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艳
猪坏死杆菌病是一种在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中广泛流传的疾病,致病菌为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necrophorum)。该病的主要侵染部位是受到损伤的皮肤组织、口腔和消化道黏膜处,该病一般为慢性感染,病情严重时感染组织部位会发生坏死,甚至可在体内脏器官处出现坏死病灶。猪坏死杆菌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我国一些常见养殖动物如猪、牛、羊、鹿中均有发病报道,其中猪坏死杆菌病最为常见。了解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猪坏死杆菌病,这一由坏死杆菌感染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各地均有散发病例报道。尽管此病并未引发大规模流行,但其散发性却给猪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危害。此病可导致猪只皮肤、口腔黏膜及胃肠道黏膜的坏死,严重时甚至可致猪只死亡,进而给养猪业带来显著经济损失。然而,本病在临床上尚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导致许多养殖场缺乏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从而加剧了经济损失。
一、病原简介
坏死杆菌,是一种独特的病原体。在感染的组织中,它常常展现出球杆状和丝状的形态,直径介于0.5~1.7μm之间,而其长度更是可以达到100μm以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达到300μm左右。染色后,坏死杆菌的着色并不均匀,表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并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串珠状的排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菌体并不具备鞭毛,因此无法自主运动,同时也无法形成芽孢。坏死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在37℃的环境下生长得最为旺盛,其对环境pH的要求为7.0。该病原体存在三种菌型,分别是A型、B型和AB型。A型能够在血液琼脂上生长,形成具有金属灰白色光泽的扁平菌落,并能引发β溶血现象。B型则在培养基上形成黄色且隆起的菌落,边缘整齐且呈圆形,不溶血或仅有轻度溶血。AB型则介于两者之间,形成中间致密而外周疏松的毡状菌丝。此外,坏死杆菌还能在其生存期间分泌出多种外毒素,导致机体组织出现水肿的情况。同时,它也能够分泌出导致组织坏死的内毒素,其中常见的毒素包括溶血素和白细胞素等。这种病原体对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其活性会迅速降低。在100℃的温度下,仅需1分钟就能将其完全杀死。同样,坏死杆菌对消毒药物也相当敏感,例如1%的福尔马林和5%的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失去活性。然而,这种病原体在污染物中却能够长期存活,这为其在环境中的传播提供了可能。
二、病原学特征
该菌形状多样,镜下观察多为球杆状、长丝状、细管状等。在培养基中一般呈现长丝状,新生菌在内部形成空泡而呈现不均匀的串珠状。该菌可从患病动物的内脏组织如肝、脾和肺部的坏死病变中分离,健康动物的粪便中也可以检测到坏死梭杆菌的存在。坏死梭杆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pH7.0、温度37℃是坏死梭杆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普通琼脂培养基中不适合该细菌生长,但在补充有血液、血清、葡萄糖提取物的琼脂培养基中能够良好快速生长。常见的消毒剂对灭杀该菌的效果极佳,如使用0.5%苯酚、1%福尔马林或者1%高锰酸钾可在5min内杀死该菌。然而,它可以在粪便、受污染的土壤和有机物中存活长达50d。尤其是在氣温低下的冬季,它可以存活数月。坏死梭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创伤后直接接触和食物传播等,主要的病源通常为病猪或者带菌猪,细菌会大量存在于病猪患部的坏死组织和炎症渗出物中,从而污染周围环境成为传染媒介。这些因素也导致了该细菌传染率较高,并且除了家猪外也对其他多种养殖、野生动物易感。
三、流行病学
本病的源头在于病发和携带病原的动物,它们的体液和排泄物富含病菌,能污染周边环境,特别是对饮水、饲料存放区、地面和围栏构成持久性的病原滋生地。这种病原在湿润的湿地和低洼池塘区域尤为活跃。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由创口侵入,猪只一旦遭受外伤,如争斗中的咬伤、运输过程中的挤压或人为操作导致的伤口,如未严格消毒的打耳标、截尾等,都可能成为病菌的入口。皮肤感染,如由恶劣饲养环境引发的阴暗潮湿或皮肤病,如皮癣、寄生虫,会促使病猪因瘙痒摩擦而产生破损,进而诱发此病。高产母猪在长时间卧躺或生产时,腹部和产道的磨损也可能导致感染。哺乳期的幼猪通过吮吸乳汁也可能传播病原。猪、牛、鸡同样具备较高的易感性,本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都有可能发生,但湿度较大、雨水频繁的季节,病例可能会增多,呈散在性流行。在临床实践中,本病常与其他猪病并发,如猪瘟、猪口蹄疫和猪副伤寒,且当环境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或营养不足时,病症更易显现。
