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与“坐槐不乱”

2024-05-31 11:01周梅洁
当代小说 2024年5期
关键词:夜宿平阴县礼法

周梅洁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原名展获,字禽。因其食邑柳下,私谥为“惠”,故被称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柳下惠为人谦厚朴重,为官清廉耿直,其直道事人的君子之德、博学多闻的贤能之才,得到了孔子、孟子的极大赞誉,被孔子誉为“遗落的贤人”,被孟子称为“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也由此而来。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城门外,偶遇一位无家可归的女子。为幫女子取暖,他让女子坐在自己怀里,并解开外衣将女子裹住,二人整整坐了一夜。柳下惠对妇人举止有礼,绝无乘人之危的逾越之举,此行为被后人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予以颂扬。

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是柳下惠的故里。目前,展洼村仍保留有明代隆庆年间所刻的“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和圣祠等古迹以及数部族谱。展洼村的村民多是柳下惠的后裔,他们一致认为,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坐怀不乱”的故事应当另有版本。

展洼村村民认为,他们的祖先不是“坐怀不乱”,而应该是“坐槐不乱”。“坐槐不乱”的故事有两个版本。其一,据村民们口述,某年夏天,展获外出访友,途遇大雨,便直奔郊外古庙暂避。一踏进门槛,见一女子正在更换湿衣,急忙退出,立在古槐之下。其二,《平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记载,深秋的一天,柳下惠外出访友,回家路上突遇大雨,道路泥泞难走,城门已关,于是就躲在城门外一座寺庙内避雨。夜里二更时分,冷风嗖嗖,寒气逼人,一女子推门而入。柳下惠见她浑身上下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冷得直打哆嗦,就急忙起身施礼。“请快坐下烤火取暖,以免受凉。”说罢,柳下惠走出寺庙并将庙门带上,到庙外的一棵大槐树下一直坐到了天亮。

这两个版本,呈现的都是“槐”而非“怀”,说的是柳下惠非礼勿视,坐于槐树下,不乱其心。

其实,仔细分析,“坐怀不乱”的确经不起推敲。缘由有三。

其一,站在女性的角度看,“坐怀不乱”不乏含有对女性“不自爱”的污蔑。古代女性尤为注重贞洁,春秋时期,女性又受礼法严苛约束,思想和行为都较为保守。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单独相处已经不妥,女子又怎么会随意倒在一个陌生男子怀里?其二,从道德的角度分析,柳下惠担任鲁国士师期间,虽然身怀高德不受重视,但谨守周礼,不畏权贵,直道事人,曾对臧文仲祭祀海鸟爰居予以批评,对夏父弗忌乱昭穆之事表示不满。孟子对柳下惠的评价——“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同样体现了柳下惠重视礼法、恪守传统的优秀品德,这样的人怎会置礼法于不顾,宽衣解带与陌生女子相拥一夜?即便是救人,采用烧柴取暖、借衣御寒的方式似乎更合情理。其三,从历史角度分析,历史上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记载屈指可数,并且其真实性有待考证。《诗经·小雅·项伯》有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但未写如何“不乱”,也未提及“坐怀”一事。《荀子·大略》中有相关记载:“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后人注释“后门者”为看守后门的地位卑贱之人,至于性别没有说明,关于“同衣”,也没有说明是相同的衣服还是同一件衣服,未提及“坐怀”,也未提及如何“不乱”。

元代胡炳文撰写《纯正蒙求》,将“坐怀不乱”的细节描写得相对具体一些:“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下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也有相似记载:“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柳下惠的“坐怀不乱”的故事看似逐渐定格成型,广为流传,但其实还是较为模糊的、碎片化的、没有正史依据的,很难不让人质疑其真实性。

综上推测,“坐怀不乱”的故事极可能是被人杜撰出来的。至于元代作者为何要弃“槐”取“怀”,大概是对民间趣味的迎合,致使好端端的一个美谈,因“怀”与“槐”的一字之差,变得失之戏谑与庸俗。

历史总是前进的,虽然典故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仍然能够传达出正向的价值观。抵住诱惑、守住欲望、善于自制、清正廉洁,乃是一代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食粮。后人能从中汲取崇德尚廉、持廉守正的价值观念,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这就足够了。在崇尚守正创新的新时代里,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鲜明、更加真实、更加亲近民众的前提是守正,是敬畏,是对历史和现实始终保持审慎的态度。若这等串了味儿的历史没有人去质疑、纠正,总归是不好向世人交代的,但愿此文能减少对这一经典民间故事的以讹传讹吧。

猜你喜欢
夜宿平阴县礼法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夜宿星空下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夜宿石窟
晏子论礼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夜宿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