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饭斩娥》传承记

2024-05-29 11:39邹莉莉
影剧新作 2024年1期
关键词:窦娥江西省

1955年,江西省文化局在九江地区发现有一种民间戏曲的业余演出活动一直很盛,当地人称其为高腔戏。1956年,江西省文化局组织了数位专家,经过发掘、调查、研究论证,发现这种民间广为流传的高腔,就是驰名天下的明代青阳腔。当时定名为都湖彭高腔,后改称九江青阳腔。在当地、当时,乡村农家子弟通过抄、唱高腔戏文学习文化很是普遍,手抄本几乎每家都藏有。

1957年,都昌县集中了都昌、湖口、彭泽三县的青阳腔民间艺人,成立了“都昌高腔剧团”。1958年,全团赴江西省戏曲学校集训三个月。

1959年1月,江西省文化局经省委批准,先后从都昌、湖口、彭泽三县调集黄毓盛(一末)、潘康泉(二净)、吴江龙(三生)、查士玉(四旦)、游图彩(五丑)、吴登友(六外)、曹梅卿(七小)、曹跃春(八贴)、骆硕仁(九夫)、吴厚德(十杂)等老艺人赴省城传艺,和江西省戏曲学校弋阳腔班(赣一班)的毕业生,组建江西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传艺教学。学艺的青年演员有万良福、刘安琪、萧曼如、晏致健、汪炎振、段日丽、邹莉莉、童明明、熊中彬、熊丽云、侯爱蓉、李海莲等,还有省赣剧团部分中青年演员童庆初、匡忠彦、潘凤霞、祝月仙、郑苏岚等。第一批学演的剧目由曹梅卿、曹跃春、查士玉传教,剧目有折子戏《姐妹拜月》,段日丽扮王瑞兰、邹莉莉扮蒋瑞莲:《百花赠剑》,潘凤霞扮百花公主、童庆初扮江六云(海俊)、祝月仙扮江花右:《掇盒拷寇》,匡忠彦扮陈琳、郑苏岚扮寇珠、熊中彬扮刘妃;《采桑荣归》,刘安琪扮秋胡、童明明扮秋胡妻、李海莲扮秋胡母。1959年,学员们为国庆节献礼演出,得到了省市领导、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

1960年1月,江西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与江西省赣剧团、上饶地区赣剧团、赣州东河戏剧团、江西省木偶剧团合并,建立江西省赣剧院。从此,青阳腔便在赣剧中作为一种主要声腔被保护、传承、发展,称赣剧青阳腔。

1961年,我师从曹跃春、曹梅卿,学演九江青阳腔的传统名剧《送饭斩娥》。该剧出自《六月雪》(《六月雪》改编自明叶宪祖的《金锁记》传奇)全剧中的第一十八折和第二十折,青阳腔至今仍存有全本,共计二十八出。

传奇本《金锁记》在明清戏曲论著中均见著录。吕天成《曲品》注云:“《金锁》,元有《窦娥冤》剧,最苦。美度(宪祖字)故向此中写出,然不乐观之矣。”可见,《金锁记》是逊于关汉卿原著的。

《窦娥冤》叙窦天章进京应考,将女儿端云嫁与蔡婆之子蔡昌宗为妻,改名窦娥。窦娥成婚不久,昌宗去世。地痞张驴儿逼迫她婆媳俩嫁给他父子,蔡婆无奈应允,窦娥坚拒。张驴儿为逼窦娥为妻,欲以药物毒死蔡婆,不料误将亲爹毒死。张借此事威逼窦娥,窦娥仍不屈从。张又买通官府,诬告窦娥为凶手,昏官屈判窦娥死刑。

青阳腔《六月雪》,以俚俗的曲白改唱明传奇《金锁记》,述窦娥丈夫原名锁儿,项挂金锁。蔡婆以金锁付窦娥,为张驴儿拾去。张遂与赛庐医购毒作案,诬陷窦娥,后竟以金锁为证。窦娥临刑不死,父女、夫妇团圆。

