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4-05-29 15:45朱青艳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4期
关键词: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发展现状

摘 要 蔬菜产业是北京市通州区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通州区蔬菜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蔬菜产量稳步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蔬菜生产园区,蔬菜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持续推进通州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介绍其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其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多措并举稳定蔬菜生产面积、提升改造设施农业基地、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及拓宽销售市场等对策。

关键词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北京市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8.030

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是北京市蔬菜生产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北京市将“菜篮子”生产建设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为稳定和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提高蔬菜产量,保障蔬菜安全供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蔬菜生产的政策措施。通州区积极响应国家及市级文件精神,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蔬菜稳产保供能力、关键技术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促进通州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通州区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惠农政策,从稳定蔬菜生产面积、加快老旧设施提升改造、加强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设施产能提升、产品安全生产和产业升级。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及发展特点

近年来,通州区蔬菜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加。2022年,通州区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0.90万hm2,总产量38.2万t,分别比2019年增加82.4%和27.8%。

具体而言,设施蔬菜蔬菜种植面积0.55万hm2,露地蔬菜种植面积0.35万hm2,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排前两位的为生菜与芹菜,其中生菜蔬菜种植面积867 hm2,占总蔬菜种植面积的9.6%;芹菜蔬菜种植面积600 hm2,占总蔬菜种植面积的6.7%。通州区蔬菜生产已形成“4+2”的产业布局,“4”为漷县镇、马驹桥镇、永乐店镇、于家务乡4个主产区,“2”为宋庄镇、张家湾镇2个辐射带动区,蔬菜产业聚集效应、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增强,辐射效应明显。

1.2 产业化提升速度加快

1.2.1 设施农业有序发展,蔬菜产能显著提升

为稳定菜田面积,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相继制定了《通州区新建蔬菜塑料大棚(春、秋棚)补贴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通州区蔬菜生产设施提档升级补贴方案》《2021年通州区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新建蔬菜设施补贴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通州区日光温室面积609 hm2,塑料大棚面积529 hm2,连栋温室面积86 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0.55万hm2,产量21.26万t,占总产量的64.74%,比2020年种植面积增加30%,总产量增加22%,设施农业的发展对通州区蔬菜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

1.2.2 蔬菜工厂化育苗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通州区通过实施蔬菜工厂化育苗场建设、蔬菜种苗补贴等多项奖补政策,建设了北京鑫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永盛园农业种植中心、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及北京柏庄村蔬菜专业合作社4家工厂化育苗场。其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的技术管理措施,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实现了蔬菜秧苗快速、优质、高产、高效率生产,为周边农户繁育优质的生菜、芹菜、西兰花等蔬菜种苗提供了技术服务,改变了中小蔬菜种植户传统育苗观念,促进了通州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蔬菜生产能力的提升[1](见表1)。

1.3 设施蔬菜关键技术成果应用成效显著

2018年以来,北京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相继出台《通州区蔬菜水肥一体化补贴工作实施方案》《通州区2021年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点奖励政策》《通州区蔬菜种苗补贴工作方案》《2019年通州区特优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推进蔬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配套,促进良种、良法、良机协同推广。截至2022年,通州区蔬菜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面积达333 hm2,共有33家农业生产园区实现智能灌溉、施肥,节水、节肥率均在20%以上,减少了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地下水污染,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退化,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通州区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面积达667 hm2,解决了应用普通聚乙烯(Polyethylene,PE)地膜导致的残膜污染问题,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化发展[2]。

1.4 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1.4.1 持续推進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近年来,通州区根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财政局印发的《关于促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的指导意见》(京政农发〔2020〕157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大力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持续推进精准、科学和绿色施肥,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持续提高化肥利用率,并加快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重点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熊蜂授粉等绿色增产技术,扶持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推广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技术,着力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全面实现农药、化肥单位面积施用强度负增长。

1.4.2 实现菜田废弃物循环利用全覆盖

近年来,通州区大力推进菜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着力实现菜田废弃物循环利用全覆盖,探索蔬菜残体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实现全域菜田废弃物制成有机肥料进行还田推广,就地改良土壤结构,进一步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进行扶持,在全区范围内建立13个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回收废旧农膜56 t,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空间调减过度,供给保障能力急需提升

