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
《渔舟凯歌》是浙江歌舞团20世纪创作的一首反映渔民生活的新型吹打乐曲,呈现出了渔民们扬帆出海,抵抗海浪撒网捕鱼的劳动场景。《渔舟凯歌》由朱良楷、顾生安、姜水林、张全夫集体创作,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配器修改,李民雄先生设计创作了排鼓独奏华彩乐段。《渔舟凯歌》作为舟山锣鼓民族打击乐的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乐大乐队的演出形式、女子组合小乐队演出形式、打击乐声部重奏演出形式呈现于舞台,是创新,也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渔舟凯歌》相关概述
(一)作曲家生平
《渔舟凯歌》最初是由朱良楷、顾生安、姜水林、张全夫集体创作的舟山锣鼓作品。后来,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配器修改,打击乐演奏家李民雄先生设计创作了排鼓独奏华彩乐段。李民雄出生于1949年,曾在杭州市青年文工团学习,后到澳大利亚、日本、美国进行学习交流,代表作品有《夜深沉》《惊天锣鼓》《鼓》。李民雄先生编写的《民族器乐概论》为多所音乐院校所用。
(二)作品简介
《渔舟凯歌》作为舟山锣鼓的民族打击乐代表作品之一,抒情的慢板曲调委婉优美,富有江南色彩,云锣的运用也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乐曲中段设计的一大段锣鼓音乐,巧妙运用十面锣的音响效果,展现了人们忘我劳动的画面。
二、《渔舟凯歌》的乐器与结构设定
(一)作品中打击乐器的设定
1.《渔舟凯歌》中十面锣的设定
浙东锣鼓现多称为舟山锣鼓,流行于浙江省东部的嵊州、宁波、舟山等地。十面锣由大小不一的多面锣组成,民间所用十面锣虽然没有严格定音,但每一面锣片的大小规格不一,音色、音高也不相同,色彩丰富。十面锣固定在一副特制的架子上,由一人将一呈两头扁圆中间细长的十面锣锤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演奏。演奏时锣片上下跳跃,技巧复杂,舞台表现让人耳目一新,观众喜闻乐见。十面锣的锣片在传统舟山锣的基础上,按照文字锣鼓经的实际演奏需要进行音位摆放。传统的舟山锣其实并无实际音高,在经过长期的乐器制作创新和演奏变化的推动下,现代的舟山锣设定了相对应的音高。十面锣的使用能够让整首乐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震撼力。
2.《渔舟凯歌》中云锣的设定
云锣是铜响器锣类乐器中能奏出曲调的一种乐器,古名“云璈”。在《渔舟凯歌》这首作品里,云锣的数量编定为十二片,主要节奏型为前八后十六与两个八分音符的组合方式。实际演奏中大量的双击演奏手法增强了乐曲奋发向前的行进感,使得听觉上更为欢快和跳跃。
3.《渔舟凯歌》中主奏乐器排鼓及花盆鼓的组合设定
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排鼓由内径外径不相同的五個鼓组成,每个鼓上下两面可发出音高不同的两个音。花盆鼓是一种形似花盆的大堂鼓,声音表现力丰富且有张力。《渔舟凯歌》中并未使用五个一套组合的排鼓,而是将排鼓中最低、最大的鼓换成花盆1号鼓。花盆鼓的使用使得整首乐曲的低音更加深厚,音响效果更加饱满。
4.《渔舟凯歌》中手持类铜响器与大鼓的设定
《渔舟凯歌》中多次使用了极富声音色彩的手持类铜响器:水镲、大镲、小镲和小锣。利用这些铜响器相互摩擦产生的特殊音响,再加上大鼓的滚奏铺底,形象地呈现出海浪翻滚、波涛汹涌的音响效果。
(二)作品分段浅析
1.引子部分
《渔舟凯歌》鼓段的华彩独奏是整首乐曲中最为吸引观众的一部分,鼓段从慢起开始,一拍一拍逐渐加速加力,自由延长的滚奏从边鼓向鼓心进行,气势汹涌,从乐曲的第三小节开始,两个双螺号开始进入慢起渐快。乐曲的开始,在海螺声中排鼓奏出渔船开动的声音,引出了热烈欢快的主题,花盆鼓的使用使乐曲更加雄厚、低沉、大气。乐曲开头是两小节的散拍子,后排鼓和十面锣同时进入。《渔舟凯歌》采用了锣鼓经的状声字记谱,从谱例中可以看到,前四小节的十面锣运用是根据排鼓的音高变化而设定的;从第五小节开始,十面锣的敲击音位则是根据排鼓音高的变化相对应配合使用的,是随着音乐音高变化的一种组合形式,没有固定十面锣具体的音位使用。本曲中所使用的云锣极具中国传统京剧韵味。
2.第二段(战斗风浪)
中段开始为抒情的慢板,加入云锣,奏出委婉优美的江南曲调,表现渔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接着是快板的华彩乐段,热情豪放的快板旋律,加上锣鼓与乐队奏出的华彩乐段,充分体现出打击乐的高难度演奏技巧及其特有的艺术效果。其中加入了十面锣和排鼓演奏,体现出渔民出海时激动、兴奋的心情。中段排鼓部分主要是十六分音符与重音的使用,中段结束时则运用切分的节奏型和闷击的演奏技法。最后,运用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使乐曲进入突慢,为乐曲进入第三部分作了铺垫。
3.第三段(满载而归庆丰收)
乐曲的最后又回到快板乐段,在十面锣的快速演奏中结束。此段主要运用加重音的十六分音符,乐曲也回到了原速,再现了乐曲开头的节奏型和速度及重音位置,首尾呼应。再现开头,也可以将它认定为“单三”部结构的作品,通过音响及演奏和表现力,体现出渔民们离家越近,越欢快、激动的心情,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和幸福,最后归舟稳定地靠岸。
三、乐曲中常见演奏技巧与体会
(一)常用演奏技巧
1.滚奏
《渔舟凯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滚奏技巧。滚奏(Roll)是一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尤其在打击乐和鼓类乐器中比较常见。这种技巧涉及连续快速地敲击同一乐器,产生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音符,听起来像是一个连续的声音,而不是单个独立的音符。滚奏可以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和动感,使音乐更加生动、有活力。