青阳腔改本《六月雪》,无论是场次的安排,唱段的调整,语言的增减以及表演的处理都较传奇本有明显的改动和发展。改本删除了有损窦娥形象、旦唱的[小上楼][四边静][煞尾]等三支曲子,丰富了[苦飞子][不是路][脱布衫][小梁州]等一组婆媳对唱的套曲,强烈地渲染了弱女寡母生离死别的深切感情。但改本删去了窦娥为证冤屈发咒誓的[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四唱段,添入了无关主题的插科打诨,使“斩刑”变为“虚惊”的结局。这或许是青阳腔艺人为丰富剧目,追求舞台效果而为。可惜它将关剧原作精髓,强烈的悲剧意义削弱了。幸喜青阳腔在《斩娥》中仍保留着关氏原著[滚绣球]曲牌中那段咒天怨地的千古绝唱。青阳腔艺人通过舞台表演处理,突出剧中善良和正义的思想内核,以悲愤苍凉的唱腔、高亢激越的锣鼓、粗犷强烈的表演,创造性地演绎此剧,使此剧表演独特、别具一格、另有一番风采。

师傅曹跃春告诉我,《送饭斩娥》一剧是他恩师闻升广最为拿手之作。

闻升广生于清咸、同年间,江西都昌县人,卒年不详,是光绪年间青阳腔福秀兰班贴旦艺人,闻名于都昌、湖口、彭泽及安徽至德、怀宁、贵池、青阳等地。每到一处,村里人都要为之打彩以示欢迎,他擅演背褡戏(即丫鬟戏),拿手角色有《香球记》的赛红、《吐绒记》的凌波、《绿袍记》的春桃、《三积德》的琼娥等。他所饰角色,其扮相身份看似相同,但因人物个性而异。他演《三积德》琼娥送茶时,因暗恋主人,在黑夜烛光之中手托茶盘,躲躲闪闪,眼如火烛,热烈纯真,然因惊恐害怕,于是用低头、斜视、窥探等多种眼神,表达当时的心情,可谓恰到好处。他演的窦娥,在青阳腔中同属贴旦一行,但与背褡戏是两种做工。《送饭斩娥》中,窦娥或双手戴铐,或反插斩标,不能有更多的身段表演。他便利用头上的甩发,配合哀怨的眼神,加上高亢激越的唱腔,唱腔中加以颤抖的哭声,唱到激动处,运用甩发旋转,好似怨恨从头顶冲出。每演至此,观众必打硬彩,以示对演员和人物的同情和对演技的奖赏。他晚年授徒甚多,师傅曹跃春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曹跃春(1926-2005年),江西湖口县文桥人,出身梨园世家,1932年与兄长曹梅卿随父亲曹效礼学艺,师从闻升广,习贴旦。他是新中国成立前新秀兰班艺人,擅演闺门佳丽和背褡戏。在青阳腔前辈中,他年龄最小,敢于创新,根据剧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身份,丰富新的表现程式,如演丫鬟,利用手上绢帕多变,或上甩、或轻咬、或斜拉,加上扭身、小跳以表示天真活泼。《吐绒记》《绿袍记》《三积德》《香球记》四本丫鬟戏,剧中人物身份相同,他却演得各有特色。如演《香球记》中的赛红一角,当兰玉小姐听窗外小鸟声喧叫,丫鬟赛红卷帘观景时,他将倦眼一睁,抬头挺身,欢快地向上一个小跳,拉起帘子,眼睛從左到右向辽阔的江天看去,从他的眼睛和手势的表演所示,就像鸟儿真的在水面上、船顶上穿梭飞旋一样。当发现小姐凭窗凝视岸边时,他以好奇的眼神从旁偷窥小姐的脸,随小姐的目光移向台右,又发现小姐是目不转睛地看岸上的一个垂钓的少年,他嘴角一努,眼睛一斜,以食指在后连连指点着小姐,好像说这下可让我看清了吧。他这样以眼睛细腻传神的表演,把小丫头表现得既聪明俏皮又活泼可爱。演公主和小姐时,他又做摇头颤鬓之姿,以表现其激动、兴奋、娇羞与尊贵的情态。陈妙常、王瑞兰、百花公主、貂蝉、杨玉环、秦雪梅、窦娥等,都是他善演的人物,且已传于后人,成为最优秀的剧目,世代保留。原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坚看了他的《贵妃醉酒》,极为称赞,说他“是江西青阳腔的梅兰芳”。他却说“这都是当年我师傅和父亲教得好”。他演《送饭斩娥》,不仅继承了闻师傅的精华,又以顿步、甩发著称。他走顿步,让人深感步履艰难,脚铐沉重。他在全剧三十余次的甩发中,或上下、或左右,或急慢、或强弱,传情达意,变化万千。

