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摘 要 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评价指南》的导航德性实践单元作业评价,关注道德思维提升、行为习惯养成、实践能力发展过程,设置养成类、议题类、项目式类单元实践作业;相应开发“习惯养成卡”“议题探究单”“项目实践袋”等作业表现记录工具,为学生德性实践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组织“随心交流站”和“单元评价课”等阶段评价课,以单元作业评价导航学生德性实践,发展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评价;德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4)05-0058-04
作业是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设计内容,学业成就的刻画从知识表现转向行为表现。这启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发挥作业评价的育人功能,必须结合学生生活,指向德性实践。也因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研制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以单元为序列描述学业质量要求,并建议将实践作业贯穿于过程性评价,每个学习单元至少有一次实践作业评价。[1]这为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创新作业方式,采用开放性、情境性、体验式”的作业评价要求[2]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基于此,学校力求将单元作业评价融于生活实践之中,通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导航学生德性实践,促进其德性知识、德性品质、德性智慧的全面发展。[3]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作业评价要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成就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水平。[4]其作为一门综合课程,由于单元主题不同,学业成就的刻画也各有侧重。因此,《评价指南》提供了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类型的实践作业范例。
以此为参照,学校确定了围绕养成类、议题类、项目式实践作业[5]开发单元实践作业评价体系。通过梳理评价指南研制的单元学业质量要求,明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确定可跟踪、易记录、强反馈的评价点,并研制了作业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任务、评价主体等。其旨在以单元作業评价跟踪学生道德思维提升、行为习惯养成、实践能力发展的过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德性实践,促进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改善“显性表现”,促进作业实践养成
养成类实践作业旨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评价重点在于持续关注学生在不同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通过及时激励和反馈引导学生不断改善和巩固言行,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落实核心素养。学校依据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一系列言行习惯养成类实践作业,组织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持续体验,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困难,在任何特定时间点都能表现出始终稳定一致的心性和行为。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困难各不相同,教师会通过家长问卷、学生自查等方式聚焦个性问题,提高评价效度。
以“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其主要体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入学教育”学习主题下“合理制定学习和作息计划,生活有规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学习主题下“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内容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核心素养。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家长问卷,我们设计了本单元实践作业——“早睡早起健身体”。对照学业质量描述确定评价目标:(1)能够做到坚持每天早睡早起,每天睡足十个小时,生活作息有规律;(2)能够分享早睡早起好办法,逐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作业确定自我和家长两个评价主体,通过个人坚持努力和他人的帮助,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聚焦“隐性品质”,体悟作业议题价值
议题类实践作业聚焦观念理解展开问题探究,评价任务从较多关注知识和方法等显性能力的培养,转向聚焦学生对政治认同、价值分析、道德抉择等隐性品质的修炼。通过评价加强对学生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指引,帮助其在内外兼修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学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学生高度关注或对生活有较大影响的议题,设计组织丰富的探究活动,如社会调查、小组研学、专题采访等;并提供支架支持学生探究思考,以评价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水平,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信息万花筒”(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我们根据教材内容,指向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等素养培育,设置了辩题“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利大于弊——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弊大于利”,引导学生开展辩论会。围绕这一辩论任务,评价任务设计了“小窍门”,指导学生在辩论会前要通过查找资料、合作讨论、归纳记录等方式搜集整理论据,多角度、分要点梳理观点,从而准确表达对待电视、网络、广告等信息媒介的看法,深度思考信息时代的利与弊;辩论会后要进一步反思整理、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价值辨析与判断能力,提升媒介素养。评价标准关注学生搜集资料的态度,选材的针对性,以及能否从多个维度说明信息时代的利或弊等,关注学生能否客观、理性地看待信息时代给生活带来的各种利好与冲击,能否高效、规范、文明地使用媒体等。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在价值辨析与判断中促进素养发展。
(三)提升“综合能力”,深化作业项目过程
评价指南明确指出,项目式实践作业主要考查学生在完成复杂、实际的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基于此,学校尝试在高段以项目式思维设计拓展实践作业,组织学生在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就某一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力求充分发挥项目式实践作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成果性等特点,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助力素养养成。
例如,“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设计了“我是汉字文化策展师”项目式实践作业。依托学校“紫金书院”举办汉字文化展设计驱动性问题“若你是汉字文化策展师,你将设置哪些内容,选取哪些展品布展,让同学们在了解汉字的深厚文化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以此激发学生实践积极性。在项目启动时,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共研成果评价标准(见表1),通过解读过程评价标准,让学生在策划布展和介绍推广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提升文化自信。
