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为魂,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大同社会等思想为根,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的基础上,对在新的时代实践条件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不仅丰富与发展了党的共同富裕思想,也为新发展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引领。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选择成为无产阶级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开始,社会主义与共同富裕就注定相连相生。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为主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能。毛泽东在1955年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这段话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共同富裕的意义,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进共同富裕的经验教训,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社会主义对共同富裕具有制度支撑作用,社会主义必须致力推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实现共同富裕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共同富裕的“需要”因此成为社会主义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基础性、牵引性作用。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进一步具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明指向和现实目标。
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制度性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保持人民需求的发展取向,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并始终充满活力,也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正因如此,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论断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创新性论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赋予共同富裕目标以现实可能性,也进一步说明了推进共同富裕的必要性和共同富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驱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从充分发挥共同富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导引、驱动作用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涵,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内在规定性进一步具体化,进一步揭示出共同富裕与新时代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共同富裕从一般性理念进而深化为现实实践,为共同富裕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明确而强大的理论支撑。这一思想具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成的现实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正是在此基础上,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深刻揭示出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性,使党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更为系统化和深度层次化。
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已经摆脱了对人和对物的依赖,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投身世界社会主义大潮,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通过工业化和变革社会关系实现共同富裕进行初步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不断发展的实际,统筹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交相辉映,有了一定的现实基础。科学发展观更是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并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强调 “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6]。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7],将共同富裕的发展指向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确立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较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涵盖的需要维度有了全面拓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综合性需要也成为发展取向。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8],通过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9];“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10];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旨在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思想,深度契合共产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的构想,旨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共同富裕过程,必然是朝着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中获得充分的现实基础,并以厚重的时代内涵展示出强大生命力。
共同富裕问题事关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但基础理论问题是民本和社会公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理想是历史夙愿。在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每个人生活都有保障,社会讲信修睦、安定有序,充分体现了民本和社会公平的朴素诉求,这些诉求在价值取向上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社会发展的诉求相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客观上为以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中国现阶段共同富裕实践,找到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强调全民富裕,主张人民通过辛勤和创新性劳动提升生活品质,同时要求政府推进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和发展社会互助组织,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普遍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调全面富裕,不仅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也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这样的社会,现实呈现中华民族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华民族千年汇聚的文化内核和形成的普遍的社会心理在共同富裕实践中被激活,大同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奋斗目标有效衔接,天下为公之大道在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践中得以现实诠释。
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历史使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在党领导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守初心,担使命,要求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及时把握人民诉求,同时在政治建设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创性理论,通过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注重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统一,确保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国家治理,通过民主协商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协调群体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还一再强调党员干部要坚决与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作斗争,避免利益集团侵蚀社会财富、破坏社会公平;强调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社会治理体制。勇于自我革命、团结各方面群众共同奋斗的主动作为,保证党的命运与人民生活同频共振,大同社会理想获得现实营养,中华民族历史夙愿因此具有了坚实的现实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深刻揭示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也做出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发展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关系出发,明确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共同富裕发展方向,并于2021年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阶段奋斗目标,即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11]。三阶段目标有效衔接,逐步提高,聚焦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务实的目标导向。
考虑到发展固有的过程性与不均衡性,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不同时、不同步、不同等,严格区分了共同富裕与绝对平均主义,也澄清了将共同富裕理解为“劫富济贫”的错误认识,为各地区在动态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基本路径,即各地区要在国家共同富裕大战略中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协调推进,但不能强求一致,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各地应根据中央提出的原则性要求,结合地区实际,差异化地推进。如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大棋局中,各地区虽然目标和方向一致,但各地应结合地区实际,工作重点各有特色,有先有后推进,富裕标准和程度上也可以有高有低。共同富裕呈现为不均衡型动态前行的整体过程。鉴于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创造财富的高质量发展中,着力解决好分配财富的问题。发展方面要着力提高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分配方面,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要特别注重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农村的共同富裕。
依据发展的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主要原则: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不仅是共同富裕的享有者,也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者与创造者。人民群众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依靠勤劳智慧致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发展。 ”[12]稳步推进是党和政府履行共同富裕政治责任的可行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13]政府应致力创造公平致富的体制机制,尤其是要通过发展普惠教育和优化就业创业政策,为群众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和就业创业机会,同时着力畅通阶层流动肠梗阻,防止社会阶层固化,最大限度上避免内卷,防止躺平。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历史任务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总体上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历史性跨越,历史任务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迈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形态,也成为实现近代中国未竟事业的基本路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任务自然为共同富裕所牵引、所定位。共同富裕作为党在新时代新阶段要致力完成的近代中国的历史重任,无论是从党的历史演进的阶段性要求来说,还是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主动作为来说,都已经成为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重心,决定并规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经过经济社会的多年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传统的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问题依然存在,医疗、教育等重点民生仍存在不少短板。因社会权利分配不均、特权问题的长期存在,社会出现阶层固化现象;人们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也有分歧,怀疑甚至仇视资本、否认改革开放的极端思维仍有体现。将共同富裕具化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现实实践,并以之为引导、为规范,将有助于弥合分歧,凝聚共识,促进问题解决。将历史重任与执政的现实任务有效对接、与人民期盼有效对接,于党而言,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为民执政的执政使命,带领人民完成近代中国未竟事业;于国家而言,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对国情的基本判断,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包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西方现代化的基本规定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科学概括,是对如何通过现代化完成民族复兴和人民共同富裕历史重任做出的最新回答,也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的科学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发挥“国之大者”作用、动员凝聚全体人民自觉投入这一历史进程的历史之匙,不仅决定了党能够始终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在人类文明的轨道中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稳步前行。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演进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有了更为多样和有效的方式获得所想所需。但就世界各国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延伸的人的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公平的固有难题,尤其是新时代,“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14],各种现实问题摆在各国政府面前。面对发展与公平难题, 14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解决方案,为开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提供了全新思路。采用这一方案的国家在经历急剧社会转型后,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世界难题准备了基本条件。遗憾的是,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囿于僵化、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没有能够解决好发展与公平问题,不仅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低下,精神生活贫瘠,而且民生保障能力不足,社会阶级阶层固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为缺乏有效路径难以全面展示。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以人的现代化为发展取向的现代化,才能保证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才能真正解决困扰人类的世界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坚持将人民群众的综合性高层面生活需要置于发展重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激发人民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完善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旨在缓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紧张关系,促进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效率与保障公平的有机统一,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通过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中国是人口大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富裕问题,对世界其他国家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打响脱贫攻坚战,按照农业农村部和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发布的数据,短短8年,使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如此,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共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1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央又瞄准共同富裕目标,积极推进共享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完善公共政策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些符合时代实践要求的务实举措为其他国家解决本国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光荣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与先发现代化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相对落后国家作为本国发展资源的做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理念,中国的共同富裕,无论从出发点还是最终目标来说,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就是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道路。在解决世界难题方面,中国充分展示了世界胸怀,始终坚持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影响带动其他愿意合作的国家共同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指导推进的“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16],这一理念和战略提出以来的10年, “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17]。 中国在推进本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也为其他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改善了生活条件。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发展模式,为集众力解决人类贫富差距问题找到了有效路径。马克思曾这样阐释过往社会文明形态特征:“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18]中国的共同富裕无论是国内以解决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为重要任务的平衡性、均衡性、包容性发展,还是国际舞台上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世界担当,中国的共同富裕都将为解决人类固有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承载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类文明发展开辟新道路,使人类文明呈现崭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