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再探索

2024-05-29 13:47曾长秋
清风 2024年4期
关键词: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

曾长秋

毛泽东毕生的追求:一是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二是把中国由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他为之奋斗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基本实现;随后,毛泽东为实现第二个战略目标继续进行着艰辛探索。尽管毛泽东时代只提出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将其称之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直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和第三个历史决议中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并描绘了经过“两个15年”实现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开天辟地,缔造新中国。新中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筚路蓝缕,奋勇开拓,仅用七年时间,便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搞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立足新中国的客观实际,一边稳定国家政权,一边发展建设事业;一边学习苏联经验,一边反思其模式的弊端;一边在艰难中探索,一边在行进中总结,从多方面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有效路径,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是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苏联模式”显现弊端,毛泽东及时提出“以苏为鉴”。他多次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农业大国,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他把如何对待农业问题提高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来认识,认为如果真想发展重工业,那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他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甚至把农业放到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要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建设。这些思想被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成为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初步构想。从1956年起,他相继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国情,不断地解决新问题,赋予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以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以过渡时期理论指导社会改革,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之后,如何在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一系列重大课题需要解决。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对中国社会的过渡问题进行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过渡时期理论。1953年6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相关理论,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战略目标,党中央对私人资本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以及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对私营工商业者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改造的方针等,并以主要精力实施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是大力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新中国不仅要花大力气进行经济建设,而且要花大力气进行民主政治建设。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使人民民主权利第一次在国家的法律层面得到体现。1954年9月,第一屆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权利义务作了具体规定,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向法律化、制度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毛泽东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旨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制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议行合一”,充分体现一切权力归人民的原则;各级代表均由人民选举产生,能够集中人民的意志,有利于发扬民主和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切实保障了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以上这些,连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执政党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治国理政思想,都是毛泽东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功创造。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理论贡献

围绕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需要回答这条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问题。虽然二者在根本上一致,但亦有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现代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优点和特色的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成功范例,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其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进行三大改造时,他强调社会主义改造对国家工业化而言,是“两翼”与“主体”的关系。新中国初期开展各项政治运动,都没有干扰和冲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项社会改革也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当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国家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时,他肯定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开始考虑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他思考的战略问题。从1960~1966年前期,无论是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还是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及随之而来所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都直接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他还向全党发出警告:如果不加快经济发展,将有可能被“开除球籍”。这些论述所蕴含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是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先声。

其二,构思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毛泽东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由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而发展到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学习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中,党中央和毛泽东已提出要建成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等目标。此后,他又将交通运输现代化调整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形成完整的“四个现代化”概念。1956年前后他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即经济建设要分“两个大步骤走”:第一步用3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的时间,打下现代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步用10~15个五年计划,即用50~75年的时间实现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而实现的途径,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毛泽东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思想,为今天我国制定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提供了参考。

其三,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我国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照搬苏联模式,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到了压倒一切的地位,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通过对这个时期经验教训的反思,毛泽东认识到,不能机械地搬用外国经验,要从自己国家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他从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的情况如何,对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他主张调整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提出发展重工业与发展农业、轻工业并举,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他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的目的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社会生产应以生产更多更好的消费资料为出发点,生产资料必须为消费资料生产服务。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从实践上说,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从理论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奠定了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

其四,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调动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用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方针。一是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并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他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大、中、小关系,技术结构中的建设“现代化企业”与充分利用“旧社会遗留工业”的关系等,并通过“三线”建设调整工业布局,使之协调发展。二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他本着“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三是正确处理各种经济权益关系。他认为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核心的是经济权益,并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纵向关系指国家、工厂和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至于横向关系,他一再强调要采取等价交换原则,正确处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关系;四是正确处理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关系。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战略方针,不仅兼顾了当时各方面的经济利益,纠正了农业合作化后期出现的农民砍树、杀猪,以及“退社”风潮,而且给我们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某些方面而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再探索

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回顾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其艰难探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破题之举。他在探索中所总结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昨日的探索是今天探索的基础和起点,今后的探索是今天探索的继续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党,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具有自我纠错的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历届领导人正确地延续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思路,继续进行新探索,出现了新作为和新气象,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我们党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之后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进一步阐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带领全体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先后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现代化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再向“五位一体”转变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对此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中央在二十大报告中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较之当年“四个现代化”的起点更高、内涵也更丰富。从性质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特色来说,这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图景来说,构成包括“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方面,从而开创了一种具有东方气质、大国气象的新模式;从原则来说,推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从方法论来说,推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从文明形态来说,这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终极目标来说,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中国步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毛澤东指引的方向继续探索,在全新高度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丰硕成果,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党的二十大吹响进军中国式现代化的集结号,正式描绘了经过“两个15年”实现民族振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目标已经确定,方向已经指明,道路已经开通,我们要踔厉奋进,将蓝图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正确处理中国式现代化
正确处理余数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正确处理余数
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节选)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