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4-05-30 04:11毛思涵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发展教育

毛思涵,张 强

(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0)

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厚的联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将劳动教育确定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郭沫若“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他的教育言行能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思想启发和有益借鉴。

一、郭沫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述及丰富内涵

(一)立体延伸,球形发展:全方面、多元化提升人的素质

郭沫若认为教育是做成人才的主要工具,良好的后天教育和个人的努力生活是天资成长必要的土壤。他将天才的发展分为直线形的发展和球形的发展两种类型,“直线形的发展是以他一种特殊的天才为原点,深益求深,精益求精,向着一个方面渐渐展延,展到他可以展及的地方为止……球形的发展是将他所具有的一切的天才,同时向四面八方,立体地发展了去”[2]19。他毫不吝惜对球形天才的崇拜和赞美,将其当成毕生追求的理想范本。不同于直线形的单一性,球形发展更关注教育的全面性、立体性和多元性,重视全方面、多维度提升人的素质。他向往这种充分实现自我,激活天赋潜能,让人原本的差异性、丰富性、多样性得以全面展现的成长方式。他的教育论述涉及青少年儿童各方面的培养,涵盖早期教育、少年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维度,对全面发展教育有不少深刻见解。比如,他主张具备广博而又精细的知识与各种技能,鼓励技能多面化,认为身体健康是首先值得注意的,要通过合理的措施,使人从长期的习惯中养成爱护集体劳动的性格等等[3]。

(二)各育融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天赋能力的和谐发展

郭沫若的教育言行,鲜明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精神。他对剪刀绳索式的盆栽主义、脚带腰缠式的畸形主义、髡首阉割式的奴才主义等压抑本性的传统教育表示强烈不满,提出让青年自由自在地发展便是最好的领导[4]455。他总以人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认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是人的改造,将人本身作为教育的目的;他充分尊重并积极调动受教育者的个性意识和兴趣意愿,想方设法为人天赋能力的成长提供健康引导与必要条件,主张以人为本而力求积极地自我实现。正因有以人为本的精神,20世纪40年代,他提出了以人民本位为核心的民主教育,发表《答教育三问》《教育与学习》公开揭露国民党封建法西斯教育的实质,号召激发全人类对于人民本位的自由思想的保卫[4]453-454。

他将以人为本之思想融入育人方法:强调以“诱发、感应”式的办法领导青年思想,反对“划一主义与灌入主义”,主张引导启迪、因材施教,并深刻认识到德智体美劳不可分割的联系,提倡各育有机融合;积极倡导人的各项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彼此促进,达到1+1>2的整体效果,以便为天资成长提供充足肥沃的养分和宽广平实的地基;批判师道尊严,主张双方应实现心理与情感高度和谐、统一的关系[5]。

(三)知行合一,劳教结合:要求广泛接触社会,联系实际

郭沫若将那些在多方面展示出才华的伟人作为榜样,一生笔耕不辍又广泛接触社会,紧密联系工农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投身大革命,抗日救国,为民族解放斗争……他是革命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革命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社会活动家。他十分注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影响,例如他认为阿·托尔斯泰这位天才的产生,既有其自身内部因素,又需要汲取民间营养,尤其是有苏联民主政治和贤明政策等社会条件[4]538-541。在他看来,人既要在精神人格、内在修养上完善自己,更要关注时局、积极入世;不能死读书只求圣贤学问,应到社会中去,担当振兴中华之责任。他十分赞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指出“善教者教人只有在于无形无影之间使人不得不受他的感化,学他的步趋……”[2]160倡导在实践中学与思、长才干,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四)顺应自然,尊重天性:孕育人的个性价值与开创精神

忆起幼时传统私塾教育对孩童的残酷体罚和过高要求,郭沫若对违背认知规律、抹杀兴趣的教学表达强烈抗议,认为教育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然天性,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对待学生。他在《天才与教育》中谈道:“可以摩天的松柏,栽植在花盆里,营养不足,抑制过甚,到老只成就一株蜷曲的小木,即使把它解放到山林里去,也不能成为巨材了。”[2]179形象地比喻了早年教育的深远意义。他重视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成长规律,提出儿童教育应从儿童智力的曙光开始,家中为父母兄姐的人要把握其兴趣、性能及认知规律,学会运用儿童的好胜心、竞争心和自负心使其积极向上,唤醒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他称11至15岁为“少年危机阶段”,强调关注少年心理及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如性的觉醒、情绪波动、认知矛盾与叛逆意识等,及时科学地指导。对于青年,他认为要尊重、理解、认识他们的特点,关心他们的个性、志趣与天资,哪怕是狂狷之气亦是有极大价值的,要注意引导方法,不能使教育沦为拘束。主张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研究、自我管理,调动积极性,帮助他们“熟悉自由思想的法则,养成自由研究的习惯,发挥自由创造的精神”[4]455。进而产生革命的热情与创见性的思想。

