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24-06-01 04:53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选题技能

林 丽

(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是教育活动本质的体现,也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必修课,是教师职前教育阶段获得教育科学研究素养的重要途径。作者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途径三个方面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旨在提升课程的实践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为师范生成为研究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知识-方法-精神三位一体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方法和精神。知识方面的目标旨在使学生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道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研究工具制作和使用的技能。方法方面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研究能力。精神方面的目标旨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方法-精神三个维度,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完整目标的三个方面。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内涵,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认知经验的概括,告诉我们是什么和怎么做。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科学精神是一种对科学进行探索的信念、勇气、工作态度、理性思维和意志[2]。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形成反过来可以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科学精神是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形成的,是推动人们探索真知的巨大动力。

课程目标决定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目标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在转变观念、掌握基础知识、获得研究技能、培养研究能力几方面下功夫。

二、教学过程:导-学-练-用系统推进

(一)导:观念的转变

观念影响人的行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转变学生的观念,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部分人认为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与中小学教师关系不大,许多学生也有这种思想意识。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师范生对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3],但是,受调查学生对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并不十分了解,对本课程的开设有困惑,对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有质疑[4]。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培养不仅要重数量更要保证质量,时代的进步要求教师要转变“教书匠”的形象,成为一个探求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成为教育科学的创造者。并且,教师成为研究者还可以丰富教师的研究经验,缩小实践和理论的差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加强引导,加强思想教育,是上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保障。

转变学生的观念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学生到教师观念的转变,二是教师成为研究者观念的转变。师范生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学生”的角色根深蒂固,从受教者的“学生”角色转换成施教者的“教师”角色还有一定的难度,这使得他们喜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而不是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活动。多数学生在中学时代,把大多数时间用来学习,没有或很少接触科学研究,缺乏开展科学研究的意识、知识和技能。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观念的养成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要渗透到每一节课中。观念转变的途径除了说教,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启蒙研究的理念,在教育科学研究技能的培养中体验角色的转变,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实现观念的转变。

(二)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技能的基础,是能力的基础,是形成精神的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讲述基本的理论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种类、基本程序。第二部分是若干种基本的、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各种方法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第三部分是对获取的研究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这三个部分既是课程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完整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即选题、确定方法并实施、获取研究结果。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是结构相似,每种具体方法都是按照含义、类型、研究程序、评价这一顺序进行教学。其次是某些教学内容相似,如访谈法有结构型访谈、无结构型访谈和半结构型访谈三种类型,问卷法的问卷有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和半结构型问卷三种类型。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一要突出重点,二要突出实践性,三要突出系统性。

突出重点,就是要讲清楚每部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概述”可以侧重于选题,选题部分侧重于讲解如何寻找一个适合研究的教育问题。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基本的、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以侧重于讲解每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侧重于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制作合格的研究工具,以及如何使用研究工具进行资料的搜集。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分析研究资料”,侧重于讲解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定性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知识点的呈现贵在精,不在繁,重点突出,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减少重复,提高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突出实践性,知识点的讲解要配合案例进行分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中所用的案例也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案例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故事,也不是对理论知识简单的解释和说明,案例应该是实际进行过的科学研究,包含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遇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措施等。案例的选择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经历,缺乏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尽量与学生实际受教育的经历相关联,以提升学生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兴趣。

突出系统性,用一个案例一以贯之,体现课程内容三部分的有机联系。第一部分,有研究类别地确定选题的过程。第二部分,有文献检索的过程,有研究综述的写作,有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工具的制作。第三部分,有研究的实施,有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精选出的案例要包括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演示整个研究过程。所谓的系统性,目的就是让学生跟着老师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并和合作者一起分享研究的经验和体会。

(三)练:研究技能的获得

知识是基础,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来获得技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应有相应的练习。第一部分“概述”可以练习如何选题,第二部分“基本的、具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以练习使用各种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分析研究资料”可以练习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呈现部分可以练习论文、研究报告的写作。这样的练习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系统性。

1.选题的练习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题,确定研究的方向,选择研究的问题。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开端,决定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性质。选题的来源非常多,可以从教育实践活动中寻找,可以从理论学习中发现,可以查阅文献,也可以在讨论、交流中发现,还可以从社会问题的探讨中发现选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教育方面的视频来讲解选题的寻找过程。视频包括两种,一种是教育方面的电影,一种是课堂教学视频。教师通过视频给学生讲解选题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观看视频让学生在看-想-论三个环节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看,让学生观看完整的视频。想,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记下自己发现的教育方面的问题。论,学生把自己列出的问题拿出来讨论,去掉重复的问题,分析整合后列出讨论的结果。将确定下来的选题作为练习文献检索的原材料。看-想-论三个环节的实施要保证完整性,教师在选择视频时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安排,不能把完整的三个环节分成两次来实施。

2.文献检索的练习

文献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每一个科学研究都要用到这种方法。在选题确定后,通过查阅文献来确定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独创性。

文献检索的练习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认识文献的种类,熟悉互联网文献检索的途径,实践文献检索的方法,体验文献检索的原则,练习文献的阅读和记录。另一方面,对确定的选题进行筛选和修正。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评断选题的研究价值、科学性、独创性和可行性。检索结束后写成文字性的材料,说明检索的结果,明确选题的定位。选题不合适,重新进行选题,将选题、检索循环往复,直到选出合适的题目。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具体方法的练习

在确定选题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选取具体的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的工具。各种方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是教学的重点。如,观察的内容、访谈提纲中的问题和问卷中的题目,它们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让学生掌握重点,了解联系,尽可能尝试更多的研究方法,体验各种方法的价值,培养制作多种研究工具的技能。

每一种方法的练习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可以利用学校资源、网络资源、见习学校资源对研究工具进行预测、修改或者施测,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完善研究工具,获取研究资料,充分发挥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练习价值。

4.文献写作的练习

研究结果要用文字来呈现,基本的呈现方式有文献综述、论文和研究报告,每种呈现形式的写作格式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状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成果呈现方式。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形成不同的研究成果,文献检索后可以写文献综述,资料搜集后可以写论文和研究报告。通过写作学生体验了写作的过程,了解了写作的格式,发现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过程中的练习既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对知识的应用。练习要一以贯之地进行,从选题到结果呈现,都要围绕一个选题进行,模拟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四)用:研究能力的养成

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习、练习,更要学以致用,实现研究能力的真正获得。在大学期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撰写科研论文、申请课题、参与教师课题等来逐步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导、学、练、用”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是了解他人怎么做,“练”是学生的模拟练习,“用”是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直接经验,并应用于具体选题的研究上。

三、教学途径:全方位育人

为实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目标,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教学途径。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必须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教学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抓重点,注重实践性和系统性。抓重点,减少相似内容的重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实践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获得技能、培养能力。注重系统性,培养学生系统的思维能力。

(二)见习

见习,让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场景观察和练习。见习可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丰富感性经验,有利于深入理解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见习过程中,授课教师跟随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已经学习过的教育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场景中练习科学研究技能,检验研究工具制作的科学性。

(三)实习

实习,学生实际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果说课堂教学让学生入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门,见习让学生小试牛刀,那么实习就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检验。学生可以在实习过程中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对研究工具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更多的研究方法,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增强研究的实践性。

(四)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整体检验。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巩固与拓展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系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5],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和毕业论文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总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际训练和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理论教学是基础,学生快速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实际训练是知识的应用,根据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操作,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实践操作是知行合一,把模拟变成现实。每个部分都有特定的任务,三个部分又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技能,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选题技能
高级技能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