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5-30 04:11张祖清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一村襄阳农村

刘 林,张祖清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2019年,根据湖北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共同印发的《湖北省“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方案》(鄂农发〔2018〕10号)文件精神,襄阳市启动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面向全市农村选拔1 200名优秀青年农民,接受全日制普通专科学历教育。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作为襄阳市、随州市唯一承办院校,从项目实施开始,襄职切实抓好宣传动员工作,严格报名资格审查,精心组织考试、录取公示及体检等环节,确保招生录取顺利完成。学员在校期间通过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创新项目,按照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标准,设置“公共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平台,五大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采取“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周期训练、分类指导”的课程体系,有效促进学员成长,学有所成。毕业的“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各个领域中,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道路上。

一、契合市情农情需求,精准设置专业方向

结合襄阳、随州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实用型、通用性、针对性的原则”,紧紧围绕服务襄阳、随州现代农业发展,设置农村急需的现代农业技术(种植技术与村镇管理方向、养殖技术与企业管理方向)、食品营养与检测(农产品加工与企业管理方向)、旅游管理(乡村旅游经营与管理方向、乡村酒店经营与管理方向)等专业[1],确保“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在培养源头上切合农村当地对人才的需求。

二、创新“模块教学、阶段培养、周期训练、分类指导”人才培养模式

(一)模块教学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既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职教育,也有别于短期农业技术培训。襄职根据学员的文化基础和当地农村产业结构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灵活和务实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基于襄阳及随州市农村基层需要和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相关技术、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融合,按照“突出产业引导、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教学体系,设置“公共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五大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既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又兼顾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凸显了地方农业农村发展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精准性[2]。

(二)阶段培养

实施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采取在校集中教学、在岗实践和毕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在校集中教学,根据农时、学情等情况,第一、二学年每学期利用农闲时节安排8周左右的集中理论授课。通过课堂教学、参观考察、现场教学、竞赛训练等形式,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岗实践,非在校时间,第1~4学期,学员根据课程安排,将所学专业核心课程按项目或课题的形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实践,巩固在校集中期间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第5~6学期,学员根据在校集中教学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各自的定位、定向或从事的工作,有选择地进行相应的职业岗位训练,掌握关键环节操作技能,巩固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获得专项操作技能的实际工作经验。

(三)周期训练

教学和实习可根据农时季节适当灵活安排。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农忙时多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坚持学时与农时季节相衔接,校内理论学习和在岗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中组织学员实地参访考察,助力学员成长和发展,系统组织开展以谷城堰河村、襄州程河镇等代表襄阳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功的案例,实地考察与学习,帮助学员深入了解党和政府的富农惠农政策,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教学中让学员结合岗位、结合农村企业、结合当地产业经济生产,开展“植物生产与环境”“养殖生产”“农村基层管理调查”等实践学习。通过周期训练,按季节循环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确保学习效果。

(四)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襄职针对学员年龄跨度较大、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时间和精力存在差异等学情,进行分类教学,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实际情况,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并组织专兼职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构,每门课程设置8~10个专题,逐步形成了“专题式”实践教学体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如“农村政策与法规”课程,设计了9个专题,其中6个理论政策专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与土地流转政策、农村涉地矛盾纠纷案例解析、农村“三资”管理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案例、襄阳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实践、农业高质量发展专题)、3个现场参访学习专题(参访老河口村集体发展先进村、参访农村清洁家园典型村、参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更多地采用现场观摩教学、实践教学、田间课堂、组建专家团与学员对接等形式,解决学员在生产、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五)组建优秀教学、管理团队,建立市、县、校、班四级联动的保障机制

市级层面,建立了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督促和检查。在市农业农村局设立“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教学督办、组织协调、信息反馈。县级层面,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宣传,负责学员组织和跟踪管理等工作。校级层面,一是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的“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农学院、旅游与艺术学院共同组建“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改革专班,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内容、开展课程网络资源和新型活页式教材建设等工作。班级层面,成立学生党支部,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四自”管理模式,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组织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广播体操比赛、团体素质拓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员组织、策划集体活动等能力。

