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张娜,贵州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编辑。
摘要
从近年来的出版实践看,历史文化类图书读者的文化品位日益提高,受众规模稳步上升,图书品类更加丰富。地方出版社在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出版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进入新时期,地方出版社如何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是需要不断深化探索、优化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的出版发行为例,探讨优化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出版的路径,为地方出版社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 图书出版 地方出版社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2]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增进文化的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起着重要作用。就地方出版社而言,进入新时期,如何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是需要不断深化探索、优化实践的重要课题。
从以往研究看,《大数据时代下历史类图书市场走向分析及策划建议》[3]、《历史类图书出版现状及未来趋势之我见》[4]、《历史题材图书的当代流行演变》[5]等文章,分析了历史题材类图书的市场现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综合相关数据及研究成果对历史文化图书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可见近年来,就受众而言,历史文化类图书读者的文化品位日益提高,受众规模稳步上升;就品种而言,历史文化图书品类更加丰富,其中通俗读物仍占据主要市场,兼具通俗性与学术性的图书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就文化倾向性而言,外版图书明显增多,但本土图书仍占据绝对优势。随着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在持续优化的外部环境中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历史文化图书市场中占据更特殊、更重要、更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以《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为例,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优化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出版的路径,为地方出版社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借鉴。
一、深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筑牢优质图书生产基础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历史上的贵州,长期封闭落后,文化传播力相对较弱,多彩贵州的文化魅力没有得到有力彰显。进入新时代以来,贵州宣传思想战线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致力于对贵州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发生的千年巨变,重塑贵州的对外形象,让一个崭新的贵州挺立于世人眼前。近年来,深挖、传播地方历史文化,愈加成为贵州地方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方向,黔版图书品牌的打造亦在这一方面的出版工作实践中向纵深推进。其中,贵州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的《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既突出贵州历史文化重点、兼顾大历史走向,又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一书由曾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范同寿先生写就,项目获2021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出版后获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十一届“金牛杯”装帧设计铜奖。该书内容涉及古、近代在贵州这片大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及与贵州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全面介绍贵州古、近代历史文化的著作。图书上、下册分别以“贵州历史谜题”和“贵州历史文化”主题词为线索,以笔记的形式对贵州历史大脉络、大走向进行有选择、有重点的评述,观点鲜明,引人入胜,有助于读者了解贵州历史的发展阶段与特殊性,感受贵州的厚重与神奇。
该书将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全面呈现了贵州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文化与文明图景。上册以“贵州历史谜题”为线索,主要聚焦于政治、军事方面的人和事;下册以“多彩”“神秘”“和谐”“包容”四个贵州历史文化的主题词为线索,将经济、文化、民族有关的人和事作为记述的重点。作者着力挖掘贵州历史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并将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例如,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今考古发现、文物保护等相联系;将夜郎的谜题与秉持科学的研究态度、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联系;将秦皇汉武等统治者的举措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等等。跟随作者的笔调潜入历史的深海,回顾贵州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加深对贵州的了解,在寻觅与思索中意犹未尽的同时,读者对多彩贵州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愈加强烈。
