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自身职业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研究不系统,以优秀行业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校史文化为依托的校本文化课程建设较为滞后、成果较少、体系化缺乏;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传统、办学历史而塑造建设的景观、建筑、场馆较少,形象标识性作品或景观缺乏,文化建设同质化严重,聚焦校本底色、办学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或作品较少,致使校本文化在传承、升华学校文化精神上的原动力不足。

3.4 校本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不强

逐渐积淀生成独特的校本文化后, 对校本文化的传播是扩大深化其影响力的关键。 校本文化中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创新传播载体、形式或叙事方式,使校本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文化转化为影响、 感召师生的力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还未形成校本文化体系化传播的平台或载体, 未建立起系统的校本文化表达体系,在宣传影片、图文资料、优秀作品、品牌活动、主题景观建设、特色建筑、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等方面未能形成全媒体融合的宣传合力。 尤其是通过学校人、事、物的故事来展现学校精神价值追求的叙事方式缺乏深度、温度、厚度,校本文化氛围不浓厚,时时、处处彰显校本之精神和价值追求的活力不够。

4 “两创”方针引领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的路径

以“两创”方针为指导,突出校本文化之本源、本色、本真,并不是仅仅要立足本校的历史和传统,而是要在高职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做好融合、 转化和创新工作。本文试以黄河水院的相关实践为例,探索校本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措施, 以期有助于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定位更精准、 特色更鲜明、 成效更显著。

4.1 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推进校本文化的体系化建设

“校本性”是校本文化建设的客观标准,是学校文化在特色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同位复制的特质。 校本文化资源包括学校早期特有的理念、精神、体制、机制、制度,独特的地理、地貌,独特的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特有的人物及人物故事,特有的建筑、特有的文物、特色专业及其他特有资源等[10]。校本文化建设内容广泛,涉及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涉及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回顾、梳理、总结历史,还要理清当前推进校本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和着力点,更要明确未来校本文化建设的方向。这不仅需要一代代校领导高瞻远瞩、精心筹划、系统设计,更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用情用心记录学校发展轨迹,并将此作为重要的事业、作为一种精神代代传承。因此,校本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也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可以完全承担的。为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牵头进行研究和谋划,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计划,并组织协调多方力量分工协作、齐头并进,持续推进校本文化建设。

4.2 立足办学历史,弘扬校史文化,厚植校本文化底色

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鲜明的特征风貌,以及不可复制的办学特色,是其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学校校本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6]258,同样,校本文化也是学校师生的集体记忆。梳理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文化渊源、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办学传统等,就是在探寻学校师生的集体记忆, 这些集体记忆是一代代学校师生接续文化传承的结果, 也是结合时代和学校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形成的文化精华,是彰显师生共同认可的、能影响师生精神气质的核心文化,彰显的是校本文化的底色。

回溯历史渊源,坚守办学初心。黄河水院创建于1929 年,办学历史悠久,其诞生、发展与黄河治理事业渊源深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学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不同,但是“治黄河、兴水利,安定民生、建设国家”的初心使命担当一直未变,黄河水院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一直未变。坚守治黄河、兴水利的办学初心,扎根水利、服务黄河治理与保护,坚持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坚持以黄河为魂、 以育人为本,这些办学理念紧跟治黄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引领学校作为“大河守望者”始终走在职业教育的前沿。

回溯办学历程,弘扬学校精神。 黄河水院在95年的发展历程中,紧跟行业、地方发展需求,攻坚克难、改革创新,每每不辱使命,逐步形成“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 学校成立初期,在战乱频繁的艰难岁月中,曾先后转移到河南省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口和陕西省宝鸡市等地办学,虽流离转徙、历尽劫难,但仍坚守初心、弦歌不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办学资源极其分散,从“九街十八处”,到东院、西北院、西南院、东南院,再到新校区建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保障下, 黄河水院人为改善办学条件,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学校精神融入师生血脉,激励他们扎根黄河流域,深耕水利事业,勇担“保黄河岁岁安澜”的使命,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文化, 是融入一代代师生血脉的文化基因,是决定学校能否坚守办学初心、接续奋斗新征程,支撑师生奋力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让学校在当下和未来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坚定方向,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更好地见证学校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工作, 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做好校史博物馆建设,用史实发言、让历史说话,宣传学校精神、历史成就,激发一代代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实现学校梦想的信心和决心。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自己的发展历史,回溯奋斗历程、追寻办学初心,传承学校的文化基因,升华办学精神的价值, 结合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求, 丰富发展校本文化,擦亮校本文化底色,让校本文化成为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之本、之源。

4.3 传承办学传统,坚持职教之路,彰显校本文化本色

高职院校以培养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只不过,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办学规模、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等有着一定的差异。 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 其发展过程中的办学理念、教育模式等的变迁,也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探索发展的成就和得失。 21 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彰显了类型教育特色,成为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并凸显了它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每所高职院校都在高职教育发展、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职教改革发展之路,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优良传统。

