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依 张二勋 赵莹莹
摘 要: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区特别是沿黄山东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运用系统耦合理论,以沿黄山东段九个地市作为案例区域,从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入手,对2012—2022年沿黄山东段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沿黄山东段总体耦合度不高,呈波动演进状,涨幅不大,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沿黄山东段各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区域分异明显,人口迁移波动涨幅不大。因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沿黄山东段九市应“腾笼换鸟”,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以及加大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度,共同促进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达到最理想状态。
关键词:黄河流域;耦合协调;人口迁移;经济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127;C9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8-0013-06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其中不乏人口基数与人口增长的红利。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流动人口规模大幅增长,高达3.76亿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约70%。山东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劳动力富足,人口迁移流动程度及规模也较大。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沿黄山东段经济带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為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了源泉,使得山东省沿黄各地市经济发展完成了由“量”达“质”的飞跃。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促进人口与经济两者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从而达到协调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国内对人口迁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迁移的特征[1-4]、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界定[5-9]、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的单向影响[10-16]上。上述研究较多且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少有循环论证的研究,即缺乏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研究,研究尺度方面也只关注地区大尺度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缺少小尺度的研究。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同时也滋养了山东省大地。黄河山东省段长628公里,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等9个地市。黄河不仅润泽了山东大地,同时也稳稳地托住了山东沿黄各市的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其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对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合理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变化的探索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探究黄河流域山东省段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与高质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黄河流域山东省段的九个市级行政单元。黄河流域山东段从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入境,流经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南市、德州市、滨州市、淄博市,最终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与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接壤。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体系建构
本文选取山东省的九个地市为研究样本,原始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信息网、国家统计局,部分缺失数据采取相邻年份均值或插值法填充。
以沿黄山东段九个地市为研究对象,本着客观性、典型性及数据可得性的原则,选取了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人口迁入迁出比这3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人口迁移体系;经济增长方面,分别选取GDP、人均GDP、GDP增长率这3个指标,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以及经济质量去评价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熵权法,对2012—2022年黄河流域山东段9个地市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权重指数进行测算,从而获取了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指标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熵权法
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与信息量成反比。根据信息熵的定义,对于某项指标,可以用熵值来判断这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其信息熵值越小,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即权重)就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二)系统耦合
耦合指系统之间通过各自分系统的交互作用彼此产生影响。系统耦合优化的过程涵盖了协调与发展两大内容。“协调”是考查时序动态演变过程中系统之间的差异程度,如果两系统的差异程度低,则表明两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优化程度高。“综合发展水平”是考察系统组合的优势状态,如果综合发展水平高,则表明系统整体上处于较高的综合优势状态[17]。对于协调度的计算,一般采用的模型为:
C=2■(1)
其中,U1是指人口迁移指数,U2是指经济发展指数。但由于这个模型无法体现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可能会出现低值耦合的“伪协调”等不良状况,因此结合系统耦合理论,引入发展度、耦合度[14],将此处耦合度定为对协调度及发展度的综合测算:
T=aU■+bU■(2)
D=■(3)
式中,U1是指人口迁移指数,U2是指经济发展指数。本文研究的耦合模型由两个子系统组成。a,b分别对应人口迁移成分与经济增长成分的权重系数,拟两者在整个耦合系统中的重要性相同,令a=b=0.5。U、T、D依次为协调度、发展度、耦合度。当U(0<U ≤1)等于1时,达到最优协调状态;U越大,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越好,反之,协调性越差;当U=0时,出现严重失调[18]。
四、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人口迁移指数分析
如表2所示,通过熵权法,对沿黄山东段九个地市2012—2022年的人口迁移数据进行测算得出,人口迁移指数的总体均值大致在0.31上下波动,表明2012—2022年沿黄山东段九个地市的人口迁移强度比较稳定。其中,东营市2017年人口迁移指数增长最为迅速,从0.29上升至0.60;2012—2022年聊城市人口迁移指数总体平均值居首位,迁入强度大于迁出强度;滨州市、泰安市的人口迁移指数居第二、三位;而菏泽市对人口的吸引力一直较弱,人口迁出强度大于人口迁入强度,人口迁移指数一直居于第九位。沿黄山东段九市的人口迁移指数长期处于波动上升状态,除东营市外,其他市波动幅度较小。
(二)經济增长指数分析