曹跃春的父亲曹校礼,十岁跟班学艺,先习三生、二净,扮三生温文儒雅,演净脚粗犷奔放,颇受群众欢迎,后因嗓子倒仓,改学东场、西场(即文武场)。由于他天资聪慧,学得要领,所以在青阳腔戏班中八把椅子(即大花、副末、正生、小生、正旦、贴旦,以及东场的横直吹和西场的司鼓),把把能坐。他因此成为中秀兰班的顶梁柱之一,特别是他吹奏的笛子、唢呐,神完气足,变化无穷。如他吹《芦花荡》的唢呐,时而如三军呐喊,时而似战马长嘶;他吹《绿袍记》游园中的横笛,多用短促颤音,犹如春天的鸟儿欢闹;他吹《寻亲记》的旅店一场戏时,有悠扬的长音,一唱三叹,衬托出游子的寂寞心情。他在打马锣时,常常将锣抛向空中击打,鼓点干净利索,如打《江边会友》中的[硬五锤],或重或轻,或紧或慢,节奏分明。他一生热爱青阳腔事业,除自己演戏外,还将一身的技艺传给后辈。

曹跃春的长兄曹梅卿(1916-2000年)继承了父业,主攻生行,演出以七小为主,无论是长枪短打,还是武将文生,都能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他的唱,吐字清晰,运腔讲究,高低音转换柔和,或上扬或下滑,腔中常加以上颤和下颤的装饰音,格外动听,韵味特醇。他记忆力尤其好,只要演过、看过的戏,剧中人的行当、上下调度、锣鼓经都记得清清楚楚。他的拿手戏有《玉簪记》(潘必正)、《百花记》(江六云)、《青梅会》(汉献帝)、《桑园记》(秋胡)、《双拜相》(刘谌)等。1959年,兄弟二人和其他老艺人一道,抛家别子,先后在江西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江西省赣剧院工作,教唱,传戏,手抄剧本,录制曲牌、锣鼓、唱腔,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他们口传身授,为江西青阳腔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传授《送饭斩娥》时,师傅兄弟二人,弟弟教窦娥,哥哥授蔡婆。我和师姐熊丽云,分饰窦娥和蔡婆。二位师傅将曹家和闻师傅的真传,以及自己长期演出的积累和创新,倾力传授给我们。

如:当禁子在台上大叫“窦娥出监”时,窦娥听说婆婆来探,悲伤难抑,以颤声内白“哎,苦哇!”蔡婆听见窦娥一声喊苦,冲向下场门口,心如刀绞,做险些支撑不住、颤步欲跌的姿态。窦娥听说婆婆来探,悲从中来,在锣鼓[慢二锤]后,内唱[散头]“九死一生,可怜我半世人生半世鬼”,对处在同受迫害地位的婆婆无限同情,不忍心让婆婆进监触景伤情。在窦娥讲“婆婆!你不要前来,我这里不便哪!”时,要用泣声柔语哽咽着说出,以展示她的善良和对老人的关爱。当窦娥在[闷锤]锣鼓声中双手戴铐上场时,她水发下垂,一步一晃,艰难地从下场门踉跄步至台前,水发向上一扬,看看自己浑身的伤痕,水发无力地甩下,然后慢慢地抬起头来唱:“哎……婆婆老娘……”几个简单的出场动作,就要让人看出她身受重刑,浑身是伤,非常虚弱,眼神要充满痛楚以哭声去接唱。窦娥低头看看自己浑身伤痕,念[暂子](这是在每句念白后面敲击两下小锣的锣鼓节奏),短促、凄厉。“你若进得监来,见我这等光景,兀的不是痛!”在“痛”字后,大锣一锤,在锣声中痛苦地甩发向后,两掌外伸,俯身向前,眼含热泪接唱:“痛煞你了,婆婆娘”。

