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提 要: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具有较好的活力和韧性。营业收入總额与上年基本持平,为48.31万亿元;入围门槛继续提高13.32%,达到78.23亿元;资产总额扩张了10.42%,达到343.74万亿元。在严峻的外部冲击下,服务业500强企业的净利润出现首次负增长,收入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不同行业的获利水平分化明显,朝向少数行业、少数企业集中。与此同时,服务业500强的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物流及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发展日新月异,入围数量大幅攀升至157家;地域结构朝均衡发展,这对于拉齐全国的服务能力,就近服务生活和生产,发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服务业500强;规模特征;效益特征;行业特征;区域特征;所有制分布
(一)总体规模保持稳定,活力和韧性较好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榜单显示,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8.31万亿元,与2022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以下简称上年)相比,微增0.33%。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1-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三年增长16.89%,年均增长率为5.34%,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韧性。如图1所示。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继续明显提高,为78.23亿元,比上年的69.09亿元提高13.32%。资产总额达到343.74万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6.57%,与自身同比增长10.42%;所有者权益总额43.44万亿元,与上年相比微增2.08%,与自身同比增长7.44%。如图2、图3所示。
可以初步判断的是,尽管受到外部冲击,服务业500强群体内部还是保持了较好的活力和韧性。一方面,入围门槛持续提高,服务业大企业群体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水平。另一方面,资产总额的增速快于营业收入,也快于所有者权益的增速,而且资产总额与自身同比的增速快于与上年服务业500强企业相比的增速,说明服务业500强企业呈现出积极扩张的态势。其扩张既得益于严峻的市场环境加速了企业的优胜劣汰和并购重组,也得益于服务业500强企业坚定信心、提高负债率经营的情况,以及自身的持续成长和精进。
(二)千亿级以上企业数量保持稳定,腰部企业不断聚集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达到万亿元及以上的企业数量8家,分别是国家电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银行、京东集团和中国人寿,数量比上年增加1家,中国银行和京东集团首次进入万亿级俱乐部。
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及以上的企业数量为87家,比上年减少1家。与此同时,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下规模区间的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为50家,比上年减少了22家。100亿元-1000亿元规模区间的企业数量增加了23家,达到了363家。如表1所示。
2013-2023年榜单发布的11年间,营业收入在100亿元以下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了230家,100亿元-1000亿元规模区间的企业数量增加了189家,千亿元及以上的企业数量增加了41家,体现了服务业大企业整体的进步。但也要看到过去4年间,服务业的千亿级俱乐部企业数量基本上维持不变,既可能是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也应关注到服务业大企业从百亿级向千亿级迈进的过程可能遇到增长瓶颈问题。
进一步分析2023年入围的87家千亿级企业情况,从行业看,主要分布情况为,商业银行13家、多元化投资8家、住宅地产8家、保险7家,互联网服务、综合能源供应和综合商贸各5家;从总部所在城市看,北京29家、杭州9家、上海9家、深圳9家、广州6家、厦门3家和武汉3家。从所有制看,国有企业59家,民营企业28家。
(三)IT服务、物流及供应链服务的重要性提升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营业收入占比最高的前十个行业分别是商业银行、电网、互联网服务、保险业、住宅地产、物流及供应链、多元化投资、多元化金融、综合商贸和电信服务,合计贡献营业收入的70.83%。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50家企业涉及20个行业,其中化工医药商贸5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T服务)5家、住宅地产 5家、综合商贸5家、多元化投资4家、能源矿产商贸3家、物流及供应链3家。综合来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及供应链、多元化投资、住宅地产和综合商贸对服务业500强的规模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如表2所示。
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及供应链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这几年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22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平均增长了21.18%,38家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企业的营业收入较上年平均增长了14.28%,推动服务业的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物流及供应链服务等在服务业500强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一)净利润出现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朝少数行业集中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净利润(指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下同)总额为2.89万亿元,较上年下降8.25%,与自身同比下降5.96%,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和新冠疫情的影响直接相关。如图4所示。
从具体分布看,净利润水平在100亿元以上、10亿-100亿元之间、0-10亿元之间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8家、127家和276家,相比上年分别减少5家、8家和10家,同时,亏损企业为59家,相比上年增加24家。可见,各个段位的企业所获得的净利润水平相比上年都出现恶化。如表3所示。