《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的出版实践说明,资源是强化优质图书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出版机构应把立足地方、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充分挖掘优质资源、加大優势资源开发力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一)深挖内容资源
1.建立地方历史文化内容资源库。依托本地优势,立体化、线上线下全方位地挖掘、整合颇具影响力和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资源,通过系统分析甄选出适宜本社进行开发的优质内容,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重点打造特色产品线。
2.提高既有优质资源的挖掘和使用效率。基于现有的内容资源,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多渠道、多角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如通过电子书、有声书、知识服务等方式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再推广、再利用。
(二)深挖作者资源
1.精心维系现有作者资源。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与作者保持良性互动,竭力为作者提供优质的、专业的出版服务;项目结束后,持续关注作者的研究动态或创作进展,注重回访与后期互动,与作者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2.用心开拓潜在作者资源。借助现有的作者资源,发现作者圈子里的潜在优秀作者,并与其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出版物、图书营销渠道调研、地方历史文化相关论坛或组织机构等多种形式寻找不同风格、类型的作者,打造多层次的优质作者资源,扩大读者的选择空间。
(三)深挖资金资源
1.争取国家专项出版基金资助。深入研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结合国家出版基金等基金的申报指南策划优质的出版项目,争取获得出版基金资助。
2.争取地方政府或相关组织机构的资金支持。策划与地方政府工作重点相关联的出版项目,争取获得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或相关专项资金的支持;增进与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联合开发可实现双赢效果的地方历史文化出版项目,争取社会性资金的支持。
二、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特色图书出版品质
从《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封面文案看:首先,编辑团队结合书写历史这一主题,从其作用方面考虑,拟定了封面文案上的第一句——“不知过去,无以知将来”,点出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引起广大读者对历史,尤其是对贵州历史的关注。其次,该书作者范同寿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贵州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在这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省内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作者本身出发,编辑拟定了“一部浸润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多年的诚意之作”这句文案,以此拉近与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最后,就这部书的内容、体例、思想内涵等方面的特点而言,它不同于以往写贵州历史与文化的图书。“笔记”这一体例本身即是其一大特点,它使作者的书写能涵盖更丰富的内容,使图书最终呈现的内容可谓“广博”;它也使作者的行文读起来相较单纯的学术文章而更显通俗、有趣,既不失历史之真实,又充满理性思辨的意趣。由此,编辑团队又提炼出“一部识见广博、充满理性思辨意趣的历史笔记”这句文案。以上三句文案,较好地概括了图书的特点、作用,简洁凝练,易于传播。
从《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装帧设计看:封面经过多次推翻重做与细节调整,最终在色彩、基调等方面均契合图书主题,简约大方、寓意深刻。封面左上角的拼音选用了与2008年首版《贵州历史笔记》封面拼音相近的字体,有“传承”与“接续发展”之寄托。精装本外封封一与封四底部的线条状似连绵起伏的山脉,实为贵州省地图的部分轮廓,既凸显贵州山地高原文化特色,又意蕴贵州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绵不绝;线条上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边缘如水墨晕染,若隐若现,代表贵州的生机、活力与历史文化的神秘多姿;烫银的工艺使线条轮廓闪闪发亮,更有质感,更显庄重;内封硬壳封面采用雅纹纸,拼音、书名、线条等均采用烫金工艺,典雅隽永。整体而言,图书封面、内文的装帧设计均与内容若合符契,相互增辉。
团队以精益求精的文案、研发设计等有效提升了图书品质。可见,专业的人才队伍是出版机构打造特色图书品牌的有力支撑。加强提升编辑能力素养,培养团队创新服务意识,可促进特色图书品牌的形成,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加强编辑能力素养提升
1.着力提高编辑的历史文化素养。通过广泛阅读,与作者深度交流,向专家学者学习等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发现好作者、好内容的敏感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甄别精华与糟粕的基本能力,在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2.着力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通过专题培训、轮岗、走出去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项目运作能力、融合创新能力,形成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以此打通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推广等多个环节流程。
(二)加强创新服务意识培养
