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互鉴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方法研究

2024-05-30 00:20:25祁静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祁静静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安徽宿州,234000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情感的艺术,是表现社会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追求美的艺术[1]。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感受其中的美,自然离不开语言和文化。对英美文学的研究和赏析,同样离不开英语和英美国家文化。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研究和赏析英美文学,则需要跨语言、跨文化,这方面学界已有诸多研究[2-8]。有学者认为,跨文化赏析文学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品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如跨文化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则要把握英语的语言规律特点,这是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基础[3];对于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要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语法的应用,进而可以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赏析英美文学作品[4];跨文化赏析英美文学,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和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两种文化之间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而感知文学的美[5-6];品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还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文化传统,甚至英语国家的历史,这样可以感受到英美文学及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7-8]。总之,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都是基于对语言的分析和对文化的理解来实现的,读者通过想象、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感知作品的语言美、意象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在跨文化背景下,文本从文化互鉴视角来研究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以期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品读、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1 文化互鉴与文学赏析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形式;从另一个视角看,概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它的内涵是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9]。文本涉及两个重要概念——文化互鉴和文学赏析。

1.1 文化互鉴

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形成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均是流动的与开放的,这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7]。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发生碰撞,或出现矛盾,或形成融合,最后包容、互鉴其他文化而形成时代的文化。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对于文化互鉴,学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互鉴指的是相互借鉴,而文化互鉴指的是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借鉴[8];借鉴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本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8-10]。文本也是基于此认识,研究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

1.2 文学赏析

赏析是指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解读与分析而得出理性的认识。文学赏析则从语言、文化、思想、逻辑等多重视角,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文化意蕴、思想内涵以及逻辑关系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关于作品的理性认识与价值判断。在此过程中,既受到作品自身语言符号、意象和内涵的制约,又受到读者文化素养、思想感情、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和价值取向等方向的影响。

对于舶来的英美文学作品,要对其进行赏析,同样也离不开上述规律;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其中还存在着语言、文化等屏障,为此,文本基于文化互鉴理论,讨论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以帮助读者消除这些屏障,重点在语言和文化两大方面。

2 英美文学赏析方法

基于文化互鉴的角度,赏析英美文学作品,需要读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有深入的理解。在尊重原著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把握和理解文本内容。在文化互鉴视角下进行英美文学赏析,一方面可以感知英美文学作品的真善美,加深对英美文学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因此,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针对不同的作品类型,合理地运用赏析方法对作品进行赏析,进而实现中西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但无论赏析什么类型的英美文学作品,笔者认为采用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赏析,可以快速高效地获得理性认知和进行价值判断。

2.1 忠实作品原意,消除文化隔阂

对于任何一种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包含特定的内涵,因此,在鉴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必须忠于原文,切忌偏离原著的思想和内涵。同时,在鉴赏过程中,还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风格、目的,精准地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情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忠于原文就要搭建一座沟通的文化桥梁,架构原作品中的世界,进而直观且全面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为了更好地赏析英美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与理念,要拓宽思维,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要在不改变原作品写作风格、内容以及意图的前提下,基于汉语的语法习惯对原作品的语句进行重新组合。因为英美文学作品中部分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理解的难度大,对此,在赏析过程中,可以将句子进行合理拆分。例如,长篇小说《赎罪》(Atonement)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Dearest Cecilia,the story can resume.The one I had been planning on that evening walk.I can become again the man who once crossed the Surrey park at dusk,in my best suit,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其中,“swaggering on the promise of life”可以将其拆分翻译为“胸怀诺言,而气质昂扬”,经过这样的拆分处理,原文的意思则易理解了。

英美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种群文化特征,在人物角色或者是剧情内容的对白等方面,往往蕴含着独特的异域语言文化特色,尤其需要关注英语语言文化表意,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感知其韵味。为了消除文化差异的影响,更好地感受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特色,读者可以保留原作英语表意不变而用汉语通俗语言嫁接的赏析技巧。在确保原来语意不变的情况下,把其中相对书面化且生僻的字词,转变为通俗的汉语词汇,进而有效地缩小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距离。

2.2 巧用归化与异化,融合中国文化

在文学赏析的广袤领域中,巧妙地运用归化与异化的方法,结合中西文化,能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从文化互鉴的角度欣赏英美文学,不仅有助于解读作品内涵,还能揭示其中蕴含的中西文化差异,使作品的魅力更为凸显。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归化即将源语言文化融入目标语言文化,使翻译更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习惯;异化则更注重保留源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让读者感受到异国风情。在欣赏英美文学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方法,既保留原汁原味,又使作品更具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以英语中的表达习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为例,直译为“像蘑菇一样冒出来”,从归化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其理解为“雨后春笋”,将其翻译得简洁而形象,使中文读者更容易理解,该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汉语表达的特点,增强了作品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感染力。而从异化的角度来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直译为“像蘑菇一样冒出来”则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表达,凸显了英语的独特韵味。在欣赏这样的表达时,读者可以感受到英美文学中所蕴含的异域风情,体验到一种不同于汉语的文化魅力。