当禁子向蔡婆提到六月初三决斩窦娥时,三人互相隐瞒,互相询问,气氛一次比一次紧张,隐痛一次比一次难言,最后蔡婆回答时的四句道白,每句中间夹以[暂子]锣经三击。小锣声与口白声交替进行,字短声促,波浪叠起,层层推进,最后一锤大锣,情绪达到高峰,气氛更加悲惨。在大马锣重击中,窦娥水发猛地向上一甩,双眼一瞪在“啊”声中“对眼”,碎步后退,连续甩发数周,浑身颤抖着昏厥(硬僵尸)过去。窦娥的愤、怒、痛、恨,全在这表演程式中展现。禁子赶不走蔡婆,就强行从中分开蔡窦两人(“出水”)。蔡窦不舍,外翻至台内相抱,又被禁子向内扯开(“进水”),仍紧抱不放。禁子无奈,将二人用力推开。曹师傅演出的场景,是蔡窦被分开后,窦娥从左踉跄下场,蔡婆出门回身以头撞门,痛苦而下。

上世纪60年代,我演出时又增各种不同“跪步”,丰富此剧。表演改为:窦娥被推,跌扑于地,跪抱着婆腿不舍。禁子推开窦娥,拉着蔡婆往门口拖,使蔡婆向前踉跄数步。窦娥见婆婆被禁子推得摔出门外,悲痛欲绝,“跪步”扑向门外。禁子抢前一步,捡篮扔出,关上牢门。窦娥哭喊着婆婆,二人在大锣三击中三拉三推“牢门”,欲将牢门打开,无望。蔡婆急得以头撞门。窦娥双手前伸哭喊着婆婆,被禁子反身强拉拖跪,作“后跪步”下场。蔡婆立起又跌,踉跄而归。这里通过多种甩发、不同的“跪爬步”和强烈的锣鼓经,强化了婆媳生离死别之情。

下面这段是师祖传给师傅的精彩表演,我演出或传给后人都坚守原貌。如:刀斧手冲上,大吼“窦娥出监”时,窦娥唱[倒板],唱腔中夹以颤抖的哽咽抽泣,十分悲苦凄楚。唱毕,在[闷锤]锣鼓声中,窦娥身穿罪衣踉跄上台,大锣一擊,甩发向上一甩,抬头,见刀斧手,猛然一惊,向前急冲欲逃。刀斧手钢刀高举,飞步上前,做打倒窦娥状。窦娥走“吊扑虎”,后被刀斧手提起,摔跪在地,反绑插标,在三击锣中,疼痛难忍,痛苦挣扎,被二刀斧手夹臂腾空。在[急急风]中,三人蹉步横走“之”字,窦娥被拖出牢门,下场。此时,锣鼓声突然停止,在死寂的气氛中,沉闷的大堂鼓“咚-咚-咚”三响,紧接着一阵先锋号长鸣。在大堂鼓与凄厉的先锋号声中,刀斧手“闲人站开!”的喊声厚实威慑,每喊一句,夹以先锋号长鸣。“决斩窦娥!”缓慢而低沉的呼喊声自远而近,听得人胆战心寒。这样处理的法场衬托出了窦娥冤气冲天和舞台上杀人场的阴森恐怖气氛。刀斧手喊完,一捶收锣,紧接震耳的[急急风]。二刀斧手一手举刀,分夹窦娥双臂,由九龙口拖跑上场,从左至右,再圆场至台中前区站定。刀斧手猛摔窦娥,窦娥不服,在大锣[三锤]上,纵身上跃,腾空三举三托。最后,刀斧手粗暴地把窦娥压跪在地。这动作表现了窦娥不屈的反抗精神,也表现了统治者的暴戾凶残。窦娥甩发前搭,精疲力尽地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声音悲苦凄凉,每念二字中间吹奏一阵先锋长号。念毕,窦娥突然身子一振,嘶声高喊“老天!”一下甩发,一击重锣,甩发向上一扬,含泪怒视上苍,仰面长呼:“想我窦娥,遭此不白之冤,死得好不明白!”这呼喊声震长空,这长号惊天地泣鬼神。这是一个无辜受戮者的呼唤,是对人间地狱的强烈控诉。紧接着,窦娥在激昂的锣鼓节奏中快速甩发数周,然后猛地向上一甩,挣扎着站立台中。二刀斧手猛推窦娥使其踉跄而行,窦娥唱[一江风][滚绣球],唱腔中强烈的托腔锣鼓与多种甩发跺脚同时进行。大段的滚唱,一气呵成,唱腔中夹以响声如雷的[大参锤]锣鼓点子,配以青阳腔特有的“顿步”(即“锁链步”),表现双脚重铐难行。有人说这种顿步是“雀步”,但“雀步”是踮起脚尖行走的,又叫“踮步”,常用于轻松欢快之时。而“顿步”是以全脚板重重的落地前行,使人感到步履艰难,有脚铐十分沉重之感。师傅说“顿步”一定要走好。全剧达三十余次“甩发”,上下左右,急慢强弱,气氛激昂,节奏鲜明,甩出了人物的满腔怨气,把窦娥悲愤激越、呼天抢地的怨恨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1962年,我们随江西省古典戏曲演出团赴京沪等地献演《送饭斩娥》,得到首都、上海的专家及戏剧界一致好评。