从不同行业来看,商业银行、互联网服务、多元化金融、保险和电信服务这五个行业的净利润总额最高,合计为2.45万亿元,对服务业500强总体净利润的贡献达到84.73%。和上年净利润贡献位居前五的行业相比,净利润进一步集中,贡献率提高了6.2个百分点。其中,47家商业银行所获得的净利润总额约为排名第二的21家互联网服务企业的8倍,相比上年6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另外,这五大行业中,前三位行业与上年一致,保险业位次不变,住宅地产退出前五名,位居第七位,电信服务进入前五。如图5所示。
(二)效益水平行业间差异显著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平均收入利润率(指归属母公司收入净利润率)为5.97%,相比上年下降0.58个百分點。不同行业企业间差异较大,证券业、商业银行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分别为27.72%和20.66%,大幅领先其他行业个位数的收益水平,呈现断层式分布。行业平均收入利润率低于服务业500强平均水平(5.97%)的行业多达36个。如表4所示。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人均净利润(指人均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9.28万元,相比上年(20.71万元),略有下降,在不同行业之间也出现很大差异。排名前五的行业是商业银行78.87万元、证券业46.45万元、园区地产38.71万元、水上运输37.84万元、能源矿产商贸32.07万元。
(三)资产利用水平持续走低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资产利用水平持续走低,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0.84%,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7.35%,总资产周转率为0.1406次/年,较上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表5所示。
(一)行业格局不断优化,现代服务持续崛起
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行业入围数量不断分化,伴随着传统的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入围数量的连续走低,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物流及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日新月异,服务业整体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物流及供应链服务的入围企业数量从201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81家攀升至2023年500强的154家,占比也由16.20%增加至30.8%。这些行业既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图6所示。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共分布在42个小类行业领域、12个中类行业。其中小类行业内企业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行业包括:商业银行47家、综合商贸39家、多元化投资39家、物流及供应链39家、住宅地产33家、软件和信息技术(IT服务)22家、互联网服务21家、金属品商贸19家、公路运输18家和综合服务业18家。和上年相比,住宅地产大幅减少11家,软件和信息技术(IT服务)增加8家。
(二)物流及供应链企业稳定增长,努力服务新发展格局
考虑到中国邮政集团中邮储银行占比较大,相关行业特性和物流供应链行业存在差异,为避免数据出现异质性差异,因此在报告的分析中,将中国邮政单独列为邮政,不计入物流及供应链企业。
参与并购的124家企业主体中,有国有企业87家,民营企业37家,和上年基本一致,国有企业依然是并购的主力;主要行业分布是,多元化投资19家、综合能源供应12家、物流及供应链10家;主要地域分布是,广东21家、浙江17家和福建13家。其中,多元化投资和综合能源供应大都有地方投融资平台功能,近几年这些企业正处于并购的高峰期,并形成了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地方公共服务企业。此外,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企业受到行业整体处于上升周期的影响,也是近几年并购的主力。在地区中,广东和浙江是服务业发展大省,福建服务业快速崛起,相关企业参与并购整合活跃度提升。
(一)广东保持领先,北上苏浙闽齐头并进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入围企业总部在少数区域的特征依然显著,但地区格局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苏浙闽奋起直追,北上广传统三强地位被打破,除了广东依旧保持领先,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福建呈现出齐头并进的态势。如表7所示。
从入围数量看,广东80家,在第一梯队独占鳌头。其次是浙江52家、北京41家、江苏47家、上海49家、福建41家,位列第二梯队,合计数量303家,占比60.6%,其中福建服务业大企业快速发展,从2019年的24家,增长到41家,增加了17家,从第三梯队跃升至第二梯队。山东、河北也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入围数量分别为27家和23家,处于第三梯队。此外还有天津17家、湖北17家、重庆17家、湖南15家、安徽13家、广西13家和河南11家。
从企业规模看,北京地区入围企业保持了绝对的优势,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4876.83亿元,远高于第二位的甘肃(1500.50亿元)。入围数量位居第一位的广东,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990.43亿元,仅为北京的1/5左右,排在第四位。上海的入围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901.14亿元,排在第五位。福建、浙江和江苏分别排在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十四位。北上广传统服务三强的优势不容忽视,苏浙闽在保持入围企业数量优势的同时,还要在成长规模上进一步发力,形成一批数量和质量俱佳的服务业领头企业。如图7所示。
(二)中部入围数量增加,东北部持续减少
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来看,相比上年,中部地区入围数量保持增加,东北部依旧在下降,仅入围3家,其中吉林地区没有企业入围。2020-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东部地区从372家企业减少到370家企业,中部地区从58家企业增加到69家企业,西部地区从65家企业减少到58家,东北地区从5家企业减少到3家。如表8所示。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入围数量继上年首次出现下降后,入围数量再次减少,为239家,低于国有企业入围数量261家。这也是民营企业在2020年、2021年榜单中短暂超过国有企业的入围数量两年后,第二次被国有企业反超。
