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榕,谢 琪
(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茶作为一种物品,最原始的价值就是满足人们身体健康方面的实际需求[1]。景迈山古茶林有上万亩的茶林规模,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景迈山古茶林里有不同于普通3条雌蕊花柱茶树的4条雌蕊花柱大茶树,野生茶树的花瓣数和叶形特征均体现了野生茶组植物的明显特征,表明景迈山的大茶树很可能是野生大茶树与普洱茶的杂交后代,充分证明了野生茶组植物曾在景迈山繁盛生长[2]。现今的景迈山仍完好保留了大面积的大平掌古茶林和芒景山古茶林等古茶林,这些古茶林都是世界知名的人工培育茶树类目。景迈山拥有千年历史的广阔古茶林,茶林揭示了茶树种类的起源和早期的驯化与栽培之间的联系,为全世界茶叶的进化历史提供了从原始的野生驯化到人工种植茶树的宝贵实物证据。
景迈山古茶林的存在,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千年传承的林间开垦和林下茶种植传统。在世界茶园都在广泛采用“平台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和管理”的现代种植经济模式的大背景下,景迈山古茶林的存在显得尤为特殊。这里的茶树种植遵循野生茶树的生理特征和生长模式,反映了当地居民在长期耕种中积累的智慧。同时,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高效平衡,向世人展现了基于丰富物种群落之间的能量和物质循环流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且体现出森林与茶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和有机共生关系。景迈山古茶林向世人讲述着早期茶叶栽培方法和传统茶道,其“林茶共种、物种共生”的复合型栽培体系为探索现代种植茶园生态立体循环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景迈山古茶树林也是全球茶树基地优质资源之一,它给云南当地古茶树林的引种与繁殖规划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当地群众“自然适应”的生动体现。在特定的山地生态环境下,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并追求自然与美学,世代居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巧妙地利用土地资源,使景迈山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这种景观以“神山—森林—古茶林—村寨—耕地—水田—河流”为立体空间序列,以“村寨—古茶林—森林”为功能圈层,以“寨心—干栏式民居—佛寺—寨门—神树”为信仰寓意的村寨建设布局,实现了生态平衡、生产实践和生活美学的有机融合[3]。这种景观诠释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智慧山地人居新范本。
景迈山古茶林既是千年古茶林,又是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乡土聚落,地域特色明显。遗产申报区共列入遗产要素的传统村寨有9处,包括4处傣族村寨:景迈大寨、勐本、芒埂、糯岗老寨,5个布朗族村寨: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洼。与此同时,还有因酿酒而远近闻名的老酒房村。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是较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群体,他们在与茶树相伴的漫长岁月中,以茶为生,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在共同协力保护景迈山古茶林原始生态,维持景迈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中,形成了民族团结共存体系与和谐的民族关系。这种和谐共存的方式,不仅体现出他们对茶的深厚情感,也展现出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尊重和珍视。
景迈山位于中国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种植普洱茶和相关文化闻名。景迈山人工培育的传统古茶林以“天然茶叶博物馆”的美称享誉世界,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类古茶林之一。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分布在海拔1250~1550米的山坡、村落、森林和5处保存完整的古茶林,总面积1180平方公里,其中古茶林面积71.67平方公里,区域内有9个传统村落,涉及傣族、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和哈尼族。景迈村和芒景村的古茶林较为著名,共有1231户,5088人[4]。
景迈山茶林是传统的文化共生景观,是利用生态资源促进茶叶进化的生动例证。景迈山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模式被完好地传承下来,“山林共生,林中生茶,茶林围村,人茶互补”的景观格局延续了“林茶同生,人地同存”的千年历史。千百年来,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在景迈山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叶以共生的方式长久依存,这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理解、尊重和热爱。景迈山古茶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180年,距今已有1843年的历史。古茶林由当地群众驯化和栽培,茶树均为上千年的古茶树,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树茶园。在公元1139年,茶叶交易市场“嘎轰”在景迈大平掌所衍生出来。景迈山古茶林是中国最大的人工种植古茶林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说是世界茶林中保存较完好的,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茶树自然博物馆,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组成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评审委员会将其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旅游遗产示范区”[5]。该区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遗产,是云南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展示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定义为具有特殊普遍价值的地方,这些地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予以保护[6]。赛普拉迪斯(Saipradist)等认为,《世界遗产名录》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艺术、历史、科学、保护和美学的角度加强了对历史遗迹或特殊地点的保护、鉴定和传承[7]。同样,这种认可也表明了遗产的重要性和客观真实性[8]。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将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通过营销活动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因为世界遗产被广泛用于推广国家旅游的营销活动中;第二,入选世界遗产可以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财政和技术援助,帮助维护和保护这些遗产[9]。根据布雷基(Breakey)和克姆(Kim)等的研究,在大部分情况下,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后会增加游客数量,尤其是国际游客[10-11]。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一定发生的,游客数量的增加还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例如可达性和营销因素[12]。此外,世界遗产不应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而是具有有形、商业成分和无形元素的产品。世界遗产中的有形因素以及商业成分是具有其功能的核心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无形因素与服务的可及性、工作人员的帮助和解释则有利于引导游客消费[13]。
