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制沿革看南宁历史地位的变迁

2024-05-29 18:18陆彩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南宁市南宁广西

陆彩红

(南宁孔庙博物馆,广西 南宁 530029)

南宁很早以来就是中国南疆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之一,至少在唐代中期就已形成,岭南西道节度使府就驻节邕州[1]。南宁古属“百越”之地,是历代郡、县、州、府和省会驻地。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在此地设立晋兴郡,成为南宁市建制的开始[2]。唐贞观六年(632年),更名邕州。咸通三年(862年)设岭南西道驻邕州,辖邕、容、桂三管,邕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治所。元泰定元年(1324年),邕州路改名南宁路,意“南疆安宁”。1949年12月4日,南宁解放,次年1月设市,2月8日定为广西省会。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市成为省(自治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章从南宁的建制沿革,考述历代南宁行政区划的变迁和南宁战略地位的提升历程。

一、秦时属桂林郡,两汉属南越国、领方县——南宁地区行政建制的滥觞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首推郡县制度,将全国分为36郡,每郡置若干县,其中长沙郡治在今全州县西南的零陵县,是广西境内最早的建制政区。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攻取岭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郡治布山(今贵港市),今南宁市区属桂林郡辖地。

公元前203年,赵佗起兵割据岭南建南越国,今南宁市区为南越国辖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派路博德(伏波将军)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郁林、合浦、苍梧、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郡。郁林郡仍治布山,下设领方、安广、增食①领方县,位于宾阳县芦圩镇古城村,三国吴改为临浦县,唐、宋曾为宾州治,元为宾州路、宾州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入宾州;增食县位于今隆安县东,东汉末年废;安广县位于今横州市西北,南北朝时废。等县。今南宁市区属领方县辖地。

东汉建安八年(203年),建于元封五年(前106年)的交趾刺史部改为交州②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羸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并从龙编县(今越南河内附近)迁治至苍梧郡广信县(今梧州市及与其相连的旧广东封川县地),辖今两广及越南中北部。今南宁市区属交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

二、东晋晋兴——南宁行政建制之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大体沿东汉末年的州、郡、县制。因交州辖域宽广辽远,吴永安七年(264年)孙休析交州置广州(治番禺),辖南海、郁林、苍梧、高凉4郡。同年领方县易名临浦县,仍隶郁林郡。今南宁市区属临浦县辖地直到西晋。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析置晋兴郡,隶广州。郡设晋兴、安广(今横州市)、增翊(今田阳区)、晋城(今崇左市)4县①一说为隋开皇十四年,一说为西晋太康五至六年。从《南宁市志·综合卷·建置政区志》之大兴元年说。。据《南宁市志·综合卷·建置政区志》载,晋兴县位于左右江汇合处以东一带,晋兴郡、县同治晋兴县城(今南宁市),即隋唐宣化县之北或东北约六十至一百里处②关于置晋兴郡县,《旧唐书·地理志》载“晋兴,晋于此置晋兴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晋置晋兴县,为晋兴郡治,宋齐因之”,谢启昆《广西通志》记“晋兴县,太兴初置,为晋兴郡治”。关于晋兴县位置,李吉普《元和郡县图志》称“南至州一百里”,乐史《太平寰宇记》称在宣化“东北六十里”,雍正《广西通志》载“晋兴郡在(宣化)县北,嘉庆《广西通志》载“晋兴故城,在(宣化)县北”,道光《南宁府志》云:“晋兴郡,在(南宁府)城北,晋太兴初置。”。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行政建制之肇启。晋兴郡辖境则相当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和南宁、横州等市。晋兴之名历东晋、南朝,一直沿用到隋初。东晋至隋初的晋兴,纵横约140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今南宁市城区、郊区和邕宁县、武鸣县、隆安县、扶绥县”[3],在当时是个大县。

