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晨晨
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为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处发展,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要钻研教材中主题、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内在关系,处理好课程结构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化的掌握。在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学生全身心积极投入并深度学习,建构具有逻辑性的知识结构。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能培养具有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能创造美好未来的社会实践主人。
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深度把握教学主线,以整体的眼光设计课堂教学,将育人目标落实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通过对课堂真实情境下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层面进阶迭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意义”为例,阐述如何在大单元视野下聚焦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一、素养为本,统摄单元要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逐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大单元的教学视角下,首先教师需要具有大单元主题教学理念,着眼于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考,有长远规划布局,抓准大单元要素,对单元的知识结构能将其紧密联系,明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中存在的迁移作用。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设计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即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与方向,使其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对新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与拓展,并能主动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就课时论课,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框架。因此,教师要对单元思想方法有整体把握,进而精准确定单元核心要素,并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并在完成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放眼“比例”这一单元,“比例的意义”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承载学生对本单元中正比例知识雏形的感悟。比例的“前身”知识是“比”,后续知识是“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因此比例的意义是“比例”大單元主题教学中的重要连接,是知识间联系的关键点。也是后续学生在感受正比例变中求不变的数量关系知识的生长点,还是“比和比例”大单元主题中的核心要素。因此,教师可以在比例的意义中渗透函数的思想,使学生感悟数量关系。以往,本节课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更多在于关注比例的“形”,即学生只需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来判定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通常的教学方式是观察静态呈现的数据,引出比例的意义的概念,教学中忽略了让学生感受数量关系。在本节课中借助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大量素材中感受比例数据中变中的不变,为后续正比例、比例尺的学习起到方法上的迁移作用。
在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学中,学生认识了“比例”。为进一步渗透大单元主题教学核心要素,让学生感受比例的数量关系,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以下4个图表信息。
表格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明确比例的本质以及具体应用。
教师设置核心问题:以上各表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能,把组成的比例写一写。学生求比值后很快反映箱子数量和质量中的4个量能构成比例。组成比例后,教师进一步追问:那这个比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生生交流得出结论:30∶2、120∶8的意义是求每个箱子的质量,而2∶30、8∶120表示的意义是求每千克对应几个箱子。学生从中感悟到比值不变就是每个箱子的质量不变,那么只要箱子的数量增加了,箱子质量也会增加,并且比值是每个箱子的质量保持不变。学生通过研究数据的关系与变化,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中深度探究。探究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扩充完善比和比例的进一步认识,连接了点状散列的知识关系。对数量关系的研究也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在数据的变化中感受比值是固定的。这样教学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初步建立对函数的认识,为初中函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知识的前后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在大单元视野下教学教师要串联单元核心要素,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单元的主题有整体感悟,从而完善数学知识结构框架,在构建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重视经验,引领深度学习
基于深度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应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知识获取的策略性、方法性,也包括学生经验累积的过程性、体验性。引领学生在大单元主题的学习中经历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大单元主题内容的整体把握,从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要创造探究实践机会,组织项目式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攻克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发展数学思维。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学习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真正实现自我成长。
比例,是个具有生活化的概念。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对比例有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的明白”,教学的实施要在“学生的明白”之上,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发问:“你听说过比例吗?能举一个关于比例的例子吗?”激活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同桌交流、汇报。学生举例:黄金比例、煮稀饭的水和米的比例……生活中有许多比例,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所认识的比例,反映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思想外露后教师不急于公布究竟什么是比例,而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比例的意义”,并完成学习单(见图1)。
从“我学会了……”引导学生自学后进行自我反思,由概念本质出发,判定自己所认为的比例是否真的是比例,从而进行学习经验的再加工。从“我的疑问是……”推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将比例与前后知识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提出自己的进一步思考。以下是学生的想法(见图2、图3):
深度学习过程使学生经历经验的唤醒、经验的改造、经验的再生,在沉浸体验中深度学习,完善比例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中学生领悟了“比和比例”中数量关系的变化,基于经验不断完善,对函数思想的渗透中逐渐完善“比和比例”大单元思想方法。
三、开放探究,倡导整体架构
现代教育倡导学为中心,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学习、开放探究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数学课堂通过开放探究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提升对探究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学习的最大效果。教师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应确立深度学习视域,走出低效概念的教学现状,凸显概念教学的价值,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构建与把握概念本质中实现概念的融会贯通。在小学阶段虽然还未正式引入函数的概念,但并不表示学生对函数思想是一无所知的,小学阶段处处蕴含着函数思想的影子,教师要善于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对于比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学生在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性质之中都能有所感悟。因此,“比例的意义”既非比例认识的起点,也不是函数思想的起点。学生在现实世界和数學世界都能感受到正比例函数的模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在课堂评价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在课堂评价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信息,并让其说说有什么发现。
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见表5)。
(1)写出相对应的距离与时间的比,求出比值并比较大小。
(2)说说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
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表达,学生对函数思想的感悟程度有所不同,教师要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充分表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表达:
(1)时间每增加1秒,距离增加1个340米。
(2)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越长,距离越大。
(3)距离与时间的比值不变,时间越长,距离越大。
(4)距离与时间的比值是速度,速度是不变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对图表信息的表达中对函数思想有进一步感悟,在开放探究学习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构建比例的知识体系,感悟函数的雏形。教师继续设问:根据这些数据,你还能组成哪些比例?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足空间。
学生在分享、倾听、补充中完善单元知识结构,对比例的理解更加深刻,不只是比例的“形”,更能感悟到比例中的函数思想,这是大单元主题教学中“比例的意义”作为起始课的价值所在。
总之,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反思和再加工的过程。构建大单元视域下的深度学习课堂,需要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把握主题、单元内在逻辑结构和要素,整体布局教学设计与课堂活动。教师创建真实情境下开放、包容的深度学习课堂,让深度学习深耕厚植,并在深度教学的实践与优化中助力学生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