世界遗产中心认为,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具备三要素:5片古茶林、3片分隔防护林和9个传统村落。2010年6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申遗之路,走过整整13个年头,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0年至2018年,奠定申遗坚实基础阶段。2010年6月,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茶马古道·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在普洱市召开。2014年4月,普洱市人民政府发文成立“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保护管理局”。2014年至202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连续7年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请求和申报文本。
第二阶段是2019年至2021年,向国家申请立项。2019年9月,国家文物局经过反复筛选对比,在40余个申遗预备项目中正式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为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10月,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召开“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促成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形成国际共识。2020年12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文物局上文请求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为中国政府2022年申遗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同意。2021年1月,国务院赞同国家文物局的报告意见,并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2022年度世界遗产名录的提名名单(国际专家未能于2021年来滇现场评估,相关工作顺延至2022年进行)。2022年8月30日,普洱市政府组织完成民居维修、环境整治、道路修建、“四中心”(管理、展示、档案、监测中心)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第三阶段是2022年初至2022年9月,接受国际组织评估阶段。2022年2月28日至3月4日、7月11日至15日、8月15日至20日、8月28日至9月1日,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普洱市政府组织国内专家进行4次模拟考察评估,对模拟评估发现的问题逐一整改。2022年9月6日至1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出马龙·马丁先生赴现场考察评估景迈山古茶林及申遗工作情况,国家文物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普洱市政府、澜沧县政府组成工作组全程陪同,对国际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书面答复,马龙·马丁先生对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管理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第四阶段是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提供补充资料阶段。2022年11月6日,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申遗评估部提供有关“有机演进的文化遗产、符合标准、遗产保护状况、保护措施、影响遗产地的因素、管理,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等7个方面的补充材料。2022年11月25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部门负责同志及有关专家参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申遗评估部的视频会议,就“传统村寨和住宅修缮保护措施”“传统村寨规划和潜在旅游开发”“村寨和茶林所有权”“废弃物管理”4个事项进行解答。2023年2月28日,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申遗评估部提供“传统村寨和住宅修缮保护措施”“传统村寨规划和潜在旅游开发”“村寨和茶林所有权”“废弃物管理”4个事项的补充材料。6月19日,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发布消息,景迈山古茶林申遗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列为“建议列入”项目。2023年6月22日,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世界遗产中心于3月份申遗终审评估会上作出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评估报告》进行勘误,提出14条修改意见。
在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基础上,2023年9月14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普洱市人民政府派出团组前往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参加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配合国家文物局开展宣传、陈述工作。2023年9月17日15点33分(当地时间),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深化理解和探索如何保护和传承遗产价值的创新过程,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协调资金和分步实施。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自2010年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2023年正式宣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13年的申遗过程中,有序推进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实践,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标准。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现代知识观念和管理制度与传统经验习俗的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了古茶林生态茶园建设、产业经济发展和地方社会治理的有效高速融合。这不仅有效促进了文化符号和价值意涵在景迈山往更深更广层次的方向传播,还成功避免了古老茶林文化景观被淡忘、边缘化或者被拆解的可能,保证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得以延续,使之成为当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组成部分。
