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元完善的舞蹈艺术体系,舞蹈种类愈发丰富。基于表演实践进一步加强对舞蹈文化的展现与弘扬,一方面能够落实文化自信的相关要求,使舞蹈专业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我国舞蹈领域的建设作出贡献。
一、舞蹈文化的概述及其主要特点
(一)舞蹈文化的概述
通常来说,舞蹈文化指的是依托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对审美情感、民族观念、精神需求等进行表述与反映的一种艺术文化内容,在美学、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舞蹈文化的主要特点
1.地域性
在我国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舞蹈文化往往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在气候温和、水系密布的江南地区,其舞蹈动作往往温柔纤巧,肢体动作较为灵动流畅;在地势广阔、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其舞蹈动作往往豪迈奔放,肢体动作往往大开大合,雄浑粗犷。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有差异性的舞蹈文化,进而对舞台表演风格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2.艺术性
作为一种借助特定肢体动作表情传意的艺术形式,舞蹈在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当中呈现出了多样的艺术特点。首先,舞蹈动作的力度与技巧能够向观众展现一定的艺术美感。结合舞蹈主题对舞姿进行调整,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与感官享受,使观众能够基于舞者的舞台表现状态感受到这一艺术的魅力,并与舞者产生情感共鸣。其次,在一些舞蹈的编排与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引进较为丰富的主题创意,这些创意内容会引导观众展开联想,启发观众的思维。因此,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备深厚的艺术性特征。
3.民族性
我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发展历程、族群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因此不同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舞蹈文化体系,这一文化内容同样也成为各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聚居于我国北部、东北部的蒙古族受到其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舞蹈文化风格,其节奏韵律较为协调,表现形态与动物、自然等息息相关;藏族受到地域特征、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舞蹈步伐较为丰富,形态变化较为灵活。
4.情感性
作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与思想创造的重要艺术结晶,舞蹈的魅力依赖于舞者的创作与表达。因此,在进行舞蹈演绎的过程中,专业学生应当将自身对于社会、生活的认知与理解融入舞蹈作品中,并根据理解进行表演,使观众能够从肢体动作中感受到其思想变化和情感发展情况,实现与观众的情感沟通。由此可见,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展现出了较为明确的情感性特征。
二、舞蹈文化在舞台实践表演当中的作用
(一)舞蹈文化为舞台实践表演赋予深刻内涵
加强对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够助力舞台实践表演过程当中的情感传递,有效增强舞台实践表演过程当中的情感张力与感染力,让观众能够随着舞者的肢体动作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与文化领域,加深观众对作品文化内核的理解与感悟。
以广西壮族的“扁担舞”为例,“扁担舞”起源于壮族人民的“舂米舞”,由舂米这一活动演变而来。舂米是将木板盖在舂米槽上,使用扁担进行敲打,由于石槽过重,逐渐改为长条凳。在该舞蹈的舞台实践表演中,可以发现明显的舞蹈文化印记,即展示了壮族人民对丰收的期望以及当地居民在舂米时的劳动状态。在“扁担舞”的舞台实践表演中,通过还原当地居民的劳动场景与原始生活状态,作品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舞蹈文化提升了舞台实践表演的观赏价值
加强学生对于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能够使其进一步明确舞台实践表演过程中各个动作的含义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同时更加灵动协调地应用肢体表现技巧,使舞台实践表演的视觉效果与观赏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海南苗族的盘皇舞为例,在该舞台实践表演过程中,舞蹈文化的加持使整个舞蹈表演有了更高的观赏价值。第一,在盘皇舞表演期间,表演者大量使用了具有舞蹈文化符号的元素,如彩带、木剑、苗鼓等,这些新鲜的舞蹈元素的使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第二,盘皇舞的表演实际上是舞蹈文化具象化的重要一环,使观众能近距离感受舞蹈文化的魅力。目前,盘皇舞中至少包括功曹、招兵、请圣、招龙、安坛、青灯、香花五供、杀牲、上魂、贺楼、奉运、倒罢等动作。在这些丰富的舞蹈动作的加持下,舞台表演的观赏性显著提升。
(三)舞蹈文化提升了舞台实践表演的品质
舞蹈文化主要涉及人文传承、情感表达以及意识共鸣等几方面内容,其要求舞蹈工作者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动作的完美和形象的生动,更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内涵的传递。这种对作品品质的追求,使得舞蹈表演不再是简单的技巧展示,而成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形式。例如,甘肃靓点舞团原创舞蹈《西域羯鼓》当中即充分融入了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使作品品质更上一个阶梯。
(四)舞蹈文化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
一些作品的表演过程呈现出显著的艺术抽象性,观众对于相关作品的思想内核与创作美学缺乏理解与感知,影响了舞台表演实践效果。积极推动舞蹈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发展,能够有效提高观众对于舞蹈作品的审美水平,从而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体会并感悟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以动态的方式与舞者进行沟通,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文化本质,推动舞蹈艺术影响力的提升。
以舞蹈《丝路花雨》为例,该舞蹈的创作充分借鉴了敦煌壁画中蕴含的舞蹈文化,作为首部根据敦煌壁画创作的舞蹈,《丝路花雨》在坚持“和平”主题的基礎上,将民族风格、神话色彩等表现出来,在舞蹈文化内容上则以“英娘”与“伊努斯”之间感人至深的友谊为叙述主线,将敦煌壁画舞姿形象搬上舞台,并且配合表演者精湛的舞蹈技艺,将盛世大唐的文化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反弹琵琶”的动作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而其中的舞蹈元素如“伎乐飞天”等有浓厚的敦煌色彩,标志着敦煌舞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丝路花雨》这一成功案例可以发现,在敦煌舞蹈文化的影响下,舞台实践表演的艺术性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提升舞蹈表演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舞蹈文化为舞台实践表演提供了人文基础
