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给中小学教师减负,我国国家层面历来高度重视。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有关工作的通知》;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2023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直指教师承担的非教学任务之重。
然而,这么多《意见》《通知》,依旧没有管住教师负担沉重这一问题。在今年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再次提出给教师减负的建议。这表明,给教师减负不能只下发文件,而必须改革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如果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由行政部门主导,那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便会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警惕形式主义减负
2019年下发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制定教师减负清单,实行清单管理。然而,有的地方把制定清单视为减负,以为公布了给教师减负的清单,就完成了减负任務。这就是给教师进行形式主义减负。而且,有些地方那些所谓的给教师减负,本身却是给教师增加了负担,如组织教师开减负大会,会议结束让教师点赞、转发减负大会的新闻报道,谈参加减负大会的收获等。
笔者到多地进行调研发现,在给中小学教师减负20条发布后,教师的负担并未有效减轻。一名中学校长告诉笔者,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疲惫”“分裂”。所谓“疲惫”,就是疲于应对各种检查、评比、考核,相比减负20条发布之前,教师用于检查评比、考核的时间、精力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所谓“分裂”,就是教师的非教学负担没有减轻,可是教师却要在各种场合表态称“负担已经减轻了”。
今年两会上,民进中央带来“关于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提案”。“提案”建议,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保障中小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经批准的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创先争优等活动,与教育教学无关的调查测评、网络投票、普查统计、信息填报等活动一律不能“进校园”。而这些建议,大多在2019年的减负《意见》中已有明确规定,如果不能解决落地问题,减负就会一直停留在“空对空”。
减负悖论
之所以存在减负无效现象,根源在于,减负要求减少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的干扰,严控进校任务,但是主导减负的恰恰又是行政部门,同时行政部门还掌握着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权。在这种管理与评价体系下,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就难以减轻,而且教师对非教学任务也难以拒绝。
当前,给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大多是以“综合治理”以及“管理创新”为名布置给学校教师的。如有的地方抓城市文明建设,治理骑电动车不戴头盔问题,有关部门直接把任务布置给教育部门,通过“小手拉大手”方式进行治理,具体做法是,要求小学生必须戴头盔进校园,哪怕步行、坐私家车到校的,也必须戴头盔。治理骑电动车不戴头盔的问题本是交警部门的责任,不应该布置给教育部门,却交给教育部门,额外增加了学校和教师负担。
据《半月谈》今年年初报道,当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各自工作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成为响亮口号,和娃娃们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也要“从娃娃抓起”。小小年纪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还要向父母解释和宣传相关政策。不少教师戏称,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生“拉”硬“拽”,把孩子拉成“千手观音”。显然,如果不能明确界定教育部门、学校的责任,地方政府把教育部门、学校作为一级下属机构,就会把行政任务布置给教育部门、学校,并把完成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
另外,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在推进对教师的管理改革,如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名,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如北京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通过的《关于推进丰台区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2024年该区将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在去年和前年,江苏南京江北新区与贵州贵阳,都提出要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得到不少舆论支持,认为这样可以防止教师“躺平”,然而,与退出机制相对应的是对教师的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淘汰。这带来的问题是,如果考核教师的是行政部门,行政部门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情况,以及完成行政任务的情况考核教师,那么,教师可能既要追求升学率,又要完成其他行政任务,不但加剧了唯分数、唯升学的痼疾,还加剧了教师的负担,其结果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简单,并导致其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由行政评价到专业评价
因此,减负不能仅依靠下发文件,而必须推进教育与学校管理改革。其关键在于,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推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一方面,要改革校长的选拔、任命机制,当前,校长的选拔、任命由上级部门(组织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为此,校长在具体管理学校、办学时就得“对上负责”,首先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下达的指标,而难以做到“教育家办学”。应该推进校长公开遴选,由教师、学生家长参与遴选,这样选拔、任命的校长才会对教育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
另一方面,要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在中小学成立教师委员会,由教师委员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贡献进行专业评价。推进专业评价,而不是行政评价,这是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由之路。因为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就源于行政单一评价,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就必须发挥专业共同体的作用。也只有推进专业评价,教师才有拒绝不合理的非教学任务的底气,不担心拒绝后会“被穿小鞋”,影响到评优、晋升。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