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
狼牙口是明长城的一处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交界的狼牙岭山口。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荆关。柔遇之,遂战于狼牙口,马踬,为蒙古所擒。亦曰狼牙岭。”
这段文献中,提及两处重要史实。一是指出狼牙口为两段明长城的交会处。“三关外墙”指“外三关”中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均位于山西省境内,大体呈东西走向,三关之间有长墙相连接,为明长城山西镇所辖。“内墙”位于河北省境内,沿线有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内三关”,为明长城真保镇所辖。内、外三关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构成了明长城中的“内长城”体系,并不在大明王朝的北部边境线上,其军事作用主要是拱卫京城。与明“内长城”相对的是明“外长城”,位于北部边境线上,包括明大同镇、宣府镇所辖长城。内、外长城如同一个环,围住了今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北部、北京西部的部分地区,范围内外还有繁密的城堡、烽火台,于首都北京而言,构成了一个极具战略纵深的拱卫体系。
前段文献中,还特意提到了金末元初的名将张柔(1190—1268),狼牙口是张柔一生命运的关键转折点。金明昌元年(1190年),张柔出生于易州定兴县(今保定市定兴县高里镇河内村),字德刚。《元史》“列传第三十四”,第一位就是张柔,用三千多字的篇幅概括了张柔的一生。“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后来在战乱期间因组织流民武力自保,逐渐壮大了势力和影响力,被金朝廷“加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到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八月,蒙元大军进入紫荆关,张柔率金军迎战于狼牙岭,结果所骑战马受惊倒地,张柔被俘,索性就带着自己的队伍投降元军,后在元朝廷依然担任旧职。张柔为蒙元屡立战功,尤其重要的是,元太宗四年(1232年),张柔奉元朝命令带兵讨伐金朝,包围并攻克了开封,他“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张柔打了胜仗,但不贪财不害命,只是带走了最重要的图书和士人。“太宗历数其战功,班诸帅上,赐金虎符,升军民万户。”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张柔奉诏班师回朝。中统二年(1261年),张柔为忽必烈献上《金实录》,受封安肃公。至元三年(1266年)任工部尚书,参与营建元大都(今北京),进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去世,获赠太师,谥号“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凭借儿子张弘范、孙子张珪的功勋,张柔被追封为汝南王,赐谥号为“忠武”。
狼牙口地处晋冀两省的交界处,这一带的长城文物资源普查工作由河北承担。根据《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涞源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1日第一版)记载,狼牙口关所在的长城段落,正式的名称是“上黄树台村长城1段”(涞源第66段墙体),该段长城全部为石墙,呈东北—西南走向,墙体顶部坍塌,垛口墙大部分损毁,石块散落、缺失。墙体为毛石和块石砌筑,内植碎石土,外白灰抹缝。墙体沿山势起伏,中间“V”字形底部有马面1座、狼牙口关门1座。在边墙的中部有一石拱券关口,只容得下一车一马通过。关口两面的门上方各嵌一方匾额,外面书“狼牙口”,里面书“狼牙口险道”,上款为“钦差整饬井陉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下款为“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
狼牙口关堡轮廓清晰,石墙周长1083米,占地面积57877平方米,部分墙体损毁严重。该段墙体同时也是长城主线墙体,墙体上有两座敌台,分别为“茨字1号台”及“茨字2号台”,与狼牙口关口互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防守三面敌人。茨字1号台(上黄树台村1号敌台)和茨字2号台(上黄树台村2号敌台)的建筑形制均为砖石空心敌台,二层拔檐(带腰檐),台体条石基础局部有开裂现象,外墙包砖部分酥碱,内部券室大部分坍塌,顶部铺房、垛口墙损毁。按照行政区划看,狼牙口关堡及敌台在山西省灵丘县地界,现为河北省涞源县管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狼牙口也叫“狼牙大岭口”,还有一个更古老的曾用名是“嘉牙川”,亦作“交牙川”,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出现了,可见这里自古就是重要地标。《四镇三关志》“真保镇形胜”中,提到了明长城的“狼牙十二口”,分别是狼牙大岭口、落路口、柴皮岭口、六岭儿口、黑鹰陀、蒸饼石口、漆林沟口、铜録崖口、铁岭口、新古道口、羊栏城口、夹折腰口,迄今这些遗迹尚存,在明朝中后期为拱卫京城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属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附近的阜平县史家寨有晋察冀边区政府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灵丘县庄旺沟村有晋察冀边区政府临时驻地遗址、晋察冀边区银行印币厂旧址、抗大二分校遗址、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區被服厂旧址。灵丘县狼牙沟村有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成立地遗址、晋察冀军区六团驻地旧址、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服装厂旧址、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修械所旧址。灵丘县梨园村有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党校驻地遗址、晋察冀边区银行临时驻地遗址、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供给处驻地遗址、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修械所旧址。在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边币中,还印有灵丘县地标性古建筑辽代觉山寺塔的图案,可见灵丘县南部山区在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中的重要位置。
狼牙口长城河北一侧,有河北省涞源县的狼牙口村。从这里进入到山沟里,可以到达王二小纪念馆。在当代中国,很多人会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唱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1941年农历九月十六,日本鬼子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逼着13岁的放牛娃王二小带路。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王二小放弃自己逃生的机会,将他们带入八路军的伏击圈,自己却被鬼子用刺刀挑起,摔死在大石头上,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伏击战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1年,王二小纪念馆在王二小烈士墓旁建成,位于灵丘县上寨镇道八村的道八河畔,距灵丘和涞源两座县城都是60多公里。
狼牙口长城附近有狼牙山、狼牙口、狼牙岭等多个近似地名。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这座山也被称作“英雄山”。但五壮士跳崖的狼牙山,在狼牙口长城以东130公里的河北省易县,如今那里已经是著名的风景区,山势奇雄景色壮美,山顶烈士殉国处修有纪念亭。易县狼牙山的山下就是易水湖,也是荆轲刺秦王故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地方。
狼牙口长城所在位置的狼牙岭海拔1716米,其西南30公里处有大茂山,又名常山,最高峰海拔1898.4米,两座山遥遥相对。大茂山不但景色奇秀,更因曾为华夏“五岳”之一的古北岳,而闻名天下。“五岳”为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所封,确定以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今安徽省境内)为南岳,大茂山(今河北省唐县)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到了隋文帝杨坚时期,改定湖南湘江之滨的衡山为南岳。从汉朝到明朝1700年间,大茂山从未中断其“北岳”身份。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改封山西浑源县境内的恒山为北岳,祭祀北岳的地方迁移,由今河北省境内的大茂山迁移到山西境内的恒山。如今的大茂山是一座森林公园,人文和自然景观颇为丰富。山下有常山关,即倒马关,为长城“内三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