从表3来看,沿黄山东段的九个地市2012—2022年经济增长指数的总体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速较缓。其中,东营市、济南市的经济增长指数的总体均值居第一、第二位。东营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石油资源丰富,政策倾向等共同促进了东营市的经济发展。济南市的经济发展指数持续上升,涨幅较大,2022年经济发展指数达到了0.84,这得益于济南市的政策、经济发展的规模以及较好的城市活力。聊城市、菏泽市的总体均值较低,居第八、九位,两市与东营市、济南市的经济发展指数差距均较大。
(三)系统耦合分析
耦合关系可以分为正向耦合和负向耦合两大种。正向耦合表示人口迁移与经济间发展协调,负向耦合表示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失调。耦合度一般在0—1之间,具体可将其划分为10种耦合类型,见表4。
从表4耦合度的判断划分方法以及表5沿黄河山东段的耦合指数总体均值来看,沿黄山东段九个地市2012—2022年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转变成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但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其中,东营市的耦合度均值最高为0.66,其次为济南市的耦合度均值0.64;菏泽市的耦合度最低,耦合值为0.48,处于濒临失调衰退阶段。据沿黄山东段的经济增长指数以及耦合度可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耦合度越处于高位,两者协调发展;反之,耦合发展越失调。由表可知,2012—2022年沿黄山东段各市的耦合度及均值处于波动上升的阶段,人口迁移指数则基本保持不变。耦合度的高低代表着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协同发展程度的高低。通过前文中分析可以发现,沿黄山东段各地市的耦合度大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时耦合度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各地市的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也处于上升期。由此说明,耦合度的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发展及经济发展呈现出正比关系。
根据耦合度的划分,运用Arc GIS 10.7绘制了2012、2017、2022年沿黄山东段九个市耦合度的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
从图1来看,耦合度与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大体一致,耦合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沿黄山东段的东部,耦合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南部。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指数与经济发展指数高于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也呈发展不均衡的态势。
济南市2022年的耦合度达到了0.70,目前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态势较好。2022年,济南市经济总量迈入了新台阶,资源丰富,人口集聚效应持续显现。东营市的耦合度波动幅度较大,2017年达到了0.81,但由于东营市资产规模小,结构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2018年耦合度退至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淄博市作为工业城市,则由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进入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滨州市虽地理位置优越,但交通的便利程度不高,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泰安、济宁两市的耦合度基本维持在勉强协调发展阶段。聊城市、德州市、菏泽市经济发展指数低于均值,其中菏泽市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指数较低或停滞,耦合度均值处在濒临失调衰败阶段。
总体来说,沿黄山东段九市的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态势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局面。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人口迁移方面。随着严格的户籍制度的松动,人口大规模迁移流动,沿黄山东段九市的人口迁移指数在0.31间上下波动,人口迁入率远超于人口迁出率,人口迁移指数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
2.经济发展方面。沿黄山东段九市的经济增长指数总体呈缓慢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地区间相差较大,2022年济南市经济发展指数为0.84,菏泽市为0.32。沿黄山东段西部、南部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东部地市应持续稳步协调发展。
3.耦合度方面。沿黄山东段整体从濒临失调衰败阶段过渡到了初级协调发展阶段,但耦合度态势分布不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济南市目前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淄博市、东营市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其他六市处于勉强协调发展阶段。
(二)建议
1.从沿黄山东段整体来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沿黄山东段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增量发展做“加法”,存量优化做“减法”。注重经济效应与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发展,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力推进“三个十大”行动计划,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2.从沿黄山东段各地市来看,济南市应负扬起龙头的责任,带动周围区域协同发展。东营市因环保等问题阻碍其发展,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淄博市应蓄势发力,新动能培育提档加速,以动能之变迎发展新机遇。济宁市、泰安市应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聊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化工产业,对传统发展模式依赖严重,应下决心“腾笼换鸟”,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建立特色的产业集群。德州市、滨州市应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与省会济南市建立紧密的商业联系,辐射带动两市的经济发展。菏泽市则需要实施“先把经济搞起来,再把人才引进来”的策略;同时也要注重绿色能源助力乡村振兴。
3.各地市要根据自身特色,引进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层次相适应的人才,让生产要素更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有效释放人才的活力,把人才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晏伶,冯健.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4,29(2):129-137.
[2] 王桂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变化特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22(9):100-102
[3] 张胜利,霍杰,王旭明.人口迁移行为的时空特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2(2):148-154.
[4] 刘晔,王晓歌,管靖,等.1990—2015年亚洲内部人口迁移格局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10):2409-2425.
[5] 滕飞,王红宇,平冰宇,等.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率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2):44-52.
[6] 段平忠.我国流动人口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1):70-75.
[7] 古恒宇,劳昕,温锋华,等.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12):3041-3054.
[8] 谭啸,陈晓红.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强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5):44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