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然
近来某企业高管失言,露出职场中霸道高压不讲人性的一面,被网民一边倒批评。如今事情告一段落,很多人也觉得,最终结果总算是为打工人出了一口气,或许印证了那句新一代出来“整頓职场”的调侃。
职场文化改变了吗?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毕竟,众人在网上的愤怒和声讨,直接整顿的与其说是职场,不如说是大众舆论。相关的人事调动,也是因为网民的声量影响到了公司形象,而不是因为相关部门的员工们有什么动作。
试想,如果真的要“整顿职场”,难道不是相关公司的员工们也在其中有所参与才对吗?围绕着“霸道上司”本身,出声的多是“愤怒的打工人”,相关职场人则闷头不吭,两个群体是不是出现了分化?
我们常说,东亚社会的高强度工作文化,是和社会等级制度、服从意识这些要素相关的。比如大家一直讨论的日本职场的“过劳死”现象,就要归咎于臭名昭著的日本传统职场文化—打工人不能比上司更早下班;就算没什么事情也要显得忙碌;下班后还要参加客户酒会、团队建设,不参加就显得不合群;年假也不能多休,不然显得自己不够勤快……这种情境下,上司不合理的要求,打工人也要默默接受,超长工时换取的是终身雇用、稳定就业和同侪好评。
近几十年来社会变化下,这套传统工作价值难以为继。就在日本,以保守著称的安倍政府居然在任内的2018年通过了一套新的劳动环境改革方案,目的是改变日本的企业文化。方案包括对每个月、每年的最高加班时长加设上限,以及企业还有责任保证每个员工每年休满一定数量的年假,等等。究其原因,是日本的终身雇用制下长工时带来社会疏离,恶化少子化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政府做改革,其实是希望企业不要对劳动力竭泽而渔,要让劳动力去休闲、消费、享受生活,才能有新的劳动人口。
所以,旧的努力加班文化的衰退,既和个人权利意识变强、新一代文化变迁有关,也是社会生态变迁下,为了维持经济运作而产生的新的必然。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加班模式在逆其道而行之,那就是为了高薪而疯狂加班。
这种加班文化,最常见的莫过于金融、法律、科技等较高收入的领域,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拿命换钱”的职业。不得不说的是,这些领域的收入,也常常比其他行业更加可观。这时,加班就很难说是因为传统职场文化。这样长的工时,大概主要还是因为个人收入的激励作用。
在这几天的舆论事件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当事人和愤怒的群众其实分别属于上面这两种情况呢?当事人暴露了互联网公司高层的高压赚钱文化,普通人厌恶传统加班文化。而对加班的反感,乃至传统工作文化的衰退,并不会影响高压赚钱文化的继续存在,因为现有的经济体系下,一些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在我们踌躇满志“整顿职场”的背后,高薪职位和普通职位在工作文化上的差距或许在变得越来越大。只要类似的言论不出圈,霸道而残酷的职场文化就可以在高回报的工作环境中继续存在着。
这种分化是否越来越普遍了?就连日本的劳动环境改革,也遇到了类似的争议。整套改革方案有一项争议很大的内容—给“高技能专业人员”提供特殊的豁免,让他们可以避免触碰最高加班工时的红线,想加班多久就加班多久,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让普通打工人稍微喘口气,和允许“高级打工人”玩命工作,其实属于同一个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