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

2024-05-29 18:18李波林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育人体系院校

李波林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西 南宁 530007)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竞争力,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学生创业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成效将直接影响到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稳步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保障。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确保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开展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受到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学校管理层、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观念存在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上过于偏向理论化,过度强调专业性,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有益补充,缺乏创新性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平台,导致较难形成专业理论、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这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挑战[1]。

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为出发点,提出创新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建立“理论—实践—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创新作用和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作用,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良性发展[2]。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创新驱动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3]。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百分比,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高两者的融合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一)实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融入自身的实际工作,有效提升专业技术和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指引,通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逐步融入专业教学活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课程教学改革,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5]。

(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不仅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教师过程引导为辅,让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锻炼,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创新理念得到升华,掌握相应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提升创造能力[6]。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三)实现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要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凸显高职办学特色,根植服务于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学校在秉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同时,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教育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这是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原动力和思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更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实现提升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参与度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两者的融合发展,将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方位、方向、方略的定位;有利于拓展办学内涵,更新办学理念,提升办学质量;在构建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破解专业同质化问题、促进专业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等方面起关键性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课程,为创业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7]。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之困境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教学质量、内涵发展、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社会等方面。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足,例如两者结合不密切,融合不贯通、不到位,甚至出现“两层皮”的怪现象[8]。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融合发展认知不全面

由于受到普通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处在表层上的认识。一方面,将增加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学分比重、加大课时量等简单做法视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只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看作专业教育的辅助性教育,忽视了两者融合的重要性,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培养,失去了原有的创新源泉的内涵。

(二)课程设置上存在分立

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但两者之间相对独立,专业课程以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为主,过度强调理论性、专业性,把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作为专业课的有益补充,处于从属地位,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课程未能形成有效融合体系;另外,专业课程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但部分专业课更偏向理论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导致创新性未能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创新创业课程则与之相反,部分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和专业需求对接不足,导致“课堂—实践—创新”融合度不高,二者在课程教学上的分离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核心问题。

(三)管理机构融合性有待加强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建制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教改工程,各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制定一套结合实践、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融合发展管理机制,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和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目前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由学工处或招生就业处负责管理,而专业教育工作则由教务处负责管理,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商,从而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不同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衔接不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很难有机融合在一起,两者的融合发展需要学校层面、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的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管住盲目开展、遍地开花的态势。

(四)实践课程缺乏创新元素

实践课程是高职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之一,实训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训课程的开设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还要融入创新、竞赛、技能等项目训练内容,融入创新元素,形成标准统一、结构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实践类课程,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开设标准还不够明确。另外,部分实践内容主要是按照事先预设好的操作步骤、实验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实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使得学生的技能训练、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目标值,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与提升。

(五)缺乏实践创新平台

创新技能平台是验证教师专业教育成果、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性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依靠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为数不多,并且缺乏创业性、专业性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经验的互补、专业技能的发挥。学校可通过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发挥专业技能,提升创业水平。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之构建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应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目标的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探讨[9]。将机制、课程、师资、平台、体系等因素纳入融合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服务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还要为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和地方经济发展[10],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一)机制融合:打破传统管理机制,促进协同融合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打破管理职能界限,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数设置在创新创业学院、教务科研处、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且部门间的交流存在沟通和协商的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在信息交流、事务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这就要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对学生的发展评价。将学生的创新素养纳入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过程、结果考核中加大创新素养的占比,重点评价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融合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积极参与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并将其成果归纳到激励政策,可进行学分的转化。二是改革教师的评价。学校在尊重专业课教师开展自评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创新实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并将其成果纳入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的考核体系,考核指标重点偏向教师对学生创新素养意识培育、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成效等。

(二)课程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适时调整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安排,建立健全相关课程体系[11]。一是在专业教育中有效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整合、安排课程资源,比如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成功典型案例的剖析和创新创业素材的穿插、应用;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分段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可以达到40%左右;开发实用性、有针对性的教学课程来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二者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互补等。二是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给以资本、税务、营销、经营等方面知识的辅导。三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体系等方式完善课程融合体系的构建。构建体系不仅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考核等方面开展对接,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要加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寻找新的创新点、突破口,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目标的实现。四是深挖创新创业资源。在专业课课堂中穿插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把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工艺等创新元素融入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日常教学活动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体系的构建。

(三)师资融合: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型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要具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体系,还要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型教师队伍。一是组建专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项目指导等的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在大赛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二是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聘请企业高级技术员、企业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员的双向流动,逐步形成既有创新创业精神,又有专业知识底蕴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三是实施招聘计划,学校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技能扎实、创新意识强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四)平台融合:搭建共享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平台,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资源优势,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实现校企间的优势互补,共同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指引、专业教育为主导、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结合真实企业环境的协同创新创业中心等实践平台。通过创新实践平台的搭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使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生产现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业技能的同步发展[12]。

(五)体系融合:构建递进式的协同育人创新体系

建立与完善“创新认知—创新模拟—创新实战”三个阶段的创新型、递进式的协同育人创新体系。第一阶段是创新认知,对象是全体学生,包括第一学期的学生愿望规划,第二学期的学生认知认识;第二阶段是创新创业模拟,在第三学期完成学生对商机的识别,第四学期带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进行经验的积累;第三阶段是创新创业实战演练,为打算创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学校在项目孵化、资金、创业历练、创新技术等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使学生在校阶段通过实践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专业技能的锻炼,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阶段递进式的协同育人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将“创新课程—创新实践—创新活动”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根据岗位需求因材施教,提供分类、分层式的专业教育活动,按照“理论结合实践,系统性结合阶段性,专业性结合过程性”的构建思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协同育人过程的体系化。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困境、融合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并提出两者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策略,为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创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具体思路,对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多方位、模块化、创新性的融合育人体系,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体系和建设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育人体系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