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仁兴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各个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然而现阶段资源紧缺状况日益严峻,生态环境恶化,这对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ERP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企业化的管理思想,对企业内外部系统资源进行集成管理。ERP注重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之间的计划和平衡,实现三者的全面一体化管理。从本质上来讲,ERP既是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和执行的平台,又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新能源企业如何在ERP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加快推动新能源替代工作的步伐,实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实现我国抢先占领国际能源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化不足、发展受地域和技术条件限制等问题。为此,文章通过调查我国新能源企业生产和经营现状,针对其发展困境,提出新能源企业生产和经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建议。
新能源是一个相对于传统石化类能源的概念,涉及生物、新材料电子等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燃料电池、海洋渗透能等。新能源涉及领域广且表现形式多样,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环保无污染及可持续循环利用是其最大优势,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性意义。在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工业化和科技化水平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石化类能源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探明的传统石化类能源储量数据表明,全球传统能源的使用仅能维持到2050年,对能源的需求转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并进行大力开发和规模应用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对新能源项目的投资建设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开放格局[1-2]。从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来看,我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地域广泛,西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风能发电装机规模较大;核能利用呈现点状分布在辽宁、山东、福建、江浙、两广等沿海省份和地区;太阳能的利用主要以西部地区发电为主,运往东部制造。从新能源的应用来看,我国新能源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工业生产、家庭生活、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领域、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从新能源的供销过程来看,我国对于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都形成了有效的体系,完善了新能源产业链条下新能源的计划制造,新能源的分销、采购和库存管理。
我国新能源的利用呈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4个方面。其中,太阳能是使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主要为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利用主要通过利用太阳能产生的热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热空调等;风能的利用依托大型的风力发电厂,在我国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风吹动风轮机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具有耗能低、高效能和绿色环保的优势;水能的利用和开发最早,主要包括水流动的能量进行水力发电,海水潮汐产生的高低落差进行潮汐能发电;生物能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和生物燃料。生物质能通过利用细胞色素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形成有机物获得的能量;生物燃料是将植物中产生的脂糖类成分进行开采并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得到燃气或燃料液体。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大,受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能源的开发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我国新能源的产地比较广泛,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形成了“西部生产,东部制造”的产业链条,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中西部原材料为工业基地,长三角为蓄电池组件生产基地的产业分布格局。风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北部及海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这些地区风力资源丰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水能的利用时间久,其利用体系也相对完善,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南部地区,相较于北方的燃料资源,水能资源的运用与其在空间上有较强的区域互补性[3]。
我国新能源的应用较广,除了应用于自身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涉及多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如交通运输方面的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的使用,降低了对传统石化类能源的需求,减少了运行成本和环境污染。在建筑领域节能暖通方面,太阳能热水器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提高了建筑的能源自给能力,实现了建筑的绿色节能发展。农业生产新能源设备的投入,工业生产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氢能的开发,生活方面太阳能设备和热水系统的安装都实现了对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也有所发展。与航母、高铁等高端装备相结合,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在新材料领域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发和节能环保领域高效节能产品开发与推广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能源开发和使用体系,新能源经济项目的投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2010年起,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我国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从各个方面看,新能源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丰富的资源产出优势,依托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其发展前景光明。