痛失了长江以北半壁江山的东晋王朝在“永嘉南渡”后,极力开发南疆和西南地区,从而使其作为朝廷赖以生存的筹码。晋元帝在皇位未稳、国运待兴的情况下,在地多人少的岭南开辟“晋兴”这一新的行政区域,借以希冀大晋从此兴盛繁旺。而这片区域也确如其名,开始了在历史长河中的兴盛繁荣。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针对州郡过多的现状,废天下诸郡,直接以州统县。开皇十四年(594年),晋兴郡、县俱废。后“另在今南宁市江南区雷村(白沙)置晋兴县,隶属尹州”[4]。开皇十八年(598年),晋兴县更名宣化县。大业二年(606年)宣化县改属郁州(次年,改州为郡,治今贵港市)。这一时期的南宁市区属地方二级——县级政区。宣化意为“宣布恩德、教化百姓”,大隋朝廷取县名“宣化”,其中希冀不言而喻。宣化县政区之名自此沿用至清末,历1314年。

三、唐代邕州——岭南五管重镇、地方一级政权治所,战略地位凸显

唐武德四年(621年),宣化县由县升为州,名南晋州,治“今南宁市青秀区中山街道一带”[4]。州领宣化、晋兴、朗宁、横山、武缘5县。贞观六年(632年),南晋州更名邕州,“邕”由此成为这片区域的千年代称。景云二年(711年),增划原属钦州的如和县(今南宁市江南区苏圩一带)。天宝元年(742年),邕州易名朗宁郡,16年后于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邕州。唐末,邕州领宣化、晋兴、朗宁、武缘、思笼、封陵、如和7县,辖及今南宁市区、隆安县等地。左右江羁縻县20余个,亦属邕州。

在军政建制上,武德四年(621年)于邕州置总管府,乾封二年(667年)改为邕州都督府③《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八·邕州》有记:“武德四年于此置南晋州,贞观六年改为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乾封二年置都督府,后为夷獠所陷,移府于贵州。景云二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管辖邕、贵、钦、浔、宾、澄、横、峦8个州,33个县,26个羁縻州。今南宁地区开始成为桂西南地区行政中心。天宝十四年(755年),都督府改置邕管经略使,领邕、贵、钦、严、罗、瀼、山、田、笼、横、淳、澄、宾13个州,50余个羁縻州县。当时广西西部,甚至安南的一些事情,都交邕管处理。

作为联通西南的前沿地区,唐前期邕州的主要任务是管辖羁縻州县,其战略地位尚不突出。随着南诏的频频犯难,“西原蛮叛乱”四起,侬洞甚至借助南诏为乱,内部“蛮乱”与外部“蛮患”交相叠加。在此背景下,咸通三年(862年)五月,朝廷将岭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并把岭南西道治所定在邕州城,由岭南西道统邕、容、桂三管经略使。南宁开始成为地方最高一级(相当于今省级)政权治所,与广州同为南方重镇。不久,岭南西道改为建武军。岭南西道治邕州后,唐廷在增加戍兵的同时,开始赋予岭南西道“一定的与南诏往来接洽职权”[5],邕州在岭南道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因此得到快速提升。

这一时期的邕州,先后为邕州总管府、邕州都督府、邕管经略使司、岭南西道(建武军)治所,是其历史上领州县最多、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

四、宋代邕州——南疆门户、西南重镇

在行政建制上,五代天福七年(942年),邕州因避朝讳改名诚州,仍设建武军节度。南汉(947—950年)复名邕州。

五代后期,节度使通常兼任治所所在州的长官,不但握有军政大权,同时拥有地方各州的行政权力。为了改变军人掌控地方政权的局面,宋太祖“夺权柄”“制钱谷”“收精兵”,以知州易方镇,以文官易武将。同时,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年)将全国分为包括广南路在内的十五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各路设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端拱元年(988年),治广州,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及海南三省区的广南路分为东、西两路,广南东路辖今广东大部,治广州;广南西路辖今广西、海南以及广东部分地区,治桂州(今桂林市),广东、广西自此得名。时邕州属广南西路。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邕州统领宣化、武缘、乐昌、如和4县,以及左右江、红水河和龙江一带60多个羁縻州、县[6]。景祐二年(1035年),如和县并入宣化县。皇祐三年(1051年)撤乐昌县并入武缘县。这一时期的邕州同为州、县治所,领州县、管辖区域略与唐末相近,大致辖及今南宁市区及其辖县和百色市部分市县。

