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

2024-05-30 00:20:25
宿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数字

张 杰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安徽合肥,230601

1 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促进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选择。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聚焦于内涵、困境、评价等方面。

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吴满意等[1]认为,新时代,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转变,数字化转型应当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平台,进行基于数据的个体化教育,以助推受教育者的认知升级、价值观树立和能力提升。王莎[2]认为,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全方面创新变革。郜辉等[3]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就是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得高校思政教学过程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科学化。

对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赵丽涛[4]指出,新旧范式统合、技术逻辑与价值引领的张力不相符、虚拟与现实边界模糊是主要问题。杨莉等[5]分析得出,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赋能技术有限、赋能过程有差异、赋能成效不确定等问题。张羽程[6]认为,在数字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对象有主见、网络思政亲和力低下、育人平台吸引力偏弱等挑战。

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评价方面,赵丽涛等[7]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涉及对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实施效能、融合程度、状态呈现、功能效益等方面加以衡量与评价,只有坚持“明确评估范围”“数字素养导向”“改进评价方法”的思路,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估的科学性。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卢岚[8]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薛念文等[9]认为,在元宇宙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须以“立德树人”为数字化目标,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化环境,建设寓教于乐的数字化课堂,形成全面而有个性的数字化档案。

作为一项时代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其价值和现实困境,探索其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蕴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满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教育现代化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变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推动教育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数字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教育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模式重建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达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数字化时代,应主动拥抱数字技术,适应数字技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同数字技术高度融合,为“立德树人”激发新动能和注入新活力,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2 数字化转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下,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工作及生活方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深刻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技术正飞速改变知识的创构、获取、传播、验证以及应用方式,数字化打破了时空壁垒。高校作为数字化的前沿阵地,面对教育环境的愈加错综复杂、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多元、教育形式日益多样、教育内容日益多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内容、形式、过程以及媒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为数字化教学以及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高校师生可以在各类互联网社交平台等空间场域获取海量数字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借助AI、VR、5G通信、元宇宙等技术,实现深度虚拟情景式、仿真式和沉浸式体验。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转变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主动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变化。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满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数字化时代是“人—技”协同共存的时代,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字技术多维度介入,对大学生的需求结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们的学习需求也变得多样化、个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牢牢把握住“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打破时空壁垒,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服务,供给多样化的数字学习资源,善用巧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工具,创新数字技术融合教育的教学模式,形成更加个性化的教育场景,为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载体,满足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真实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由“粗放经营”模式向“精细耕耘”模式转变,从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积极推动“精准辨识、定制化教育、差异化培养以及精确评估”的全面升级[10]。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数字技术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模式等要素的高度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思维观念、价值引领、数字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契合的现实困境。

3.1 传统理念对数字思维的束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不仅依赖于数字技术的优势,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转变思维观念。传统观念与数字思维的冲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数据应用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数据素养亟待提升。核心问题在于他们尚未充分融入大数据思维方式,仍受制于传统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学和管理中,未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来应对问题,造成了数据应用能力的不足。传统思维方式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方式的革新。这种传统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不易摆脱,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难以全面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尽管数据思维方式潜力巨大,但难以完全替代传统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方式仍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因此在应用时仍存在一些误区和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

3.2 数字技术对价值引领的桎梏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思政育人新体系,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引领。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上网行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网络娱乐和网络社交上,而只有少数大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数字信息爆发式增长,叠加算法推荐技术的泛化应用,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也随之大量涌现,容易构建同质化、封闭的“信息茧房”,导致大学生的思维和价值观变得僵化,主流价值观逐渐削弱。一些西方错误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大学生价值取向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11]。

3.3 数字素养对教育融合的掣肘

数字素养,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是指数字环境下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数字化内容、多媒体语言和数字媒介进行认知、批判和互动交往的能力,它决定着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度[12]。在数字化转型实践中,数字素养不足会严重影响数字技术在思政领域的应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欠缺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将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的意识不够,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数字信息资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较为有限,“有数不会用、不敢用、不善用”的现象也普遍存在[13];运用虚拟仿真、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建构数字教学场景开展探究式、个性化、体验式教学的能力不足,对优质开放共享数字资源的学习、发掘、分析、处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高校学生的数字素养不强。数字化时代,个性化、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常态。高校学生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利用各种数字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随时随地学习。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驾驭数字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也要具备抵御数字技术带来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但当前,大学生们对如何选择数字工具和数字资源,以及对海量信息内容的甄别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等还比较薄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数据洼地”等,造成认知偏差和价值偏见。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进路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破解现实困境,必须坚持理念革新、价值引领和素养提升,以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4.1 理念革新: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根基

数字化既是一场技术变革,也是一场认知与思维革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是理念革新。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认知等方面更具个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营造数字育人环境,创造数字化条件,改变传统思维,培养数字思维意识,将数字思维有机融入学校“大思政”格局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活用数字技术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树立数字思政、精准思政、协同思政的数字育人理念,实现协同推进,融合发展。高校教师要增强数字化思维,充分认识数字思政、精准思政的重大意义,拥抱数字技术,巧用数字技术,主动实现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数字化、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高校学生要主动适应数字化要求,强化数字思维,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不断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不断增强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例如:在教学中,构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慕课、微课、SPOC等开放式优质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鼓励教师利用优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支撑数字化教学转型、服务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支持学生数字化学习、实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数据的采集与使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4.2 价值引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效

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主流价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引擎。一方面,聚焦技术壁垒的破解,筑牢数字安全防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探寻数字技术与价值引导的契合点,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对错误社会思潮和有害价值观的技术识别,坚决堵住错误思想的传播渠道和途径,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自觉抵制力,破解数字“技术黑箱”,筑牢主流价值观的技术屏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弘扬主流价值。高校要用好宣传思想阵地,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例如:通过“网络安全宣传周”,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介,精准推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利用VR、AR、MR技术构建育人场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红色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升华思想,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实现由概念认同向心理认同的转变、由表象认同向价值认同的转变、由理论认同向实践认同的转变,进而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4.3 素养提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质

数字素养和数字应用能力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4]。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改革不仅仅意味着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重构,还涉及思政教育的参与者和对象的整体素养提升。这需要着重培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数字素养,以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层次的融合[15]。第一,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字素养,将数字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技能。教师的数字技能不仅仅是掌握技术的能力,而且包括将数字技术、工具和数字资源融入教学法的能力[16]。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培训,增强教师数字意识,强化数字思维,真正掌握利用数字技术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数字资源创设不同教学场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第二,需要不断培育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高校可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需求、学习生活等内容,通过创设个性化的虚实融合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和情境化的开放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化和社会化的学习共同体,给予个性化和精准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推广普及数字技术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他们对数字技术本质的理解和数据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数字伦理风险防范技能,进而使大学生具备数字意识、数字知识、数字能力和数字伦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例如:高校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的优势,构建专业与数字素养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利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和“科技活动周”加强数字技术的培训和宣传,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类的实践活动,激发师生的数字创新思维。

5 结 语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代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选择。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有其它问题亟待解决,应注重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融合,不断探索新路径,将措施落到实处,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局面。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数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