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关于红色文艺评论的三维审视

2024-05-29 01:09李文华
艺术传播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

[摘  要]红色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专业的、权威的、有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是推动红色文艺健康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传承革命文化的应有使命,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举措。红色文艺评论应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对红色文艺进行科学评判,并通过改进评论方式、营造良好评论生态、培养专业评论人才、构建评论自主知识体系等路径,为红色文艺创作提供指引。

关键词文艺评论 红色文艺 价值论 认识论 方法论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由红色资源见证的革命文化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那么,如何结合时代所需,去歌颂奋斗历史、高扬革命文化、彰显爱国情怀?红色文艺无疑是一条历史性和当下性兼具、广度和深度兼具的绝佳路径。红色文艺旨在宣传革命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构建时代价值取向、精神坐标。正确认识红色文艺本质离不开红色文艺评论;只有借助文艺评论的力量,红色文艺才能更加切实地担负起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民族认同感的使命。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实现红色文艺评论发现价值、评判价值的功能,就要从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这三维视角去审视之。其中,价值论回答的是红色文艺评论的功能问题,认识论回答的是红色文艺评论的原则问题,方法论回答的是红色文艺评论的路径问题。

一、价值论:红色文艺评论的独特功能

可以说,红色文艺评论是红色文艺发展的“方向盘”,是调节红色文艺与社会、人民之间关系的关键环节。红色文艺评论依据特定的理论标准和评判方式,对红色文艺作品褒优贬劣,为红色文艺生态激浊扬清,挖掘、阐释红色文化内涵,为创作把脉、为鉴赏引路、为时代鼓与呼,让红色基因更好地赓续传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一)弘扬革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

红色文艺作品极具中国特色乃至当代性,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当前红色文艺评论的深层次任务是重塑与凝练红色文艺中感人至深的革命文化,展现新时代红色文艺的整体风貌。近年来,西方世界中的反华势力互相勾连,企图重启冷战思维,从各方面遏制中國发展,打压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尽所能,大肆污名化中国。面对这种态势,尤其需要红色文艺评论激励红色文艺精品涌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努力奋斗的时代精神,启发人、激励人、鼓舞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抗不良文化思潮,坚定文化自信。

虽然世界各国的处境、文化、制度千差万别,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克服困难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这方面的内容是最容易引起人共鸣的。红色文艺评论应能将中国红色文化解码成更易被感知、接受、认同的文化符码,彰显中国人民关于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观、宇宙观,展现坚韧、自信、顽强的中国人民形象和精神风貌。这有利于立体、生动地向世界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

红色文艺评论是连接红色文艺与观众的桥梁,具备科学性、探索性及引领性,不断引导受众实现“三个迈进”——引导人们远离消极低俗文化,向更高艺术水平迈进;引导人们超越现状,向未来可能性迈进;引导人们摆脱肤浅审美趣味,向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迈进。也就是说,红色文艺评论不仅能挖掘红色文艺的独特精神,还能用这种精神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并最终内化为每位艺术欣赏者的内在力量。“批评家应当捕捉住某种实际存在着的谱系或线索,将之清楚地展示出来,使读者有了一个新的提示,从而对他自己的经验起引导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中,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红色文艺评论正是以革命文化精神提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路径。

民族认同是国家稳定、社会安定、民心团结的重要基石。红色文艺评论能对红色文艺作品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码,具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革命文化一度出现了代际传承弱化的倾向,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流行文化,对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形象存在认知上的陌生感和疏离感。红色文艺评论可以提炼红色文艺中的英雄精神及价值观,也可以挖掘英雄形象穿透时空的人格魅力及感染力,有助于消除青少年与革命英雄的隔阂感,增强认同感,培养青少年见贤思齐、崇尚先烈、学习榜样的理想信念。