在北京,广东粤剧名伶红线女以及北方昆曲剧院著名演员李淑君观看演出后,至后台看望我们,高度赞赏此剧表演风格独特,还向我省文化局长石凌鹤提出想跟我学演此剧的想法。在上海为文艺界演出时,我演窦娥,熊丽云饰蔡婆,谢幕时,艺术家们热情地给我们献花,著名沪剧艺术家丁是娥拉着我的手,将鲜花送给我,并激动地说:“好戏!好戏!太好了!谢谢你,辛苦了!”突然她“啊哟!”一声,拉过旁边的越剧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说,“你们看看,我以为是老演员,还是个小姑娘哩!”她们都过来和我握手,赞扬我们的表演。我当时真是受宠若惊,面对这些我从小就崇拜的戏曲大家,竟不知如何回答,只管低头鞠躬连说谢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被下放农村劳动,后调弋阳县赣剧团工作。那时“文革”被揪的厅局级“走资派”都在弋阳“集训”,我们去看望他们时,老局长石凌鹤对我说:“《送饭斩娥》是个非常好的戏,你可千万不要丢掉呵。”老人不怕再次被斗,语重心长的叮嘱,数十年来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1982年,我和万叶、陈汝陶三人去湖口县寻访下放回乡的老师,蒙县文化馆刘春江同志带领,在文桥乡曹寺村我们见到了师傅兄弟二人,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十余年的沧桑变迁,老人已年老体衰,却一直坚持在农村传授技艺,教农民唱青阳腔。八十年代,湖口县有四十余个农民剧团,有一千多人都得到过他们的精心传教。此后,我曾三次赴湖口访学,不但恢复了《送饭斩娥》,还重学了《百花赠剑》《夜等·追舟》《秋江别》《逼嫁雕窗》《贵妃醉酒》等剧。

1983年,余江县赣剧团为提高青年演员技艺,请我传授青阳腔,我便将《送饭斩娥》和《百花赠剑》《夜等·追舟》《秋江别》等剧目,在师傅传统表演的基础上稍作加工,予以传教。该团的中青年主要演员周致远、杨小云、熊征凤学《百花赠剑》,彭建西、李卫国、张平春学《夜等·追舟》《秋江别》,黄潇湘、彭建西、黄玲娣学演《送饭斩娥》。演出时,我们把二位师傅请到余江审阅,看戏的还有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晏政、副厅长李坚,艺术处处长魏新和鹰潭市以及余江县的领导们。看完后,师傅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戏有肉了,长胖了,更好看了。”晏厅长说:“今天的演出,让我们过了最开心的一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重返省城,调至江西省艺术研究所从事表导演研究工作。1985年,剧作家黄文锡将此剧以青阳腔本为基础,参照关汉卿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及明传奇《金锁记》细加斟酌,整理加工,深化了婆媳之间的感情交流,恢复了窦娥刑前三个誓言的唱段,仍以窦娥被斩结束。

