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伟 李政 梅琳
商务英语在食品贸易交流中不仅涉及行业专业知识,更承载了商业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文化习俗等多元信息。因此,对食品贸易交流中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效率,促进我国食品贸易的顺利开展。
一、食品贸易交流中的商务英语特点
(一)食品行业术语的专业性
在食品贸易交流过程中,商务英语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食品行业术语的精准把握与运用上。食品行业涵盖诸多细分领域,如农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分析、包装技术、储存条件等,每个领域都有其特定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如“shelf life”(保质期)、“food additives”(食品添加剂)、“nutritional labeling”(营养标签)、“GMO”(转基因生物)等。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这些术语,对于确保贸易双方就商品品质、安全性等达成共识至关重要。译者不仅要掌握这些基础术语,还要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技术、标准和规定所引入的新词汇,如“clean label”(清洁标签)等,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商务交流需求。
(二)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的语言表述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是食品贸易交流的另一个重要层面,涉及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各个环节的规定与限制,往往需要用精确、明确的法律语言来表述,这对翻译者的法律素养和语言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确保法规条文的完整性、逻辑性和严密性,避免因翻译失误造成误解或者违反相关规定。
(三)食品标签、广告与营销文本的翻译要求
食品标签、广告与营销文本的翻译更侧重于市场导向和消费者导向,通常包含商品名称、成分、食用方法、警示信息等内容,同时为了吸引消费者,还会融入大量修辞手法和情感色彩。例如,在描述某种食品的口感、营养价值、产地故事等元素时,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特色,同时考虑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和审美偏好。此外,食品标签和广告还需要严格遵守各国关于食品标签的规定,如实、准确地传达食品信息,防止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四)文化内涵与消费者心理在翻译中的考虑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还需充分考虑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有各自的偏好和禁忌,比如伊斯兰国家对清真食品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对传统节日食品的认知等,这些都需要譯者深入了解并巧妙转换。另外,消费者的健康观念、口味喜好、购买动机等因素也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食品贸易交流中
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语言基础
在食品贸易交流中,商务英语翻译的一个显著问题是译者语言基础不足。一方面,商务英语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涉及大量行业专用术语和表达方式,如食品添加剂、食品保存期限、食品分类编码等,如果译者不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基础,就很容易出现专业词汇翻译错误,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另一方面,商务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偏向简洁、准确,长句和复杂句型较为常见,译者如果缺乏足够的语法和句法训练,就很难准确把握原文的语境和含义,从而影响翻译的质量。比如,许多初级译者在处理“shelf life”(保质期)、“cold chain management”(冷链管理)等专业词汇时,可能会出现直译或理解错误的情况,不仅会影响贸易伙伴对产品质量、储存条件等关键信息的认知,也可能触发贸易纠纷或法律风险。
(二)缺乏合理的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替换,更需要运用一系列翻译技巧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下的有效性,但在实际操作中,译者有时未能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策略,导致翻译作品在准确性和流畅性之间失去平衡。例如,翻译食品广告语时,过于直白的翻译可能无法传达原文的美学效果和情感共鸣,而过度意译又可能导致信息流失。另外,商务英语翻译中常遇到合同协议、产品说明等文本,译者要对法律语言和行业规范有深入的理解,在保持原文严谨性的同时,保证译文通顺、易于理解。然而,部分译者在处理此类文本时,可能因未掌握恰当的翻译策略,导致译文冗长晦涩,不利于商务沟通的高效进行。
(三)缺乏文化知识背景
许多食品相关表述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节日食品、地域特色食品等,若译者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很可能会使译文丧失原有的文化韵味和市场吸引力。例如,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食品“月饼”,若译者不了解中秋节的文化意义和月饼在中国人心中的象征地位,可能仅将其直译为“Moon Cake”,却忽略了其背后的家庭团聚、祈福等文化内涵。
三、食品贸易交流中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
(一)功能对等与文化适应原则