(三)打击虚无主义,抵制不良思潮

曾有部分文艺作品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违背创作规律,以夸张、虚构的生活化叙事对革命英雄进行解构,其“手撕鬼子”“百战不死”“攻无不克”等猎奇化情节制造了一种即时、短暂、廉价的快感,使得英雄形象脱离真实,走向“传奇”甚至“神异”,成为虚无造作的低俗符码,阻断了观众心理与红色历史的深层关联。究其原因,当是创作者忘却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人生真谛的探寻,使红色文艺创作的意义被悬置、误读,未能承担起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职责。因此,我们要果断发出纠正此类错误创作导向的声音。在红色文艺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必需品的语境下,全面、真实、客观的文艺评论是打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利剑,是对丑化、歪曲英雄形象的不良创作风气的积极斗争,更是聚拢人心、清除虚无主义思想毒瘤的有效路径。

二、认识论:如何进行红色文艺评论

红色文艺创作与红色文艺评论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红色文艺因其历史真实性、思想严肃性、价值指向性,特别需要评论来校准创作航向。具体来说,一方面,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媒介传播环境中,红色文艺形态持续创新,红色文艺生态得到重塑,红色文艺理念得以更新,红色文艺评论的呈现方式、评论标准、影响模式、评论路径从而也要进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红色文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处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等关系的维护问题都迫切需要红色文艺评论的介入,需要红色文艺评论提炼出红色佳作的价值引领模式,使之与艺术实践紧密互动,共促红色文艺的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实践的基础上,搭建起多维、立体、全面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具体来讲,红色文艺评论要检验文艺作品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追求真善美、是否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等价值理念等。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文艺评论,要着重揭示文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脉络的反映与认可。这就要求红色文艺评论发挥想象力,深入到文艺作品当中,真切感受、反复理解,将历史真实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将红色文艺创作者与人民联系起来,将红色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文化融合起来,达成对红色文艺客观准确的观照。具体说来,当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尊重历史事实。红色文艺的时代厚度不容置疑,它所反映的历史不容篡改。在面对红色文艺创作实践时,文艺评论应首先依据历史标准,检验作品是否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是否处理好了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虚拟性的关系。在评论中,應坚决打击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坚决批评一些披着红色文艺的外衣去矮化、丑化或诋毁英雄的无稽之谈,坚决防范红色文艺的历史真实性被消解的风险。

第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高度概括和评价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一精神品质也是开创红色文艺评论新局面的思想激励。红色文艺评论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定红色文艺理想信念,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法,将评论视角放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点,为铸就红色文艺高峰提供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推动力。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艺评论的“根”与“魂”,红色文艺的精神、内涵、底蕴皆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研究的基础上。无论是《周易·系辞传》中的“圣人之情见乎辞”,还是《礼记·乐记》中的“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抑或《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文之思也,其神远矣”,都是红色文艺评论应当坚守和传承的“文化基因”。评论者要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并在具体的评论实践中推动作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评论导向

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和互联网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人民对红色文艺鉴赏评论的参与越发深入,这就从本质上要求红色文艺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具体说来,这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红色文艺评论要热爱人民。热爱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应体现在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中。红色文艺评论要追随人民的脚步,将红色文艺创作与红色文艺生产中人民群众的历史记忆、文化情感和对生活的向往阐释出来,将红色文艺作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展现出来,让红色文艺评论融入历史、走进生活、表达情感。红色文艺评论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红色文艺创作者成为挚友,从而感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蓬勃伟力,引导红色文艺创作者创作出更多满足民需、振奋民心的优秀作品。

第二,红色文艺评论要为了人民。红色文艺评论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就要求评论者在面对红色文艺作品时,能够评判该作品是否符合人民的审美价值观,是否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否能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民族认同感。评论者要用通俗的语言让人民看得懂、看得清、愿意看,用柔软的笔触传递革命文化的坚韧精神。

第三,红色文艺评论要属于人民。人民是红色文艺作品的评论主体。在媒介与社会一体同构的时代,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新文艺类型的迅速兴起,带动了人民深度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红色文艺评论与人民是互动的,应主动听取人民意见,捕捉人民的文艺需求新动态,保持鲜活生命力。同时,要以专业的红色文艺评论引导大众评论,这就需要红色文艺评论者融入人民生活,找寻革命文化、时代呼声和人民精神需求的交汇点,自觉承载和表达人民的情感、意志和愿望。