(一)民营企业效益下降程度大于国有企业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入围261家和239家,营业收入分别为34.77万亿元和13.58万亿元,分别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2万亿元和0.68万亿元。国有企业在营业收入规模和净利润总额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在服务业500强中的占比分别为71.89%和76.33%,相应的民营企业占比仅为28.11%和23.67%。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益指标都出现了下降,民营企业的下降程度大于国有企业。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分别为6.33%和5.01%,相较上年分别下降0.43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1%和1.70%,相较上年分别下降0.13个百分点和0.73个百分点。从二者比较看,民营企业的資产收益率更高,国有企业的收入利润率更高,但受到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大幅度下滑的影响,民营企业在资产收益率方面的优势在减弱,收入利润率方面与国有企业的差距在拉大。如表9所示。
从创新水平看,国有企业研发费用合计为1627.48亿元,占比49.12%,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合计为1685.53亿元,占比50.88%。国有企业的专利数量为270820项,占比88.72%,民营企业的专利数量为34443项,占比11.28%。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略微超过国有企业,专利水平大幅低于国有企业。
(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各自具有显著行业优势
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依旧在不同行业中具有各自明显的优势。就入围数量而言,国有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民营企业在电信、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上提供的新兴服务更具活力;国有企业在政策性或者自然垄断属性较高的行业更具优势,民营企业在准入门槛较低或者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更具有竞争力。如表10所示。
(一)供需两端相互制约,倒逼企业承压转型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工业企业经营整体压力较大,对B端服务需求引致不足,研发设计、流通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咨询、广告营销等服务的需求空间明显压缩。与此同时,这些服务业态多年来发展不充分,对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服务不足,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甚至成为产业升级被“卡脖子”的根源之一。B端服务业态在需求端受抑,在供给端有效服务不足,从而出现供需相互掣肘的局面。
实际上,B端服务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总体上滞后于制造业,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引致出来的产物。中国制造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粗放的发展方式,并没有给本土服务带来太多的发展空间和有效锤炼提升的机会。一大部分B端服务的发展长期以来面临“有没有”和“好不好”的双重困境。当前,制造业企业转型迫在眉睫,现代服务尤其是围绕产业数字化带来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被视为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相关服务业态的发展被寄予重要期待。然而,诸多新兴、现代服务发端于消费,产业端尽管加速发展,但成熟尚需时日,比如物流服务中To C端的快递业发展成熟,To B端的物流仓储还存在短板弱项;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正处于消费互联日趋成熟,产业互联探索发展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探索、推动现代服务业态的发展壮大,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需要深度耦合和协同创造,方能打破服务供需两端相互制约的局面。
在消费端,服务业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接触型、聚集型等消费服务增长显著。但也要看到,当前消费服务业在品质化、个性化和高端化等方面距离消费升级过程中人们的期待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在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消费的边际增长动能将更多转向教育、医疗、康养、娱乐、理财等“非必需消费品”领域,原有的功能性需求也将向高阶迈进,向便捷性、舒适度、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着眼今后一个时期,此类消费服务需求将随着需求侧“元气”恢复而加快释放,对供给侧的服务业企业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经营效益分化持续,价值增值整体有待提高
过去几年,受到外部多重因素冲击的影响,服务业大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率总体持续走低。相比2019年,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净利润总额、平均收入利润率和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下降了3.67个百分点、1.28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经营效益出现更大差异,2023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行业净利润排名前五的行业合计贡献了84.73%的净利润,其他39个行业的净利润占比仅为15.27%。相比上年前五大行业净利润占比78.53%的情况,服务业500强的获利水平进一步集中,不同行业在服务业整体效益走低中分化更加突出。
造成这一现象,除了受到嚴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要看到服务业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价值增值水平亟待提高。其背后有三方面的原因值得关注。一是服务业大企业发展模式长期较为粗放,专业化运作、规模化组织和网络化服务能力不足,尤其在面向B端的服务中更加突出。制造业生产流程和分工网络更为复杂,产品的异质性程度更高,需要解决各类数据、物质、资金在线上和线下的流动,格式、标准、流程更为复杂,同时还需要对所服务的产业领域有足够的认知和把握。这并非在朝夕之间能够完成。二是追求风口,在核心服务能力的打造上专注度不足。在过去多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很多企业都是“摊大饼”的发展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等风口领域多元化布局,快速做大,但在专业化、品质化服务能力建设上缺乏足够的战略定力。三是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中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关注不够。明晰客户需求在企业成长中至关重要,这决定了铁路公司做的是铁路生意还是运输生意,贸易公司的定位是商品集散还是管理商品流通。显然,后者才是对客户真实诉求的回应,才能在铁路、批发业式微的情况下,还能以其他运输方式、以更高级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以客户需求为逻辑起点的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竞争格局头短尾长,优质企业创建不充分
