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

2024-05-28 06:14章洪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育人思政

章洪丽, 王 颖, 张 飒

(沈阳农业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 b. 农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持召开多次全国性的专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切实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统筹规划、全局设计,结合学校自身的农业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塑造集农业特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将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者有效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不断提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水平和能力。

1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就是要发挥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同向同行的作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战略举措;从宏观层面来说其影响着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崛起,从微观层面来说其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好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的校级领导、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每个教师、每门课程都应承担起育人的工作职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大格局,这就需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全局统筹、整体协调,构建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运转[1]。

1.1 建设课程思政工作指导机构

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导机构, 具体承担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布局和工作规划[2]。 具体来说要设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组长, 由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创新创业就业处、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二级学院负责人作为组员的领导机构, 其中教务处作为牵头部门, 负责工作总体进度的把握、设计及日常工作事务的落实和推进。 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门工作会议, 统筹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分工等。 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修改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和考核内容, 把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所负责的相关工作当中, 以部门工作为依托, 彼此之间相互配合, 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各学院要充分发挥基层学院的特点, 结合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要求, 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从而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具体学院扎实推进的工作格局。

1.2 建立保障运行机制

保障运行主要从经费设置、工作制度、评价评优等方面设立相关制度,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基层、做到实处。一方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研究项目的形式支持开展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及具体课程示范建设工作,鼓励一线专职教师深入研究自己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资源,促进工作的落实推进;另一方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升体系,根据目前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开展素质提升工程,以建立相关考核制度的方式来鼓励二级学院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将课程思政建设参与情况、实际育人成效作为课程质量认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纳入到各二级学院教育教学考核体系及个人职称评定当中,并将结果作为学院和个人年终考核评价的有效依据。

1.3 建立互帮互助的思政育人机制

主要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骨干教师与其他二级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结对子的方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相互学习、相互探索、共同进步,不断提升思政育人的良好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核心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讲解的过程中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在学生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突破口,通过推进教学名师等教学骨干培养选拔、思政建设精品示范课等优秀课程建设的方式培养、选拨优秀的思政骨干教师,将骨干教师与其他二级学院教师结对子,通过互帮互助、定期研讨的模式,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思政优势和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将两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找寻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促进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专业教师深入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特色和具体授课的教学设计,从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教学效果。

2 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农、学农、爱农”型人才的使命和责任。这个培养的过程是育人与育才、育德与育品相结合的过程。要想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全过程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要围绕高质量培养知农爱农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农业院校的特色及所属地域的特点,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覆盖、层层递进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3]。

以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教改课题立项为依托,积极引导全校教师以耕读教育为基础,牢固树立“三农”意识,深入挖掘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思政元素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所涵盖的思政资源,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课程的总体分类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三个层面组织开展教学内容的系统研究,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组织教学团队结合自身农业院校专业特点,特别是要深入实验基地进行实操,不断丰富其在具体操作、思维方法及蕴含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强化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主要依托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因此在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上,要系统全面梳理学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从宏观层面完善设置的科目和类别。同时,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及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完善,将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钻研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安全意识等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品德修养、开拓视野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强化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主要依托专业课进行,因此在专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农业特色和农业优势,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一方面将专业课程当中固有的真善美元素,如农业水利所创造的自然之美、风景园林所创设的景观之美及其所蕴含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绿色家园的保护等融入具体教学当中;另一方面将课程所涉猎到的专业能人、行业巨头及为这个行业默默奉献的优秀人物、行业的发展历程和行业背后的故事等所体现的奋斗精神、坚持精神、职业精神及时代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增加课程知识性的同时,不断提升课程的教育性、引领性和人文性。

2.3 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主要依托实践类课程来实现,其重点就在于引导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此在加强实践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社会实践课程当中,要结合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开展扎根农村的社会调查研究,要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增强学农爱农的意识,如沈阳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业院校,将耕读教育作为必修课。学校做实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让农学专业的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农村、讲政策、传农技、知农情,开辟政策、技术下乡的新通道,培育扎根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构建一套收集农情、指导实践的新体系。让学生在参与中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将课上所学的农业知识运用到农业实践中,让学生在参与农业实践过程中不断增长自身的智慧和才干,在艰苦的农业一线磨练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挑战自我的坚强意志,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学农人的一份力量。

3 挖掘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内容

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要依托课程思政的内容、平台、载体和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其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是目标达成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要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和资源,不断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广义的理解可以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当中一切真善美的元素;具体理解主要包括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积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思想、道德修养”[4]等内容。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就是在广义范围内将真善美的元素都融入的前提下,具象化地把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有效地融合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这不仅是思政课程要做到的,而是全部课程都要做到的。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不断强化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5]。

3.2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提出了具体的价值要求,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上要深入挖掘课程当中所蕴含的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提高学生个人的行为修养,主动将个人小我融入到社会大我之中,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上,引导学生不断凸显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实现学生由理念上的认识逐渐向现实生活转化,最终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如在职业素养方面,专业教师就要结合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将来学生从事农业的行业特点,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当中所涵盖的育人资源,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

