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影像方志:都市报融合转型的视频化路径

2024-05-29 10:18:25毛瑀涵曹国东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4年2期
关键词:都市报时报都市

毛瑀涵 曹国东

作者信息:毛瑀涵,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曹国东,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都市报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挤压。在转型过程中,重新发现以及确立守望地方文化的新定位,形成地方文化认同,是都市报突破困境的有效办法之一。《都市时报》用诗意化叙事的中视频描绘昆明文化特征,利用视频号传播机制打造影像方志进行地方文化传播,为都市报融合转型视频化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

关键词

都市报 价值重塑 影像方志 视频号

一、都市报的转型困境与价值复归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自媒体蓬勃发展,都市报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一个个同质化猎奇、刺激的图像信息,冲击着都市报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运营模式。在都市报的发展中,“市井”起到重要的作用[1]。反映地方风貌,更加注重“社会”纬度的话语空间,联系市民是都市报的责任也是先天的优势,讲好地方故事,深耕地方社区,增强当地用户地方链接的归属感、幸福感,从而增强用户黏性进而盘活都市报。

《都市时报》在地方文化深耕与媒体融合转型中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径。《都市時报》是昆明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都市报,在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都市时报》在完成了自己互联网平台矩阵的打造和升级后,倾力打造和展示都市时报的精品视频,在视频号运营模式中借助了影像志的形式,运用了影像志对地方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系统记述的方式[2],同时又区别于《方志中国》等传统纪录片式的影像志,创新性地将视频号“短平快”的传播特点与影像志结合,在不断积累的碎片化影像中拼贴出一个有着完整脉络的地方叙事。《都市时报》视频号的转型实践路径在流量获取与都市报地方价值守望中找到了平衡点,对于都市报转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都市报视频化创新的实践路径

渠道和影像方志形式的创造性结合与利用给予了《都市时报》制作优质视频机会。着眼深挖地方文化,凭借自身相对较好的传播力,利用视频号顺势打造媒体影像志;在具体打造过程中通过构建视频的时空脉络,在打造自身“生活化”连贯叙事的同时,借用情感传播构筑用户媒介记忆进而为用户重建媒介地方感,为开拓自身的用户市场流量变现并发挥社会功能提供了可能。

(一)建构影像志脉络

法国学者让·伊夫·塔迪埃(Jean-Yves Tadié)认为,文学作品构建了时间和空间两种结构,空间结构在展开的作品中为读者建构了静态和动态的组织和体系,景物又渗透着社会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特点[3]。影像志对其纸质形式——地方志的迁移是较为成功的,在保留地方志时空叙事条理的基础上运用影像的轻松直观呈现特点,扩大了地方文化传播面。借用影像志的优势,《都市时报》利用视频号碎片化传播特点对其进行了创新性运用,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依照社会分类体系粗略划分时空的影像志,《都市时报》在线形的时空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划分成更加细微的具体情景,在特定的时间点与地点展现昆明大小事;同时又利用视频号可以通过在视频标题中键入“#tag+类别”的方式对相似主题的视频进行归类的功能,将一个个碎片化的视频整理归类串联成线性的完整时空,在连贯的自然时序的流逝与具象的空间变迁中展现昆明城市的时代文化特征。

以时间为线,展示昆明城市文化在媒介中的演进。视频号中的“春城文脉”栏目“昆明24节气”系列视频,同步自然时序,将24节气与昆明的人文四时景观与生活习俗进行勾连。例如,在秋分之际拍摄昆明城中的人吃酸汤猪脚火锅,寒露之时饮用清茶的习惯,用时序变化展现昆明人的饮食文化。而在空间上,针对昆明城中建筑变迁的历史文脉,“春城文脉”栏目打卡了昆明100个特色文化空间,穿过形形色色的街道,来到有着浓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戏窝子牛街庄、徐霞客纪念堂,抑或来到彰显当下时代城市青年活力与思想的文创园、咖啡馆等等,从空间结构上描绘昆明城市张力。随着文化空间一个个在视频号中呈现,昆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彩的赛博格局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除时空线外,视频号引入人作为时空交织的节点,将昆明城的文化进一步深耕细化。“时间玩家”“360行”等栏目从微观的个人视角,记录生活在这同一座城市中不同职业的个体的职业实践和多样的生活方式,拼接出来的是一幅完整的城市居民生活景观,这些都是时空宏观结构中的昆明城市的隐喻。《都市时报》利用视频号与影像志形式的创新融合为其提升自身社会价值,成为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参考,实现了自身地位的沉淀与城市守望价值的递归。