1.着力增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创新意识。强化人才队伍了解读者、了解市场,懂策划、会策划的专业能力养成,基于地方历史文化作者、内容资源库,增强团队成员创新意识,深耕地方历史文化、立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读者需求的创新产品。
2.着力增强专业人才队伍的服务意识。立足历史文化相关的专业论坛、网站,多样化的图书销售渠道及各类畅销书榜单,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精准捕捉目标读者和潜在读者,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项目、产品,为多层次的读者对象提供优质服务。
三、拓展宣传途径,最大限度提升图书影响力
《贵州历史笔记》(上、下册)以笔记形式展开书写,文笔放松,文字流畅,如讲故事般呈现真实的历史与多彩的文化,使历史文化充满理性思辨意趣。那些至今未解的历史谜题,那些在历史的烟尘中熠熠生辉的人与事,无一不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无论是作者笔下充满人间传奇的贵州大地,还是他在书写时传达的历史观,都吸引着读者深入阅读,乐此不疲。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贵州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紧密联系,通过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与事,带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一个并不边缘的贵州,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与强大的前进定力的贵州。得益于图书优质的内容及出版方的宣传运作,该书自出版发行后反响热烈。
在对图书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编辑团队精心谋划、提前做好宣传准备。宣传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分前、中、后期三个階段实施。前期:通过梳理新书宣传资料,联系宣传渠道并发送宣传资料、寄送宣传样书,在各新媒体平台发布图书相关讯息与内容等为新书预热。中期:在贵阳举行新书首发式,邀请作者及当地知名文化人士参加,以座谈会、读者问答、现场签售等形式展开,联系省内外媒体资源进行推广;结合“4·23”世界读书日举办读书分享会等相关主题活动。后期:多平台发布相关书评。自出版发行以来,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天眼新闻、动静贵州、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等多个媒体平台对该书进行宣传报道,掀起了一股学习贵州历史文化、传播贵州历史文化的热潮,进一步塑造了贵州的良好形象。
实践说明,做好宣传推广是吸引读者,实现市场份额占有率最大化的必要手段。对地方历史文化图书的广泛宣传,亦是出版社履行文化传播使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重要体现。
(一)做好宣传推广的前期准备
1.提前谋划宣传方案。宣传人员提前介入产品的生产设计环节,加强与编辑、设计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图书内容,精准定位目标受众,精心提炼图书卖点,并结合实际,综合考虑营销宣传的成本投入和产出率,进而做出完备的宣传推广方案。
2.精准做好宣传预热。根据不同的渠道来优化宣传物料,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在相应的渠道、平台进行物料投放,让读者能在各个平台看到这本书的信息,同时根据读者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宣传推广方案。
(二)形成持续性的推广传播
1.加强线下活动,注重读者体验。通过新書发布会、签名售书等使图书在短期内产生一定影响,利用各种图书订购会、书市、书展等开展一系列活动;策划可持续开展的活动,如联合相关机构,针对书中涉及的地方历史文化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等,使读者在活动中收获切实可感的文化体验。
2.借助新媒体,做好线上宣传。积极拥抱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喜马拉雅等宣传平台,增强新媒体运营能力,针对图书的内容、受众等基本情况和不同新媒体平台及其受众的特点推出不同的宣传内容;与媒体平台合作进行推广,通过博主荐书、主播直播等形式连接读者,增强互动,同时形成多平台联合宣传的传播矩阵,逐步开拓历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结语
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出版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契合广大读者阅读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地方出版社在地方历史文化图书出版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深耕本土资源,加大地方历史文化挖掘开发力度,生产出地方特色鲜明、不可替代性强的优质图书,或可成为地方出版社纾困解难的一条重要路径。地方出版社应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深挖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资金资源,找准发力点,才能事半功倍;要强化专业人才队伍支撑,特别是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以保证特色图书的出版品质,增强读者黏性,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酒香也怕巷子深”,要主动拥抱新媒体,多方式、多平台加大地方历史文化图书的宣传推广力度,实现以供促求、以求养供的良性互动,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EB/OL].(2019-01-03)[2023-06-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
2019-01/03/c_1123942672.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2-08-16)[2023-06-08].https://www.gov.cn/zhengce/2022-
08/16/content_5705612.htm.
[3]张潜,唐莉.大数据时代下历史类图书市场走向分析及策划建议[J].中国编辑,2015(2):48-51.
[4]方莉,历史类图书出版现状及未来趋势之我见[J].编辑出版,2020(6):55-61.
[5]张程,陈晞.历史题材图书的当代流行演变[J].中国出版,2022(10):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