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红
摘 要:钢琴流入我国后,关于钢琴的研究从未间断,期间杰出的中国钢琴音乐家创作出了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其中独具中国特色浪漫主义特点的钢琴音乐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更为显著。为进一步促使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国际上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占据更高的地位,同时促进中国钢琴音乐实现深层次发展,本文将主要分析浪漫主义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探讨浪漫主义影响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
关键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浪漫主义特点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7-00-03
因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审美观念、音乐素养、思想认知等差异,钢琴音乐家在作品的旋律、节奏、曲式等创作编排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这种不同逐渐演变为不同的音乐风格。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就是西方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后,钢琴音乐家想要表达自我价值、宣扬主观情感下的产物。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产生后,浪漫主义音乐内涵以及浪漫派作曲创作技法、演奏技巧等对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使其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与西方浪漫派音乐的风格相同,同时也有着显著不同。
一、浪漫主义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
首先,浪漫派作曲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分析肖邦的《玛祖卡》与《波兰舞曲》可以发现,其无论是在旋律、节奏、调式,还是和声以及音乐结构等方面均具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同时音乐作品的内涵更是直接表达了肖邦的民族情。由此可见,浪漫派作品创作注重民族情的融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此影响下出现了诸多以民间音乐为元素进行加工改编的作品,使民间音乐曲调、素材与钢琴这一西方乐器相结合。具体可见,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陈培勋的《广东音乐小曲四首》以及朱践耳的《序曲第二号“流水”》等。
其次,浪漫派音乐的风格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古典主义作品具有鲜明的冷静、典雅、居高临下等特征,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脱离了对古典形式美的追求,其强调情感的宣泄,即通过音乐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变化[1]。例如,门德尔松创作的《无词歌》就将其意欲阐发的情感进行了抒发。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浪漫派音乐风格的影响下,将情感流露作为钢琴音乐作品创作、演奏的关键着眼点,具体可见《彩云追月》《夕阳箫鼓》等。其中,《彩云追月》的核心情感是对大自然的歌颂,而此情感在钢琴曲所营造出的氛围(月明风清、万籁俱寂、云月相逐的静谧月夜)中得以充分体现。
最后,浪漫派钢琴的演奏技巧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是国际上最优秀、最杰出、最著名的钢琴音乐家,其钢琴演奏技术让人望尘莫及,是国内外钢琴演奏者争先学习的榜样。我国钢琴音乐家在沿袭西方著名钢琴音乐家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演奏技法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延伸与创新,如在“清、高、淡、远”意境的作品演奏时创新出比较特殊的触键方式,即用指面多部位极轻地触摸琴键,进而产生极轻柔、极高洁、极缥缈的音色[2]。
二、浪漫主义影响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
(一)宣扬人的主观情感
浪漫主义音乐的本质是表达、传递、流露和强化个人情感。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本质相契合,即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宣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音乐作品来阐释主观情绪、对现实的反抗以及对所处环境的主观感受等[3]。这一特点,具体可见储望华创编的钢琴作品《二泉映月》。作为我国影响力、传播力较大的音乐作品,《二泉映月》初始的演奏乐器为二胡,演奏者通过二胡独有的音色将阿炳对自己人生悲剧的独白阐释得淋漓尽致,使欣赏者极易产生情感共鸣。储望华在对《二泉映月》进行创编时,以浪漫主义音乐的本质为切入点,旨在使钢琴演奏出来的《二泉映月》在保留原曲哀怨基调的同时,让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更加浓烈。在此过程中,储望华大量采用大和弦旋律,让听众不仅能够通过音乐作品切实感受到阿炳的孤独、无力、挣扎,在此基础上感受到阿炳想要与命运抗争的意识以及敢于与命运斗争的勇气,最终给听众留下想象空间,让听众通过作品回味,想象阿炳正在或已经走向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这一特点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愈发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诸多钢琴音乐家在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创作中对线性旋律的使用越来越多,使音乐作品具有更加宽广的音域,进而体现出更加丰富与细腻的情感;二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对歌剧中的宣叙调进行了借鉴,让作品仿佛以“低吟浅唱”的形式缓缓且顺滑地“流淌”出来。此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对线性旋律与宣叙调中自然语速的节奏利用不仅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影响有关,同时也与母语的语音和语调相关,因此这一特点往往更具中国特色[4]。
(二)寄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作为“假托”
钢琴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大自然题材,这一表现并非局限于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但相较于其他音乐风格而言,浪漫主义音乐对自然景物的利用更加深刻,反映出来的情感、思想也更为多元。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欧洲音乐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之一,因其家族在文化和经济上都登上了耀眼顶峰,使门德尔松有充足的自由与资源去从事音乐事业,这就使其有着丰富的旅行经历,而在此期间,门德尔松创作出不少取材于自然景色的作品,如《第三交响曲》等。之所以《第三交响曲》至今仍旧被流传,与其通过自然景物传递出来的丰富情感密切相关,使该作品的艺术内涵、艺术价值尤为深厚。由此可知,寄情于景,把自然景物作为“假托”是浪漫主义影响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需要侧重的方向,而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以大自然为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可见寄情于景、借景抒情已经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之一,具体可见《夕阳箫鼓》《平湖秋月》《山林》《春之旅》《幽谷潺音》等。其中,《夕阳箫鼓》就通过音区、节奏、声音、力度等各方面的变化描绘了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江风吹拂,水波荡漾、浪花飞溅,水鸟嬉戏等景象,让欣赏者通过音乐作品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秀美和恬静的江南水乡风光图。而改编自广东音乐名曲的《平湖秋月》则通过连绵不断的旋律、柔和细腻的音色和自由宽阔的节奏使湖水的每一道波纹和色调仿佛再现在人们眼前一样,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方面,还体现在意境的构建方面,以期使听者同时在空间和心理上有完整的想象和幻想,如储望华的《幽谷潺音》,不仅描绘了青岛崂山的幽静山谷,还借助幽静山谷中的幽幽清泉表达了其从中受到的心灵净化,让听众从钢琴音乐作品中获得更多来自大自然的感触[5]。
(三)多为标题作品,与其他门类的艺术相互交融