课程标准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提出作业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如学习作品,包括内容品质、呈现形式等,也要关注过程,如完成方案策划、素材搜集、创意构思等方面的参与状况。[6]评价指南鼓励学校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评价操作工具,如学习态度、课堂评价、实践活动评价、行为习惯养成等记录工具。[7]根据单元实践作业的不同功能,我们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功能的单元实践作业的表现记录工具,支持教师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实践历程,为学生德性实践提供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
(一)习惯养成卡:以持续记录调节态度习惯
“习惯养成卡”主要应用于养成类实践作业评价,重在全程跟踪学生“显性表现”的改善过程,及时调节其实践态度,以更有针对性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这一工具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前置性评价标准,旨在让学生明确实践周期,了解挑战任务,做出积极的行为选择;二是持续性记录支架,评价主体可通过集赞、記录等方式,持续跟踪、激励和改善学生的言行;三是自我+他人双主体评价,根据学生某一言行表现的主要场域确定评价主体,以便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在各个场景中的日常品行表现,从而做出及时反馈,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接续和良好习惯养成。
例如,一年级“拖拉诊治书”习惯养成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最想改正的拖拉问题,并提供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集赞作业。这一工具主要采用自我和他人结合的评价方式,他人评价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评价主体,针对吃饭拖拉问题,可以邀请小伙伴进行评价;作业拖拉问题,可以邀请老师进行评价;起床拖拉问题,则可以请家长做出评价。如此,通过让最有发言权的人进行最真实、最及时的评价,激励、指引学生改善拖拉问题。
(二)议题探究单:以成果记录深化价值理解
顾名思义,“议题探究单”即组织学生聚焦议题开展实践探究。这一工具着重引导师生的实践作业表现及其记录从“知道了什么”转向“理解和认同了什么”,着重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从而深化价值理解。其评价步骤一般包括:
(1)针对学生较难理解的理论、观念,设置学生高度关注的“议题”,引导其进行生活化表达,讨论确定议题探究的内容、主题及相关事宜,形成清晰的探究思路;(2)根据作业内容要求,提供相应的实践支架,包括实践方法和步骤框架,如搜集资料、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指导学生梳理与整合材料;(3)组织学生展开述评,通过演讲、朗诵、脱口秀等方式,加深对探究主题的认知和理解。
以“我们的国家机构”(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学生对“人大代表”一般了解不深。对此,教师设计了“走近我身边的人大代表”议题探究单,为学生提供价值引导和方法指导,通过提供采访支架不断启发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确定采访问题清单后,通过视频、电话、现场采访,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通过整理和述评典型材料,深入认识和理解“人大代表”。
(三)项目实践袋:以个性记录涵育生活智慧
项目实践袋主要用于支持学生在不同生活场域、围绕不同秩序节律、借助成长关键事件进行的项目实践,从实践步骤、实践重点、实践难点等方面提供支架,帮助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高质量地完成评价任务。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所反映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是千差万别的,实践作品各有千秋。因此,项目实践袋以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素养为出发点,由学生自己确定入选内容。学生可选择学习笔记、成长日志、实践作品、典型素材等内容,全面记录自己在完成评价任务中的独特体验,以个性化记录帮助学生时刻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体悟、整理和提升,不断涵育生活智慧。
以“宪法宣传周”(六年级上册)实践作业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完成活动策划,确定宣传主题、宣传标语、宣传内容、宣传形式及小组成员分工等。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合作筹备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展示、视频展播、宪法知识竞赛或个人讲演等形式宣传宪法,并撰写和发表宣传感言。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分析自己在不同阶段、场合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评价证据,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最能够评价自己学习效果的证据,将其放入“项目实践袋”。 由此,学生经历联合宣传、宪法知识诵一诵、宪法历史学一学(展板)、人大代表访一访、国家机构寻一寻(思维导图)、宪法讲座听一听、心得体会讲一讲、庄严宣誓等实践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作品成果,更收获了丰富的生活智慧。
(一)随心交流站:以及时反馈改善成长表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的价值观念或生活习惯问题学生已经发现,却苦于没有解决的方法。因此在单元学习进程中开设“随心交流站”,学生主动向师长或有经验的同学请教,汲取成长能量。若学生并未发现自己待改进的地方,教师、家长等评价主体访谈学生,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诊断。在学生做出积极的调整意愿后,签订“契约”明确改进目标,规划下一阶段实践,通过跟踪实践过程,改进成长表现。以六年级下册学习第一单元“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在每节课前后反思自己近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选择亲子交流、同伴交流或师长交流等方法,与他人一起回顾事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寻找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在清楚表达想法中认识自我价值,进行自我驱动,在与他人碰撞观点中客观分析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调节。
(二)单元评价课:以高光时刻激发成长自觉
实践中,我们专门开设单元评价课,阶段性反馈学生在本单元的德性实践情况。一方面,组织学生交流实践心得,提取典型表现,并集中进行榜样表彰,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另一方面,带领学生总结普遍问题,及时调整言行,正向激励学生向善向上发展。其中,特别注重在组内和组际进行同伴评价反馈。组内评价一般注重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组员对小组的具体贡献,包括想法的提出、任务完成情况及方案创新度等,并进行点赞激励,提升团队精神。组际评价重在引导学生及时表扬其他小组的闪光点,并表达美好的期望和祝愿,互相给予进步成长的力量。
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五年级下册)单元评价课为例,由学生代表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单元内容并作汇报,之后,其他学生对照代表的汇报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单相应要求后面打上星数,借此,促进学生对公共生活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回顾实践历程,评价组员在参与单元学习时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小组贡献值等。教师组织各组分享经验,表彰实践历程中的典型行为,并引导学生观身自照,发现问题、探讨方案并尝试解决,最终做出综合评价(等级评价)。
参考文献:
[1][5][7]邬冬星.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评价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5,43,6.
[2][4][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0-52.
[3]徐彬,刘志军.作为德性实践的学生评价[J].教育研究,2023:5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