当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而我国服务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尚存在诸多矛盾和不平衡问题,头部企业少和尾部企业多并存,低技能行业企业多和高技术行业企业少并存,对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支撑不足。
一是不少服务行业的头部企业尚没有形成巨头优势与尾部企业小散乱现象突出并存,行业整体的竞争力偏弱。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向前发展,服务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但头部优势企业发展并不充分,集成性的服务供给能力,规模化、网络化的服务资源配置能力面临较大短板。同时大量中小企业服务规范和水准不足,距离成长为行业内的“专精特新”企业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以餐饮、外卖、居民服务等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进入过剩与以信息技术服务、科研服务为代表的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高密度的现代服务行业进入不足并存,服务业整体发展存在结构失衡问题,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的利润水平、生存状态和发展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在此情况下,不少服务业态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闲置问题,在外部冲击中抗风险能力较低。这些问题的背后有高端产业人才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也有部分服务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对内开放力度,降低准入门槛等迫切需求。
(一)知难而进,增强发展信心,争创世界一流
一要知难而进,积极主动作为。当前,外部环境依旧复杂严峻,服务业企业经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企业经营恢复将经历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企业对此要有客观清醒的认知,更要善于化危为机,积极主动作为,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要把握大势,增强发展信心。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十四亿人口消费潜力巨大,大健康、医养、文旅等很多领域的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传统企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生产性服务需求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服务业企业需要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国家发展愿景,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三要服务大局,争创世界一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努力发挥服务业黏合剂和牵引力的作用,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推动不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消费市场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创建“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做出更大成绩。
(二)着力创新融合发展,努力扩大服务市场规模
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努力识别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生产性服务的迫切需求,主动融入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程,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在推动制造业企业提升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作用。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空间。
二是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中寻求企业增长的一席之地,尤其要重视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中带来的数字化需求,提供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增强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协同能力,提升企业在新的服务需求和新的服务模式中的创新力。同时善于发挥数字经济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增强融合效果。
三是着力促进服务业态与城市功能融合和空间整合,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中发挥好服务支撑和带动作用。一方面,紧紧围绕城市发展,要看到中心城市对服务的聚集性需求,更要看到卫星城市乃至城镇乡村中的服务疏解需求,在消费服务、市政服务、流通服务中挖掘潜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服务业态时空消费的同步性特征,利用文旅、商超等业态带动城市空间发展。同时要善于发挥总部效应,提升针对数字经济等新兴服务的人才、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聚集力,发挥服务业大企业对城市新兴服务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增强服务供给质量
价值创造是企业组织存在的理由,也是经营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主题,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夯实高质量发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根基。服务业大企业要把握好服务业发展中“为人服务,为产业服务”的本质要求,扎实开展价值创造行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效益效率,增强服务的供给质量。