在军政建制上,为了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并应对新生的交趾政权向北扩张的策略,朝廷在左右江地区设立了古万寨(今扶绥县西北)、迁隆寨(今上思境)、永平寨(今越南谅山省北)、太平寨(今龙州县北)、横山寨(今田东县祥周)5个军事据点,组成环形拱卫邕州城,构成邕州乃至广南西路最为重要的防御工事体系。右江的横山寨和左江的太平寨宛如邕州延伸往左右两江流域,管控各羁縻州县、防御外敌的两支犄角,战略重要性可窥一斑。皇祐四年(1052年)统领邕州羁縻州县峒、先驻桂州(今桂林市)、由桂州知州兼任的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亦移驻邕州(今南宁市),由邕州知州兼任,下设提举、寨官,分别监控诸土官。

正如《岭外代答》云:“今邕守兼本路安抚都监,州为建武军节度。有左、右二江。左江在其南,外抵安南国;右江在西南,外抵六诏、诸蛮……凡安南及六诏、诸蛮有疆场之事,必由邕已达;而经略安抚之咨询边事,亦惟邕是赖。”[7]邕州作为岭南边疆的第一道屏障,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与安南及大理的交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尤其是邕州管辖下的左右江地区的军事边防任务,其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五、元代南宁路——经略两江、南疆安宁

元朝在地方政区首创行省制。行省作为地方一级政区,以下是路、府、州、安抚司等二级政区,县为三级政区。至元十三年(1276年),广西开始改州(军)为路,在路之上设置行省与路、府、州之间的承转机构——广西道。广西道宣慰司治临桂(今桂林市)。同年设立邕州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直接管辖宣化、武缘(今南宁市武鸣区)两县,兼管左右两江溪洞等广西西部地区。泰定元年(1324年),起兵抗元33年后被招抚归顺的左、右江两个地方首领黄胜许、岑世兴为表忠心,借新帝登基,遣子弟朝贡庆贺。新帝为庆南疆绥服,将邕州路更名南宁路,取意“南疆安宁”,“南宁”由此得名。元末,南宁路领宣化、武缘两县,所辖区域基本为今南宁、崇左两地区。这一时期的南宁属广西等处行中书省,同为邕州安抚司、邕州(南宁)路治所,领州县、管辖面积比宋朝略有缩小。

在军政建制上,为改变因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洞镇抚层级尚较低,不足以镇抚沿边溪洞蛮夷地区①如《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邕州、宾州民黄大成等叛,梧州、韶州、衡州民相挺而起,当时动用到湖南宣慰使方能平之。的局面,加强招讨和镇抚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五月在邕州设立西部沿边溪洞地区的最高军政统治机构——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1295年),将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与广西道宣慰司合并为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都元帅府,治静江路(今桂林),分司在邕州,左、右江各有中心的分治体系因而形成。宣慰司承担着军事镇戍和疆域开拓重任,宣慰司长官兼都元帅或管军万户军事职衔。此后,有如左江来安路总管统兵万户岑雄、总管岑世兴,太平路赵郎陈等叛乱,“均依靠广西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招讨平定”[8]。广西两江道宣慰司邕州分司的设立,对元代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明代南宁府——军事重地、西粤首风

在行政建制上,明洪武元年(1368年),南宁改路为府,领宣化县、武缘县。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废除行中书省制,将行省一分为三,设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行政、司法、军事事务。南宁府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同时,为解决因各省较大、三司难以及时周到地处理各处事务的问题,朝廷在三司之下设派出机构——“道”,派遣三司衙门副职和属员固定驻守省内较为重要的城市。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各道按察分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其中左江分巡道兼兵备道驻南宁②布政司的派出机构称分守道,主要职责在民政和财政;按察司的派出机构称分巡道,主要职责是巡视地方,监察吏治;都司的派出机构称为兵备道,负责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兵备道道官有专任的,也有分守道、分巡道等兼任的。据《明史·志·卷五十一》载:“明朝分巡道、兵备道、分守道……洪武二十九年,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广西三:曰桂林苍梧道,曰左江道,曰右江道……分巡道……广西府江兵巡道(驻平乐),桂林兵巡道(驻省),苍梧兵巡道(驻梧州,移郁林州),左江兵巡道(驻南宁),右江兵巡道(驻宾州)。上五道俱兼兵备)。”驻守南宁的左江道即分巡道兼兵备道。。

