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昌 刘雪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不断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承载了民族智慧、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丰富的内涵,凝聚了时代精神、人民力量,推动了社会创新与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至重要位置,出席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既有理论层面的指导意见,又有实践层面的实现路径,深化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系统严密的思想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了文化在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不断增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是一个不断展开、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其必将随着人们的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科学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时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不可逆转的时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宣传思想使命任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指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明确宣传思想工作任务,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规律、中华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凝心聚魂、推动全民精神共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
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文化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可以引领社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制定正确的路径、付出实际的行动朝着目标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体现了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深刻联系,即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是推动全国各族人民朝着这一复兴目标前进的精神指引。要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创新,坚定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认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这一问题指向,强调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激励各族人民加快推动文化繁荣,加速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
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化能促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2]。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能增加社会凝聚力,使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体现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文化和思想智慧,以此涵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促进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深化。发挥文化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强烈的自主意识的表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我的认知,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和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理解,更要从实践的角度认真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定文化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关系到国运兴衰,关系到国家自我认知与肯定,关系到民族独立意识性。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对本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的领悟,推动文化自信繁荣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定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一重要思想观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强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4],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遵循。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个人、社会、国家的道德观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一系列问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方略,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丰富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精神指引。
明确宣传思想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5]。旗帜是我们前进方向的风向标,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为中国式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自古以来,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论断,聚民心就是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目标团结前进。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育新人就是要培育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兴文化就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神力量。形象对一个国家对外发展至关重要,展形象就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明确宣传思想文化使命任务,也就指明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任务书与路线图,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行动指南。
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6]。“两个结合”的提出,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繁荣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两个结合”是以“第一个结合”为基础拓展而来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第二个结合”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滋养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分析和鉴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叙事逻辑起点的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大论断,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不断迸发时代和真理的光芒。
推动文化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重大成就。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之一,就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传承是文化繁荣的根基,推动文化繁荣要坚持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智慧象征。坚持文化传承,必须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炼其中的精髓,为文化繁荣发展打好坚实的根基。文化创新发展是文化繁荣的保证,推动文化繁荣要坚持文化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创作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特点、人民喜爱的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化繁荣,要重点关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就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7]。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提供多元化、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产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两方面的繁荣发展,将推动文化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将满足人们的文化多元化需求,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局面。
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这一远大目标[8]。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先进的文化指引,丰富的精神世界,可以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激烈变化的世界中屹立不倒。建设文化强国,有助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发强烈,对文化产品质量、风格、品位的追求也愈加提高。要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成为全人类广泛认同的理念,成为各国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成为各方一起推进的实践目标。必须要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中国话语叙事体系。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经之路。文化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任务,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文化强国,便于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民族智慧,让世界听清、听懂中国的声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新的使命任务之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传统文明为基础,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解决各国文明纷争和冲突的良方,彰显了中国人民高度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又一个中国智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包含了传统文明的突出特性,又有新时代的文明属性,其特征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协调和创新发展、坚持兼收并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古老文明的升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对人类文明的丰富与拓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建设必不可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9]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迸发出现代文明的蓬勃生机。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认识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与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总结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经验和教训,坚定文化自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愿景。
凝心聚魂:坚定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心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得民心者得天下,把民心当成最大的政治,始终坚定民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聚魂,使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精神指引,坚定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要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创新理论来指引。坚定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全社会价值追求的精简性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根本反映,是维系全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凝聚民心的根本所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发挥其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凝心聚魂的价值追求。
共同繁荣:推动全民精神共富。推动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有助于实现全民精神共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限于物质方面,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全民精神共富。要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就要推动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党始终牢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各民族文化都有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标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繁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推动了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了全人类文化共同繁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追求,是希望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共同繁荣。以多民族文化繁荣推动中华文化共同繁荣,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全人类文化共同繁荣。