四、临床症状
1、坏死性皮炎
皮炎中以坏死性类型最为常见,俗称破皮症或烂疮,尤其在幼猪阶段,无论是保育猪还是哺乳仔猪,都容易遭受其侵袭,就连育肥猪也并非免疫。病猪的皮肤病变主要集中在头部、颈部、单侧身体和臀部,表皮和真皮层可见明显的坏死和溃疡区域,散发出强烈的恶臭,往往伴随严重的继发感染。初期疮口如针孔或绿豆般微小,外观类似洞穴,表面覆盖着干燥、硬实的结痂,周边皮肤轻微红肿,但并无痛感或热感,患处皮肤苍白且毛发脱落。随着疾病加深,感染逐渐侵蚀到疮洞深处,皮下组织呈现广泛性坏死,并伴有大量棕灰色或灰黄色渗出液,原有的干痂脱落,皮肤大面积溃烂。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会深入肌肉层,严重时甚至穿透腹壁和胸壁,引发胸膜炎和腹膜炎等并发症。这时,病猪会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腹痛、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对于这种病症的防治不容忽视。
2、坏死性口炎
坏死性口炎一种被称为口腔急性坏死性病变的疾病,它在幼猪群体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年龄不超过2个月的猪只。尽管此病症不常被称为白喉,但其对猪只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病原体侵袭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唇部、舌头、口腔黏膜以及扁桃体等关键区域。受感染的幼猪会经历显著的不适,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咀嚼痛和进食困难。这些症状不仅影响猪只的食欲,还进一步导致营养摄入不足、体质下降以及生长发育受阻。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表现为体温急剧上升、病猪极度疲惫,并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和腹泻症状。
3、坏死性鼻炎
仔猪与育肥猪群体易受坏死性鼻炎疾病的侵袭,其显著特征是鼻腔软组织出现非正常病变,具体表现为坏死斑点和溃疡,并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排出。同时,鼻腔粘膜还会出现明显的炎症性肿胀,严重阻碍鼻腔内部通道的通畅。随着病情的恶化,该疾病可能进一步影响鼻甲骨和面部骨骼结构,对鼻窦和肺部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些猪只因此会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食欲大幅减退,饮水量锐减,伴随着体态明显消瘦和营养状况急剧恶化。
4、坏死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初期症状可能与普通肠道感染相似,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疾病初期,病猪体温通常保持正常,但随后会迅速升高41℃~42℃,同时表现出严重的腹部不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的食欲会显著减退,甚至可能完全拒绝进食。此外,病猪的排便次数和量会明显减少,粪便变得稀薄并散发出强烈的异味。在粪便中,还可能观察到脱落的肠粘膜、受损组织碎屑或血液痕迹。值得注意的是,病猪的体重会急剧下降。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病猪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生理机能衰竭,并最终导致死亡。另外,当坏死性肠炎与其他疾病如猪瘟、猪副伤寒、大肠杆菌或沙门氏菌等并发或继发时,病猪会表现出更为广泛的全身症状。因此,对于坏死性肠炎的诊断和治疗,必须高度警惕,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并减少病猪的死亡率。
5、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尸检分析时,不同类型的感染病例显示出各异的病变分布特征。局部病变可能呈现出多样的扩散模式。患坏死性皮炎的猪只,除了皮肤病变,其内脏如肝脏、肾脏、脾脏和胃部也显现出脓液浸润的病灶。口炎型猪只则以唇部、口腔、舌体和上颌的坏死区域为显著特征,伴有牙龈肿胀,散发出强烈的恶臭气息。鼻炎型猪只的情况尤为独特,其鼻腔结构受阻,黏膜呈现红肿状态,喉部微小的坏死点清晰可见。同时,它们的肺部充血严重,散布着灰褐色的坏死斑点,肺小叶间质有明显的扩张。对于肠炎型病例,肠道和胃黏膜可见大面积的坏死和溃疡,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甚至出现肠穿孔和腹膜炎的症状。当疾病进程延长且病情恶化时,病死猪的全身器官都展现出明显的营养耗竭迹象,肾脏的包膜变得难以触及,肝脏质地变得坚硬,膀胱黏膜增厚显著。口腔、胃和肠道的黏膜遭受严重的坏死性炎症侵袭,状况极其严峻。
五、疾病诊断
1、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一般可通过各患病部位的特殊症状、病理变化、特殊气味和相对应的机体功能障碍,同时结合发病的流行性特征,即可初步作出疑似疾病诊断,但还是需在实验室检查后才能最终确诊。
