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农业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2024-05-30 00:20:25方玲燕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传统农业

方玲燕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文化是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规律活动的描述,既包括自然科学万物宇宙,又包括意识形态,是语言、文字、技术、法律、信仰、道德、习俗等复杂的整体,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长期共同形成的,是经验的累积。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化与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美德、仁爱与爱国、自强不息作为基本内涵,彰显了各族人民长期积累的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价值,是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是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保证[1]。纵观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几千年滚滚向前的辉煌历史,这是因为华夏儿女具有传统优秀文化的宝贵基因。文化是社会进步的软实力,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以及在促进邻里和睦、民族团结的作用方面越来越被大家认同。传统农业文化是农村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要源泉,是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人们对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继承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也不强烈。研究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农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文化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的文化形态中农业文化是主流文化[2],农业文化是与农业有关的文化,也可以说以农民为实施主体,以农村为载体的文化就是农业文化[3-4]。中国文化史与农业文化紧密相连,是谷物(稷、黍、稻、菽)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遗产。农耕文化是指农民耕作形成的文化,是社会制度、耕作制度与礼俗制度等的融合[5]。总的来说,传统农业文化源于传统农业与农耕,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耕地、村落、农艺、农居、民俗与传统特色农产品等元素继承、发展与融合的产物。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农耕文化面向现在和未来延续并发展着自身的价值[6]。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智慧农业、功能农业、健康休闲农业的推动与实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农村生产方式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传统农业文化中一些基本元素内涵与外延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如原来的农民转变成现在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场主等,由农户单一生产变为农场规模生产,由人力耕种变为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耕种。传统农业文化中农耕文化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如原来的开犁开镰习俗,变成了采摘节、丰收节或特色农产品文化节。传统农业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如手工绝活产品由自用品变成热门商品并销往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了地方的特色艺术品产业[7]。传统农业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必将开创文化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

2 传统农业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价值

传统农业文化中包含的认定标准比较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相关专家的研究认为,主要包含了五种指标:遗传资源与食物丰富等方面的物质基础、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等方面的人力需求、历史积淀与传统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生物多样与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价值、村民和睦与村规民约等方面的社会组织[8]。这些认定标准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基本要求以及发展内涵有着很大的契合性。

2.1 传统农业文化发展推动产业振兴

遗传资源、二十四节气、传统特色农产品是传统农业文化中重要元素。遗传资源是新品种创新的基础,大量的种质资源圃(库)的建设,就是有效保护遗传资源。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目前二十四节气仍然在指导着农民播种、种植、收割等不同季节农耕活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有益保障。传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已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特色农产品通过改良生产技术、保持原有生态环境、提高品质实现农产品产业化,加强农产品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创新,发展绿色、健康农产品,实现农村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如福建安溪铁观音、安吉白茶、黄山毛峰、阳澄湖大闸蟹、南汇水蜜桃、怀远石榴、砀山酥梨、陕西佳县红枣、南丰蜜橘、烟台苹果、五常大米、云南哈尼梯田红米、榆林红小豆等都是传统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典型代表。

2.2 传统农业文化发展推动人才振兴

农业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与“能工巧匠”等都是重要的传统农业文化元素。截至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已分五批公布了总计1 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共认定了3 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公布了16 000多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形成了以各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的非遗传承队伍。“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都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乡村振兴学校、乡村振兴学堂、农林高校等教研机构传授新科技,培训新一代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同时,让广大的农业技术人员学习非遗传承人坚守初心与“能工巧匠”精益求精的品质,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人才,为乡村产业转型、农民致富提供人才支撑。

2.3 传统农业文化发展推动文化振兴

传统农业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包括特色的农业景观、民居民俗、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民间艺术等。挖掘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与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有利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传统的艺术表演彰显出了文化自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项目之一。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充分展现了乡韵、乡愁,保留了传统文化基因。如凤阳花鼓、陕北秧歌都是田间地头插秧时男女相互击鼓唱歌的一种风俗,都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保护与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课堂,形成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10]。