天下为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坚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是经过长期历史积累而形成的,是物质、精神、制度、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是创新发展的文明,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提出,丰富和创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世界文明丰富多彩,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不属于私人所有,也不是一个国家的私有物品,是属于全人类的。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促进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要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使全人类都能共享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彰显出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一直以来秉持的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发展的全貌,加速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创新的思想、开放的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严密的系统逻辑以及丰富的理论品格,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思想指引。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文化”是由“劳动”产生,所以文化也是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极其重要,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持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性,突出强调了“体”与“用”辩证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人民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文艺来源于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履行着极其重要的社会职能。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10]。文化自信是能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让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现了思想严密的系统品格,是新时代我们应该遵循的思想准则。
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文化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文化传播力与认同力不断增强,文化观念也不断深入人心。加强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至关重要,文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在思想领域正本清源,打造一个干净的文化建设空间。文化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化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适当的时机,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在当前国际竞争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文化价值创新结合,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基于当前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而生成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现代化强国注入了创新活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两个结合”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2]。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问题导向的实践品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独立自主,将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传播能力建设,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力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我们党执政以来的经验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和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在于汇聚民心,培育新人,推动全民精神共富,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注重文化建设对人的培育与激发作用,“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这些执政理念加深了文化建设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担当的推动作用,加强了文化对人民的教育、服务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突出了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与价值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即如何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彰显“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点,其不仅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七个着力”更是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表明文化建设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实现路径。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行为习惯、思想觉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4]。这体现出文化具有政治性,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施,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明确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就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凝心聚魂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意识形态对文化建设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文化建设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丰富具有促进作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有助于文化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明确首要政治任务,一方面,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使我们党在科学指引下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使全体人民在科学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另一方面,要明确党和人民在推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党对文化建设具有总体的引领地位,引领文化建设的落成与实施。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文化建设的享用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首要政治任务,加速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15]两个“着力”,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理论指导。夯实思想根基,一方面,要认清时代形势,把握正确方向。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人们所期待的美好生活是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共同富裕的生活。基于这个新形势,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坚守文化的本质与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地位,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另一方面,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传统美德,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就是要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文化知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聚焦新的文化使命。夯实思想根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强盛的表现,是一个民族底气的象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出一个国家对其传统习俗、文化价值、知识智慧等都表示高度的认同、积极的肯定。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利于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践履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自信来源于底气,来源于对自我的认知。中华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此。文化自信的认知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知识智慧等的认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要增强原创能力,鼓励更多的文化工作者融入、贴近生活,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推动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的思想观念,宣传与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向世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展示体现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对于有助于中华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力量表示欢迎,以尊重文化多样的态度汲取各国文化的养分,以为我所用的观点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成果。“迎进来”,就是纳百家文化之精华、融各家文化之所长,促进本国文化更好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提升“四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技术创新,凝聚磅礴力量。坚定技术创新,凝聚磅礴力量,一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强化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为事业发展的增量,利用互联网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使全体人民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二是要创新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技术就是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改变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改变人们对新闻舆论的接收方式,从而便于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便于人们高效的、有选择的获取信息。三是要加强互联网传播建设。利用新技术监督和规范各个网络平台,保证各个平台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保证网络舆论的可控性与引导性。加强网络传播者的素质教育,培养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担当,提高他们鉴别信息的能力。四是要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坚定技术创新。注重实践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出真本事。坚定技术创新,凝聚磅礴力量,有助于全体人民共同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7]。如何通过有效对外传播,充分展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实现不同国家的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加快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繁荣世界文明具有促进作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一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认同其他国家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汲取了本国的养分,凝聚了自己国家的精神和智慧。要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明,世界因文明多样而丰富多彩,文明因多样而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要坚持文明一律平等原则,尊重各国文明差异,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求同存异,共同推动文明发展进步。二是要加强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决定了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了话语权,便能客观真实的叙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推进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三是要加强国际传播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形式精准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也要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还要精准掌握各个传播平台的渠道与特点,提升各国文明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