1986年6月,江西省赣剧院邀请我为青年演员涂玲慧传授教演此剧,并担任该剧导演。配曲杨瑞骅在锣鼓击节中增加了丝弦器乐伴奏,以衬托人物感情和渲染气氛。司鼓廖新海,舞美郑湘琪在舞台上按传统处理,不设任何布景道具,只在象征元末社会的黑色天幕上,用白色线条勾画出狱中小窗或古城墙外,以展示环境的转换,既简洁又清晰。演员以老带新,蔡婆仍由二十余年前和我演出此剧的老艺术家熊丽云扮演。我从自己演出此剧的感受和重新整理的改本出发,坚守此剧粗犷强烈、以文戏武演的风格,重点表现亲情和怨情。

《送饭》一折,舞台表演基本上按传统处理,以文戏武演的风格,重点表现亲情和怨情。《斩娥》一折因剧本改动较大,原先释放窦娥的喜剧结局改为窦娥被斩,悲剧落幕。不同的结局必须重新处理。为强化刑场气氛,突出弱者的反抗精神,在《斩娥》中,我大胆设计,加入高难度技艺。

如:刑场相见时,婆媳欲靠近,刽子手强行阻止。在震耳的[拗锤]锣鼓声中厉声喊“走”时,刀斧手以“蹉步”扯着前趋的窦娥“踮步”向后拖,跌倒的蔡婆伏地紧抱媳腿,以急“爬步”向前追赶。又如窦娥唱[滚绣球]时,在“顿步”中加入刀斧手推窦跌地的“甩发转跪”和窦娥追随被赶的婆婆时被踢跌翻的“背手吊毛”,在“发誓”唱段中高立在刀斧手腿上的情景,气恨晕厥时的“转体僵尸”,以及大雪纷飞时的绕台“圆场跪步”等等,这些处理,鲜明地展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暴戾和被冤者的不屈和抗争,使人撕心裂肺,催人泪下,达到了使观者心灵震颤的戏剧效果。

当时有人对我说:“你也太胆大了,‘转体僵尸‘吊毛可是男演员都不敢走的绝技,你讓她走?她可是刚在北京合唱节演出《还魂曲》获奖回来,团里重点培养的尖子,如果摔坏了,你负得了责吗?”当时我心中也忐忑不安。为了“出戏、出入”,征得演员同意,并得到涂玲慧师傅、老艺术家祝月仙和匡忠彦夫妇的支持,七月酷暑,他们每日早晚为涂陪练,保护她的安全。为了练成“背手吊毛”“转体僵尸”“甩发转跪”等高难技艺,涂玲慧头扎水发,苦练硬功,每日汗流全身,双膝磨损,看着她皮开肉绽的膝盖,委实令人心疼,但最终她成功了。

七月,此剧在江西庐山文化博览会上演出,获得了各地专家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剧史家张庚先生,戏曲评论家郭汉城先生看后,在江西宾馆接见我们,热情赞美此剧。张庚先生说:“《送饭斩娥》真好,戏很感人,我都掉泪了,表演保留了好多好的东西,风格古朴,很有特色,窦娥、蔡婆都演得很好,出监的处理非常强烈,太有个性了,好戏!”郭老说:“窦娥站在刀斧手腿上唱,一般人是想不到的,古老的传统处理就是不一样。”当时在座的老局长石凌鹤不禁笑指着我说:“这是假古董,是导演加上去的。”郭老连说:“加得好!用得合理!但传统剧目要特别慎重,要挖舞台上的东西,一个戏有无老艺术家的传统是大不相同的,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个性,把老的东西保留下来,现实意义就更大。传统戏就是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地丰富加工才保留下来的。”

