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田田 张琳 李永苹
2024年3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探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会议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贯彻落实国家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政策要求,各高校积极改革各个专业学科的思政教育教学机制,致力于提升高校整体思政育人质量。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集合了应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原理等各方面知识,主要研究食品资源利用、生产和储藏的各种问题,旨在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食品专业创新人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面向食品加工产业、食品安全监测机构等,因此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兼顾学生的食品安全责任观、职业道德观、食品法治观等的价值观培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食品工艺学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时适当兼顾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融入食品工艺学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价值目标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之中,并为此不懈奋斗。
(二)高校层面: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的有效方式
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而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的重要指标。马克思唯物论的联系观表明,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高校的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同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任务上具有不同的分工与侧重,但是在立德树人这项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教师将知识教育与价值传递相统一,实际上就是在利用“教书”这一渠道实现“育人”这一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无疑是高校办学水平与育人能力最好的证明,因此不断完善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质量是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与育人质量的有效方式。
(三)产业层面:应对新形势下食品行业所面临的新挑战的必然举措
食品工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多、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一定意义上是世界上永远的朝阳产业,人只要需要生存,就永远需要食品。但是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食品相关专业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开展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的思政教育,以全面提升未来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为保障人民美好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个人层面:助推大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逐渐渗透到文化领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冲击着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会以各种渠道融入学生的思想体系,对其观念与行为产生影响,而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坚定学生政治方向、培育学生正向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另外,食品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知识点繁杂、内容枯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能够适当缓解学科的固有劣势,减缓学生的专业学习压力,稳步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一)未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大部分高校未针对独立学科构建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建设仅停留于顶层设计,向下的贯彻落实缺少推动机制与监督机制,实际课程思政的开展只能依靠部分教师有意识的思政教育,并且存在内容挖掘不深、方法创新不足等问题,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难以获得实效。
(二)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欠缺
大部分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师均是在学业完成后直接进入院校开展教学工作,从未真实参与过食品工艺制作,或是欠缺思政教育意识,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或是难以将思政理论与食品工艺生产实践进行最大程度结合,思政融合较为生硬。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食品工艺学教学大纲指出,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现代食品加工的新技术,使其能够运用课程涉及的原理、观点与方法来研究、探讨工艺过程的合理性。其中并未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目标进行界定,或者界定非常模糊,致使教师在挖掘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时没有方向、缺乏目标。
(四)教学方式融合度不够
虽然食品工艺学课程现在已经开始运用案例导入法、情境创设法、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但是各种教学手段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思政元素在食品工艺学课堂上的融合还略显生硬,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五)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教师在开展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时,在内容上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在评价方式上以教师单方面的书面试卷评测为主,评价内容与方式均较为传统且单一,致使教师无从把握学生的思政学习状况,缺乏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与积极性。
三、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一)构建高校、学院、教师三级联动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课程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独立教学任务,而是多元教育主体的共同目标,从高校、学院与教师三个层面系统布置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首先,高校应当推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的尽快完善,用规章制度对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内容、手段做出规定,引起高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学层的多方重视,并全力落实总体目标。其次,學院应当针对性地修正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组建课程思政独立教学小组,以教师带动学生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学术交流或主题讲座,动员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食品工艺学课程的思政教育素材。最后,教师应当尽快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设计,积极探索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思政素养与思政教育意识、能力是影响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高校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进入食品企业参观交流的机会,让那些一毕业就进入院校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能够掌握食品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从而激发其课程思政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建立食品学院与思政学院之间的质询制度,定期安排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让食品专业教师能够有机会向从事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丰富思政教育经验的教师“取经”,以此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
(三)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教师挖掘食品工艺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课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诸如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節能减排、资源节约意识等。第二,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发掘思政素材。我国的食品加工历史悠久,《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古籍中都多有涉及,将这些古籍中的相关记载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第三,结合现实企业的食品加工生产过程,普及国家关于食品的法律条例,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优良职业素养之于个人与企业成功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
(四)构建优势互补的立体教学模式
开展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教学时,教师应当多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互动体验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讨论相结合,使得思政元素能够充分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教师在讲授专业理论时应当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通过深度、细致地解读大量食品工艺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再如,教师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智慧平台的慕课等线上教育手段,扩充教育资源,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五)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与奖惩机制
系统且健全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衡量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为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而合理且适当的奖惩机制有助于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专业教师自觉担负起思政育人的使命。为此,高校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健全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增强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等方面的评价,将专业知识评价与素养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加入描述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除教师评价外,还应纳入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以此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与借鉴学习能力。另外,还要针对教师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构建奖惩机制,将思政教育效果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激发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动力。
作者简介:丁田田(199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
张琳(1995-),女,汉族,山东青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永苹(1989-),女,汉族,山东潍坊人,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