由于退耕还林、煤改电、“大棚房”整治专项行动等政策措施的执行,通州区农业生产空间不断萎缩,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产量不断降低,“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能力不断降低。2017—2019年,通州区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连续3年呈现下降趋势,蔬菜种植面积由0.62万hm2减少到0.49万hm2,降幅达20.96%,产量由33.97万t下降到29.89万t,降幅为12.01%。这给通州区落实国务院《“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办法》(国办发〔2017〕1号)文件精神,保障特大城市生鲜食品有效供给造成一定的压力。

2.2 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生产能力缺乏保障

通州区60%以上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建造于2008—2012年,同时存在1986年建造的温室,区域内设施更新换代不及时,用材、技术等都不能适应现在节能化、智能化的需要,棚矮、墙体保温性能差等情况普遍存在,每年墙体坍塌、棚顶损坏的比例较高,配套设施过于老旧,已影响到蔬菜生产安全与产出效益。同时,部分温室存在保温和采光方面的问题,难以保障冬季喜温蔬菜的生产和供应。

2.3 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生产者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50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年轻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乡镇级农业部门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通常,一个乡镇农业办公室需要对接上级多个部门,无暇顾及技术推广等业务性较强的工作。按照通州区2022年蔬菜播种种植0.90万hm2计算,每名技术人员服务面积达到170 hm2,技术推广全覆盖难度较大。同时,农业生产从业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数据统计,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6.83%,严重制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4 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通州区蔬菜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蔬菜生产专业村、专业镇偏少,多数生产园区单一品种种植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不利于蔬菜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各环节的系统化和一体化。同时,大部分蔬菜都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直接进入市场,以加工产品进入市场的较少,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蔬菜主产区,制约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2.5 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价格保障机制缺乏

北京市耕地资源有限,加之蔬菜生产本身属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多数农户属小规模分散经营,受到运输工具、信息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地头销售和中间商收购成为主要销售渠道,蔬菜销售渠道不够畅通[4]。此外,蔬菜销售价格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蔬菜市场价格暴涨暴跌、蔬菜滞销等现象屡屡发生,缺乏蔬菜销售价格保障机制,严重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蔬菜产业稳产保供。

3 对策

3.1 多措并举稳定蔬菜生产面积

加快落实北京市设施农业以奖代补政策,统筹利用好各项补贴政策,发挥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等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提高蔬菜稳产保供能力,促进季节、区域、品种结构均衡及保障质量安全,确保突发情况下“菜篮子”产品安全生产供应。推广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精准施肥、轻简化栽培等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提高蔬菜生产科技水平。同时,建议出台集约化育苗补贴、按照淡季供应量给予生产者补助、设施生产轻简化装备补贴等相关惠农政策。

3.2 提升改造设施农业基地

积极推进闲置设施盘活利用、老旧设施升级改造、毁损设施翻建换代,多举措保障现有设施面积和综合产能。由区委、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适宜通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推进通州区蔬菜生产设施建设工作,开展宜机化、智能化新型高效日光温室、连栋塑料大棚和单栋塑料大棚建设工作,统筹布局规模、科学设计结构,力争到2025年,形成一批规模化、产业化融合度高的农业园区和专业镇,带动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3.3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持续推进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等专业化服务队建设,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5]。建立健全村级全科农业技术人员服务体系,解决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培养,使其可立足通州区的实际情况,根据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农民提供各项农业服务,提高蔬菜种植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3.4 加强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

围绕优化设施蔬菜生产结构和产业布局,鼓励对高效生产、满负荷生产、科技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经营主体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蔬菜供给保障能力。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开展蔬菜优质安全种植、采收、分级、包装,以及加工技术的集成与示范,重点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生产技术水平高、示范带动效果好的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示范引领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3.5 拓宽销售市场

加强对大宗蔬菜市场价格和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产销衔接,引导科学种植、顺畅销售。开展一系列农业会展活动,将促进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作为重要内容,加强对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经营主体的指导,密切与批发市场的联系,保证市场有效供给。切实发挥蔬菜产销合作社的作用,加強引导,鼓励种植户建立蔬菜产业化营销模式,加强与居民小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对接,加快蔬菜市场建设,促进蔬菜大范围销售。

参考文献:

[1] 陈景长,张秀环,张喜春.蔬菜育苗手册[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克武,周继华.农业节水与灌溉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 虞轶俊,范克强.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4] 穆月英.北京市蔬菜产业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5]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收稿日期:2024-03-06

作者简介:朱青艳(1973—),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设施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深液流水培叶菜周年高效生产技术推广。E-mail:15810920059@126.com。

猜你喜欢
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发展现状
略阳县“十三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启示
绿色营销是发展蔬菜产业的根本出路
重庆市大足区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