十一月,此剧参加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会演,极大地轰动了全省文艺界,得到大会评论组的高度赞扬。11月11日,评论记录说:“《送饭斩娥》艺术处理惊人,不管演出或剧本、导演、音乐、舞美都很完整,导演有特色,在‘人字上下了功夫,构思很细腻,很动情,高难技艺的安排是奇峰突起,演员表演是登峰造极,艺压群芳。这个戏我们感触很深,传统剧目很有生命力,它告诉我们,戏曲的纵向继承和横向借鉴问题,以及戏曲导演艺术的重要性。”最后,此剧获戏剧节剧目演出奖、剧本改编一等奖、作曲二等奖、导演三等奖,涂玲慧和熊丽云获演员表演一等奖和二等奖。

接着,江西省赣剧院赴京参加纪念汤显祖逝世370周年纪念活动,除演出《邯郸梦记》外,还演出了包括《送飯斩娥》在内的一批精品折子戏。中国剧协迅即推荐涂玲慧作戏剧梅花奖竞评专场演出,在北京人民剧场不仅老戏迷掌声雷动,年轻的首都大学生也激动献上自购的鲜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涂玲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在中国剧协召开的座谈会上,郭汉城、刘厚生、龚和德、祝肇年、易凯、金桐、苏国荣、朱文相等知名专家相继称赞涂玲慧的表演“声情并茂,文武兼备,悲喜俱佳”,称赞她“是国内不多的青年演员之一”。《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文艺报》《戏剧报》俱登专文赞评。

1987年初,涂玲慧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江西戏剧演员摘取了第一朵梅花。中国剧协主席刘厚生在梅花奖颁奖座谈会上说(据录音记录):“《送饭斩娥》如果不是导演的这种节奏、这种气氛、这种处理,演员是很难得到观众这么大的爱。”这是对导演的认可,也是对创作集体的充分肯定。同年,此剧被选送首届中国艺术节(华东·上海)展演,又一次轰动。老戏剧家钱英郁称赞:“这出《斩娥》好得不得了,周总理生前曾评价婺剧《断桥》为‘天下第一桥,我看这出戏就叫做‘天下第一娥也当之无愧。”

1989年,江西省赣剧院排出全本《窦娥冤》,由刘安琪导演,补排了剧中的一、二、四场,第三场《送饭斩娥》保留原状。1992年,江西省赣剧院参加香港“神州艺术节”演出,带去三场演出,《窦娥冤》是压轴戏。剧场观众爆满,有的流泪,有的暗泣,不仅连连鼓掌喝彩,剧终谢幕时,更是有数百观众拥至台前久久不肯离去。十多家香港报刊登载发表二十余篇文章,惊呼“赣剧热”和“涂旋风”,香港《新晚报》发文说:“涂玲慧被誉为中国戏剧界奇才,有人指中国戏曲界有两位‘国宝,其一是裴艳玲,另一位便是涂玲慧。”

1993年,江西省赣剧院受新加坡邀请参加“狮城地方戏曲展”演出,和在香港演出一样,《窦娥冤》获得全场观众连声叫好。有“新加坡的梅兰芳”之称的演员胡桂馨女士边看边拭泪,跑上舞台激动地说:“你们的演出,不光演员好,编、导、音、美都好,实在令人敬佩,新加坡的观众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好的演出。”

2009年,陈俐赴法国为巴黎中国戏曲节演出此剧,获巴黎最佳女演员奖。

2015年,杨凯珍以此剧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展演,获表演一等奖。

至今,《送饭斩娥》已成为江西赣剧青阳腔的精品剧目,历演不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还是农村,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六十年来,从我学演算起,向我学演此剧和我指导过的学生,有余江赣剧团的彭建西,江西省赣剧团的涂玲慧、陈俐、黄海虹、杨凯珍、朱莹莹,湖口青阳腔保护中心的徐娜,以及赣七班的吴娜等七代传承人。

责任编辑:刘凤

猜你喜欢
窦娥江西省
模拟成真
谁杀死了窦娥
江西省审计厅“三个到位”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审计法
窦娥冤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吃两个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谁杀死了窦娥
谁杀死了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