作为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舞蹈文化还能够为舞台表演提供坚实的人文基础。舞蹈艺术往往是人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重要艺术渠道和艺术方式,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在进行舞台实践表演的过程当中,借助舞蹈专业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观众、舞者与创作团队之间能够形成思维层面的交互,让观众能够领略到不同于以往的人文内核,了解舞蹈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精神发展路径,使舞蹈作品的舞台实践表演具备更加深刻的人文基础,从而增强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以苗族舞蹈《三色饭》为例,当地居民为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满、幸福生活,编创了《三色饭》等体现人民日常生活的民俗舞蹈。当地居民在每年三月初三鸡鸣时分蒸饭,并用特殊的制作工艺将米饭制作成黑、红、黄三种颜色。其有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是苗族人民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食品,体现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的特点。从上述民族文化演变而来的舞蹈《三色饭》,不仅体现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将当地文化中的人文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助力舞台实践表演,展现民族文化魅力
将舞蹈文化融入舞台实践表演当中,能够使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更加精准地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充分散发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让舞台实践表演的风采与活力得到进一步展现。在进行舞蹈作品舞台实践表演过程当中,可基于模仿与创造两个主要渠道融入舞蹈文化,让舞蹈肢体动作为舞蹈作品情节提供推动力,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例如,哈萨克民族的舞蹈作品对猛禽“鹰”的形象与状态进行了模仿。作为哈萨克族的传统图腾,鹰这一动物不仅反映了本民族长期的狩猎生活方式与生活智慧,同时也象征着哈萨克民族饱满昂扬的精神斗志,是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内容。表演者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与组合,对鹰的展翅、平衡、飞行、滑翔、空中伸展等动作进行模仿,将“鹰”这一猛禽所寓意的自由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鹰击长空的凶猛姿态,充分展现了哈萨克民族的昂扬精神和追求雄健的民族文化。
(七)推动舞台实践表演的发展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舞蹈作品创作者需要对舞台实践表演模式进行推陈出新,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特点,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需求。以舞蹈文化为舞台实践表演形式的重要引领,能够使作品的表演艺术风格逐步走向成熟,使作品舞台实践表演中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深刻,更加鲜明地体现出作品的美学特征,并且能够使作品的舞台实践表演充分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喜好,在文化传承当中进行创新,促进舞台实践表演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新时代古典舞舞台实践表演的过程中,从业者要能够将舞蹈文化融入表演内容,使传统的舞蹈作品能够在形式、动作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在民间传统舞蹈动作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化的提炼、加工、整理与创造,创作出兼具中国传统艺术特点与新时代舞蹈演绎方法的作品。例如,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共同推出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即深刻吸收了传统舞蹈艺术文化内容,强调古代艺术美学与审美特征,同时借鉴了创新性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呈现出身法与韵律并重,形态变化多样的特点,舞者在演绎过程当中为观众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与文化意境。
(八)使舞台实践表演能够展现出更为独特的审美取向
受到历史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多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模式和审美观念,这不仅会对舞蹈作品的内容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对舞台实践表演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也会产生相应的冲击。以舞蹈文化引领舞台实践表演,能够将民族精神融入表演技法中,使相关舞蹈作品的演绎展现出独有的民族文化魅力。
例如,我国芭蕾舞艺术最早来源于俄罗斯,其后吸收融合了英、法、德、瑞士等国的表演风格与演绎模式,同时以我国舞蹈文化为基石,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芭蕾艺术。以经典作品《红色娘子军》为例,在作品的创作与演绎过程当中,整合与扬弃芭蕾舞艺术、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舞、民歌民乐等艺术形式,从手型变化、双人舞模式、演绎动作等方面对古典芭蕾舞进行了改造。在历久弥新的舞蹈文化的引领与支持下,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逐渐适应时代特点与审美要求。
三、结语
在我国舞蹈艺术的舞台实践表演过程当中,悠久的舞蹈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并鼓励舞蹈专业学生深层次学习舞蹈文化相关内容,并积极推动当代舞蹈作品与舞蹈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其能够成为舞蹈艺术舞台实践表演的方向指引,提升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为观众提供更加優质的艺术创作与演绎内容。
(宁夏师范学院)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舞蹈专业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师范学院为例”(bjg2023080)
作者简介:郑思佳(1994—), 女, 江苏扬州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为舞蹈学、舞蹈表演。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