2.3 对接本土文化,凸显文化互通

在英美文学赏析的过程中,对接本土文化成为一种极具深度和独特性的方法,通过对原作中语言表意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运用简练而蕴含深意的汉语成语进行二次加工,不仅能够有效传递作者的思想,更能够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实现有力的互通。以海明威的经典之作《老人与海》为例,他在作品中表达了“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将其翻译为“你可以毁灭我,但你永远无法打败我”不仅直译准确,而且通过对应的汉语成语,使得读者更容易领悟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互通的价值。上述的翻译方法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替代,更是一种文化的对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海明威笔下的艺术形象更显得立体丰满。西方社会崇尚勇士,而中国社会则推崇拼搏,将这两者巧妙结合,加之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对《老人与海》的品读更具深度。中国读者在欣赏这一经典之作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更能够从中领悟到与自身文化相契合的智慧和哲理。通过对接本土文化,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就像在一座文化的桥梁上徜徉,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在语言和思想的交融中形成一种新的精彩。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也促使中西文化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

2.4 剖析语言特点,呈现文化特色

2.4.1 方言的剖析

英美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欧洲地方性语言(方言),赏析时要对所采用的方言进行适当的“修饰”,以突出作品中语言的艺术性。除此之外,每一部英美文学作品中均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观念与价值等。也就是说,在作品中加入了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作品的语言发生了的变化,那么作品本身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也就不同。以《哈姆雷特》这部作品为例,其中所使用的语言极为精炼,而且还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欧美地域特色。“Give thy thoughts no tongue,Nor any unproportioned thought his act.”译为“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利用灵活的修辞手段,凸显出悲剧作品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社会现实的特点,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除此之外,英美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一定的古希腊文化,因此,不少作品也极具神话色彩。这类作品语言极为犀利,从文化互鉴的角度进行赏析时,同样要在明确其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剖析作品中语言符号的特征,深刻感知作品所传递出来的语言魅力和文化特色。

2.4.2 戏剧性独白的解读

在浩瀚的英美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品借鉴戏剧中“独白”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运用文化互鉴理论赏析这类英美文学作品时,要基于作品的文化背景,品读和分析这些独白的意蕴,方能赏析作品的真谛,最后形成自己的感知和判断。比如,威廉·福克纳创作的《喧哗与骚动》,作品第一部分的独白者是班吉,一位智力未完全开发的独白者。如:“我脱掉了衣服,我看了看自己,我开始哭泣了。”作品中这一戏剧性独白的应用,让读者既可以“听”到作品中主人公“我”的声音,还可以“看”到作者对“我”的评价。对于读者而言,作者的评价虽然并不权威,却可以为读者留下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内涵。通过对作品中戏剧独白的深度剖析,能够更好地把握作者所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2.5 尊重创作背景,感知文化艺术

文学作品一般创作于特定的时空之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联。英美文学作品也是特定时代背景与社会的真实写照,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社会的生存状态。在呈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态时,英美文学作品是一类重要载体,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9]。例如,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征是写贵族和中产阶级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博弈,呈现出了作品所在的社会文化特征与时代特征。因此,读者需要全面了解作品的社会形态与时代背景,然后将其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进而深刻感知作者所想要传递的作品内涵。归根结底,读者需要立足于作品的时代与社会背景,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的时代语言特色和社会特征。

对于读者来讲,还要从文化互鉴的角度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精准地把握文章的主题与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深层内涵与情感,并能与作者实现情感灵魂方面的交流与互动。而这也是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意义所在[11-12]。

而为了更好达到这一目的,在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时,必须高度重视对艺术语言的正确理解和感知。比如,莎翁《哈姆雷特》之金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不少读者会将其理解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更多的是在原始的语义环境下对这个句子进行再加工。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读者还需要将语言进行适当的处理,进一步感知英美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具体的,在《飘》这一作品中,实际翻译过程中通过将主人公女一号Scarlett Ohara(斯嘉丽·奥哈拉)的名字翻译为郝思嘉,这一翻译方式不仅融入了中国独特的语言色彩与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增强了文本语言的艺术性。

与此同时,读者需要重新审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使用的艺术语言,利用一定的技巧将语言进行转化。尤其要指出的是,读者要基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风格进行赏析,只有这样,才可以让语言更加精准。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处理,呈现出作品的主题与内涵,进而让能够更好地感知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13]。

3 结 语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在此过程中,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媒介,它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赏析英美文学作品存在着语言和文化两重障碍,本文从文化互鉴视角,讨论了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路径,帮助汉语读者消除其中的文化障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互鉴和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在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中,采用“忠实作品原意,消除文化隔阂;巧用归化与异化,融合中国文化;对接本土文化,凸显文化互通;剖析语言特点,呈现文化特色;尊重创作背景,感知文化艺术”等方法,可以感知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文化意蕴、艺术魅力和思想情感等,进而科学地进行价值判断,促进文化的交流。

文化互鉴的内涵丰富,英美文学作品的赏析也因视角不同可采用多种方法与技巧,本文所提出的几种方法也仅是笔者品读英美文学作品实践的归纳,一定存在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尚需继续挖掘文化互鉴的内涵,深入分析本土文化与英美文化间的差异,探讨更多、更新、更有效的赏析方法。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早梅(节选)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步辇图赏析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海峡姐妹(2014年5期)2014-02-27 15:09:21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新东方英语(2014年1期)2014-01-07 19: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