(二)主打生活化叙事

短视频时代出现了严重的叙事危机,无法言说任何事件,致使当下的数字媒体环境正如韩炳哲笔下所说——一切被简化为信息与孤立的符号——缺乏叙事[4]。而叙事为人们提供观看世界的视角以及生活的经验,但当下叙事的危机让人们悬浮于虚无的表象之中,失去了对现实环境的感知。媒体具有提供具体经验参照的社会功能,但当下这个功能正在减弱。《都市时报》在视频化转型的过程中重拾对叙事的重视,采用影像志中人物志的叙事模式并从生活化视角出发,以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工种作为展现城市生活机理的参照标,从职业认同的角度展开自身的叙事体系。

围绕“生活化”叙事方式,《都市时报》视频号中开辟“360行”栏目,对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中所统计的昆明本地现有的职业进行拍摄,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将一些大众化职业,还有小众职业如宠物殡葬师、赛车手等都以短视频影像的形式呈现于聚光灯之下,为昆明城市职业以及城市中的每一个从业者提供存在意义的参照标。生活化的叙事不仅体现在用词遣句上更体现在画面的选择——崇高医疗职业者也有自己饮茶健身的私下生活,宠物殡葬师也为支撑城市中一个个家庭的意义建构提供了支撑作用,每个用户在视频号所构建的自己职业形象,以及其他本地的职业形象的叙事中感受到了贴近性并从中寻找自身存在以及自己职业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增强了《都市时报》读者与城市分工、城市运作之间的连接。《都市时报》用影像的方式对当地的文化进行记录,以一种中观视角观测其间,环视周围的一切。以他者身份观测一座城市,发掘城市中一些人们习以为常不易发觉的生活习俗,挖掘深巷中还不被大众广为人知的职业,以媒体视角揭示这些文化元素,守护一座城,这也使其影像与文本有了生命的温度和呼吸,彰显都市报的社会守望公共性价值。

(三)善用情感化传播

提高地方的文化认同有助于促进地区的发展,而地方媒介对建构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5]。借用影像志摘选重大事件形成集体记忆的方法以及对内容严谨、实证的要求,《都市时报》利用视频号实现两者的连接并进行了创新。《都市时报》利用视频号自带的两种功能实现了用户媒介记忆的建构,一是利用视频号的时间标识和地点标识在具体情境中营造氛围;二是内容本身以及评论、点赞,最重要的是运用了视频号的基于亲密关系的转发功能,发挥了情感传播的作用,让情感因素参与进视频中事件并在与其他用户的狂欢互动仪式中形成基于地方归属感的媒介认同,进而实现对都市报视频号的媒介依赖[6]。用户在视频号评论区中书写亲身经历的感受,隐喻着整个地方对于事件的记忆与态度。例如,东川丰收中,评论区里顶着云南IP的网友发表的“东川大丰收啦!”“东川欢迎你”“点赞”等文字,在视频号标注好的时间节点2023年9月、地点定位东川等信息共同构筑了集体狂欢的具体时空。其内容在朋友圈传播并不断增加记忆书写的过程中,以视频为纽带,地域文化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了维系,实时书写在视频号上的用户痕迹佐证着作为地方影像志的《都市时报》视频号内容的真实性,也成为包含地方记忆新的影像志的一部分。地方记忆的塑造功能也使《都市时报》沉淀为地方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四)重建媒介地方感

