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艳霞 梁栋 李苗云 高晓平 赵改名 赵莉君
食品工业是中国工业体系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则是产业支撑的必备条件,因此,培养能适应并支撑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食品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结合地方高水平、“双一流”大学建设的“一流人才培养”与产业“未来人才培养”的双向需求,借助专业自身特色与优势,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探索可持续的“校企共享双赢式”产学研合作新路,实现专业精准定位,产教研相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积聚紧缺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很多高校食品类专业在遵循“服务宗旨,就业导向,产学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特色不突出
食品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但很多高校食品类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满足企业要求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日益紧缺,与社会需求有较大落差。因此,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不断改进,培养目标定位不能过高过宽,对学生期望过高或超出学生负荷会导致课程体系庞大,专业特色不突出,使学生难以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就业时缺乏竞争优势。
(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市场需求有差距
与“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近年来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比较大,但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课程设置不能随时更改,而食品行业中新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导致课程内容跟不上新技术发展需求。虽然有些食品专业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加大了实践课时量,但仍未达到食品企业岗位需求的黄金比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延长了岗位适应期,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食品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重视课堂作品产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市场观念、团队协作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不够关注。
(三)学校与食品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形式多于内容
应用是食品专业培养人才的根本落脚点,与食品企业合作是食品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包括缺乏政策调控,学校与企业联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受机制的牵制,食品类院校无法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等,致使校企合作落实不到位,形式多于内容。
(四)教学维度受限制,开放性不够
目前,食品类院校大多采用先基础课、后技能课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课堂教学采取传统的“三段论”教学方法,课堂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生产脱节,“一体化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能把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引入教学领域,欠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生产工作岗位的灵活转换,教学维度受限,使得“基于食品企业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成为空话。
(五)教育管理机制过于程式化,缺乏柔性管理
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在每年新生报到前制定好,至少要用四年时间,而随着行业的飞速发展,岗位技能不断调整,虽然部分院校实施了教学计划微调机制,但是学校管理机制的程序化却导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无法实时更新,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食品类专业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既要有科研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然而,很多学校的“雙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导致专业教学不能反映岗位技能新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滞后。同时,有关文件规定专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需达到固定工作量,也没有多余精力参与项目实践等。
二、OBE碰撞“引企入教”
催生食品类人才培养新模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成果导向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又称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
我国大力支持“引企入教”培养模式,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引企入教”旨在推动教学内容的更新、方法的改革、资源的整合和流程的再造,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问题、典型案例和技术创新等,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为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文件精神,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就需要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高校教学改革,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为培育“大国工匠”,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探索了OBE与“引企入教”共赢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图1),就是高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高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将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品格塑造等融入日常教学;企业则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开展职业道德、市场观念等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同时,健全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基于“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信息互通”的理念,鼓励“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吸引优秀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图1:OBE与“引企入教”共赢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
三、OBE与“引企入教”共赢
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与实施
(一)模块化学习,方式灵活,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无缝对接
模块化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模块数量,如全日制学生需完成18个教学模块,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灵活,线上与线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评估反馈严格。教师在学生提交报告、作业或演讲后的15个工作日内做出评估,根据课堂作业、项目学习、期中期末考试等组合设置权重,模块评估权重每学年可有所不同。企业培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内容与企业标准一致,教学与生产统一,使校内教学与企业培训无缝对接。
(二)强化实践课程地位,融入企业岗位标准,多渠道培养人才
食品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发挥校企教学资源优势和双导师教学优势,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校内课程教学理实一体化,为岗前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学校的实验实训课程及校内外实习实践机会之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践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社会实践项目等。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专业竞赛及校园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尝试将企业岗位标准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学生完成学业后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并具备岗位能力。按照企业标准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借助“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步曲让学生感知生产氛围,提前体验企业生产,快速融入企业。
(三)“校企合作”师带徒,推动产学研的有机融合
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与标准,校企共同论证培养目标。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走进学校,可能会影响专业课教学、科研与实际项目的对接,让企业师傅参与教学,通过真实岗位技能展开教学,更具生命力,也可衍生教师科研成果和优秀学生作品,实现优势互补和产学研有机结合。企业师傅制定明确的项目任务,运用示范、分配、引导、激励、评估等手段使学生参与项目任务的全过程,掌握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并通过言传身教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专兼结合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教育能力
高校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刻,因此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走出去”,将年轻骨干教师派往企业或国内外著名理工科大学学习和交流,拓宽他们的专业工程实践视野及能力,通过考核后可颁发“双师型”资格证书。二是“请进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聘請企业管理人员及一线生产研究人员作为外聘导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教学活动,实现优势互补。三是引进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水平、高学历教师,提高教学教育水平,更好地服务教学。
综上所述,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提出共赢视域下OBE教育理念融入企业参与的食品类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共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平台、共办创新创意大赛、共建产学研高效结合新机制,更好地满足了行业、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合理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引企入教”产教融合——基于OBE理念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22XJGLX036)。
作者简介:柳艳霞(1978-),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畜牧业加工与品质控制。
梁栋(1988-),男,汉族,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控制。
李苗云(1976-),女,汉族,河南鄢颇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控制。
高晓平(1976-),男,汉族,河南安阳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畜产品综合利用。
赵改名(1965-),男,汉族,河南汝南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畜产品加工与品质控制。
赵莉君(198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畜产品品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