2.4 传统农业文化发展推动生态振兴

传统农业文化蕴含了中国朴素的生态观,如作物轮作、套种、种绿肥与施有机肥、种地养地等传统生产模式的进一步发展,食物安全、生物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的发展、乡村环境整治相结合,推动生态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行稻油轮作”。大力推广“塘+桑+鱼”“稻+虾”“猪+沼+菜”等生产模式,以及红花草、豆科作物还田补充有机肥,稻草覆盖涵养水分抑制杂草生长等传统的栽培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朴素的生态观,大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2.5 传统农业文化发展推动组织振兴

传统家训、村规民约是农耕文化的丰富与发展,蕴含着勤学立志、修身养性、齐家治业、安民报国等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乡村普法宣传教育的重要媒介,是发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和建设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法治意识,有利于基层群众知法守法。发挥传统农业文化在乡村治理的教化与管理作用是推动基层组织有力的有效途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文件中,“治理有效”一共有5个预期性目标,其中有村规民约的村占比到2022年的目标值为100%。可见,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的重要性。

3 继承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的政策建议

讨论与研究传统农业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增强其发展意识,让传统农业文化的“传统”特色优势更突出、“文化”现代气息更明显。继承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既要认真分析其现实的作用与价值,更要积极探索传统农业文化发展路径,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寻找其历史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新使命中培育其新动力。从幼儿和小学生农事、农史故事与手工制作到大学生农事操作、科学试验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年轻新一代中根植传统农业文化的基因。政府需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宣传,进一步拓展传统农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真正让传统农业文化普及化、产业化、品牌化与信息化,充分挖掘其精神育人功能与经济发展价值,让传统农业文化服务于乡村振兴、造福于全人类。按照党中央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总体部署,根据传统农业文化发展的需求,就如何发展传统农业文化,服务乡村振兴,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3.1 传统农业文化普及化

挖掘与保护有利于传统农业文化融合发展,推动其大众化与普及化。早在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1]。但目前我国在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与普及中存在政策力度不大、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不够等现象。

普及、发展传统农业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完善传统农业文化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如切实落实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关规定,加强省级传统农业文化保护政策的落实,尽快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与规划方案,明确认定指标体系,建立信息登录与发布制度[12]。二是加强古民居等农业遗产保护,从加强古民居的历史、人文与建筑艺术的宣传保护入手,不断挖掘其文化价值。三是通过多种措施宣传手工工艺及其农耕技艺、民间曲艺,培养与推广非遗传承人,保护古老农机具,普及农耕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农业文化。对已有的138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重点普及宣传[13],同时加强对各地发布的相关标准与遗产名录的宣传。四是开展教育研究与科学普及传统农业文化。在高校建立农博馆,开设《中国农业史概论》《农事操作》等农业基础课程,加强大学生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与教育,建立科技立项制度,开展传统农业文化普及的研究,如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农业文化方面的研究。

3.2 传统农业文化产业化

传统农业文化的商业化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度还不高,传统农业文化产业化步伐还很慢。传统农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经得到FAO的充分认可[14],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传统农业文化的产业化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按照文化元素的不同,传统农业文化有以下形式的产业化:一是传统特色农产品为文化元素的商品开发。传统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特色农产品商业化的关键所在,如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茶”,从西汉吴理真茶祖师开始种茶,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截至目前,整个名山区茶树种植面积达到26 133多公顷,涌现出了很多的“亿元”村,茶叶年综合产值已经达到70多亿元,“蒙顶山茶”品牌价值估值已经超过49.60亿元,区域公用品牌已经连续6年进入全国10强。二是以古村落为文化元素的旅游开发。古村落、古民居是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已成为乡村旅游产业的有力支撑。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黟县,近年来,依托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卢村、屏山等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44处中国传统古村落,202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1.6亿元。三是以历史为文化元素的旅游开发。杭州良渚文化村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如村民食堂、村规民约、垃圾分类宣讲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个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良渚生态圈。湖南“红色圣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一的茶陵县,通过积极开发红军村、红军墙、湖口“挽澜”等红色遗迹旅游,发展了地方经济。四是以生态为元素的农产品与旅游开发。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依靠“绿水青山”赢得了“金山银山”,成了全国绿色发展之典范。通过“生态立县”实现了农民对精神生活与人居环境的更高追求,2018年安吉县已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和幸福百强县。五是以营养健康为元素的农产品与旅游开发。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大山村因土壤含硒量每公斤高达4.4微克,成为全国“富硒第一村”,该村以“富硒茶”为代表的健康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从而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3.3 传统农业文化品牌化