在军政建制上,洪武三年(1370年)广西地方官奏设南宁、柳州两卫,“奏至,诏俱从之,遂设南宁、柳州二卫,益兵守御”③见《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洪武三年三月辛亥条。。广西都指挥使司设立后,南宁卫隶之,下辖左、右、中、中左四个千户所。原挂在平楚楼,现置于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的嘉靖十年(1531年)的铜钟上就有“南宁卫明威将军军政掌印指挥佥事王佐”字样,是南宁卫的历史见证物。

在行政区域上,南宁在明代出现很大变化。一是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横州改隶南宁府。二是弘治十八年(1505年)南宁府增划辖原隶思明府之上思州,原属田州府之归德、果化两土州,迁隆峒归上思承审。三是隆庆六年(1572年)二月,南宁府析宣化县等地置新宁州(治今扶绥县),结束武黎各峒乱祸。四是嘉靖十二年(1533年),朝廷根据两广总督王阳明之疏赐设隆安县④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刘振西纂修《隆安县志》录有王守仁《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中云:“添设流官县治于思龙……以镇据要害,消沮盗贼。”,冀祈帝业隆盛,社稷安宁。五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及万历后,属镇安府的下雷土州、原属思明府的忠州土州先后来属。六是万历五年(1577年),始置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隶南宁近千年的武缘县改隶思恩府。明末,南宁府领宣化、隆安、永淳3县,横州、新宁、上思3州,归德、果化、忠州、下雷4土州和迁隆峒土巡检司。这一时期的南宁为邕州(南宁)路、宣化县治所,领州县、管辖区域又比元朝有所扩大。

明朝时期的邕州,水陆交通便利,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有较大发展。随着城市由原来的“宋城”向西郊、南郊发展,城市设施逐步完善,商业繁华兴旺,广西左参议、分守左江汪必东有感于南宁的兴盛繁华,在《驻南宁》中发出“西粤观诸郡,南宁亦首风”的千古赞誉。当时两广巡抚张岳还提出广西分省设想,即将广西东部的桂林、平乐、梧州三府与湖广行省南部四府州并为新的广西省,省会设于桂林;广西中、西部府州则与当时属广东的廉州府合并“成立一个新省,省会设于南宁”[9]。张岳分省设想虽未能付诸实践,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作为对外制约安南、对内怀柔土官的要地,南宁军事重地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商业经济也日趋繁荣。

七、清代南宁府——商贸发达、外贸地位凸显

在行政区域上,雍正十年(1732年)和光绪十三年(1887年),下雷土州、上思州先后改隶镇安府、太平府,原属上思州的迁隆峒亦随属太平府。至清末,南宁府辖宣化、隆安、永淳3县,新宁、横州2州,归德、果化、忠州3土州。有清一代,南宁府辖州、县比明代略有缩小。

在战略地位上,随着清朝对左右江地区的深入管控,大量兵力部署在中越边境和滇、黔、桂交界地带。百色厅(今百色市)和泗城州(今凌云县)的政治、军事地位显然上升,南宁战略地位随之下降。

但在商业贸易上,随着战略地位的下降以及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渗入,南宁“上控龙州,下通浔梧,南连北海,西抵云贵”的区位优势,西江水系经济网枢纽作用一跃而上,外贸地位与战略地位出现此消彼长的局势。

经广西巡抚黄槐森奏请,清廷总理衙门核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南宁始建南宁商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2月,南宁商埠码头落成(俗称洋关码头),3月17日南宁海关正式开关。落成前,清政府批准南宁辟为沿江通商口岸,订立了《南宁开埠章程》二十条。此后,海关监管区河堤和码头,海关、税务、邮局等在南宁陆续建成,形成了商埠区。这里成为外国工业品销往内地、内地农副产品销往外国的中转站。每天进出码头的船只络绎不绝。清代广西本土诗人黄体元“货船江面排鳞似,万杆桅樯数不清”“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等诗句,写出了当年邕江货运繁忙的景象。