坚持育人为本,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和行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是众多高职院校优良的办学传统。 黄河水院自建校起就高度重视实习、实训教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本校以教授应用科学、养成水利工程专门技术人才为宗旨。本校专科学生,修业二年期满。所有科目,经试验及格,并得有实习场所实习证明书者,始准毕业。[11]9”“本校以较短之年限,习专门之学术,每种课程式之设置,必以切于实用于社会之急需为主旨,而技能方面,必使之实地练习,以资体验。[11]9”“对于实习功课,特别认真,以培养学生手脑并用之习惯与能力。[11]7”学校在水利教育、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书写了独特且辉煌的办学史, 积淀了宝贵的办学经验[11]9: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办学,办学机制灵活、格局多样;坚持职教之路, 重视实践修能; 确立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依托进行专业和课程建设;从严治校,坚持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些经验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 也是今天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最大底气, 彰显了深厚的职教文化底蕴,体现了校本文化之本色。 近年来,学校坚持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进一步明晰发展方向、定位、目标,立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彰显“黄河为魂、水利为根、工程为基、育人为本”的办学特色,不断实现跨越发展,为顺利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做好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着道路选择。 不忘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为了更好地探索高职教育改革之路,高职院校领导决策层要具有学习研究校史、 职业教育发展史的自觉,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善于运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准前进方向、作出发展决策。同时,学校要基于学校发展历史、办学优势和特色,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彰显校本文化本色,激活办学动力活力, 使校本文化成为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助推器和放大器。

4.4 立足人才培养,讲好校友故事,彰显校本文化功能

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教育教学理念、核心价值观等,引导师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是最富穿透力、渗透性的一种文化资源,会使每一个成员内心生成“知校、爱校、荣校、兴校、强校”的主人翁意识, 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带有学校独具的文化标签[12]。 比如,每位优秀校友都像一本厚厚的、值得深读的书,他们为高职生的涵养提升、品质养成、人格塑造树立了学习榜样, 是学校精神价值追求的最好实践者和弘扬者,是校本文化之魂的象征,他们的故事应该也必须是校本文化课程的重要内容。 讲好优秀校友的故事,会让校本文化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会让学校的形象和声誉越来越好。

黄河水院的毕业生以素质高、能力强、爱钻研、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而著称。 他们奋战在黄河防洪、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水土保持、水文测验、勘测设计、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大多数已成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骨干力量, 有的还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为学校赢得了“黄河技干摇篮”“人民治黄事业的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将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泰、黄河源头的守望者谢会贵、“最美黄河守护者”田双印以及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技能标兵等优秀校友的故事写进征文、编成诗歌、搬上舞台、做成视频、融入教学,在学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多方位传授,并通过国家主流媒体、学校全媒体广泛传播,让他们作为行业发展的脊梁、学校精神的象征,成为学校故事的主角和校本文化中最亮的底色。

4.5 立足课程建设,注重融合创新,丰富校本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校本文化建设, 必须以学校精神文化为核心,构建校本文化体系,建设校本文化课程,打造校本文化品牌,彰显校本文化之本源、本真、本色,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校本文化课程是在校本文化建设逐步成熟后形成的系统化成果。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为载体来发展校本文化, 又以不断丰富发展的校本文化引领校本课程建设,是逐步凸显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厚植校本文化底色的理性选择和经验做法。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性、个性化是其本质特征。 因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不同,其校本课程应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 高职院校应围绕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基于校史文化、行业文化、专业文化、地方文化等优秀成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设计,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系统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群,开设必修性质的通识课程,打造校本文化精品教材。 校本文化课程建设要注重体现课程的开放性,还要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融合行业性、地方性、职业性、校本性文化,又要对这些文化进行批判、反思,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更要将专业文化课程建设作为彰显校本文化本色的重要举措, 根据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选修性质的拓展课程(含专业活动课程)。 课程内容可以是常态化的读书、观影、观看展览馆博物馆或讲座、论坛、文化景观讲解等系列活动,也可以是有关历史文化遗存、人物掌故、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地方风俗等的微小课程,能够让学生根据需求随时随处学习。 这样既可使校本课程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显性的、外在的形式存在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中,也能以隐性的、潜在的方式约束、 影响并塑造个体, 为学生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多元发展。

黄河水院实施水文化、黄河文化铸魂工程、融入工程、育人工程、育师工程[13],以特色校本文化建设成果提升文化育人成效。 学校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核心,主编出版走近黄河系列科普读物,包括《黄河诞生记》《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万里沙》《端掉黄河沙魔巢》;建造《大禹耒耜》主题雕塑、黄河工程文化长廊等文化景观; 建设黄河文化干部教育学院、黄河文化主题开放性资源共享课程、黄河非遗大师工作室及“青马黄河号”“大河先锋”等微信公众号; 开展黄河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好青年讲黄河故事”“水之韵”“唱校歌 寻校史 讲校史 品校史” 及黄河文化论坛、黄河文化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造黄河文化、水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制作反映治黄历史、展示黄河人精神的系列视频短片以及《砥柱》《勇立潮头》《水韵》《河润九秩 水利天下》等系列宣传片和《上善若水》等画册。 学校全视野、全方位、全媒体介绍黄河、歌颂黄河,展现黄河之壮美,讴歌人民治黄之伟业,弘扬黄河之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学校故事”,形成特色化、体系化校本文化,打造黄河文明传承创新高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

5 结语

没有高职文化的创新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从个性到共性、从微观到宏观,开展校本文化体系化建设研究,理性探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定位、特点和构建模式, 并由此从文化视角为高职院校坚定特色化高质量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彰显类型教育优势探寻正确路径。 当然, 这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要经历艰苦、曲折的历程,基于校本文化视角探索高职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还需要持续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两创校本办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整合资源优势 推动 “两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