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的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新能源项目资金来源广,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和私人投资者。政府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示范项目和政策支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投资项目少、投资额度大的特点。企业则通过研发新技术、建设新项目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私人投资者通过投资新能源企业的股票、债券等方式参与其中。(2)新能源投资方式灵活、涉及领域较多。大中型企业或政府的财政投资以大中型风能、核能、太阳能项目为主;风险投资机构以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相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主;民营资本的创业投资以太阳能、风能等节能辅助类项目为主[4]。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市场和资源优势,但其发展情况并不乐观。从整体上来看,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现状不佳,不同规模的企业盈利能力差异大。(1)大型能源项目亏损较多,小型能源项目收益不高,仅部分实用性小型能源项目能实现短期高额利润的目标,整体堪忧。大型新能源投资项目立足于“节能减排”的目标,以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在发展的初期处于亏损状态,属于正常现象。小型新能源项目因缺乏规模效应,使得新能源在价格上难以替代传统能源,盈利能力差。通过采用成熟技术,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市场进行细分开发并提供实用性强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了短期的超额利润和快速发展。(2)不同形式的新能源利用项目盈利差异明显。其中,太阳能光热类新能源项目的盈利状况最好;得益于中小型风力发电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较大,中小型风电项目盈利状况仅次于太阳能光热类新能源项目。此外,在光伏发电、大型风力发电及生物能方面,部分实际效用强的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海洋能、地热能受制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尚处在研发阶段,并不具备实际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对于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缺乏积极客观的认知。新能源产品和新能源项目的盲目投资和开发,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由于对新能源市场的盲目乐观,对市场的需求无法把控,许多企业出现了入不敷出、纷纷倒闭的现象,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人才不足是阻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相较于传统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人才不足不仅表现在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更重要的是高端复合型人才的不足,使得新能源产业技术、资本、市场缺乏积极有效的互通。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要做到从关键技术突破,关键技术与实用性产品的结合,产品和服务充分面向市场需求三方面的有效衔接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核心技术依然是新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目前,新能源技术成果众多,却难以实现技术到产品的有效转化。技术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研发力度不足,受新能源多领域、多学科跨度广的影响,技术沟通难度大,系统匹配性能差。此外,新能源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运营人员的基本技术普及程度较低,导致新能源项目及其下产品和服务在投资、推广等过程中存在技术障碍。
供应链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循环系统,和传统产业相比,新能源产业拥有更长更复杂的产业链条,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需要体系化的管理方式。加强新能源产品和服务的计划制造,对产品和服务的分销、采购、库存管理进行有效监控,实现资金和生产流程的自动连接,避免生产脱节,是新能源产业链下进行生产控制、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大难题。
规模化和数字化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各类新能源企业都存在规模化不足和数字化程度低的问题。新能源装机和发电规模不匹配,发电总量不大,受发电资源条件限制和地域分布不均等因素的影响,装机总量不均衡,导致整体上呈现产业分布规模化不足和产业集群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潜力的深入挖掘和利用。
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技术成果向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转化,从而实现具体的经济收益。市场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品和服务需立足消费者的需要,并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动灵活调整销售策略,达到产品和服务进入消费者工作、生活的价值链终端,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获取。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将争取顾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
新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加快新能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新能源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步伐。新能源企业需加大对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结合中国特色学徒制,积极实行国家鼓励的“校企联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新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新能源企业应当强化数字化概念,提高员工的数字技能和数据管理能力,推动新能源企业在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运营管理、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同时,鼓励大型新能源企业加大数字平台的建设力度,实现内部运行的有效整合,实现数据传递的及时性和价值链业务的协同,形成智能驱动数据决策能力,提高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效合作。
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应当充分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对供应链进行及时跟踪和自动化管理。充分利用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卫星互联网建设的优势,实现对供应链需求、库存、制造流程、物流和分销等内容的及时跟踪,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自动化和集成,有助于设定库存目标,简化分销资源计划,实时数据的提供有助于识别低效领域,从而更好地掌控和管理库存,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
新能源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升级的同时需立足自身的特点和自身产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推动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强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装备数字化,加快推动智慧能源建设应用,促进新能源生产、运输、消费等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新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此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规模化的优势,在能源的生产源头、运输过程和市场积极进行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加强产业园区内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和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园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5-6]。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方式,加强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的有效供给,积极发展新能源企业与产业园区联合运营模式。以数字孪生技术为依托,在实现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实现新能源产业资源虚拟化聚集、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新能源产业数字化新业态。
随着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能源紧缺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能源需求增加的矛盾日渐显现,新能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其发展面临着转型的必然选择。新能源企业应当全面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市场、人才、技术、供应链管理以及规模等方面的问题,立足于自身特点,实现新能源市场的有效把控,人才的持续供给,技术的应用创新,供应链资源的整合管理及产业集群规模化、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