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贵 清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系统回答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精神是对文化系统的凝练和升华,反映文化发展对主体的深远影响。习近平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任务所决定,体现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4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精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目标,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对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现实要求。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体现新时代对党百余年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的历史接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主体层面的深层表现。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凝结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明成果,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3)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促成“民族认识的亟变”(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3页。。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急迫改变民族落后现状的愿望在文化维度体现为对待中国文化的复杂心理。随着各种外来文化思想涌入中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之间,催生了文化发展是坚持“中国本位”与实行“全盘西化”的路径论争,反映了中华文明面临的文化危机和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的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毛泽东提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的建设任务,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人民精神由被动转入主动、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武器,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6)《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07—708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深刻认识到精神自信自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7)《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9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8)《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以“实现精神自信自强”升华百余年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深刻阐明“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页。,将坚持自信自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强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建设目标。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科学先进的精神文明为表现。习近平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1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求是》2021年第19期。从主体层面来审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可以发现,精神自信自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心理上的体现,具体表现为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对当代中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自豪,对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曾勉励新时代广大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4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正是“志气、骨气、底气”的深层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这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党百余年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延续到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亟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明确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旨归。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9—420页。党百余年艰苦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实现精神自信自强创造了必要条件。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4)《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3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37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22页。。“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514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体现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能够为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18)《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37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复杂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指引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追求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价值基础。价值观念在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1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139页。。新时代党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以贯之地在全社会引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形成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主体认知。实现精神自信自强,首先需要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页。,“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2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新时代党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体现了强烈的文化主体性。三是筑牢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为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提供了深厚基础。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2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页。新时代党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深化了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四是担负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当代使命。实现精神自信自强具有面向未来的发展向度。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35页。,“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新时代党提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明确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明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理想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受到生产力和社会交往水平的制约。实现精神自信自强是对文化发展的价值复归,体现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明确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是文化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价值旨归决定新时代文化建设将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需求为价值导向,这既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的全面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28)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求是》2023年第16期。。实现精神自信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连,两者相互支撑,共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确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的主体性特征规定新时代文化建设需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30)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56页。新时代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实施数字化战略,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3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第19页。。实现精神自信自强要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文化创新的营养,创作出真正能够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的文化作品。人民群众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评价者。“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5—196页。习近平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33)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22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7页。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所有,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文化发展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