3.3 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延续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仁爱、大同、正义、诚信等传统文化倡导的思想精华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科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研究前景及具体教学内容当中,将两者相容相通相联的部分有机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深刻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3.4 凸显农业特色

习近平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6]。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把落脚点切实落到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角度上,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7]。要着重加强“三农”情怀教育,在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中突出“三农”领域的杰出人物或者重要影响事件,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阐述其价值意义,从具体人物身上,如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深入挖掘袁隆平先生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献身农业的理想信念,让学生在具体人物身上认识到农业的价值和魅力,不断增强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信心和奉献的决心[8]。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学的农业类专业,在课程实践中以“农”为主题开展相关专业活动和实践活动,如沈阳农业大学的学生进村参加实践,与农村合作社对接。学生以合作社理事长助理的身份体验并参与调研农村产业发展,进行政策宣讲、问卷调研、科技辅导等活动,逐步形成“大学生+乡村振兴”系统化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

4 加强培养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高等学校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而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就具有将价值观引导孕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的功能。因而要不断强化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课程思政工作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9]。专业教师发挥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他们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就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三者相融合推进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推进。

4.1 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从思想层面树立育人意识,认识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从育德、育品、育能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牢固树立育人的使命和责任。通过专题讲座、研讨等形式,让专业教师认识到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以此为育人突破口,充分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学科专业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质上来,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掌握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知晓天下道理,在增长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个人品行修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2 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持续不断地培养和训练。因此,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要依托于系统的培养培训工程。

1)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工作。通过岗前、岗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实训提升。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根据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融入入职的岗前培训,在职的业务培训及根据实际需要所开展的素质培训、专业能力培训。同时,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优质资源开展线上培训,将递进成长式的课程思政培训贯穿于教师个人成长的全过程[10]。

2) 建立集体教研制度。学校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依托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单位,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攻关等教研活动,针对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培养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团队,助力课程思政教研水平的提高,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升的目的。

3) 开展典型示范活动。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情况,邀请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专家和优秀团队就课程思政精品课程、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等内容进行分享和研讨,并以工作实例的形式对课程思政的设计、准备及具体内容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通过示范讲解和展示,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开展专项化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招标,加大项目资助力度,建设一批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鼓励教师围绕课程思政开展深入的工作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由学校层面出资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对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进行指导,帮助其消除实践当中的困惑,指明研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激发专业教师的内在潜力和深入钻研的动力,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5) 完善课堂评价体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是评价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不断完善课堂评价的内容,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是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元素,例如:是否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否加强理想信念的价值引导,是否注重对职业理想、法治思想等方面的引领逐渐过渡到社会责任、使命担当的延伸扩展。

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要坚持因时、因地、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灵活的方式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应用到具体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方式,进一步充实授课内容、增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更多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即“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虽然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也会采用案例分析、课上讨论、师生互动等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但是应用及普及的程度不高,效果不太理想。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网络应用的普及,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探索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5.1 开发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进行线上展示,开发的形式可以是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打造出一批国家级、省级的精品课程,也可以是优秀专家带队团体研发出的精品课程。将这些精品课程通过搭建的国家级、省级平台进行展示和学习,一方面对教师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优秀的资源利用到实际教学课堂当中,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共享取长补短,达到共建的目的。同时,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在线课程增加互动提问的环节,根据授课对象听课时间和听课状态基本间隔10分钟到15分钟设置答题、思考问题、观看小视频等环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这样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可以在课后设置讨论区、提交作业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5.2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

积极利用慕课、雨课堂及共享平台等线上资源,将这些资源与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结合起来,设计线上学习和线下探究的混合式教学;课前指导学生线上观看相关课程的优质视频、思考练习相关习题,课上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专门讨论和学习,同时结合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强调和有针对性的讲解。一方面线上学习比较灵活,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接受课程知识;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的讨论交流在让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权和主体意识。同时,课上紧密结合学生需求和时事形势开展的课程思政内容,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5.3 开展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

实践是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具体情境下的思考、分析,是实际应用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学习的目的意义,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11]。在实践教学环节当中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要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数据追踪等大数据技术跟踪分析学生上课的情况,如学生课上参与情况、持续听课时长、时段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指导具体授课过程和调整授课方案。同时,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充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补充教学小视频、知识点动画、纪录片、线上学生作品展示的内容,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巩固上课效果,为学生课下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此外,依托农业院校课程思政共建共享资源平台,了解其他农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手段、形式等,拓展思路,打开视野,取长补短,深化实践教学效果。

6 结 语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要抓住课程思政这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将其融合在农业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部署当中。以农业特色作为建设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上全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与课程的育人质量。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将继续立足于新农业、新乡村、新生态,深入农业相关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线,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输送高质量知农爱农型人才的关键性作用[12]。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