在食品贸易交流中,商务英语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至关重要,强调翻译的目的不在于词语和句子形式的表面对应,而在于信息和交际功能的等效转换。当涉及食品相关术语、品牌故事、营销策略等内容时,译者必须超越单纯的语言层次,深入文化和商业语境。例如,在翻译“腊八蒜”“粽子”等中国特色食品时,不仅要有直译英文名,还应附带解释其文化背景和食用场合,以期在目标语言环境中引发相似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效果。文化适应原则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习惯、风俗禁忌和消费心理,确保译文既保留原文化特色又易于被目标市场接受,避免文化冲突造成的误解或抵触。
(二)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原则
直译与意译结合是商务英语翻译普遍遵循的原则。直译注重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词汇特点,适用于表述客观事实、规定性条款和行业标准等内容,如食品成分列表、质量标准、生产日期等;意译则侧重于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意境,适用于宣传口号、品牌故事、文化元素等内容。例如,对于“地道川味”这类形容中国传统地方美食特色的短语,直译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其深厚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底蕴,采用意译如“Authentic Sichuan Flavors”更能体现其独特性,增强其吸引力。
(三)词汇选择与创造性翻译原则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词汇选择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行业专有名词,如食品添加剂、保质期、营养标签等,对此类词汇的翻译必须做到精准且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创造性翻译原则体现在对新兴食品概念、品牌创新理念以及营销策略等内容的翻译上,译者需结合目标市场的语言特点和审美倾向,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式,创造出既符合原意又能激发消费者兴趣的新颖表达。
(四)信息透明与可接受性原则
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如实、完整地反映产品信息,包括原材料来源、生产过程、营养成分、过敏提示等关键内容,不能因为语言转换而忽略或曲解这些关乎消费者知情权和生命安全的信息。可接受性原则要求翻译后的文本在语法、语义和修辞层面上都符合目标语使用者的表达习惯,确保其易于阅读、理解,并能引发积极的产品联想和购买意愿。
(五)法律法规合规性原则
在全球化食品贸易背景下,法律法规合规性已成为商务英语翻译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对于食品标签法、食品安全法规、进出口检疫规定等众多国际国内法律文件的内容翻译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确保译文准确无误,防止因翻译失误而导致企业遭受法律纠纷或经济损失。例如,在翻译含有食品添加剂或禁限用物质的内容时,务必对照国内外相关法规,使用正式、准确的法律术语,以免误导监管机构和消费者。
四、提升食品贸易商务英语翻译质量的建议
(一)增强专业知识
在食品贸易交流中,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因此译者必须精通食品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食品加工技术、营养成分、添加剂、标签标识、包装运输、储存条件等一系列专业知识。为了增强专业知识,译者可以通过阅读各类食品科学文献、参加相关研讨会、获取认证培训等方式,实时跟进行业前沿动态和最新法规政策,确保翻译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深入研读和分析各类食品贸易合同、协议、标书等文件,熟悉其中的专业表述和法律条文,也是提高翻译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利用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时关注原文与译文在交际功能上的对应,而非形式上的机械对应,这在食品贸易交流的商务英语翻译中尤为重要。译者应着眼于原文所承载的信息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等多元维度,力求在译文中实现这些功能的等效再现。在具体应用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和目的,灵活运用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翻译方法,确保原文的意图、态度和氛围能够在译文中得到恰当还原。
(三)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食品贸易商务英语翻译不仅要求译者精通语言和行业知识,更要求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消费习惯、法律法规和商业习俗,确保翻译内容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适应目标市场的文化语境,引发消费者的共鸣。首先,译者应多参加一些相关的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文化、民俗习惯、宗教禁忌等,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文化调适。其次,译者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实地了解并体验目標市场的食品文化和消费环境,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适应能力。最后,译者应主动与其他译者、行业专家、食品贸易从业者交流学习,通过互相切磋和讨论,加深对食品贸易实践的理解,不断完善自身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实现翻译作品在语言、文化和商务三个维度上的完美融合,切实提升食品贸易商务英语翻译的整体质量。
基金项目:2023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百草园与梦工厂——中草药文化创意产品工作室”(202311306020X);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语言景观研究”(2022AH051817)。
作者简介:朱志伟(2003-),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
李政(2001-),男,汉族,安徽亳州人,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
梅琳(1990-),女,汉族,安徽池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