二、新时代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境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强调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推动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的时代需要。

1.个人层面: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作为生活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从事劳动实践的现实个体,其全面发展内涵必然包括“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素质发展”“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个性自由”等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劳动活动及劳动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的活动、素质、个性、社会关系等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便是其中必要的催化剂,它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身体素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全面育人效果。

2.教育层面:可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6]内涵式发展,是从事物本质属性出发的内在性发展,是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共同协调推进,内容更丰富、更有活力的发展[7]。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场域,它以劳动实践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让教育过程更具创新性、参与感与现实关怀,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3.国家层面:能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习近平同志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6]在此关键时期,无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科技自立自强,都必须依靠广大具有创新能力、技能素养、知识储备,能适应行业新形态新变化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校可通过强化劳育内容的时代特征,使学生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而催生的劳动新形态,不断在劳动实践中接触新兴技术,了解行业前沿,体会新型服务性劳动,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二)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1.观念角度:缺乏认识,存在偏见,功利短视化的价值导向。古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谈,今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不正之风。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年长期应付各种应试教育及培训,片面追求卷面成绩,休闲时又沉溺网络,以致缺乏现实的人际交往与劳动实践,劳动价值观逐渐偏离。此外,还存在教育内容不完备,部分参与者认知缺乏、意图不正等问题。

2.理论角度:未成体系,较为分散,与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日常实践的指导方法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与社会现实联系不深,表现在:①大学生劳动教育活动较零散,与德、智、体、美融合不足,未有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②劳动教育受学习时间、场地、人员安排、教学计划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育停留于课程理论知识的训练,教育过程与生产实际脱离。

3.内容角度:形式单一,不够多元,缺少个性创造和针对性。劳育理论及实践课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十分重要,而实际中,这类课程常处于边缘位置,存在教学设置上定位不清、课程设计上质量不高、开展形式上单向灌输等问题。教育过程中学生情感表达受压制,现实关怀无着落,信息接收被动化,个性创造难彰显。体现出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不同学生的参与热情。

4.执行角度:流于表面,参差不齐,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考评。不同于智育及其评价体系,对劳动教育而言,个性差异与划一式教育之间的冲突更为明显,在学生能力锻炼、信仰情怀等方面的培养易流于表面,导致教育评价的多样性与公平性难以兼顾,教育成效参差不齐。此外,劳动教育是一项需要坚持研究并落实的工作,它的价值具有隐匿性与长期性。

三、郭沫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统一融合:德智体美劳各育融合,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相统一

1.启发诱导,引导得当。郭沫若主张为人提供良好的后天教育——给予充分的养料和自由的空气,非以拘束而以促成、启发之法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实现一种全面、立体、多元化的球形发展。开展劳动教育时,避免单向式灌输和千篇一律的枯燥教学,例如采取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创设情境等经典启发式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主动思考讨论、身临其境感受,进而激发其情感、深刻其体会。可整合网络视听资源,如优秀纪录片、电影片段等,使课堂表达生动形象;结合形式丰富、理念科学的户外活动,让学生在富有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的劳动中提升素养,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能力与行为的和谐发展。

2.融合贯通,和谐统一。郭沫若认为五育间存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倡导全面发展,表达各育并举之意;注重相互有效融合,关注局部与整体的良性互动。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原则性要求,劳动教育与一切教育活动之间并无实质性鸿沟,高校应不断融合加以创新。“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可促进立德树人;与各育协同贯通可实现全面育人;与学科课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渗透,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成效。