在媒介化的当下,以“可消费”“可展示”为标准的网络媒体将远离人们真实生活的抽象概念包装成人们的真实环境,如同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人们在当代社会中变成了孤立却又不断想融入大环境的苦闷的个体[7]。都市报转型过程中,为“原子化”个体重建地方感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必要之行。影像志松弛有度的内容与形式搭配手法,为地方感的数字化提供了具体形式上的借鉴。而《都市时报》在视频号内容制作中利用影像志浓厚的地方色彩,实现用户地方感的重建。在视频号中将视频内容压缩至中视频的长度,每则视频的长度大约在1分45秒到3分钟之间,拉长短视频的叙事时间,建立完整的内容框架,同时又区别于长视频的慢节奏叙事,为用户更轻松感受地方文化打造了最舒适的叙事时空。在内容选择上,《都市时报》立足本地城市场景,选取“接地气”的城市素材拉近与用户的时空距离并通过慢节奏的叙事、航拍等艺术化的呈现手段,推远用户对熟悉空间心理距离,为用户形成良好的地方观感提供可能性。在形式表达上,《都市时报》以主持人(记者)的解说为线索,视频号用色调柔和悠扬的轻音乐,带领观众穿过昆明或繁华或幽静的街道,重新发现与欣赏身边这条穿过百遍却没多留意的街边小店,尽可能减弱视频带来的中介之感。例如,《都市时报》视频号中一则关于咖啡馆的短视频,拍摄了一间都市快节奏中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咖啡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市时报》让用户以漫游者的身份通过视频内容,重新认识自己身边习以为常的城市景观,呈现一幅城市与市民和谐交融的画面。《都市时报》视频号影像志内容成为用户体验城市连接“附近”的重要凭借,通过短短的一分半钟的新奇体验,激起用户探索“附近”的热情,在对所生活的城市重新充满期待和向往的过程中重塑地方感。

三、《都市时报》视频化创新的经验启示

目前,《都市时报》通过视频号中影像志的打造虽吸引了一批稳定的用户,但仍面临着用户市场未全面打开,公共价值与商业价值欠缺的现状,需要继续进行内容层面细致的规划以及用户习惯的培养,同时谨慎处理报业和微信平台之间的长期发展关系。

(一)用户规模的突围与习惯培养

目前《都市时报》的目标用户具有一定的圈层化特征,圈层化让《都市时报》有稳定的受众群,但同时也无疑为自己的视频内容设置了门槛。新媒体时代,报业同其他媒体一样在用户规模上的突围需要引起社会各阶层以及圈层的共鸣[8]。前期内容策划以及方志框架的搭建,中期呈现形式的娱乐化与内容的草根化的配合,让用户在观看的同时获得知识增量,最终激发用户对社会的关注与探索。目前《都市时报》计划策划的“味道”栏目,通过拉长策划周期积累地区文化素材,深入城市深巷挖掘,去展示从基层市井到繁华都市中心的“味道”。例如,可以策划探索极为平常的某种水果在云南独特的“一生”,从该水果的生长环境——土壤土质、水源、地域气候、生长周期的特点,通过冷链技术保质,再到餐厅制作成独具本土特色的味觉盛宴,呈现一样中又不一样的云南美食,在后期制作上还可以邀请本土音乐人为视频进行音乐创作,为“味道”增添更多的感官刺激。

同时,《都市时报》培养用户的观看习惯也至关重要。社交媒体平台中算法逻辑深度嵌入用户的媒介使用行为之中,改变着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习惯[9]。《都市时报》影像志的构建逻辑已经做出一定尝试,但若想与当下碎片化短视频的接收模式对抗,《都市时报》需在深度用户调研的基础上密切内容选择与呈现的逻辑体系,让用户形成特定的观看逻辑,逐渐培养用户的观看习惯。《都市时报》需打造自身的粉絲群,定期对粉丝进行访问与喜好搜集,在此基础上提取分析,不断尝试更新,最终可以形成一套稳定独特的视频生产模式。