南宁开埠后,桂西南、桂西北以及云南、贵州、越南北部地区进出口商品从这里进发,外来商业资本也大批登陆,促进了商贸空前繁荣。南宁进出口总值(白银),开埠当年(1907年)“154万两,次年为340万两,1909年为415万两,1911年为470万两”[10]。几年内,南宁形成专业市场40多个,经纪行30多家,银行、银庄生意红火。为了立足谋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先后在南宁成立同乡会,如粤东会馆、新会书院、安徽会馆、玉林五属会馆等。经历岁月变迁,这些会馆至今还保存完好,见证了南宁经贸发展的历程。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南宁共有自然行业47个,商店979家,资金89.5265万元(法币),全年营业额3393.2万元(法币)。经营进出口的经纪业商有69家,占商业资本额的36%,年营业额1216.8万元,占商业营业额的1/3①见南宁市商业局1993年8月编《南宁商业专志》。。此时的南宁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呈现百业兴隆的景象,电信、公路、电力、航运和工矿企业等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要素相继出现,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发展,被誉为“天南一大都会”。

就在清廷核准建设南宁商埠期间,两广总督岑春煊以南宁“据左江、右江二水交汇之区,于此建置省城,西资滇、黔之货,东通粤省之饶,远可控御泗、色、镇安以厚归顺之背,近可兼顾廉、钦、上思以护龙州之腋,并可资轮舶以通浔、柳,溯桂水以接平、梧,水陆四达,若网在纲,形胜利便”②朱批: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岑春煊,广西巡抚林绍年《奏为密陈南服筹边大计》,档号:03-5618-034,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总库(http://124.207.8.21/qinghistory/)。,奏请清王朝将省会迁往南宁,“省城移置南宁,边局固可一振矣”②朱批: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岑春煊,广西巡抚林绍年《奏为密陈南服筹边大计》,档号:03-5618-034,国家清史工程数字资源总库(http://124.207.8.21/qinghistory/)。。虽未能行,但其设想与南宁开埠的目的一样,应是为政者为应对时局、维护统治地位而采取的策略,客观上成为南宁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大契机,也为后来广西省会迁驻南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民国南宁县、邕宁县——广西核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广西省会从桂林迁至南宁,南宁再次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治所。同年,广西各府附郭之县省入府,宣化县并入南宁府,有着1314年历史的宣化之名截止于此。民国二年(1913年)南宁府改为南宁县。同年置南宁道,辖南宁、武鸣、宾阳、横县、隆安、上林、永淳、新宁、那马、上思10县,归德、果化、忠州3土州,都阳、白山、定罗、迁隆峒等8土司。为避免与当时云南省南宁县(今曲靖市)重名,民国三年(1914年)1月,南宁县更名邕宁县。历经邕宁民团区、南宁民团区、南宁行政监督区等区划变化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广西省会复迁桂林。此后南宁地区行政区划反复变化,至解放前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邕宁、宾阳、横县、永淳、上思、同正、扶南、绥渌8县。

民国时期邕江两岸码头众多,且分工明确。如水街码头、大坑口码头分别为附近圩船牌栈水筏、上游圩渡船湾泊,线行街码头、万寿宫码头分别为左右江货船、货物装卸及酒筏停泊,仓西门码头、石巷口码头则为商船装卸,白衣庵码头为钱粮大渡船停泊。来往贵县(今贵港)、梧州、广州的轮船则要驶入洋关码头缴纳关税。数量众多、分工明确、业务繁忙的码头,折射出邕江水路经济的空前繁荣。

从民国元年(1912年)10月,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南宁作为广西省会城市虽然仅仅24年,但因靠海、临江、边境这一特殊地缘,南宁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广西核心城市地位得到不断巩固。时隔14年后,南宁又成为新中国广西省会城市。1958年3月起,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总之,南宁从东晋开始,经历了郡县、州府、市的建制,也从县一级政区发展成地方最高一级政区、广西省会城市和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宁建制的历史,是一部为维护中央集权而不断强化边防战略的历史,也是一部由荒蛮之地发展成为南疆重镇、省会城市的历史,还是一部由邕江水路发展成为西南出入东部和中原的通道枢纽的历史。

猜你喜欢
南宁市南宁广西
数读南宁
Sam’s Family
眷恋南宁
关 公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今天写什么之『南宁的雪』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