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考”呼声背后,难解的“内卷”

2024-05-29 04:51王小豪
南风窗 2024年11期
关键词:学制普通高中中考

王小豪

教育“内卷”现象的存在,令“一考定终身”的升学选拔压力,逐渐从高考传导至中考。学生们在完成初中阶段的知识点学习后,便立刻投身中考备考,进行重复性的复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掩疲惫,教育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

在此情形下,社会上关于“取消中考”的呼声愈发高涨。几乎每年两会都有代表提出与之相关的议案,论及教育“内卷”问题时,也常有学者专家从“是否应当取消中考”的角度,寻求解决之道。

“取消中考”能否缓解教育“内卷”现象?现阶段是否存在施行的可能性?厘清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我国教育现状及问题。而探索更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也始终是一个社会保持良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中考定终身”

自1922年北洋政府制定“壬戌学制”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沿袭“六三三”学制。作为小学与高中之间的衔接,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拓展眼界、探索兴趣、打下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终点。

初中之后,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野。1977年高考恢复,中考作为衔接初中与高中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制度也随之确立。中考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既承担了教育评价功能,更事关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几十年间,尽管中考的形式和内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中考最主要的选拔和分流职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六三三”学制下,我国基础教育呈现出了“三次大考、两次分流、一卷定终身”的特点。

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们的升学压力主要表现在高中阶段,使得高考有着“一卷定终身”的分量。然而,随着教育“内卷”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选拔压力大大提前到了初中階段。升学竞争加大、容错率降低,使得学生的“起跑线”越来越前置。

这种逻辑的递进,甚至有蔓延到“小升初”“幼升小”阶段的趋势。但以当下的普遍情绪来看,初中阶段造成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仍更为凸显。中考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次选拔性考试,也是第一次分流,决定了学生是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上重点高中还是非重点高中。

焦虑情绪的蔓延,使得中考已经成为不亚于高考的一次具有“定终身”分量的重要考试。

初中的学习课程、内容、方式,相比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这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但在选拔压力的传导之下,本来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展、探索学习兴趣的初中教育,逐渐变得应试化。

不少学校将整个初三都空出来为中考作准备,进行大量重复的复习、刷题。更有许多学生为提升成绩而参加课外辅导。

这种浪费式学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压制学生活力、催生厌学情绪。它让学生感到疲惫的同时,也使得初中教育背离了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的初衷。

正因如此,为中小学生“减负”成为这些年教育改革的重点,催生了“双减”“考试不排名”“不分快慢班”等举措。然而,在中考迫近的压力下,学生很难真的放松下来,“越减越负”的怪象频繁发生。

正是在种种缓和措施难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取消中考”,实行“初高中一贯制”的呼声才愈发高涨。专家学者们试图通过呼吁取消中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方式,为中小学生赢得教育上的喘息空间。

引发教育僵化的中考

对于是否应当“取消中考,施行初高中一贯制”,社会各界的论战十分激烈。在支持者看来,中考已经成为初中阶段教育僵化的主要推手。

北京大学国发院教授姚洋曾多次呼吁“取消中考”,在他看来,基础教育阶段盛行的“选拔教育”造成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造成大量浪费式学习,挤占了学生真正受教育的时间,从而背离了学校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初衷。

“取消中考”的另一个目的,在于缩短学制,目前的普遍观点是用“十年一贯制”替代现有的12年基础教育。

“取消中考”最直观的好处,是能够从制度层面减少学生和家长“卷”的动机,有效缓解学生的应试压力,恢复素质教育的本心。

呼吁“取消中考”的另一个理由,是中职教育的尴尬处境。

在现有制度下,学生在中考阶段要完成普职分流,中考成绩决定了学生是读普通高中还是接受职业教育。我国为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定下了“五五开”的比例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分流略微倾向于普通高中,大致有六成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就读。

尽管官方不断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平等性,但是职业教育始终没有走出“政治上拔高”“社会上污名”的尴尬处境。

除了观念上的排斥,我国职业教育在事实上也陷入了培养困境,存在教学质量差、技能与实践脱节、社会认同度低等情况。

一定程度上,初中教育变得越来越“卷”,当中既有学生想上一所好高中,接受更好教育的进取因素,也与担心被“分流”至中职的恐惧有关。

在姚洋看来,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已经减弱,即便是从事技术型工作,起码也需要接受大专或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变得鸡肋,与其大费周章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不如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将普职分流交给高考来完成。