当前,传统农业文化工作者及经营者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品牌意识普遍薄弱,这无疑制约了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与品牌化。应建立政府、企业、科研单位等多方协作机制,加强传统农业文化品牌的创建。一是保护与改进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手工工艺品。如改进柳编、竹编、布鞋工艺等。临沭柳编是汉族传统的手工艺,有1 400年的传承历史,到2020年,临沭县共有柳编出口企业372家,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76亿元,近年来还多次举办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15]。二是大力发展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现代农村文艺品牌。如舞龙、舞狮、锣鼓队。三是提升农产品相关的文化价值的附加值,做强品牌。把历史、名人、民俗等文化赋予农产品之中,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如“福”字西瓜、南瓜,“寿”字桃、葫芦等。四是依托原产地理标志创建农产品品牌。如“万年贡米”“和田玉枣”“无锡阳山水蜜桃”“滁州滁菊”“淮南豆腐”等品牌[16]。随着消费者对传统农产品成长的生态环境及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的公用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一批)价值评估和影响力指数评价榜单显示,品牌价值中五常大米为897.26亿元、盱眙龙虾为228.30亿元、库尔勒香梨为158.67亿元、洪泽湖大闸蟹为154.28亿元、长丰草莓为73.66亿元、六安瓜片为33.96亿元等[17]。五是把动植物种养技术与农产品的健康功能打造成品牌。如陕西临潼石榴种植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休宁山泉水养鱼系统、新疆哈密瓜栽培、贡瓜文化等。

3.4 传统农业文化信息化

新时代,信息化是社会进步的助力剂,也是传统农业文化普及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关键。随着“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快速便捷的特点将在传统农业与传统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将古老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是传统农业文化信息化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开展信息化应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加强新媒体应用、5G、物联网以及区块链应用的培训,尽快提高广大农民与传统农业文化保护与开拓者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化管理能力。二是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打造互联网资源的展示与服务平台,多方位服务特色农产品、古村落旅游、文史场馆等,实现管理的数字化[18]。三是大力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商业化。发挥5G信息传输速度快、物联网的高智能与区块链的安全性高的优势,将其广泛应用于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发展中,提高传统农业文化的价值,为农民增收助力。四是加快建立传统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水平。随着物流与保鲜冷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网上交易已成时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迅速,京东、拼多多等一大批优质电商相继涌现。如京东携手怀宁打造“网络蓝莓节”,京东与四川仁寿联手打造 “京东网上枇杷节”,与山东烟台联手打造“樱桃季”等。通过“互联网+农产品”,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和服务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传统农业文化的发展。

4 结 语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在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为遗传资源保护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培育新一代非遗传承人与“能工巧匠”、丰富与发展民居民俗与民间艺术、继承与发展中国朴素的生态观以及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等方面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传统农业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普及化”将会融入幼儿以及大学教育中。随着“三产”融合、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农业传统文化元素的商品得到大力开发,传统农业文化的“产业化”将越来越快。随着传统农业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产品文化价值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传统农业文化品牌不断创新。随着传统农业与传统文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互联网+传统农业文化”将大大改变传统农业文化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政策引领、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作用,发展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新的色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农产品传统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