(三)坚持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融会统一于文艺作品并作为其一般本质,是历代先贤的共识。王夫之的“现量说”以承认自然美为前提,认为诗人通过审美观照引发感觉,直至情景交融,产生审美意象。鲁迅谈及文艺批评有“美的圈”“真实的圈”“前进的圈”,肯定了文艺具有真善美的特性。法国古典主义学者布瓦洛认为,自然、理性和道德原则相互联系,而在文艺创作中模仿自然达到逼真,就是真的美,由此要求作家把善与真和趣味融为一片。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认为艺术作品中的美要以真作为基础,而且艺术作品必须体现道德内容,实现扬善惩恶的目的。恩格斯根据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提出的全新的现实主义戏剧理想,实际上也是关于文艺真善美统一的要求。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红色文艺在创作手法和创作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指向“真善美”的统一,其作品主题必定是“求真、致善、臻美”辩证融合的现实展现。下面分别阐述之。

一是“求真”。这里的真,是指文艺作品如实反映现实及其本质,尤其是如实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红色文艺评论应当关注红色文艺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义之真”;坚持唯物史观,掌握历史发展趋势,认清真正的救国正道,追求“规律之真”;追求学知识长本事干大事、秉持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科技之真”。

二是“致善”。这里的善,是指文艺作品有益于民族精神提振、社会进步等的那种思想价值。红色文艺评论应当关注红色文艺内蕴正义仁爱、着眼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之善”,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为民之善”,坚定信仰、舍小我为大家的“牺牲之善”。

三是“臻美”。这里的美,是指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红色文艺不仅要表现崇高善良的人性,还要将美具体化,表现其社会思想内涵。红色文艺评论应当关注红色文艺展现的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忠诚之美”,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的“执着之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朴素之美”。

(四)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红色文艺不是纯粹的政治宣传,也有别于一般文艺,它要通过作品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革命文化精神、影响人们的行为举止,这是它的内在属性。因此,红色文艺评论要关注红色文艺作品是否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否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下对这两者分别作阐述。

一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文化消费时代,红色文艺评论要面对艺术与商业两个维度,并努力寻找二者的平衡点。如果过度追求“艺术个性”,作品就成了“阳春白雪”,难以与大众共享;如果过度追求商业价值,作品恐会陷入“唯票房、发行量、粉丝数”的误区,沾染上铜臭气。因此,“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同样,红色文艺评论不应當被一时的利益蛊惑,过度依赖发行量、收视率等量化指标,也不应“大花轿,人抬人”,哪些作品受到热议就追捧哪些作品,而是应该保持自身独立性,敢于批评、善于批评、勇于批评、精于批评。

二是遵循红色文艺创作规律。红色文艺熔铸了教育功能、文娱功能、美育功能等,只有尊重红色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创造出红色文艺精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红色文艺精品应当体现“三精”的有机统一。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近年来的红色文艺作品将重点置于不同历史境遇下各类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突出人与历史的双重选择。同时,随着各类艺术化的细节和青春元素的加入,相关作品类型也更趋丰富。笔者认为,红色文艺评论应当鼓励这种创新,但同时要注意,红色文艺内在的框架和准则不能突破,否则就容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明星”大于角色的本末倒置局面,甚至出现违背历史真实的硬伤。而且,若一味地强调青春化,也有可能让红色文艺作品产生肤浅化的倾向,缺乏本应具有的厚重感与沧桑感。此外,红色文艺评论应提醒创作者不管加入何种类型元素,

要始终秉持“忠于历史”的思维。创作的根基应是“主流价值观”与“主流受众”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特征应为“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精良制作”;其审美范式应为“塑造中华脊梁式英雄群像”;其方法应为自然柔和地激发人民对理想信念的认知、思考和认同。

总之,红色文艺评论只有植根革命时期的真实生活,紧跟时代文化风尚,敏锐捕捉新的形式变化——包括人民对红色文艺的需求、评论方式的变化等,才能获得蓬勃发展。其文字或话语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以革命文化精髓提振人民精神,才能充满活力,从而推动红色文艺创作走向新的繁荣,铸就新的艺术高峰。