“取消中考”的另一个目的,在于缩短学制,目前的普遍观点是用“十年一贯制”替代现有的12年基础教育。

按照现有学制,学生从进入小学到受完普通教育需要12年,如果再接受高等教育,就得15至17年,若按7岁入学,至少要22岁,多则24岁才完成学业。再加上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学生的在校年限就被拉得更长。

一些专家认为,如今学生的心智水平、学习能力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支持也大幅提升,可以不必再花费6年的时间接受中学教育。

梁建章、任泽平等学者在《中国教育内卷报告》中,从更务实的角度提出看法。他们认为,学生有2年用于复习和应付中考和高考,浪费了大量时间。取消中考则省下很多原本纯粹因为复习迎考而虚耗的时间,就可以把基础教育阶段提速2年,16岁就能上大学,让绝大多数年轻人在20岁时可以完成大学教育,提早两年走上工作岗位。

此外,教育时限长以及竞争压力增大除了造成学生的疲劳,也拉高了教育成本,间接影响了生育率。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不愿生育的原因中“经济负担重”占到了77.4%。当中,有大量的开销与学生的课外辅导、兴趣班有关,而这些开销又与日趋激烈的升学压力引发的焦虑情绪密不可分。

從我国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少子化、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结构将会发生深刻改变,随之而来的劳动力供应问题将更为凸显。取消中考,缩减学制,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加快人才产出的速度,进而缓解劳动力短缺压力。

取消中考不是解法

反对“取消中考”的声音同样很大。

早在2016年,作家莫言曾在两会上提议将现有的“六三三”学制改为“五二三”学制,取消中考,采取初中2年、高中3年的一贯制方案。当年7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召开“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与会专家对莫言提出的“取消中考,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表示反对。

专家们认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充分的时间进行培育。小初高共计12年的教育时长,不仅是年限问题,而且包含了脑科学、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等综合研究。除了知识教育,还有更重要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这些都需要时间进行熏陶和培养。

另一方面,“取消中考”意味着对教育体系进行全盘革新,当中会涉及许多具体的操作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姜耀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把12年缩短到10年,必然引起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校舍建设、教师队伍结构调整等系统变动,可能会对现有学校管理和教学秩序带来较大冲击。”

此外,高中数量不足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共有初中5.25万所,招生1731.38万人,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有402.52万人。相较之下,2022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5万所,当年招生947.54万人,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只有213.32万人。

高中资源大抵为初中的一半,在现有的制度下,无法满足所有初中生直升高中的需求。

高中资源大抵为初中的一半,在现有的制度下,无法满足所有初中生直升高中的需求。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取消中考”的一个潜在议题就是中职教育的去留问题。中职还要不要,谁去上?如果取消了,高中资源如何分配,谁上重点高中,谁上非重点高中,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且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施行高中义务教育的前提是实现小、初、高整体基础教育均衡,同时将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建立综合高中。否则,“取消中考”无从谈起。

在所有反对“取消中考”的声音中,最具分量的观点在于,“取消中考”无助于解决教育“内卷”的问题。

这一点,可以从邻国韩国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佐证。

与我国一样,韩国也实行“六三三”学制。韩国政府在1968年、1974年相继取消初、高中入学考试录取制度。在教育“平准化”政策下,取消重点、非重点高中的划分,对普通高中实行抽签定校的招生制度,教师、设备实行统一标准;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高中免费义务教育。

不过,这一制度实行之后,韩国的补习班数量不减反增,虽然没有中考,但高考的压力仍然存在,在“平准化教育”体系下,很多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提升竞争力,不得不求助于课外辅导,应试压力如影随形。

“平准化教育”无意间成为助长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竞逐各类精英教育资源的隐形推手。

相关调查显示,1980年,13%的小学生、20%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接受了课外教育,而到了2003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到83%、75%和56%。2006年对釜山市一所学校的调查显示,75%至80%的学生上私塾,95%的学生上课外补习班。

如果从韩国经验出发,无论是采取12年、10年基础教育,抑或“取消中考”、推行“平准化教育”,都只能暂时缓解应试教育压力。只要选拔性制度仍然存在,高考压力始终会将教育竞争的水位推至一个令所有人疲惫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来看,重要的不是“取消中考”、改革学制,而是改变教育的内容。改变现有的考试科目和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型考试,通过对考核方式的多样化探索,将中考引向鼓励学生提升创造性思考和实践能力,也许中考引发的教育焦虑和内卷才会真正得到缓解。

猜你喜欢
学制普通高中中考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