2、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患区域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样本,制成薄片,经染色并透过显微镜检视,通常会显现特征性的圆珠形或棒状微生物。同时,迅速将样品置于严格的无氧条件下进行病原体接种。在初次分离细菌的过程中,可适度添加抑制剂以阻断杂质菌的滋生。接种后的样本立即置于厌氧培养箱内,经过约48小时的培养,可以看到菌落形成,其边缘色泽浅淡,中心透明度高,整体呈现淡绿色。对于初步筛选出的可疑菌株,需进行纯化培养以确认病原,借助生化特性分析作为判断依据。若条件允许,可以借助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确切的病原体鉴定。
六、预防措施
1、减少黏膜损伤
为了优化猪群的健康管理,关键在于精细调整饲养环境,根据猪只的成长阶段、品种特性及性别差异进行动态分群,这有助于降低混群引发的冲突风险,防止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健康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务必注重猪舍内部环境的整洁,清除潜在的危险物品,以免无意中划伤猪皮。一旦发现猪只皮肤有破损迹象,应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可以使用紫药水进行初步处理,或者撒上适量的青霉素粉。对于深度较大的伤口,应实施隔离护理,强化卫生消毒程序,同时施予盐酸头孢噻呋、恩諾沙星和环丙沙星等广谱抗生素,以预防可能的二次感染。这样的细致照料,将极大提升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2、搞好环境卫生
首要任务是彻底清空猪舍中的废弃物和污水,随后以洁净的水源进行深度清洁,以消除残留的污物痕迹。对于废弃物,我们应转向环保的循环利用策略,将猪粪转化为可再生资源,还能将沼液和沼渣作为高效肥料,提升废物的转化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猪舍的环境设计也至关重要,充足的自然光和通风系统在高温季节尤为关键,因为这有助于抑制病菌的滋生,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此外,确保猪舍的干燥和适宜的温度调节,既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猪只健康生长环境的基础。通过这些综合管理,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理想的猪舍生态,促进动物的健康成长。
3、定期进行消毒
养殖场管理者务必深刻领会消毒的关键作用,构建严谨且前瞻性的消毒管理体系,确保每个环节的操作标准化,清晰定义消毒的核心要素。特别关注那些细菌病毒容易积聚的区域,如角落、排泄物处理区、饲料槽、墙面、交通工具及人员自身。在消毒剂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那些安全、高效、环保且无残留的选项,例如来苏水、过氧化氢或漂白粉等。消毒剂的轮换使用至关重要,需精确掌握剂量,以避免引发抗药性问题或因过度使用导致的健康风险。消毒过程中务求彻底,不留任何遗漏,这样能有效消除角落中的潜在病原体,从而显著降低猪感染坏死杆菌的发生率。
4、重视仔猪剪牙
在仔猪出生后的2周左右,推荐实施适当的牙齿修剪程序。首先,确保所有工具的卫生消毒,遵循严谨的操作规程。完成剪牙后,紧接着进行止血和消毒步骤,双重防护以防止任何感染或后续出血。通过这样的精心处理,可以有效防止哺乳期间的争斗伤害,同时也有助于预防仔猪的坏死杆菌病的发生。这样的护理措施对于新生猪只的成长健康至关重要。
5、规范饲养管理
为实现对生猪养殖的高效和精准管理,需构建一套全面且细致的饲养管理体系,明确并强化操作规程和期望标准,以优化整体养殖效率。关键环节在于饲料的精细管理,确保从可靠的供应商处获取,严格监控饲料的质量与均衡营养,确保其口感适宜,利于猪只消化。饲料存储需谨慎进行,杜绝霉变,任何可能影响猪只健康的饲料不得使用,冻结饲料和冷水饮用均应避免,以免对消化系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强化微量元素补充,如铁和硒,旨在提升仔猪的免疫力和体质,从而显著降低猪坏死杆菌病的发生率,保障猪只健康。
6、无害化处理
常见的环保处置途径包含有:生物降解、高温销毁和转化技术等。生物降解作为一种主流方式,特别适用于病猪遗体的处理,它要求在特定区域,如远离养殖区且远离水源的地方设立专用设施。尸体会被放置在经过特殊设计的装置内,每层都需覆盖一层消毒剂,如熟石灰或漂白剂,接着进行密封并添加更多消毒措施。同时,任何抛弃至河流、湖泊或野外的行为都被严格禁止,非法宰杀和贩卖行为也需杜绝。相关部门必须强化监管,确保病死猪不会流入食物链,以维护食品安全的最高标准。
总之,猪坏死杆菌病虽然并不属于猪场的一种常见疾病,而且本身不能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传播。然而猪场一旦发生本病,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科学地处理,也会导致猪场遭受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本病的预防要点就是要避免出现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因此要格外注意在养殖过程中的饲养管理模式,避免猪只产生外伤。
(作者单位:125200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