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效果分析

2024-05-29 22:29菊春燕王承武唐爽张艳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高教学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菊春燕 王承武 唐爽 张艳 阿力木江·吐斯依提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互联网+”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线上学习方式突破传统教学场所的限制,学习途径和方式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该文通过调查高校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后的体验,分析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有明显效果的,但是在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和交流交互方面的评分相对较低。因此,短期内的评价较难测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潜在性、间接性和长期性优势这一类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体验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5-0112-0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has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Internet plus". In particular, online learning has broken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places and the learning channels. Taking the experi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Most of the interviewed students think that learning under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has obvious effects, but relatively low scor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interaction. Therefore, short-term evaluation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potential, indirect and long-term advantages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l.

Keywords: mixed teaching mode; analysi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cluster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ternet plus

隨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向“互联网+”教学模式转变[1]。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课程学习的现实问题促使多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2-3]使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再拘泥于线下讲授,而是结合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线上远程与线下面授的科学、有效地结合,在课时的分配、课程内容的编排、师生角色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新的要求。

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混合课程设计和开发、混合学习策略、混合教学效果等方面。教学效果评价有利于发现教学当中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教学模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现有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多从教学督导、同行、学生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一般从学习价值、教学热情、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作业考核和总体评价等方面评价教学质量[4]。而当前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较多,但具体评价体系的差异较大,多数还是以实例为主的教学效果评价,其中有学者提出可将课程分为课前和课后两个环节,评价体系包括了线上的学习效果评价[5-6]。还有学者提出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分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同学习和课堂交互学习[7],可以基于调查问卷一方面从课程网站登录数据、实验完成质量、成绩,比较分析教学质量[8];也可从资源、学习习惯、成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评价[9]。混合式教学在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投入的时间不同,课前网络资源建设需要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6]。研究表明,合理安排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同度提升,学习的兴趣、信心、学习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10]。已有研究结果证明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11]。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师生交流的滞后性、检测手段的单一性及实施监控的局限性[12]等问题。

本文从学生视角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评价,应用 SPSS 软件深入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特征以及潜在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开展提供参考。

一  调查问卷设计与统计检验

为了更好地了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体验效果情况,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基本信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采用5级评分法评价学生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数值越大表示该条目符合程度越高,学生对于学习效果越满意,效果越明显。

问卷采用电子问卷,共回收27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8%。问卷的信度分析用于研究定量数据的可靠准确性,本次收集问卷数据的信度系数值为0.937,大于0.9,说明本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同时,通过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来研究定量数据的设计合理性,本文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KMO值为0.754,介于0.7~0.8之间,研究数据效度较好。

二  结果分析

(一)  受访者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A高校在校学生共275人,男生占比为44.73%,女生占比为55.27%,男女比例较均衡。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及研究生占比依次为:14.5%、21.7%、22.5%、22.1%、19.2%。调查对象除了大一年级,其他年级占总样本比例接近。

(二)  学生评价调查结果

学生作为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对象,其体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后续的主动学习行为。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总体的效果评价平均分为3.79,结果为中等偏上水平。其中,92.8%的受访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明显,通过混合式教学自身能力和学习效率均有所提升。

从各选项的平均分和排序来看,受访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便捷签到的方式,借助线上资源使得线下课堂教学更科学、课外延伸阅读更方便等。基于学生体验感来看,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多体现在网络平台功能和知识获取途径方面的优势。

各选项的平均分和排序后三项分别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和提前预习课程的积极性增加,可见受访者对于教学效果在个人能力提升方面的评价较低,感受不明显。

(三)  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学习效果分析

为了更深入揭示其内在结构,本文采用层次聚类法将表1中的前14个指标进行分类,构成三个综合变量(图1),三个变量包括V1学习能力、V2便捷程度、V3交互程度。三个变量分别从主动性能力的提升、学习途径的便利程度、线上和线下教学融合交互程度三个方面来描述学习效果。基于三个变量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将每个变量下包含指标转换为一个综合指标(表2和表3)。结果显示,各变量第一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均超过79%,说明用第一主成分可以代替原来多维空间的大部分信息,信息损失相对较少。

整体来看,三个综合变量的统计结果有明显差异(图2),受访学生普遍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便捷性,但是在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和交流交互方面的评分相对较低。可见在当前状况下,学生对网络授课平台工具的使用上感知更明显。但是短期内,学生对能力提升和融合交互作用方面的感知还不明显,尤其是潜在性、间接性和长期性优势的感知极不明显。

(四)  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同学们认可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各种优势,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是被优先关注的问题,69.45%的受访者认为设备、网络不完善影响学习效果,63.64%的受访学生认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眼睛、精神均易疲劳,导致学习效果下降。除此以外,60.73%的受访学生认为自我约束能力不够,不能够自主学习,课程学习还处于被动状态。51.64%的受访学生认为线上交流没有面对面交流有效。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学习平台功能不完备、不熟悉网络课程平台、不同学习平台工具的使用上还存在不熟练的情况等其他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依旧更倾向于课堂理论知识授课、课堂实践训练、课堂互动答疑,更希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当前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除去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课程教授的初期,学生还是希望老师能够发挥引导作用,以便尽快适应混合式教学这种学习方式。

三  结论

本文从学生视角分析A高校受访者体验混合式教学活动后的效果评价,分析了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学习效果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混合式教学模式必然成为当前教学的主要方式。整体来看教学的效果评价,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有明显效果的。受访者普遍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但是在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和交流交互方面的评分相对较低。这与当前部分研究[9]和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衷还有所差距。

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个人体验和各教学环节的认知上还存在偏差,在实施过程中,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缺乏内在主动性,导致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另外在课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引导也很依赖。因此,混合式教学是否可以有效开展并取得效果,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另外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潜在性、间接性和长期性优势的感知不明显,因此,短期内的评价较难测量这一类的教学成果。

本文基于样本数据得出初步的结果,分析过程中难免存在偏差。后续研究将会考虑构建科学的社会学习结构,从互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13]等方面考虑重构评价体系,同时考虑采用结构方程加深对不同因素的研究,以期建立更科学、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COLLINS-THOMPSON, KEVYN, HANSEN, et al. Towards searching as a learning process: A review of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Principles & Practice, 2016,42(1):19-34.

[2] 郭英姝.线上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改革与实[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62-63.

[3] 张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创新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36.

[4] 彭秀芳,曾令斌.高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研究及启示——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147-151.

[5] 杜洪晴.混合教学模式下英语视听说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海外英语,2020(13):54-55,59.

[6] 冯翠.混合式教学背景下《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6):57-58.

[7] 周晓春.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构建和等级量表设计[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11):163-167.

[8] 厉旭云,王琳琳,梅汝煥,等.生理科学实验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评价[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39(12):1781-1784.

[9] 孟志华,孙竹君.基于蓝墨云班课的审计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教育现代化,2019,6(44):153-156.

[10] 杨剑.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及效果分析——以成都师范学院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8):9-13.

[11] 曲景秀,杨丹.“网络+课堂”的大学英语混合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358-360.

[12] 吕均刚,田家富.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以智慧职教的《基础会计》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62-65.

[13] LEE, H. Social learning constructs in informal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C]//In Proceedings of E-Learn: World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in Corporate, Government, Healthcare, and Higher Education. Kona, Hawaii, United States: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 (AACE),2015: 1503-1508.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析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基于聚类分析的互联网广告投放研究
“县级供电企业生产经营统计一套”表辅助决策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