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

2024-05-29 23:47马俊原
牡丹 2024年8期
关键词:有机群众活动

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度随之提升。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国各地开始大力推动群众文化事业建设,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但活动形式单一、特色不足,以至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不高。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下,积累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新时期,如何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是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明确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对策来改善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群众文化活动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促进二者有机整合,能够带给群众良性的文化熏陶,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际上,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中先进文化的集中表现,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目前无论是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遗保护工作,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能够有效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高效落实,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关系

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二者共同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就二者的关系来看,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群众文化活动作为非遗保护的有效手段,整合非遗内容,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让群众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强化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同时,非遗保护也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资源。深层次挖掘非遗项目潜在的文化底蕴,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规划设计和组织开展提供灵感创意,促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

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持续丰富和创新,逐步将更多的非遗项目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借助群众文化活动来大范围传播和推广非遗,不仅可以提升非遗项目的影响力,还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帮助非遗项目脱离传承困境。另一方面,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非遗项目,有助于让群众文化活动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贴近群众实际生活,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可与喜爱。

三是共同推動文化发展的关系。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对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整合二者优势资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也可以深化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喜爱,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分配与利用的不均衡

在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过程中,一个主要问题即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非遗保护工作深层次展开,也在无形中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其一,资金分配不均衡。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实际上经常出现资金分配失衡的问题。很多非遗保护项目由于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群众文化活动可能由于资金过剩,出现了资金浪费的情况,此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整合效果。

其二,人力资源支持力度不足。现有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储备较为匮乏,尤其是很多偏远地区或是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缺失问题更加明显。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及管理同样需要有经验、有创意和文化素养高的人才提供支持,但受限于种种因素,人力资源支持力度不足,限制了很多非遗项目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其三,场地设施不完善。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整合,需要相应的设施和场地支持,但实际上却存在不足。场地设施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效果和群众参与体验,也会影响到非遗项目的顺利推广。还有部分地区存在场地设施重复建设的情况,无故浪费资源,背离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的本质目标。

(二)公众参与度不足

有机整合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非遗保护效果,制约群众文化活动范围的延伸拓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群众对非遗了解甚少,仅仅是局限于概念和名词,对潜在的文化和历史等了解不足。此种情况下,即便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得到有机整合,也很难调动起群众的参与热情。宣传推广是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的有效措施,但部分地区在整合过程中投入不足,宣传推广形式单一,内容吸引力不强,以至于群众对其认知和了解不足,自然也难以产生足够的兴趣投身其中。另外,部分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的专业性较强、投入成本过高,导致参与门槛过高,限制了群众的主动参与。例如,舞狮非遗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整合过程中,由于非遗技艺学习时间较长、难度较大,很多群众对此望而却步,停留在欣赏层面。

(三)传承与创新之间不平衡

在整合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来源于非遗特色需要被尊重与保护,当代社会青年群体对创新具有较高的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在尊重非遗原始形态的基础上,不会让其过于僵化、陈旧。过度的商业开发,或是盲目融入现代元素,可能导致非遗特色被破坏,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失去应有的价值,不被社会群体所接受。由于当前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对象以中老年群体为主,青年群体参与主动性不足,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群众文化活动亟待创新升级,引入更多前沿的元素。但创新过程中,却存在非遗特色被破坏、文化内涵展现不深刻等问题,既无法吸引青年群体,也为非遗保护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四)文化差异和认同面临挑战

非遗项目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性,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下诞生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地域限制,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地域文化差异致使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认同障碍,不同群众可能对某些地域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缺乏共鸣。同时,在整合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过程中,部分活动过分尊重民族特色,致使群众文化活动对青年群众的吸引力不足;还有部分非遗项目融入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忽视了民族文化认同,导致非遗项目的核心价值和魅力丧失,与二者整合目标相背离。

三、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有机整合的策略

(一)深层次挖掘非遗资源,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非遗资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内容。深层次挖掘整合非遗资源,并将其有机整合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还可以深化活动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一,深层次调研,梳理优质的非遗资源。为了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首要一点是对其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和梳理,了解不同地区非遗项目数量、类型分布以及传承保护现状等情况,同时分析非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内容。通过有效的调研,不仅可以筛选出适宜群众文化活动的非遗项目,还可以为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和组织开展提供可靠支撑。在创新活动形式时,要注重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合渗透。例如,将传统非遗项目同流行音乐、街舞或戏剧表演等艺术形式有机整合,打造出更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其二,优化展示方式,让非遗“活”起来。通过对我国非遗资源的调研和梳理,能够发现这些非遗资源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在现代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机整合这些非遗资源,让非遗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非遗资源挖掘整合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积极推动展示方式的创新优化,合理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的同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所在。另外,也可以结合当代审美需求,促使非遗项目创意改造,以此来满足当代群众的多元审美需求。

(二)加强宣传推广,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

围绕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整合目标,应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宣传覆盖面。除运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外,也要尝试着运用新媒体平台辅助宣传推广。例如,借助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以及快手等平台,扩大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同时,整合优势资源制作专题节目,或是开展网络直播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更加便捷地传播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相关信息,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且,应注重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例如,结合非遗项目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精心策划和组织更具文化特色与内涵的品牌活动,让这些品牌活动成为群众广泛关注的焦点,为促进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有机整合创设有利条件。另外,可以尝试同各地的文化机构、旅游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彼此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共同策划和推广非遗保护和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上提升宣传推广效果。

(三)引入前沿技术手段,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

科技手段持续创新发展,合理化运用科技手段,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整合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例如,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技术,将非遗元素融合到现代艺术表演中,让群众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技艺,获得丰富的视听体验。该方式不仅能够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

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观赏性较强,但是缺乏互动性。为了提升活动开展效果,丰富群众的参与感受,可以在活动中设计互动体验环节。例如:设置非遗技艺体验区,让群众亲身参与非遗制作过程,感受非遗的魅力,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质量;举办非遗知识竞赛或工作坊,鼓励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其中,在加深其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的同时,吸引更多群众投身于非遗保护工作中,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培育非遺传承人,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

为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邀请专家、学者以及经验丰富的传承人共同制订人才培训计划,并结合各类非遗项目开设专业课程,以此来传播专业知识,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技艺水平。各地文化部门可以与高校、培训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其中,为非遗传承储备专业人才。此外,当前社会节奏较快,有些非遗传承人可能迫于生计压力,纷纷选择转行,导致大量优质的非遗传承人才流失。因此,应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为其提供资金扶持和展示平台,并设立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对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培育非遗传承人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

四、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保护的有机整合,对于二者共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挖掘和整合非遗资源,组织开展更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二者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不仅可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还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通渭县文化馆)

作者简介:马俊原(1975—),男,甘肃定西人,大专,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及非遗传承保护。

责任编辑   王小朋

猜你喜欢
有机群众活动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