三、培养模式创新实施后,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效果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三年来,襄职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充分利用农学类和旅游类的办学实力,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管理。经过在校的学习,“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的思想素质、理论知识、业务水平、实践技能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成果转化、脱贫攻坚、校地共建等方面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事迹、典型案例。首批2019级532名学员中,据统计55%的学员回到农村一线,参与乡村振兴及乡村综合治理工作;25%的学员参与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组织,形成了一批农村发展致富带头人;15%的学员通过3年种养专业技术和电商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了信心,选择回乡创业。还有少部分学员通过在校学习后进入乡镇公务员系列服务乡村建设。为农村地区培养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3]。此外,2020级和2021级“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员通过培养模式创新的培养,也取得可喜成果。

(一)培养了一批农业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依托优秀的乡村人才,而培养优秀的乡村人才是“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的核心。学校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精心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田间地头的实训,为农村培养一批农业技能型实用人才。如:现代农业技术1909班的周涛,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带领群众种植蔬菜、豌豆和酿酒用的高粱,着力打造产业优势,带领群众发展。由于当地气候、土壤比较适合豌豆种植,且豌豆上市早,质量好,远销北京、南昌、长沙、西安等农贸市场。周涛不仅自己大力发展豌豆种植,建立生产基地,同时带动周边农民一起种植,豌豆种植面积达到2千多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根据市场需求,积极与贵州、四川等地酒厂对接,发展订单农业,积极种植酿酒用的红缨子高粱,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种植红缨子高粱,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不仅为酒厂提供了优质的原料,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植入了活力。

(二)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就是为农村地区培养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够示范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4]。学员通过在校的培养,涌现出一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如:旅游管理2006班学生方珍,湖北珍式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谷城县经济开发区洞山寺村产业发展带头人。经过在校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方珍“一双筷子的创业之路”创业团队从3人发展到10余人,公司产品在淘宝上的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居同行业的前列。如今,公司已与百余家国内外知名礼品公司建立了长期业务往来。2020年,公司营业额达到500万元。她的公司获得襄阳市妇女联合会“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妇女联盟活动“突出贡献奖”称号。

(三)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通过“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的创新,不仅培养了一批基层组织建设后备军,也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保证[5]。首批毕业的学员中有287名为两委班子成员,他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村镇治理的管理知识,参与基层乡村公共事务处理,优化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基础。李百刚是“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旅游管理专业2104班学生,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党支部书记。过去的大林村,村民生活穷困,交通不便,土地零散不连片。全村8个村民小组,249户698人,贫困家庭142户。在李百刚为首的村党支部的有效治理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林村的建设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2021年5月,时任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亲自到大林村指导工作;西北农林大学调研团队将大林村的经验,撰写成长篇通讯报道,在《报告文学》杂志发表,李百强事迹在《湖北日报》《襄阳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连续报道。

(四)创新创业成绩显著

“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先后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全国“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湖北“工匠杯”楚菜职业技能大赛金奖1项,“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襄职“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专业1908班的学生杨利华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在2022年9月份举办的湖北省农村实用型人才“双创”大赛获得二等奖。杨利华自2019年入校以来,在学校教授的科技帮扶下,建立了优质辣椒品种资源圃,研发了辣椒育苗基质配方,完善了辣椒标准化、有机化栽培体系,规范农业生产实践,成立襄阳市襄州区汉江绿谷辣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襄阳红土地农产品有限公司。杨利华的合作社已建立6个项目品种种植展示(孵化)基地,签约种植户485户5 000余亩,帮扶贫困户126户,带动村民就业1 000人以上,年订单1 500吨,产值3 000万。

(五)加快了城乡协调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我们国家城乡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形式依然严峻,主要问题离不开农村发展速度慢,动力弱,经济水平低于城市水平等。“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为农村培育出一大批热爱农村的青年,还能使这些青年愿意为农村服务,更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加快城乡的协调发展。

(六)形成一套乡村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

襄职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重任,经过“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的实施,为襄阳、随州培养了一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够扎根农村的本土人才。探索出符合襄阳、随州地区需要的人才培养路径和办学模式,积累乡村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为后续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一村襄阳农村
襄阳市第七中学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襄阳销售打响春耕攻坚战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一村三英烈
虚惊一场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履职尽责——襄阳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