此外,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集结了多方主体的智慧和力量,并充分融合,协调延伸,这一过程既科学地实现了景迈山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传播,又同时考虑并协调了各种社会实体的独特价值和利益。例如,成功地平衡了当地居民在传统的板墙住宅风格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冲突,解决了区域文化形象传播、传统习俗传承和现代文化发展融合之间的问题。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当地居民也得到了足够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发言权和精神支持。
从生态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促进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发展的传统农业模式的传承式保护,推动生态环境向“增加绿色、提高质量”的方向健康成长。成功申遗不仅是积极参与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强化国家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巩固。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成功申遗,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景迈山茶叶在全球范围中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而且有助于建立以普洱茶为核心的区域生态文化体系,以此来发展多元化的配套产业,其中包括多功能农业、文化旅游、科学研究和教育、卫生保护和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14]。这种多元化的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业的经济活力,还可以避免过度依赖个体茶叶销售所带来的风险。这将打造出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框架,从而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和乡村振兴得到有效的正向推动。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保护全球茶种资源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提供了典型案例。景迈山古茶林文化不仅代表了传统普洱茶的制作工艺,更是融合了物种资源、农业技术、民间文化和生态哲学等多个元素的综合体系,它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该项目成功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有助于延续人类早期林下茶树种植的传统方式,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和活化当地的珍贵古茶资源,从而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茶树种植资源。此外,还可以很好地传承西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为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基础。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对景迈山地区自然资源、农业遗产和遗迹、多民族文化共生的文化景观的分析、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景迈山经历了农业遗产保护、国家文物保护、文化保护区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及保护过程,体现出景迈山在不同视角和领域中的价值,这些保护工作既有特殊性,也有共通性。在这一系列的保护过程中,经过大量系统性整体性的考察研究,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找到其核心价值内涵,也找到了最具创造性的生产模式和文化模式,进而提炼出景迈山文化景观林茶共生的独特性价值,为世界其他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思路。
景迈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不同民族之间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也彼此尊重,从生态伦理到社会伦理,再到商业伦理,通过茶叶种植、生产与销售,建立了和谐共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关系。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对这种和谐社会的认可及弘扬。
景迈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地处横断山脉南部边缘,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山高水长,是人们休闲、度假、放松身体和心灵的绝佳去处。在茂密的森林里感受“天然氧吧”,在茶叶作坊里学习古人种茶制茶饮茶的独特文化,在传统村落与当地少数民族交往,品尝独特的民族美食,体验异地文化的独特魅力,都是景迈山发展文化旅游业的竞争优势。依托申遗成功的宣传效应和关注热度,积极培育遗产驱动、联动互补的文化旅游业,不断推动景迈山地区的发展,是未来景迈山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
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地系统整理和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古茶味”和“古茶情”,并提取出标志性概念,以此为基础,讲述茶文旅故事,推动景迈山茶文旅品牌的塑造,进而以系统化的叙述方式展示景迈山古茶林的文化资源。一是可以将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发展中心,围绕茶林主题量身打造当地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活动项目规划,并以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展示景迈山的美丽风景和热情人文氛围,形成富有地区特色的体验场所。同时,随着品牌产业链和相关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利用农村电商作为营销平台,发挥线上市场延伸和扩散功能,为系统化叙述创造条件。二是通过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网络宣传平台,开设热门话题如“我是普洱人”“打卡景迈山古茶林”“古茶林守望者认种之旅”等,拍摄创作景区相关的短视频,不断提升话题热度,这不仅能激发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力,也能持续为景区进行宣传。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动员过程,在此期间,景迈山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交通、餐饮、住宿条件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长期的基础设施短板还需要持续补足,从而才能更好地满足慕名而来的多样化的游客的需求,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在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方面,可以从“遗产申报”思路转向“市场消费”思路,在遵循遗产保护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用好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红利,维护好品牌形象,不断扩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要继续提高村落居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强化当地群众和外来者的遗产保护意识。
