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名篇,涉及多个领域,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因此,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可以接触到经典文学,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扩充素材库。引经据典自古以来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一环,学生如果能将这些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借鉴经典文学中的写作技巧,对于提升作文写作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虽然背诵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却完全不会用,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行云流水地在写作中适时运用经典名句。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引导,一步步教会学生学会引经据典,为作文锦上添花。
作文的核心是思想,思想是指引写作的基础和根本。但是,从当前的写作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写作文往往存在凑字数的现象。学生写作文不会立意和布局谋篇,详略安排不得当,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文。针对学生的写作现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好词好句,在作文中合理地使用积累的知识,拓展写作的思想深度,增强作文的可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有大量的经典诵读时间和任务,这也是教师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契机。比如,在带领学生诵读《凉州词》时,除了背诵默写,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葡萄美酒夜光杯”作为名篇名句,它将古人对酒的独特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酒”的含义,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涉及“酒”时,便有典可引,不至于言之无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更是被人们广泛引用,其中的豪放、悲壮、苍凉之意溢于言表。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却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将战争带来的伤害和人们渴望和平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意识到,要写爱国,要写战争,就不能只是从战斗的场面着手,可以从古诗词中引经据典,从“人”的角度出发,更能触动人心,刻画战争的残酷。又如,学生观看爱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1921》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观后感。由于这些电影中涉及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收集写作素材。有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五千年文明古国在近代却遭遇重重困难,顽强的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创造了历史。从近代史的层面切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课文中学到的周总理的名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既符合观后感的写作思想,又极具感染力。
经典名句大多都具有議论性的特征,带有明显的启示意义。小学作文大多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往往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认知相契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将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经典文学名句运用到作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引用经典名句,也可以化用经典名句,让作文的语言妙趣横生。
比如,在品鉴《月是故乡明》的美文时,学生对这个题目感兴趣,因为这个标题来自经典古诗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它来作题目有什么好处。首先,这个标题作为一句经典诗句,大家看到“月是故乡明”就会联想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作者仅仅用五个字,便将文章的情感基调点明了。其次,用“月是故乡明”这种极具思想深度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厚度和文学艺术性。无独有偶,教材中的名篇《青山处处埋忠骨》,与这篇文章相似,作者在篇末再次引用诗句,与题目形成了呼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经典名句的不同使用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引用名句,也可以间接引用名句,或者化用名句,加深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深层次理解。很多文学大家也化用经典名句,比如古诗名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泽东的诗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同步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形成一个化用名句的意识,也让学生明白,作文不仅仅是引经据典,也要符合自己的创作需求,让经典名句完全融入自己的作文中,收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改变目前大部分学生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进行阅读的现状,引导学生将阅读中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名篇中不乏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名句素材,学会分类整理各类素材。
小学教学目标中,对素材的分类积累也时有提及。比如,有些单元任务设定直接要求学生搜集整理与某一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积累素材。以“读书”这个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读书”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积累相关名言并进行分类整理。比如,“知识是全世界的精神食粮”“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对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在学生积累相关素材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与读书相关的主题写作活动,让学生一边积累一边运用。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恰当的地方引经据典,写出真情实感,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引用不恰当,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在《新学期新气象》的主题写作中,学生直接用“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表达同学们聚了散、散了聚的现状。虽然名句的意思与学生想要表达的情境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运用到这个作文中并不恰当。又如,一个学生写作文《梅》,开篇直接引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以此引出对梅花的描写就十分恰当。在写作文的时候,学生引用名句能提升作文的文学性与可读性,能丰富作文的内容,但也并非“必须”引用名句,更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名句,让学生明白引经据典不在量而在质,要明确经典文学本身的内涵与意义及其使用的场景,避免写错、用错名句。
总之,小学生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是提升作文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积累素材,做到活学活用,提升作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