(二)自建可控平台与商业反哺

平台引流可为都市报生存提供一定的支撑,但正如范·迪克所提到的“免费商业逻辑”以及“平台中心化”[10]的现象,都市报在平台运营的过程中也需要谨慎提防平台以“免费使用”为吸引,在这一过程中将其账号运营所积累的数据、生产的运作体系收集分析后对账号进行商业操作的可能性。都市类媒体在融合转型的过程中要树立客户端本位的平台意识,注重客户端日常化,打造自主的地方媒体生态矩阵。

《都市时报》在运营方面也需在地区文化与市场之间找一个平衡点,目前《都市时报》视频号也在内容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运用影像志的形式记录地区企业。像视频《花》是对本土企业嘉华食品公司的介绍,从鲜花的种植与采摘再到鲜花饼制作,将云南种植业与食品产业链有机结合,用视频呈现在用户眼前,同时通过对企业经理、员工的采访展现企业理念以及种植业的农民、食客的看法,立体呈现企业的客观形象。视频“御风录”的制作,则是用航拍视角进行宏观叙事,呈现了本土电力公司立足经济发展兼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的社会责任。视频的高质量与当地经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宣传对象的选择上大多与云南本土口碑企业合作,以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企业为切入口,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性,以高质量的内容带动《都市时报》视频号良性发展。此外,也需要提防商业因素过度侵入可能带来的虚假宣传。因此,建立成熟的新媒体广告运营模式,实现新媒体营收反哺媒体融合发展,方可成为《都市时报》长久发展的保障。

结语

报纸作为一种内容的价值生产方式,不会因为其信息承载的“纸基”在市场上的式微而丧失它的地位和意义。只是这个价值生产方式必须架构在数字化的平台上,以深耕垂直内容的方式,在多介质的“跨界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落地点”,探求价值实现更广阔的空间。《都市时报》基于媒体都市报的定位,搭建以城为核心的城市时序、空间、事件的影像方志格局,在转型过程中重新确立了都市报以地方都市为主体,形成地域文化认同,为当下都市媒体在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对于视频号的运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视频化转型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国权.都市报40年:转型与未来:从媒介形态分化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8(25):9-12.

[2]黄辉.影像志助力地方志文化传播的思考[J].福建史志,2021(4):23-27,71-72.

[3][法]让·伊夫·塔迪埃.普鲁斯特和小说[M].桂裕芳,王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24.

[4][德]韩炳哲.时间的味道[M].包向飞,徐基太,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40.

[5]孙宝国,余俊钦.历史·媒介·认同:建构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记忆的地方可能[J].文化与传播,2023(2):16-22.

[6]张星冉.情感、平台、技术:视频号演唱会的底层逻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8):56-59.

[7]项飙,康岚.“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人类学家项飙访谈(上)[J].当代青年研究,2023(5):1-9,21.

[8]吴琳琳.新媒介与文学批评话语权主体转型[D].杭州:浙江大学,2023.

[9]匡文波,王天娇.社交媒体算法推荐传播逻辑与平台社会责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12,21.

[10]何塞·范·迪克,张志安,陶禹舟.平台社会中的新闻业:算法透明性与公共价值:对话荷兰乌德勒支大学杰出教授何塞·范·迪克教授[J].新闻界,2022(8):89-95.

猜你喜欢
都市报时报都市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环球时报(2023-01-09)2023-01-09 17:16:31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车迷(2022年1期)2022-03-29 00:50:28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2
穿越水上都市
琴童(2017年8期)2017-09-04 20:38:53
都市通勤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02:46:13
潮流时报
Coco薇(2016年10期)2016-11-29 02:32:44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
健康传播对青年健康观建构的现状与反思——以《健康时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