实现茶叶产业、茶文化体验、遗产地旅游等相关行业的联动性,加大对景迈山茶叶的推广,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扩大市场份额,从而与普洱茶及其制作技艺等文化品牌和非遗项目形成合力,丰富景迈山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容,不断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同时,可以挖掘整理地方独特的民族文化,不断拓展民族音乐、歌舞、演出演艺、民间工艺品的市场化程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旅游产品转化,还可以与周边县区联动互补,与相邻的孟连县、西盟县共同打造普洱“边三县”“绿三角”品牌,实现地域文化优势的整合发展。
提出具体实践措施如下:(1)推动茶产业发展:加大对景迈山茶叶的推广力度,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茶农收入。(2)发展特色手工艺品:鼓励当地村民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制作,如茶具、民族服饰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产业链。(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周边基础设施的投入,如道路、电力、通信等,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4)不断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加强对当地村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不断增强村民对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
世界遗产保护是传统社会生态及文化的一个标准化和制度化的保护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来的制度文化和权力话语体系会植入其中,传统社会的应对也会造成既有文化习俗的更新和再造。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之后,更应该重视遗产话语对地方传统社会造成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提升遗产地及周边相关区域的社会建设,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促进社区良性发展,同时要关注社区内弱势人群的权益保障。
景迈山地区以农业耕种和小商品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心理,以自然信仰和传统习俗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了数千年的和谐与平衡。现代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在新模式下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利益,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承担更多责任,提供更多办法和思路。
提出具体实践措施如下:(1)加强对景迈山茶农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艺,同时关注茶农的生活状况,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2)推动景迈山茶文化的传播,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艺比赛等活动,提升景迈山茶文化的影响力。(3)保护景迈山茶农的传统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申遗成功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4)加强景迈山茶农与国内外茶文化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景迈山最核心的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状态,生态环境保护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将环境议题纳入地方发展的各个方面,使环境议题深入景迈山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预警可能出现的生态风险,还应当不断加强遗产保护与生态涵养等各项功能的协调保护,在此基础上要按照生态保护红线与建设控制的要求,严格禁止任何建设和农业生产行为占用生态用地。此区域大多数生态源地目前仍处于保护良好的自然状态,需要对此类区域的生态保护着重落实到养护和治理等工作中,要积极寻找生态隐患并注重对生态薄弱位置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以防止生态灾害与危险的发生。同时,在重点保护区要避免建造大型观光基础设施,以最小的干预来保护景迈山古茶林和自然生态环境,依据时节动态来调整游客,确保生态拥有足够的自我恢复能力所需要的时间和条件。
优先保护与修复景迈山古茶林生态,在此基础上要鼓励文化遗产与山区生态旅游等业态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深入挖掘现有遗产地的山、茶、林、水等自然资源,同时要注重结合现有民俗文化价值,在景迈山古茶林自身文化资源优势之上,大力推动以生态感受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要不断整合利用景迈山古茶林周边景观资源,深入挖掘云南普洱茶文化内涵,结合景迈山古茶林文化带发展旅游业,推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不断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带动作用。可以结合大平掌古茶林等自然生态资源,串联与优化各类风景区的景观节点,促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本体的展示利用与自然生态安全的协同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不断促进自然资源的利用发展,从而形成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发展的良性循环。
提出具体实践措施如下:(1)加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生态承载能力。(3)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加强与国内外环保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三个维度互相联动,共同促进景迈山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应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环境保护是核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社会进步是目标,应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三个维度互相配合,不断推动景迈山的可持续发展。
景迈山古茶林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茶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具有较大的挖掘潜力。景迈山古茶林文化遗产是人、自然、资源等多元素长期协调发展的生态与文化共同体,不仅拥有独特的景观风貌,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当地政府、社区、游客、企业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交织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需要在多元主体中精确梳理出彼此的互动关系,从而有效激发各个主体的内在发展活力,进而充分挖掘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现实价值,将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转化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环境发展优势,将茶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不断探索适合景迈山古茶林自身发展的文旅道路,以实现乡村振兴与茶文旅融合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