一是围绕核心客户,布局、整合核心资源,提升核心服务能力。服务业大企业要着眼客户需求,投入关键服务要素,实施内外部专业化整合,建立服务体系,提升协同服务、增值服务的专业化能力。同时能够持续建立和积累行业Know-How,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全面提升产品服务品质。
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能力。以数字经济大发展为契机,重视技术进步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市场分析、客户开发、业务设计、运营管控流程再造,梳理价值创造环节,挖掘企业价值创造点,形成价值创造体系。以精益管理理念为抓手,推动服务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明确服务管理标准,强化关键环节和重点要素管控,建立健全服务管理体系,提升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在合规尽责前提下,鼓励探索性和创新性服务项目,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强化业态创新。
三是树立彰显企业特色的价值创造文化,形成全员创造价值的共识。一方面构建以价值创造为逻辑的绩效考核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员工全力参与价值创造行动。另一方面挖掘企业内部价值创造的典型示范,学习同行业价值创造的典型经验,庖丁解牛式地剖析价值创造模式和特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价值创造经典范式。
(四)持续开展对标对表,提升服务绩效水平
对标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对比标杆找差距,对比表格抓落实,从发展目标和过程控制两方面为企业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思路。鉴于对标数据的不易得性和企业间经营的差异性,服务业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对标工作。
一方面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整体和分类相结合。中国服务业大企业大多是多元化经营,各个业务板块之间差异较大,往往难以找到精准的对标对象。企业要通过整体对标,为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明晰战略定位、确定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分类对标,为将各专业公司打造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提供行动指引。二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企业要通过定量对标,精准分析差距,為效益效率提升确立清晰的刻度和要求;同时通过定性对标,进行专题分析,确定关键管理要项,为改进提升而寻找有价值的启发和借鉴。三是将过程和对标相结合。企业既要通过结果性的财务指标对标对表,发现差距,明确优化目标,同时要进行过程对标,研究对标对象的发展思路和商业模式,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厘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节点和方法等。
另一方面以核心指标为牵引,形成指标管理体系。在对标对表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财务、市场、运营、组织等方方面面、复杂多样的指标数据。对标管理难度大,各个板块和各个职能容易各自为战,偏重短期绩效目标,出现“公地悲剧”,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总部层面需要根据企业实际,以ROE、EVA、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为牵引,以安全、速度、价格等基本服务要求为基础,结合业务特色和价值创造逻辑,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持考核与激励紧密结合等原则,形成世界一流的管理提升指标体系,推动企业发展从数量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效率型转变,从注重短期绩效向注重长期价值转变,从单一价值视角向整体价值理念转变。
(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共建健康有序生态
服务业大企业既是市场主体,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效益效率为己任;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要有推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健康有序发展的担当,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产业控制、科技创新、安全支撑作用的使命感。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家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的情况下,服务业大企业更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切实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共建产业生态。
一是做好产业组织者和赋能者,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条和生态网络的融通创新、有效衔接和协同运转。聚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的协同,增强服务的管道作用和流通功能,畅通经济循环;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提升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农业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聚焦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大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深入产业客户的经营活动,提高现代物流、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价值创造水平,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二是做好发展表率,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大企业要勇于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切实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持续成长为追求,遵循商业常识,在发展能力和存续时间两个维度上同时取得胜利。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摒弃短视,提升核心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要奋力抵御危机,应对不确定性,以创新、改革、优化,增强发展韧性;还要跳出路径依赖,顺应新技术新革命新賽道,合理布局新的增长曲线,实现企业接续有力的成长,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作者为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