17—18世纪以前的作品大多为“无标题音乐”,即纯音乐。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出现后,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且寻求更多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使音乐逐渐与其他艺术相结合,这就使“标题音乐”进入快速发展期。而“标题音乐”具体而言,就是指有文字作标题的音乐,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可使观众通过“标题”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和作品思想内容[6]。此外“标题音乐”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长足发展还与浪漫主义作曲家无法忍受古典主义的均衡、秩序、约束、理性,急迫抒发对宇宙间自然万物现象的情感有关,使其迫切需要借助戏剧、诗歌等文学艺术来增强音乐的想象力、表现力。在此背景下,西方钢琴音乐作品在浪漫主义运动下也出现了诸多“标题作品”,而因此类钢琴音乐作品更具想象力、表现力,使其影响力、传播力也尤为突出,进而对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更为显著,促使“标题作品”成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之一,并在这一方面有所开拓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具体可见汪立三的《兰花花》与《“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兰花花》是中国陕北地区著名的汉族民歌,主要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兰花花(原名叫姬延玲,小名叫叶子),以该民歌为基础改编而成的钢琴音乐作品《兰花花》,将兰花花这一民间故事完整地描绘了出来,使听众在了解民歌《兰花花》基础上可以更加深刻地感悟钢琴作品《兰花花》中所蕴含的情感。《“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是汪立三观赏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画展后有感而作,《冬花》《森林秋装》《湖》《涛声》等乐章名与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画展中的画作名相对应,可见《“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是钢琴音乐作品与绘画作品的有机结合。此外,需要强调的,虽然“标题作品”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与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内涵,为人们理解作品带来导向性作用,但如若“标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脱离将导致“标题”的导向作品丧失,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如若人们未站在民族抗战角度将其视为救亡歌曲,将仅能从“黄河”二字中体会到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法真正从中感受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抗敌的决心。
(四)植入民族传统艺术,表达民族情结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不断涌现,诸多西方钢琴家将关注点聚焦在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方面,使大量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作品融入了民族文化与传统音乐,让钢琴音乐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传承与弘扬民主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肖邦、李斯特、德沃夏克、格里格等作为著名的钢琴音乐家,是将钢琴音乐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创作的波兰民间舞曲、匈牙利狂想曲、斯拉夫舞曲、挪威舞曲等均体现着浓郁的民族元素,使浪漫主义音乐真正成为表达民族情结的一种新形式。我国钢琴音乐家的民族情、民族魂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十分强烈,使其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会不由自主地植入民族传统艺术,而这一特点在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影响下进一步得到外显。但由于钢琴是西方乐器,使其在迎合中国民族音乐风方面有着一定难度,导致中国钢琴音乐家进行了长期的尝试与努力[7]。当前,中国钢琴音乐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如利用大和弦、长琶音、华彩乐段、踏板来表达民族情结等。此外,中国钢琴音乐家在浪漫主义音乐与民族传统艺术相融合中,还做出了其他尝试,如直接在传统民族音乐旋律、传统音乐素材上进行创作。具体可见贺绿汀先生的《牧童短笛》、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的《兰花花》、黄虎威的《巴蜀之画》、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其中《第一新疆舞曲》为典型的钢琴与少数民族民歌调式、节奏的结合作品,《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则是以内蒙古民歌、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为着眼点创作而成的中国钢琴曲。随着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逐渐深入,我国钢琴音乐家在保证浪漫主义钢琴曲体现民族性特点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可用的技法与曲式结构,如在格里格《抒情小曲集》与格林卡《夜莺》等钢琴作品影响下创作出的《雨港素描》《谷粒飞舞》《快乐的啰嗦》《兰花花的故事》《双飞蝴蝶》等,这类作品既蕴含浓郁的民族情,又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弹奏技法、曲式结构,使中国钢琴音乐的艺术性、感染力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民族性的增强是中国钢琴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不仅从上述一系列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可知,还可从以下影响力显著的作品中体现出来,得到很好的验证,如陕北民歌改编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绣金匾》,以及根据广东小调改编的《旱天雷》《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与此同时,中国钢琴音乐中植入民族传统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且可助力中国钢琴音乐特质的形成和成熟。
三、结束语
开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点探讨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不仅可知浪漫主义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影响较为深刻且多元,还可知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浪漫主义思潮中不仅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本质相贴合,还诞生了诸多独属于中国音乐特质的钢琴曲,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音乐事业高质量发展,且在今后我国音乐事业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地深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参考文献:
[1]张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初探[J].牡丹,2018(18):75-76.
[2]刘维艳.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创作中的音乐特征[J].音乐创作,2018(05):116-117.
[3]李冰.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和审美透视[J].艺术研究,2021(04):108-109.
[4]杨晓欣,何茜.中国钢琴曲《春舞》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术分析[J].艺术評鉴,2022(13):53-56.
[5]张红红.“英雄情结”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中的表现[J].民族音乐,2019(03):7-9.
[6]张霞.20世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脉络与流变[J].艺术评鉴,2021(23):4-8.
[7]王晓丹.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的审美方式解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8(0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