从音符的时值来说,《渔舟凯歌》主要有半拍、一拍、自由延长的滚奏演奏形式,以及加有装饰音的单倚音滚奏和双倚音滚奏,每一种滚奏都有不同的演奏技巧。滚奏的力度主要分为轻度、中度、强度三种。《渔舟凯歌》大鼓的滚奏通常使用较宽的鼓槌,鼓手会用槌的侧面快速连续地敲击鼓面,产生深沉而有力的声音,从而体现出舟山渔民的豪爽、洒脱的性格。
2.重音移位
首先,重音移位这种技法的演奏主要出现在乐曲的小快板中,重音大多在四个十六分音符中出现。在演奏中,演奏者的鼓槌抬得越高、力度越大,它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也就越强。演奏者在进行演奏时不仅需要将重音技巧表现出来,更要将它的音色完美地体现出来,以此来将这首曲目所表达的情感与内容表现得更加深刻。其次,从记谱方式来看,重音一般以“>”的符号标记在音的上方。在练习重音技巧的过程中要,注意落槌的平均度与颗粒性。此外,重音的平均度也很重要,初学者在十六分音符第一个音加重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十六分音符音色不平均的情况,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
慢练。
3.闷击
《渔舟凯歌》的闷击技巧出现在乐曲的第三段,在整首曲子的八十六、八十七小节。闷击是排鼓演奏中的一种特殊手法,一般在比较轻松的节奏中使用。演奏者通常需要用左边鼓槌的后面按住鼓皮,然后用右鼓槌的侧面敲击鼓面。首先,将排鼓摆好后,眼睛平视前方,左手将鼓扶住,右手举止头顶,两腿分开,呈扎马步状。其次,敲击,动作幅度要大,打击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时需要将鼓槌举至头顶,较为密集的音符则需要离鼓面近些,这样更加有利于演奏者加快敲击速度。动作的舒展也可以让乐曲从视觉方面看起来更加大气、威风。这种演奏技法多用于民族打击乐中,能够增强乐曲的表现力。
(二)演奏体会
《渔舟凯歌》的打击乐整体来说为乐队打击乐,各种打击乐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节奏感增强,在各个段落之间起到了过渡和衔接的作用,提高了音乐表达的连贯性,这些打击乐的特殊音色更是描绘了细节和当时的音效。中国的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戏曲音乐和民族音乐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打击乐器不仅能够独立演奏,也对整体节奏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打击乐器运用多种编配技巧和多种打击手法,以烘托音乐氛围。《渔舟凯歌》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戏曲元素,主要与十面锣相结合,呈现音乐剧情、内容的转变,这对增强音乐表现力有重要意义。
对《渔舟凯歌》进行演奏,首先要从击鼓要领层面来说,排鼓的击鼓要领和动作与大鼓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排鼓两面都能定音。这是因为每只排鼓的鼓膛一面大,一面小,其音域也不一样。每只排鼓两面定音多为四五度关系,这是因为在演奏时虽然只敲击一面,但另一面的鼓皮不是静止的,会产生共振。
其次是声音质量层面,在排鼓演奏与教学中,无论是打轮奏、滚奏,还是练习曲、独奏曲,其声音质量是需要特别下功夫的。美妙悦耳的声音与敲击排鼓时使用力量的来源、力度的支配、触击排鼓的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人的上肢可以划分为手、小臂、大臂、肘部、腰部等几个可以独立活动的部分,正确运用力量是学习排鼓基本技能的关键。腰部力量是敲击排鼓的发力之源,而这种力量通过手指、手腕、双臂、双肩、背部的瞬间传送来完成演奏。
再次是强弱控制方面,在演奏《渔舟凯歌》时,需要掌握不同力度的演奏技巧,包括爆发性强奏、适中强奏和弱奏。每种力度的演奏都有其特定的发力特点和技巧,需要通过练习来掌握。
《渔舟凯歌》中的排鼓、十面锣、铜类、水镲等乐器,不仅强化了整体节奏,还烘托了热烈情调和氛围。可以说,《渔舟凯歌》不管是结构还是节奏,都具有鲜明特点,弹性的节奏贯穿全曲,增加了打击乐的热烈程度。作者通过节奏展现当时浙江渔民出海打鱼的场景,以及渔民们满载而归的心情。此曲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下的表现,对打鱼的各个场景进行了生动展示。打击乐器的使用让艺术更加完善,打击乐演员通過内心节奏和听觉节奏的协调统一,能够使观众代入歌曲情境中,深入理解歌曲内涵,进而升华艺术效果。
四、总结
《渔舟凯歌》是浙江歌舞团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首反映渔民生活的新型吹打乐曲,它也是集体创作的作品,展现了渔民们扬帆出海,抵抗海浪撒网捕鱼的劳动场景。中段抒情的慢板,曲调委婉优美,富有江南色彩;云锣的运用,为乐曲增添了不少情趣。最后又以十面锣快速演奏结束,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文章以《渔舟凯歌》为例,分析了此首作品的作曲特征与演奏技法,简要概述了中国打击乐的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锣鼓音乐也在飞速发展,中国的打击乐正在逐步完善,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优秀作品和优秀打击乐演奏家的出现。
(西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