三、方法论:红色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路径

202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坚持正确方向导向”。?红色文艺作品无论是严肃厚重的还是青春奋进的,其创作形式如今均已随着受众意识的活跃而得到极大丰富。文艺评论要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帮助红色文艺处理好经济话语与政治话语、主流文化话语与小众文化话语、教育话语与审美话语所构成的多对张力关系——这无疑是红色文艺高峰建设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一)改进红色文艺评论方式

当前,互联网空间依然存在“钱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资本流量操纵评论力度”“错误思潮侵蚀评论深度”“偏激认知带动评论广度”等不良现象。人们迫切需要专业的、深刻的、厚重的、通俗的红色文艺评论,表达“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红色文艺需求,言说新时代人民对红色文艺的新需求、新期盼。在此语境中,红色文艺评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红色文艺评论要善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客观、发展、全面、系统、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红色文艺作品,评介红色文艺思潮。评论作品时,既不能一味强调作品的内容而忽略其艺术表达手法的创新应用,亦不能过度关注技巧的使用而忽略了作品内涵,更不能过度强调还原历史真实而忽略了与特定时代内涵的结合。

二是优化评论形式。红色文艺创作的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演进,红色文艺评论的形式也要随之调整。应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基本评论原则,积极顺应网络时代的评论方式,开展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红色文艺评论;既不能咬文嚼字、矫揉造作,以老学究式口吻说教,也不能一味堆砌网络热词媚俗,应通俗、说理、明志,让人民群众看得懂、看得清、愿意看。

三是拓展评论传播媒介。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会“由相当纯粹的‘个体认识转变为带有介入性色彩的‘社会实践”?。为防止红色文艺的严肃性在新的环境下消弭,需要专业的评论者、评论媒体、评论组织在掌握革命历史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巧的前提下,用好网络评论的语言、方式、传播手段,营造一种既严肃又活泼、既讲理又讲情、既批评也建设的网络评论环境。同时,要善用“短评、微评、快评”的网络文艺评论修辞特性与受众进行深入互动,促进红色文艺创作和接受的多样化。

(二)维护健康的红色文艺评论生态

一部成功的红色文艺作品,应当经得起人民的评价、市场的检验、社会的考验: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能给人以精神鼓舞;既能尊重历史,又能展现中国美学内蕴;既能提振民族文化自信,又能向世界展现中国良好形象。这就需要积极健康的文艺评论生态环境予以保障,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真理越辩越明”的评论氛围。红色文艺评论的“战斗力”就在于批评。要回归批评本色,敢于对各种不良作品、现象表明态度,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讲真理、说真话,要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文心雕龙·知音》)的勇气。红色文艺创作者和评论者要一团和气、互为师友,营造创作与评论互促互进的良好氛围。

第二,增强红色文艺评论的锐气。红色文艺评论要深入火热生活,关注文艺现状,敢于跟文艺中的乱象、丑态和不良风气做斗争,用富有锐气的批评声音告诉人民和文艺工作者:什么样的红色文艺作品、什么样的红色文艺创作导向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评论者在坚持理性、历史性、专业性的同时,还应具备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共情的表达和阐释能力。

第三,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协同发力。相关管理部门要紧跟红色文艺新形态,发现文艺发展中的隐藏问题,重视文艺评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评论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使之不断成熟。文联、作协等团体要站在文艺评论第一线,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为文艺评论者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培养专业文艺评论人才

做好红色文艺评论工作离不开人,红色文艺评论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决定着红色文艺评论的广度和深度。红色文艺要想深入人心、广泛提振精神,需要将文艺评论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要突出思想引领,以文艺评论骨干培训等方式提升相关人才素养,也要增强队伍建设,培养、凝聚、吸纳更多专业人才,为红色文艺创作添砖加瓦。这里应当包含三个层面:

一是培养成熟的红色文艺评论家。推动红色文艺评论繁荣,离不开大批德艺双馨的成熟评论家。红色文艺评论家应当自觉承担起时代风气先觉者、先倡者、先行者的使命,全心全意深入人民、热爱人民、向人民学习。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知识修养和人格修为,还应自觉领悟马克思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华美学精神、革命文化的当代价值;应主动顺应、融入红色文艺的新形式、新内涵,用好网络工具进行红色文艺评论,着重对网络红色文艺展开评论,加强自身网络素养。

二是培育青年评论队伍。要将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评论的接力棒交到青年人才手中,通过各类文艺论坛、文艺评论相关组织与学会等“识才”,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重才”,以政策扶持和倾斜“爱才”,以畅通各类评论渠道“用才”,引导他们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坚守人民立场,鼓励他们多创新、引风尚,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

三是探索红色文艺评论人才自主培养道路。要回应文艺评论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多方面需求,应做到“四通”,即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疏通、非专业人才与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打通、行业内人才与行业外人才的流动渠道畅通、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媒介连通,从而实现文艺评论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构建中国特色红色文艺评论的自主知识体系

红色文艺评论要以知识体系为支撑,增强其说理性、合理性、讲理性。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的特征在于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立足中国红色文艺实践、解答中国红色文艺问题、推动中国红色文艺创新、发展中国红色文艺理论。这就要求红色文艺评论立足中国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实际,立足革命文化创造经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自身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下面具体展开阐述。

第一,构建红色文艺评论学科体系。要在学科体系的宏观视野下重视、发展、创新红色文艺评论,就要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专业建设意识。要调整优化相关学科结构,建立健全学科和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艺术相关学科同社会科学学科、自然科学学科交叉,促进艺术学、美学、文学、社会学相融合,让红色文艺评论话语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

第二,构建红色文艺评论学术体系。应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立足中国语境、中国国情、中国文艺实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自觉回答红色文艺领域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红色文艺评论的特色。

第三,构建红色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循中国红色文艺发展规律,探索彰显中国审美特质的话语体系和表达体系,使之既能对中国红色文艺作出有效阐释和指导、提振民族精神,又能為世界提供独特的审美和创作实践经验。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避免用西方话语裁剪中国审美。

有效的红色文艺评论应当是基于红色文艺作品的学理评说与讨论。因此,红色文艺评论要“说理”与“叙情”并行,即讲清、讲透为什么要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要“寻根源”与“向未来”并重,即弄清要传承红色文艺作品的哪些精神;要“放烟花”与“搭桥修路”并举,即弄透如何布设力量以建设红色文艺作品“高峰”与“高原”,代代传承好人人可学可做的红色文化。把好红色文艺评论这个“方向盘”,才能更好地让红色文艺创作将革命精神镌刻进每个中华儿女的基因中,以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本文系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革命文化视阈下红色文艺作品英雄形象构建评析”(编号:2022-A-06-(148)-6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文华,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讲师

Value,Epistemology,Methodology:A Three-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Red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Li Wenhua

Abstract:Red literature and ar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Conducting professional,authoritative,and critical literary and artistic review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red literature and art,a necessary mission for inheriting revolutionary culture,and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literature and art. Red literary criticism should conform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the people to scientifically evaluate red literature and art,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reation of red literature and art by improving the way of criticism,creating a good commentary ecology,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commentary talents,and build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f criticism.

Keywords:literary and art criticism;red literature and art;value;epistemology;methodology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年第7期。

②[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8页。

③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访问日期:2023年10月16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新华网,2021年11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11/16/c_1128069706.htm,访问日期:2023年10月19日。

⑤〔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⑥《乐记》,吉联抗译注,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⑦〔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譯注《文心雕龙译注·序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602页。

⑧参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5年10月1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访问日期:2023年10月16日。

⑨同上。

⑩参见易伟平:《2021年党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征与经验启示》,《中国电视》2021年第9期。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国政府网,2021年8月2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02/content_5629062.htm,访问日期:2023年10月19日。

?参见常江、王雅韵:《审美茧房:数字时代的大众品位与社会区隔》,《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论防卫限度一一基于结果无价值论角度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被害人承诺表示之反思——以行为无价值论为基础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