(二)以人为本:教育活动以学生为本,劳动教育与物本主义相背离

1.我国劳动教育的出发点。郭沫若教育思想蕴含“以人为本”的现代精神,他极力反对压抑本性的训导式、盆栽式教育,总是从人本身出发来考虑教育问题,将“人人完全发展其所有的天赋”作为教育的至上目标,希望启迪青年之思想,发扬民主之教育。区别于物本主义,物本主义是将物作为人的价值追求与最终目的,认为对物的占有与利用才是人的价值体现,将自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作为唯一动力,将人的终极价值实现于物而非人本身。我国劳动教育总体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劳动习惯”[9]。可见我国劳动教育以人为本的属性,无论是其内在价值,还是外在价值,都蕴含以学生为本、为人民服务的人文关怀,根源上与物本主义价值观相背离。

2.以人为本完善评价机制。以人为本精神贯穿我国劳动教育全过程。以高校劳育评价为例,“以人的健康发展为衡量的评价机制”和“以成绩、荣誉等为追求的评价机制”引发的教学风气截然不同,因劳育成效具有隐匿性、长期性,高校不宜完全沿用智育考核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传统教学常用随堂测试、习题训练等卷面形式评估效果,虽能一定程度上测试学生认知理解水平,却难以体察人的情感状态、了解人的价值观念、分析人的能力素养等实情,但这些对劳动教育而言又极为重要。在保障学生权益前提下,高校可采用心理调查问卷、职业规划分享、行业议题辩论、劳动体会交流、志愿活动参与、课堂学习感悟等新型测试方式,更好地评估教学效果。无论运用何种考评方法,为的都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应尽可能弱化打分排名的用途,不要引导不恰当的攀比竞争,要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始终放在人本身上。

(三)知行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合一,劳动教育与社会生产相联系

1.教育密切联系实际。郭沫若认为天才诞生既有自身因素,又有民间滋养,更由当时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造就。教育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开展工作的一大原则,只有贴近现实生产生活,才能使理论真正被理解、掌握和运用,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传统教育常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人若长期脱离现实,全面发展便无从谈起。高校劳动教育同样需要与时代、社会同呼吸,真正服务国家和人民,方能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务必走出围墙,让课堂同生产劳动结合,化生活为教育,以社会为学校。

2.知行合一指导教学。设计劳动课程方案时,必须立足不同群体的真实学情,必须关注教学工作的现实呼唤,贴合校本资源与专业特色,契合时代特征。例如,高校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灵活引入行业社会生产案例,引导学生适应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运用下各行各业涌现的新型劳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侧重适度体力劳动,强化亲身实践体验,构建校园、家庭、企业、社区间的良好合作互动关系。比如,农林高校可以系统地组织一批涉农劳动教育项目,带领学生参加乡村社会调研、涉农志愿服务,指导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为基层社区、乡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顺应自然:尊重并探索天赋禀性,劳动教育与个体差异相适应

1.遵循自然,因人制宜。郭沫若主张在把握主体兴趣、性能、认知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年龄的成长规律科学施教。劳育不同于智育,学生个性、体能上的差异通常大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劳动教育务必兼顾整体与个别、全员的差别,针对学生后天类型与天然特点,针对性地筛选项目,提供既满足学生整体需要,符合青年阶段客观规律,又兼顾个体差异的劳动教育内容。这要求调研各专业、学段、层次的发展需求,分析其中共性与个性的问题,由此进行精准分层,创新课程体系及学习形式。例如,根据任务不同,劳动课程分为基础、拓展和研究型;根据形态差异,分为显性和隐性。高校可设劳育必修基础课、必修研究课和实践拓展课,劳动实践拓展涵盖限定和自助拓展,限定拓展即限定某一类学生选择,自助拓展即学生根据爱好自主探索。需要结合本校人才培养、行业定位、禀赋优势,针对学生学科背景、能力水平、兴趣差异等,开发相关具有某类劳动特点的课程群。

2.唤醒天赋,激发主动。郭沫若希望为青年天赋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主动性,给予他们发展选择的自由,使之练就开拓创新的能力,永葆前行向上的热忱。实施劳动教育应注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研究、自我管理的意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通过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青年天性的释放、个性价值的形成,培育他们自主创新的劳动素养,孕育他们开拓进取的劳动精神。教师还当以身作则,于人格修养上不断自我完善,永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教育学生主动到社会中去,用对人民有益的劳动成就人生事业。

猜你喜欢
劳动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